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结意
六结意佛教禅法名。《安般守意经》云:“佛有六结意,谓数息,相随、止、观、还、净。”数息即以意念记呼吸之数而调息;相随指数息纯熟而摄心缘息;止指随息纯熟而凝寂其心;观为观照细微的出入息相;至陈隋间智(岂页)改称为六妙门,参见“六妙门”条。
-
虚明功
虚明功是1955年发掘传统功法整理而成,1958年北戴河气功康复医院用于临床,后经由宏计改进成为动静结合、正辅功兼练的套路功法。调神则有意守法(意守呼吸、意守丹田、意守运丹、意守统体、意守虚窍、意守虚明)、作念法(走笑作念、爱憎作念、愈病作念、松散作念、坦适作念、虚明作念)、定景法。
-
太息
太息为症状名,又称叹气。指呼气为主的深呼吸,出声长叹的表现。正常人的呼吸中,一呼一吸称为一息,一息脉动四次,三息之后有一次深呼吸,脉五动,脉诊上称为“闰以太息”。病理情况下,若患者频频叹气,称为善太息。它是一个症状,由肝胆郁结,肺气不宣引起。
-
张口抬肩
见《伤寒明理论》。重证喘病患者多有此证。有虚实之分。《罗氏会约医镜》:实证者气急声高,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唯呼出一息为快。为肺经邪气实,治宜散之破之。虚证者由火烁真气,气衰而喘,致张口抬肩,宜用补益、镇摄、收敛等法,忌用破散药(《类证治裁·喘症论治》)。参见肩息、息高等条。
-
填窍止氛汤
《辨证录》卷三:方名:填窍止氛汤组成:麦冬1两,熟地2两,菖蒲1钱。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方中用熟地以填补肾经之水,麦冬以息心包之焰,二经之火息,而耳窍不闭,则有孔可钻,虽暂止血,未必不仍然越出也。故用菖蒲引二味直透于耳中,又引耳中之火,而仍返于心包,火归而耳之窍闭矣。
-
踵息
踵息气功术语与功法名。法出《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意与胎息同,参见该条。
-
调息
调息气功术语。又称调气。谓调匀呼吸归于自然,以助入静。是气功入手功夫调身、调息、调心的三调之一。《玄肤论》:“调息者,自然依息之谓,非逐于息之谓。”具体方法,则气由鼻出入时,要唯细唯长,绵绵不断,渐至于弱,谓之“调息。”
-
礞石散
《普济方》卷一六九:方名:礞石散组成:青礞石2两(研),滑石1两(研),青黛半两,轻粉2钱。主治:一切积,不问虚实,冷热酒食,远年日久。未服药前1日,先吃淡粥,至晚服药,候次日晚未动,再服半钱,取下恶物,更以汤粥将息3两日。如是无积,药随大便下,并无所损忌,次日将息。制备方法:上为末。
-
闭息
闭息为气功术语。主要是指练习停闭呼吸的耐久力。《养性延命录》:“正偃卧,瞑目握固,闭气不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口吐气而出。”亦即在入静基础上,通过调息,减息,以至无息。无息,不是完全停止呼吸,而是在极度缓慢的呼吸状态中,自己并不意识到呼吸的存在。
-
逆气
逆气病证名。冲逆之气。《素问·逆调论》:“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
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在膜两侧所产生的快速、可逆、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在示波器上显示的动作电位由上升支和下降支组成。其中膜内电位由零变为正值的过程,称为反极化或超射。下降支表示膜的复极化过程,是膜内电位从上升支的顶端下降至静息电位水平的过程。在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上升支与下降支历时0.5ms~
-
卧不安
卧不安证名。①睡眠不安之症。《医学心悟》卷二:“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②指不能平卧之症。《素问·逆调论》:“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详见不寐条。见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溃疡病等疾患并发的失眠症。
-
完壁
完壁眼科手术术语。系金针开内障八法名称之一。即手术后出针的手法和要求。《目经大成》卷二:“回针将障送至护睛水内尽处,迟迟出针之半,少息再出,恐障复还原位。”参见拨内障手法条。
-
心善
心善(favorableconditionofheart)是指在疮疡病程中出现的精神爽快,言语清亮,舌润不渴,寝寐安宁等预后良好的征象。为痈疽五善之一。精神清爽,声和舌润,疮疡虽疼痛但口不渴,动息自宁者为心善。《外科正宗》:“心善精神爽,言清舌润鲜,疮疼兼不渴,睡醒得安然。”
-
夏云集
夏云集为晚清医家。字祥宇,又字英白。河南新息人。长于儿科推拿,撰有《保赤推拿法》(又名《推拿精要保赤必备》)(1885),后有许敬舆(公岩)等之增释本,称《增图考释推拿法》(1933)。夏云集,习举业,官至江苏句容知县。兼通医术,擅长儿科推拿。
-
反极化或超射
反极化或超射:当这个神经元受到刺激从静息状态变为兴奋状态时,细胞膜首先出现去极化过程,即膜内的负电位迅速消失的过程,然而这种过程往往超过零点,使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这个反转过程称为反极化或超射
