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
《灵枢·五变》:“胸中蓄积,血气逆留。”又:“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见“留血”。③针术的一种,今称留针法。即针刺得气后,置针于穴上一定的时间,然后再出针。多适用于虚寒之证。《灵枢·经脉》:“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见“留者攻之”。
-
食品采样留检制度
1.每份菜肴烹调完毕后,必须实行食品留验制度。2.留取方法。在当餐发出食品之前,营养师用消毒过的勺或叉,直接从锅或大容器中取出,装在经过消毒的容器内,品种不同的标本应分别放置,注明日期、餐次、饮食种类等。留样数量要多于30g,采集的食物样品置冷藏室或冰箱,保留24h,以备必要时检验。
-
尿E3及E/C测定
操作名称尿E3及E/C测定方法及内容1.孕尿E3留24h或12h尿,记总量,取5-10ml送检;E/C留晨尿,随意尿或12h夜尿,取5-10ml送检。若E324h提示胎儿濒危,4mg/24h者胎儿已临死亡。3.单次测定不能准确反映胎儿胎盘功能,必须多次测定,作动态观察。测定值升降在30%以上才算有差异,数值上升表明功能良好。
-
高国兰
高国兰,女,1962年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作为中组部、团中央首届“博士服务团”成员,于1999年到江西挂职锻炼并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留在江西工作。在妇科肿瘤诊治、体外药敏及肿瘤切除与整形结合方面有较深研究,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中国抗癌协会、中华医学会等全国18个协会任职;
-
玉匮丸
《简易方》引《叶氏录验方》(见《医方大成》卷五):别名:三匮丹组成:大木瓜1个(去皮瓤,作缸子,入附子在内,须留盖子盖之,竹钉签定,蒸熟,取去竹钉),大附子1个(7-8钱重者,用汤浸洗,去黑皮脐,作窍子),辰砂1两(研,入附子窍内,不尽者留入木瓜内铺盖附子)。一法用人参切片,砌定附子于木瓜内蒸,尤妙。
-
潮水坑
潮水坑指主要在海岸的潮间带,退潮时海水在低凹处贮留形成的水坑,大小千差万别,于涸时间随低潮面的高度而异,每日都有变化。日照、降雨等气象条件的影响不同,在其中生活的生物的活动也有变化,所以水潭中的水温、盐份、氢离子浓度、溶解氧等水质条件的变化是复杂的。在潮间带水坑中栖息的生物主要为低潮带群落所构成。
-
滤过碳酸氢排泄百分率
口服法①晨起测血气及尿pH值,根据血气HCO-3值计算出口服NaHCO3剂量,公式为:需补NaHCO3(g)=体重(kg)×60%×(25-实测HCO-3)×84。静脉注射法以每分钟4ml的速度静脉滴注5%NaHCO3500ml,每60min收集尿1次,并同时抽血,测定血浆和尿液中的肌酐与HCO-3浓度,计算其排泄分数。参考值正常人几乎为零。
-
脑烁
脑烁病证名。《千金翼》作“脑烁疽”。本病属于脑疽之虚证,色暗不溃,硬不见脓,溃破不敛。《灵枢·痈疽》:“阳留不发,消脑留项,名曰脑烁,其色不乐,项痛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可治。”参见有头疽、脑疽条。
-
阳离子淀粉CCS-01
阳离子淀粉CCS-01系季铵型造纸用取代度阳离子淀粉。性状:白色粉末。用途:主要用来提高填料及细小纤维的留着,是优良的助留、助滤剂及中性胶的配用助剂。制备或来源:由玉米淀粉、阳离子剂、催化剂等反应制得。结构式中R,R',R"是指不同或相同的烷基。备注:水分≤14%。pH值(3%水溶液)7.0。加热溶解。
-
阴挺丹
《江苏省中药成药标准暂行规定汇编》:组成:黄柏(微炒)5两,雄黄2两5钱,五味子(炒)2两5钱,枯矾10两,龙骨(煅)10两。主治:子宫下垂。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呈卵圆形,每丸重1钱5分,用丝棉包好,丝线扎紧,留一长些绳头,再用蜡纸包严,置室内阴凉干燥处。
-
金银花酒
