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肠痧
①痧毒盘转肠胃,虽无疼痛,而苦楚万状者。《痧胀玉衡·盘肠痧》:“痧毒肆行,盘转肠胃,虽不痛不疼,苦楚万状,命在须臾,此紧痧之症也。”②痧证以心腹绞痛为主证。《痧证汇要·绞肠痧(盘肠痧)》:“心腹绞痛,大痛,或如板硬,或如绳转,或如筋吊,或如锥触,或如刀割,痛极难忍。”
-
缠丝痧
概述:缠丝痧(windingfilamentshadisease)为病证名。多见夏秋二季。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治疗: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分类: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缩脚痧
概述:缩脚痧(spasmodiclegshadisease)为病证名。治法先以三指拍曲池穴、阳交穴,拍出紫块,先以钱刮骨边臑穴,续刺阳交穴,斜刺曲池穴,曲池、阳交先拍后刺。”治疗: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分类: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番痧
概述:番痧(filthyshadisease)是指感受时疫秽浊之气,以突发全身疼痛、头痛,呕吐,头面发黑,顷刻昏倒,皮肤见黑色痧点等为常见症的痧证。多见夏秋二季。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治疗: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分类: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乌痧
《七十二种痧症救治法·乌痧》:“此症有二,俱系预先感冒风邪,未经发泄,又因受寒而发者,先发寒战,牙齿眼白俱发青黑色,周身四肢俱胀痛入腹者,延过周时不治则死。多见夏秋二季。治疗: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分类: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手臂痛痧
《痧胀玉衡·手臂痛痧》:“手臂痧,攻及脏腑者为紧痧,不攻脏腑者为慢痧。多见夏秋二季。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头眩偏痛痧
《痧胀玉衡·头眩偏痛痧》:“痧气慢者,上升于二阳头面。常觉头眩内热,或半边头痛、心烦不安。多见夏秋二季。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头痛痧
《痧胀玉衡·头痛痧》:“痧毒中于脏腑之气,闭塞不通,上攻三阳巅顶,故痛入脑髓,发晕沉重,不省人事,名真头痛,朝发夕死、夕发旦死。中于血分,先冷服红花膏子半盏,再用四十三号鼎象方。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半身不遂痧
《痧胀玉衡·半身不遂痧》:“心主血,痧毒入于血分,故易攻心,此痧症所以发昏也。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扑蛾痧
扑蛾痧为病名。《痧症全书》卷中:“痰涎壅盛,喘急如锯,痛若喉蛾,但喉蛾内肿胀,痧只痛而无肿胀,形若急喉风,但喉风痛而不移,痧痛则无一定,且痧有痧筋可辨也。”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暑痧
暑痧的症状:《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暑痧,头眩恶心,自汗如雨,脉洪拍拍,上吐下泻,腹痛或紧或慢。”症状:《痧胀玉衡》卷上:“痧症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从秽气痧发者多;治疗: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分类: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痧
概述:痧:1.感触秽浊不正之气而出现腹痛、吐泻等症;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治疗: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分类: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红痧
《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红痧,皮肤隐隐红点,如 疹相似,痧在肌表,感受虽浅,热酒热汤,亦不可犯。症状:《痧胀玉衡》卷上:“痧症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从秽气痧发者多;治疗: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分类: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十号节象方
十号节象方为《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方,即《痧胀玉衡》卷下方宝花散,组成为郁金一钱,细辛三两,降香三钱,荆芥四钱。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痧发者多;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高良姜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高良姜汤:处方:高良姜15克厚朴6克当归桂心各9克制法:上药哎咀。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大枣1枚(去核),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心腹绞痛而见胁满如刺,明系木邪凌上之实证,故用良姜、厚朴温散滞气,当归、桂心温散结血,兼行心肝肺三经以破寒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