-
胎食
胎食气功术语。谓漱咽舌下津液。《汉武内传》:“(王真)习漱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真行之,肉色光美,力并数人。”《摄生纂录》:“漱其舌下泉咽之,数十息之间一相继,名之曰胎食。”
-
平息
平息即正常、平静的呼吸。医生进行脉诊前必须达到的正常且平静的呼吸状态,医生一呼一吸及一次呼吸间隔为一息,用以计算病人的脉率。《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
平脉
常脉·平脉:平脉又称常脉。指脉来有胃气、有神、有根的正常脉象。特点为:脉势和缓,往来从容,节律均匀,柔和有力,一息四五至(相当于每分钟60~辨别脉象·平脉:平脉即辨别脉象。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充盈度、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
-
迟脉
指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60次以下)的脉象。有力为冷积,无力为阳虚。《脉经》:“呼吸三至,去来极迟。”多见于寒证。《脉诀汇辨》:“其所主病,与沉脉大约相同,但沉脉之病为阴逆而阳郁,迟脉之病为阴盛而阳亏。”
-
变蛋
出处:《医林纂要》拼音名:P D n别名:皮蛋(《随息居饮食谱》),彩蛋、松花蛋(江苏)。来源:为鸭蛋用石灰、草灰、盐等腌制而成。性味:《医林篆要》:味辛涩甘咸,寒。功能主治:《医林纂要》:泻肺热,醒酒,去大肠火,治泻痢。
-
野猪蹄
《*辞典》:野猪蹄:出处:《医林纂要》拼音名:YěZhūT 来源:为猪科动物野猪的蹄。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野猪肉条。功能主治:①《医林纂要》:祛风治痹。②《随息居饮食谱》:蹄爪补力更胜(野猪肉),一切痈疽不敛,多年漏疮,煨食。
-
五味五皮饮
《方症会要》卷二:组成:茯苓皮1钱5分,桑白皮8分,陈皮8分,大腹皮1钱,山楂1钱,栀子7分,生姜皮5分。主治:浮肿大甚,肚腹肿急,小便不行,喘急难息。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同煎服。或兼用大顺丸。
-
噫
噫即嗳气。《素问·脉解》:“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景岳全书·杂证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详见嗳气条。
-
调意型功法
调意型功法是在锻炼中侧重于意守的一类功法,大体分静态意守和动态意守两类。动态意守的特点是意守对象不断循环或 换,听息法、默念法、循环放松法、周天运气法、意想活动法等属于此类。这一类功法均以意念作为冲动信息,刺激机体局部以培育真气,所谓“以意引气”为其要领。
-
肺泡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实际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是指静息状态下,每分钟吸入气量中能到达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了解肺泡通气量有助于了解肺部疾病对呼吸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及肺栓塞会使肺泡通气量下降,而肺泡通气量增加可导致呼吸性碱中毒。
-
祛风解痉
祛风解痉为治法。指用具有祛散风邪、息风止痉作用的方药,治疗风中经络证、风毒入络证等的治法。
-
通气储量
通气储量(ventilatoryreservation)是指指在基础条件下,通气量的储备能力。通气储量%=[(最大通气量-静息通气量)/最大通气量]×100%。通气储量在93%以上为正常,70%以下为通气功能严重损害,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
数脉
数脉为脉象之一。指脉来急速,一息五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90次以上)的脉象。主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脉经》:“数脉来去促急。”主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
-
脾胃俱虚
脾胃俱虚病证名。指脾胃两经俱虚。《备急千金要方》:“右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胃中如空状,少气不足以息,四逆寒,泄注不已,名曰脾胃俱虚也。”
-
救绝汤
别名:救绝止喘汤处方:人参1两,熟地1两,山萸3钱,牛膝1钱,五味子1钱,白芥子1钱,麦冬5钱。功能主治:虚喘,气少息,喉无声,肩不抬。用法用量:救绝止喘汤(《石室秘录》卷六)。摘录:《傅青主男科》卷上
-
提陷汤
《辨证录》卷八:方名:提陷汤组成:黄耆5钱,麦门冬5钱,白术2钱,人参2钱,甘草3分,桔梗1钱,神曲5分。主治:内伤元气,阳气虚陷,气息短促不足以息,懒于语言,饮食无味,身体困倦。用法用量:水煎服。
-
息火
息火为灸法术语。息,通熄。指艾火熄灭。《备急千金要方》:“中风失瘖……息火仍移灸百会五十壮。”