《外科理例》卷一:金银花酒:处方:金银花(生取藤叶)1把。制法:瓷器内烂研,入白酒少许,调和稀稠得宜。功能主治:痈疽发背,乳痈。摘录:《外科理例》卷一《古方汇精》卷二:方名:金银花酒组成:鲜忍冬花叶。用法用量:涂于患处四周,中留一口泻气。制备方法:入砂盆研烂,和葱汁加酒少许,稀稠得宜。
-
经皮内固定
经皮内固定亦称经皮穿针固定。术者以手指固定骨折块,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经皮肤穿入不锈钢针一枚,斜同上固定骨折块,或用两枚针交叉固定,将针尾弯成钩形留于皮外,亦可将针尾增粗如钉尾状,埋于皮下,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肘直角托板加肘“8”字绷带固定3周。复位后需拍摄X线片检查,一般固定时间3~
-
痀挛
痀(jū,音拘)挛证名。即“拘挛”。指筋骨拘急挛缩,肢节屈伸不利。参“拘挛”。《灵枢·邪客》:“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痀挛也。”详拘挛条。
-
目闭
目闭为症状名。指闭目不欲开。《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气盛,阴气盛则阴蹻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治宜补气养肝。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
蛋白质生物价
蛋白质生物价(biologicalvalue;BV)是指蛋白质储留量占吸收量的百分比。计算见式(6):其中储留氮及吸收氮的计算见式(7)、式(8):储留氮=吸收氮-(尿氮-尿内源氮)…(7)吸收氮=摄入氮-(粪氮-粪代谢氮)…
-
阳剌
阳剌即“扬刺”,《黄帝内经太素》作阳刺,与“阴刺”对举。十二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指正中刺一针,旁边刺四针而浅,可治疗寒气稽留面积广大而浅的病症。近代所用的梅花针,即衍生于这种多针浅刺法。
-
四总穴歌
《四总穴歌》为歌诀名。撰人不详。见《针灸大全》。歌曰:“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近人更增“急救取人中,胸胁内关谋”,则称“六总穴歌”。
-
余气量
余气量是指尽最大力呼气之后,仍贮留于肺内的气量。
-
ICU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CAUTI)发病率
定义:ICU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CAUTI)发病率是指CAUTI发生例数占同期ICU患者导尿管留置总天数的比例。单位:例/千导尿管日。计算公式:意义:ICU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CAUTI)发病率可以反映ICU感控、导尿管留置及管理能力。
-
病穴
病穴为取穴以后,用手指按压,指下有特异感觉,或虚软,或坚硬,或结节、或有包块、条索状物,按压时病人感到疼痛或舒服的部位称为病穴。此处或针或灸,疗效较为显著。一说指病邪留居的部位。
-
停针
停针指留针。停,留也。《肘后方》:“杖针刺鼻下人中近孔内侧空停针。”
-
稀而疏之
稀而疏之为针灸临床术语。指临证取穴宜少而精也。《黄帝内经灵枢·官能》:“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马元台注日:“稀者针之少也,疏者针之阔也。”
-
集合刺
集合刺即齐刺。齐刺为古刺法名,为十二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日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指直刺一针,傍入二针,以治疗寒气稽留部位较小而较深的痹症。
-
挑痕法
挑痕法为挑治疗法术语。指在针挑点或经穴上,用针轻轻挑划皮肤,使之渗出少量血液,并留有针挑痕迹以治疗疾病的挑治方法。
-
