-
瘢痕灸
又称化脓灸。是将艾炷直接置于施灸部位上点燃施灸,以使局部皮肤起泡,化脓,形成永久性瘢痕的直接灸法。这种灸法由于热力较强,灼伤皮肤后,局部组织发生异常变化,加强了机体自然的抗病能力和修复作用,所以疗效较其他灸法优异。适应症:瘢痕灸多用于哮喘、支气管炎、慢性肠胃病、肺结核、瘰疬等,并可用于预防保健。
-
着肤灸
概述:着肤灸(directmoxibustion)又称直接灸、称着肉灸。着肤灸为古代最通行的灸法。着肤灸的分类:根据灸量的大小及机体反应的不同,着肤灸可分为化脓灸(瘢痕灸)和非化脓灸(非瘢痕灸)。施灸时当艾炷燃至一半左右,患者感到皮肤发烫或灼痛时,即用摄子将艾炷夹去,另易新炷施灸,以局部皮肤发生红晕为度。
-
烧灼灸
烧灼灸为灸法的一种。指施行艾炷灸法,烧灼皮肤,引起水泡或组织损伤(即灸疤)的灸法。亦称灼肤灸、化脓灸、打脓灸、瘢痕灸。烧灼灸除了具有对机体的即时作用以外,由于被烧灼部位发生水泡和无菌化脓,所以还对机体有持续作用。直接灸法之一。多用于哮喘、慢性肠胃病、肺结核、瘰疬等,并可用于预防保健。
-
化脓灸
概述:瘢痕灸(scarringmoxibustion)为灸法之一。又称化脓灸。是将艾炷直接置于施灸部位上点燃施灸,以使局部皮肤起泡,化脓,形成永久性瘢痕的直接灸法。古人重视灸后调养,《针灸大成·灸后调摄法》要求灸后宜静卧,不可立即进食、饮茶,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生冷瓜果、受热、冒寒,使气血通流,艾火逐出病气。
-
骑竹马灸法
骑竹马灸法为灸法之一。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瘢痕灸法。该法最早见于东轩居士《卫济穴书》。指在骑竹马穴施灸以治疗外科痈疽病的方法。
-
发疱疗法
《中医药名词(2004)》·发疱疗法:发疱疗法为治法。《中医大辞典》·发泡疗法:发疱疗法即发泡灸,包括化脓灸和药物发泡灸。又称药物敷贴疗法,药物发泡疗法、天灸。哮喘,敷贴膻中、大椎、肺俞;扁桃体炎,敷贴合谷、鱼际;滞产,敷贴涌泉等。常用的药物发泡灸有毛茛灸、斑蟊灸、旱莲灸、蒜泥灸、白芥子灸等。
-
非瘢痕灸
概述:非瘢痕灸(non-scarringmoxibustion)又称非化脓灸、无瘢痕灸。非瘢痕灸与瘢痕灸相对,是将艾炷直接置于施灸部位上点燃施灸,但不灼伤皮肤,不使局部皮肤起泡化脓,不留瘢痕的直接灸法。属直接灸。施灸时当艾炷燃至一半左右,患者感到皮肤发烫或灼痛时,即用摄子将艾炷夹去,另易新炷施灸,以局部皮肤发生红晕为度。
-
灸火疮
灸火疮病名。出于《刘涓子鬼遗方》卷五,名为灸疮。见于《外科启玄》卷九者,名为灸火疮。均系因施灸疗所致之疮痕。所不同者,古之瘢痕灸,即医家有意在局部用艾绒烧灼引起疮面而形成瘢痕,借以达到治疗之目的。另外,或因医疗事故误灼致疮所形成者。证治参见烧伤、溃疡条。
-
临床常用禁灸部位
临床常用禁灸部位包括: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和下腹部。睾丸、乳头、阴部。颜面部不宜直接灸,以免形成瘢痕。关节处不宜直接瘢痕灸。
-
无瘢痕灸
概述:非瘢痕灸(non-scarringmoxibustion)又称非化脓灸、无瘢痕灸。非瘢痕灸与瘢痕灸相对,是将艾炷直接置于施灸部位上点燃施灸,但不灼伤皮肤,不使局部皮肤起泡化脓,不留瘢痕的直接灸法。属直接灸。施灸时当艾炷燃至一半左右,患者感到皮肤发烫或灼痛时,即用摄子将艾炷夹去,另易新炷施灸,以局部皮肤发生红晕为度。
-
灸疱
指直接灸时,灸处皮肤形成脓包。《针灸资生经》卷三引《明堂灸经》:“凡着艾得疱发,所患即瘥;一般灸疱经3-5周后结痂愈合,在此期间应注意保持疮面清洁,以防继发感染。施灸时先以蒜汁涂灸处,然后放置艾炷施灸,每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易炷再灸。多用于哮喘、慢性肠胃病、肺结核、瘰疬等,并可用于预防保健。
-
非化脓灸
概述:非瘢痕灸(non-scarringmoxibustion)又称非化脓灸、无瘢痕灸。非瘢痕灸与瘢痕灸相对,是将艾炷直接置于施灸部位上点燃施灸,但不灼伤皮肤,不使局部皮肤起泡化脓,不留瘢痕的直接灸法。属直接灸。施灸时当艾炷燃至一半左右,患者感到皮肤发烫或灼痛时,即用摄子将艾炷夹去,另易新炷施灸,以局部皮肤发生红晕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