-
小终板电位
卡茨(B.Katz)等分析了这一现象,明确了化学递质的量子释放,即在神经肌肉接头,几千个乙酰胆碱分子组成一个量子,当运动神经处于静息状态时,由自发释放的一个量子所产生的反应便是小终板电位,而由运动神经动作电位引起的约100个量子同时释放所产生的反应则是终板电位。
-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是指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性痰,痰量明显增多或伴其他炎症表现;或原有咳、痰、喘症状中任何一项明显加剧的发病期。治疗以控制感染和祛痰、镇咳为主,伴发喘息时,可加以解痉平喘治疗。
-
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
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是指不同程度的咳嗽、咯痰、喘息症状,迁延到1个月以上者。治疗以控制感染、祛痰及镇咳为主,伴发喘息时,应加以解痉平喘治疗。
-
xx(xīn欣)疡
xx(xīn欣)疡病名。指伴随皮肤疮疡而生的肿块。宋·苏轼《物类相感志》:“人身血气周身,不知几千息。人血行而壅则疮疖,于虚穴处则生核,谓之‘xx疡’,xx疮所生也。疮瘥,核亦消。”据其描述,本病相当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的继发性淋巴结炎。
-
中指脉法
中指脉法为诊小儿脉法。《幼幼新书》引《宝童》:“孩儿五七岁,五藏脉方现。中指两畔内,于中仔细看。左主五脏,右主热生惊,洪大主热,弦数主肝动风,七八至为息数和平。”临床可作辨证参考。
-
许敬舆
许敬舆曾为夏云集所撰《保赤推拿法》著增释本,称《增图考释推拿法》(1933年刊行)。夏云集为晚清医家。字祥宇,又字英白。河南新息人。长于儿科推拿,撰有《保赤推拿法》,又名《推拿精要保赤必备》(1885年刊行),后有许敬舆(公岩)等之增释本,称《增图考释推拿法》(1933年刊行)。
-
通气血流比
通气血流比是指每分钟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之比。正常成人静息时,肺血流量约为5L/分钟,肺通气量约为4L/分钟,总的通气血流比约为0.8。通气血流比保持在0.8才能维持正常的气体交换,当通气血流比失调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首先引起缺氧;发展到严重程度时,除缺氧外,尚有二氧化碳潴留。
-
于应震
于应震明代医生。平阳(今属山东)人。学识渊博,专攻文学,兼精医术。《平阳县志》载有同邑贡生乔绪启者,因患伤寒证,气已绝。于氏诊曰:尚有微息,急调药灌之,仅下咽数匕而醒,又调治数日,已如常人。
-
一意规中
一意规中气功内丹术术语。规中为丹田异名。即意守丹田。又称一意归中。《悟真篇》:“橐天龠地徐停息,一息规中随后及。”
-
潜斋医书五种
《潜斋医书五种》医学丛书。清·王士雄撰。刊于1854年。包括《王氏医案》、《医案续编》、《霍乱论》、《温热经纬》、《随息居饮食谱》五种。现存清刻本及石印本。
-
内家拳
据传始于宋·张三丰。张精于少林拳,并有所发展,增加了点穴法等。内家拳将道教气功炼养之旨融于拳法中,具有贵柔尚意的特点,以心息相依、运行匀缓、意到气到、动静自如、以柔克刚、灵活婉转、莫测端倪为行拳要领。至今流行的八卦掌、太极拳、形意拳、大成拳等,皆从内家拳演绎发展而成。
-
霍乱论
《霍乱论》霍乱专著。清·王士雄撰于1838年。1862年作者予以重订,改名为《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上卷论霍乱病情及防治法;下卷引述古代名医及王氏个人有关霍乱的临床医案。对霍乱常用药物的药性和若干治疗方剂的适应症等也做了明确的分析和介绍。是一部较有影响的专著。现存清刻本和几十种近代刊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神机
神机是指生命活动的表现和机转。机,指不停运转之气机。《素问·五常政大论》:“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神机即人体运转不息的生命活动。
-
归气定喘汤
处方:人参、牛膝、熟地、麦冬、枣皮、五味、枸杞、胡桃、故纸。功能主治:短气微息,似喘非喘。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钞类编》卷六
-
槐梅膏
处方:苏合油1两,槐花粉1两,猩胆5钱,冰片5钱。制法:研和,加嫩膏1两5钱,再研,封固,勿使漏气。功能主治:外痔。用法用量:临用涂患处。痛息,日涂2次。内服杜痔丸。摘录:《外科全生集》卷四
-
豆腐泔水
《*辞典》:豆腐泔水:出处:《随息居饮食谱》拼音名:D uFuGānShuǐ别名:豆腐泔(《慈航活人书》)来源:为压榨豆腐时沥下之淡乳白色水液。性味:《纲目拾遗》:性清凉。功能主治:①《纲目拾遗》:通便,下痰,通癃闭。②《随息居饮食谱》:一味熬膏,治疮甚效。
-
香佛手散
《疑难息证简方》卷二:方名:香佛手散组成:人牙(煅过,存性,出火毒)少许,麝香少许(各研匀)。主治:耳出血诸症。及痘疮倒靥。用法用量:吹耳内。若痘疮倒靥者服之即出。制备方法:上为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