ICU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
定义:ICU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是指CRBSI发生例数占同期ICU患者血管内导管留置总天数的比例。单位:例/千导管日。计算公式:意义:ICU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可以反映ICU感控、血管内导管留置及管理能力。
-
王中立
王中立为明代医家。乌程(今浙江吴兴)人。精婴儿方脉,求治者若市。孙以勤,为安吉(今属浙江)训导。曾孙元吉,为德清(今属浙江)训导,应召入觐,留太医院。其后裔钟世、王銮等均有医名。
-
大痹
大痹为病证名,泛指邪在筋骨或五脏较重的痹证。《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头痛不可刺者,大痹为恶。”《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张志聪注:“大痹者,风寒客于筋骨而为恶也。”又:“大痹者,脏气虚而邪痹于五脏也。”
-
天行斑疮
天行斑疮为病名。出《外台秘要》卷三。由热毒蕴结肌肤所致。生于头面及全身,皮肤发癍,状如锦纹。上戴白浆,破烂成疮。甚则可伴烦躁谵语。愈后可留紫色斑痕,日久方退。类似天疱疮。
-
化痰散结
又称“化痰软坚”。用具有祛除痰浊、消散软坚作用的方药治疗痰核留结证的治法。适用于痰热互结、痰气互结、痰湿互结所致的瘿瘤、瘰疬痰核、痰包等病理性包块。常用方如海藻丸、消瘰丸、消瘿散、消瘿五海饮之类。
-
风腰腿
风腰腿为病名。《圣济总录》卷十一:“风服腿之状,四肢不收,身体疼痛,肌肉虚满,骨节懈怠,腰脚缓弱,不自觉知也。盖风邪侵于分肉,流于血脉,荣卫稽留,涩而不行,致身体骨节,肌肉腰脚,痹滞无力不能用也。”宜用五加皮汤等方。
-
因虚致实
因虚致实是指疾病本来是以正气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虚性病变,因正气虚弱,脏腑功能减退,气、血、水液运行障碍,产生气滞、血瘀、痰饮、水湿等实邪留滞的病理变化。
-
齿痕舌
齿痕舌是指舌体边缘凹凸不齐,留有被牙齿压迫的印迹的舌象。多见于脾阳虚,水湿不化或血气双亏。
-
志
意志:志即意志、意愿、志向。《素问·宣明五气》:“肾藏志。”王冰注:“肾藏志,专意而不移者也。”《灵枢·本神》:“意之所存谓之志。”情志:志即情志,泛指五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意念:志即意念,指情感。《灵枢·贼风》:“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
-
非瘢痕灸
概述:非瘢痕灸(non-scarringmoxibustion)又称非化脓灸、无瘢痕灸。非瘢痕灸与瘢痕灸相对,是将艾炷直接置于施灸部位上点燃施灸,但不灼伤皮肤,不使局部皮肤起泡化脓,不留瘢痕的直接灸法。属直接灸。施灸时当艾炷燃至一半左右,患者感到皮肤发烫或灼痛时,即用摄子将艾炷夹去,另易新炷施灸,以局部皮肤发生红晕为度。
-
血瘕方
概述:血瘕方为方剂名,出自《类证治裁》卷八方。组成:干姜、炙乌贼骨、桃仁各一两。制法:上药为末。用法用量:每服一方寸匕,酒送下,日二次。功能主治:主治血瘕,经行劳动感寒,留络不去,腰腹急痛者。
-
暑湿·余热夹痰瘀证
暑湿·余热夹痰瘀证(summerheatdampnesswithsyndromeoflingeringheatcomplicatedwithphlegmandstaticblood)又称暑湿·余邪未净,痰瘀滞络证,是指病久不解,余热夹痰、瘀,留滞络脉,以低热不退,心悸烦躁,手足颤动,神情呆钝,默默不语,甚则痴呆,失语,失明,耳聋,或见手足拘挛,肢体强直等为常见症的暑湿证候。
-
湿温·余邪未净证
湿温·余邪未净证(damp-warmdiseasewithsyndromeoflingeringremnantpathogen)是指余邪未净,湿留中焦,以身热已退,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苔薄腻,脉濡等为常见症的湿温证候。
-
伏暑·邪结肠腑证
