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息
鼻息病名。系指鼻孔内生肉塞满的病证。见《外科启玄》卷七。即鼻息肉。详见该条。
-
韦驮献杵
韦驮献杵为练功方法名,出《易筋经》。《易筋经》:“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3.第三势:身体挺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两手高举过头顶,指尖相对,掌心向上,舌舐上腭,鼻息调习,然后将手握成空拳,缓缓收至两腰部,脚跟同时落地。
-
摘星换斗
摘星换斗导引功法名。出《易筋经》。方法为:一手握空拳置于腰后;另一手高举过顶,掌面下覆,曲肘钩掌,目注掌心,舌舐上腭,鼻息调匀,用力收回上手。左右换做。
-
鼻部闻诊
鼻部闻诊(auscultationandolfactionofnose)是指嗅鼻呼气时有无腥臭等气味;听鼻息声音,了解有无闭塞性鼻音、开放性鼻音、鼾声及喷嚏等的诊断方法。
-
鼾
鼾卧息也(《说文》)。即睡眠中之鼻息声。一属人体生理性名词。可参见息必鼾、鼾声条。二属病理性名词,系指患慢性肥厚性鼻病或痰阻心包、神志昏迷,或后鼻道有阻塞性病变时常发此粗鸣声。临床当审因论治。
-
出爪亮翅
出爪亮翅为练功方法之一。两手上举过顶,足尖着地,十指用力张开,然后两手左右分开而下,足跟着地,再推手向前,用力握拳后收回至两腰部。《易筋经》:“掌向上分,足趾拄地,两胁用力,并腿立直,鼻息调匀,目观天门,牙咬,舌抵上腭,十指用力,腿直,两拳收回,如挟物然。”
-
九鬼拔马刀
九鬼拔马刀为练功方法之一,出自《易筋经》。侧首直立,一手向下弯至腰后;另一手向上弯至项后,如拔刀状;然后两手交替作上述动作。《易筋经》:“单膀用力,夹抱颈项,自头收回,鼻息调匀,两膝立直,左右同之。”
-
雄矾散
《普济方》卷三○六:方名:雄矾散组成:雄黄、矾。白矾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二味合用能治湿疹疥癣。《医级》卷八:方名:雄矾散组成:雄黄5分,瓜蒂2个,明矾1钱,绿矾1钱,细辛5分,麝香1分。《杨氏家藏方》卷十四:方名:雄矾散组成:白矾(别研)、雄黄(别研)、乳香(别研)、五倍子末、腻粉(别研)各等分。
-
齁
齁指呼吸时鼻子所发出的声音。《医学入门》卷首:“齁,音侯。齁(鼻合),鼻息也。”
-
和合四象
和合四象气功内丹术术语。此处四象指眼、耳、鼻、舌。《金丹四百字·序》:“以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是为和合四象。”
-
工尾势
工尾势为练功方法之一。又作躬尾势、掉尾势。取直立位,两足稍分开,两手上举过顶,旋即转而向下,挺膝弯腰,使手掌尽量接近地面;若不能贴近地面,须配合足跟起落动作;《易筋经》:“膝直膀伸躬鞠,两手交推至地,头昂目注,鼻息调匀,徐徐取入。”
-
打躬势
打躬势为练功方法之一种。取直立位,两足稍分开,两手抱头,掌心紧贴耳门,弯腰直膝俯首,尽量使头靠近两膝,再挺身直立。《易筋经》:“两肘用力夹抱后脑,头前用力探出,牙咬,舌抵上腭,躬身低头至腿,头耳掩紧,鼻息调匀。”有健腰腿作用。
-
卧虎扑食
卧虎扑食导引功法名。方法为:取弓箭步,弯腰向前,两手撑地,昂头前视,胸向前俯,如虎扑食。《易筋经》:“膀背十指用力,两足蹲开,前跪后直,十指拄地,腰平头昂,胸向前探,鼻息调匀,左右同之。”
-
代赭石汤
处方:代赭石(打碎)3两,陈皮1两,桃仁半两(炒),桂半两,吴茱萸(盐炒)半两。功能主治:逆气上冲,鼻息滞塞不通。用法用量:每服2两,水3大盏,加生姜3分,同煎至1盏,去滓,食前温服,日1服。摘录:《御药院方》卷四
-
贴囟通关膏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方名:贴囟通关膏组成:荆芥1两,香附子(炒)7钱半,白僵蚕7钱半,猪牙皂角2钱半,川芎1两7钱半,细辛5钱。主治:小儿被乳母鼻息吹着儿囟,令儿鼻塞不能吮乳。用法用量:贴囟门上。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葱白研烂,入前药末研匀,拈作饼。
-
息鼾
息鼾(hān,音酣)即鼾声。生理性多见于体质肥胖者,或与睡眠时体位有关。病理性的可见于昏迷病人,痰阻心窍;或见于温热病人,热壅于肺,痰阻气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
调息箴
调息箴养生短论。南宋理学家朱熹撰。全文为:“予作调息箴,亦是养心一法。盖人心不定者,其鼻息嘘气常长,吸气常短,故须有以调之。鼻数停匀,则心亦渐定。所谓持其志,无暴其气也。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已而吸,如百虫蛰。氤氲开阖,其妙无穷”所述即儒家所谓“观白”气功功法。
-
化息散
处方:雄黄5分,枯矾5分,苦丁香3钱(鲜的取汁)(一方加轻粉、细辛,犬胆调)。功能主治:鼻息、鼻痔。用法用量:上为末。调稀,搽在患处。摘录:《洞天奥旨》卷十五
-
鼻(鼻息)
鼻(鼻息)病名。系指鼻中长有息肉的病证。见《外科十三方考》下编。即鼻息肉。详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