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里证
里寒证:里寒证是以脏腑阳气不足,阴寒内生,或寒邪直中脏腑,或寒邪由表传里,以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口淡不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泻,舌淡苔白润,脉沉迟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即以热邪内传,脏腑、气血积热,以身热汗多,口渴引饮,心烦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或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八纲辨证
里证常有舌苔的异常表现,脉浮者,为表证;舌质淡,苔白,脉沉迟。虚证:虚证的形成,或因体质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伤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袭损伤正气等原因而致“精气夺则虚”。但亡阴之汗,汗出热而粘,兼见肌肤热,手足温,口渴喜饮,脉细数疾而按之无力等阴竭而阳极的证候;
-
里虚证
里虚证为证候名。《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里证分里寒证、里热证、里虚证、里实证。常见精神萎靡,面色 白,身倦无力,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胖或光绛无苔,脉虚细无力等症。
-
八纲证候
将临床表现按八纲辨证分析、判断、归类的八种证候,即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本证有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表实证之分。八纲之一。常见精神萎靡,面色 白,身倦无力,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胖或光绛,脉虚细无力等症。
-
和解剂
和解剂的定义:治疗脏腑失和的和解剂:凡以和法为指导,选择适宜的药物组成,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作用,用来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调、寒热错杂以及表里同病的方剂,统称为和解剂。症见情志抑郁、脘腹胸胁胀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腹痛泄泻等证。代表方为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
-
伤寒里证
伤寒里证为病证名。《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病邪由三阳传入三阴,或直中三阴,属里虚寒证。三阴虚寒之里,当温当补。
-
表里同病
表里同病为证候名,谓表证里证同时存在。既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又有胸满、腹痛、腹泻等里证。多因表证未解病邪入里,或素有宿疾又新感表邪所致。表里同病有表寒里热证、表热里寒证、表虚里实证、表实里虚证之分。亦指表里出现同一性质的病证,如表里俱寒证、表里俱热证、表里俱虚证、表里俱实证等。
-
阴阳辨证
概述:阴阳辨证(syndromedifferentiationofyin-yang)是指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将临床证候归属为阴证、阳证两大类的辨证方法。八纲辨证中,阴阳与表里、寒热、虚实共同组成辨证体系。阴证是指符合阴的抑制、衰退、沉静、缓慢等属性的证候,是对里证、虚证、寒证的概括。
-
八纲
表里辨病位的浅深;一般地说,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虚实是八纲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辩别虚实,是治疗是采用扶正(补虚)或攻邪(泻实)的依据,所谓“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但临床上阴证多指里证的虚寒证,阳证多指里证的实热证。
-
大枣汤
摘录:《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外台秘要》卷六引《删繁方》之大枣汤:别名:大枣煎处方:大枣30枚,杏仁3两(去皮尖),人参3两,紫菀2两,萎蕤3两,麦门冬3两(去心),百部3两,通草3两,石膏8两,五味子1两,羊肾3枚(去膏),麻黄3两(去节)。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白术气味甘温微苦,入足太阴;
-
六脉垂绝
六脉垂绝指左右寸、关、尺三部,或遍诊法之左右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微欲绝之象,示病情危重。参见微脉、脉厥、七怪脉:微脉为脉象之一。1.指温疫里证,应下失下,六脉如无之重证。治宜承气汤缓下之,其脉自复。2.指战汗后暂见脉停而呼吸尚存之证。即釜沸脉、鱼翔脉、弹石脉、解索脉、屋漏脉、虾游脉、雀啄脉七种。
-
脉厥
脉厥病名。①温疫里证应下失下,六脉如无之重症。见《温疫论》。以温疫里证失于攻下,内结壅闭,营内不能达于四末所致。亦有过用黄连、石膏诸苦寒药,强遏其热,致邪愈结,脉愈不通。”治宜承气汤缓下之,其脉自复。《伤寒寻源·战汗》:“战定之后,其人忽沉沉睡去,如死一般。参见厥证、战汗条。
-
表里辨证
伤寒与温病的证候分类中,对表里证的辨别,有明确的区分:伤寒以三阳为表,三阴为里,三阳中又以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由于体质强弱,邪正盛衰,病情的发展演变,可出现表证人里、里证出表、表里同病、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里俱虚、表里俱实等复杂情况。
-
望苔色
望苔色即望舌苔之颜色。主要有白苔、黄苔、灰苔及黑苔四种。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黄苔主里证、热证;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也可见于寒湿证;黑苔主里证,主热极,又主寒盛。