伏暑·邪结肠腑证(latentsummerheatwithsyndromeofpathogenboundinintestine)又称伏暑·暑湿挟滞,阻结肠道证,是指暑湿挟食滞,阻结肠道,以身热稽留,胸腹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舌红,苔黄垢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伏暑证候。
-
夏季热·暑伤肺胃证
夏季热·暑伤肺胃证(summerfeverwithsummerheatinjuringlungandstomach)是指暑伤肺胃,以发热持续不退,热势多午后升高,稽留不退,气温越高,身热也越高,口渴引饮,无汗或少汗,肌肤干燥,神疲乏力,烦躁,多尿,舌红苔薄黄,脉数为常见症的夏季热证候。
-
若存若亡
若存若亡即或去或留。若:或。意谓针刺时,应根据气的行止,决定留针与否与留针久暂。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
天麻耳鸣茶
概述:天麻耳鸣茶以绿茶、大麻为主要原料,用于耳鸣眩晕。原料:绿茶1克,大麻3。用法:先将天麻切成薄片干燥储存,备用。若服用时,每次取天麻片与茶叶放入杯中,用刚沸的开水冲泡大半杯,立即加盖,5分钟后可热饮。头汁饮空,略留余汁,再泡再饮,直至冲淡,弃渣。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蒲公英茶
概述:蒲公英茶以绿茶、甘草、蜂蜜、蒲公英为主要原料,适用于各类伤口肿痛者。原料:绿茶25克,甘草10克,蜂蜜30克,蒲公英30克。用法:蒲公英、甘草煎煮15分钟,捞出留汁,加入蜂蜜、绿茶,分3次服下。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膲
膲通焦。《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邪气留于上膲,上膲闭而不通。”
-
泽兰叶茶
概述:泽兰叶茶以绿茶、泽兰叶为主要原料,具有活血化瘀,通经利尿,健胃舒气的功效,用于原发性痛经,对月经提前或错后,经血时多时少,气滞血阻,小腹胀痛者甚宜。原料:绿茶1克、泽兰叶(干品)10克。头汁饮之快尽,略留余汁,再泡再饮,直至冲淡为止。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果汁红茶
概述:果汁红茶以红茶、白糖、橘子、柠蒙汁、橘汁、白兰地酒、清水、冰水、碎冰为主要原料,具有防暑降湿的功效。用法:1.铝锅置火上,加水500毫升,烧开后放入红茶,维持微沸4分钟,离火去茶留汁,晾凉后放入冰箱中冷藏。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糜烂
糜烂(erosion)为症状名,是指水疱、脓疱或浸渍后表皮脱落,或丘疹、结节表皮破损而露出潮湿面等的皮肤表现。属继发性皮损。糜烂为局限性的皮表缺损。系由疱疹、脓疱破裂,痂皮脱落等露出的红色湿润面。多为湿热所致。糜烂因损害较浅,愈合较快,故不留疤痕。
-
空气取样器
空气取样器(airsampler)是指利用抽吸的方法把气溶胶微粒或气态碘等收集或阻留在过滤介质上的装置。
-
个人空气取样器
个人空气取样器(personalairsampler)是指工作人员个人佩带的空气取样器,用以得到有代表性的呼吸带的空气样品。空气取样器(airsampler)是指利用抽吸的方法把气溶胶微粒或气态碘等收集或阻留在过滤介质上的装置。
-
扁桃体小窝
扁桃体小窝(tonsillarfossulae)是指腭扁桃体内侧面黏膜上众多深陷的小凹。细菌易在扁桃体小窝处存留繁殖,成为感染病灶。腭扁桃体(palatinetonsil)位于口咽部侧壁的扁桃体窝内,是淋巴上皮器官,具有防御功能。腭扁桃体的外侧面及前、后面均被结缔组织形成的扁桃体囊包绕。
-
望鼻腔
望鼻腔(inspectionofnasalcavity)是指观察鼻黏膜的色泽及形态改变;鼻甲是否有肿胀、肥大、息肉样变、萎缩等改变;鼻中隔有无偏曲、糜烂、出血、穿孔;鼻道有无异物、息肉、肿物及分泌物积留等的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