-
舌象
舌质包括舌神、舌色、舌形、舌态等方面,舌苔则主要观察其颜色及形状。主要有白苔、黄苔、灰苔及黑苔四种。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也可见于寒湿证;望苔质为望舌苔的质地,包括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脱、有根无根等变化。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为厚苔,多属病邪传里,病情较重,或内有食饮痰湿阻滞。
-
舌诊
经脉中,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于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舌诊主要按照舌面部位察看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变化,借以辨别病邪的性质、病势的深浅、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和脏腑的虚实等。望舌苔包括望苔色和望苔质两个方面。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也可见于寒湿证;
-
舌垢
舌垢即舌苔。外感六淫之邪或七情内伤、食积停饮均可导致舌苔发生变化。主要有白苔、黄苔、灰苔及黑苔四种。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也可见于寒湿证;望苔质为望舌苔的质地,包括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脱、有根无根等变化。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为厚苔,多属病邪传里,病情较重,或内有食饮痰湿阻滞。
-
舌苔
舌苔也称舌垢。外感六淫之邪或七情内伤、食积停饮均可导致舌苔发生变化。主要有白苔、黄苔、灰苔及黑苔四种。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也可见于寒湿证;望苔质为望舌苔的质地,包括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脱、有根无根等变化。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为厚苔,多属病邪传里,病情较重,或内有食饮痰湿阻滞。
-
正常舌象
望舌质是舌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诊察脏腑精气盛衰存亡,判断疾病预后转归,具有重要意义。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也可见于寒湿证;望苔质即望舌苔的质地,包括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脱、有根无根等变化。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为厚苔,多属病邪传里,病情较重,或内有食饮痰湿阻滞。
-
第二真黄风汤
处方:炙黄耆3钱,防风根5钱,云茯苓3钱,制半夏钱半,炙甘草5分,福橘皮1钱,当归身3钱,人参1钱半,桂水炒白芍1钱半,豨莶3钱,麸炒枳实5分。六经表证已解,里证未除,或二便阻隔或变色,或神志不清,或语言謇涩,或口眼斜,或半身不遂,舌苔或白滑,或黄厚,或黧黑,胸次或舒或不舒,饮食或进或不进者。
-
里热证
里热证为证候名。指邪热炽盛的里证。即热邪内传,脏腑、气血积热,以身热汗多,口渴引饮,心烦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或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治宜清热泻火为主。《医学心悟·阳明经证》:“阳明经病,目痛、鼻干、唇焦、漱水不欲咽,脉长,此阳明本经证,其经去太阳不远,亦有头痛发热,宜用葛根汤解肌。”
-
红中淡黑舌
红中淡黑舌为舌象。舌红中央淡黑苔。主脏腑实热里证。若症见壮热,烦躁,便秘,尿赤。急用苦寒攻下泄热(见《伤寒舌鉴》)。
-
唇口燥裂
口唇干燥,甚则裂开之证。因阴津不足,脾热炽盛所致。《温疫论·数下亡阴》:“津不到咽,唇口燥裂,缘其人阳脏多火而阴亏。今重亡津液,宜清燥养营汤。设热渴未除,里证仍在,宜承气养营汤。”治宜养阴清热,用清凉散、清热养营汤方。
-
表里传
表里传太阳表证直接传变为少阴里证。见《此事难知·太阳六传》。《证治准绳·伤寒》:“太阳传少阴肾水,名曰表传里。为病急当下而反不攻不发,所以传里也。”阳明经与太阴经为表里,少阳经与厥阴经为表里(见《素问·热论》王冰注),故凡相为表里之阳经与阴经的传变,亦称为表里传。参见传经条。
-
表里
表里辨证说明了外感六淫邪气侵犯人体,病变部位是在表还是在里,这种相对概念的认识,对伤寒六经辨证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尤为重要。伤寒病以三阳为表,三阴为里;由于体质强弱,邪正盛衰,病情发展变化,又有表证入里、里证出表、表里同病、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表里俱虚、表里俱实、表热里寒、表寒里热等复杂情况。
-
表解里未和
指外感病表证解除后,里证尚未和解。多因里有痰饮、食滞、瘀血或阴伤等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执^水)(执^水)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刺汤主之。”
-
白厚滑苔
白厚滑苔为舌象。舌中根部白厚滑苔,舌质边尖淡红。为有寒湿表现,表里证均可见。若伤寒邪在太阳,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口不干、舌不燥、胸闷等症,见此苔者,为风寒夹湿表证,治宜解表化湿。若杂病里证见此苔者,为中焦脾胃有寒湿,治宜温散寒湿。
-
广温疫论
清·戴天章约撰于1722年。戴氏取《温疫论》予以增订、删改,辨明温疫与伤寒之异,特别是早期证候的鉴别。卷一辨析气、色、脉、舌、神,辨时疫与风寒在病因、受病、传经、兼证等方面的不同;所附《佛崖验方》1卷,共收载治疗温热病方84首。1878年陆懋修又将《广温疫论》加以删订补充,改名《广温热论》。
-
椒瓜丸
处方:大生木瓜(就蒂切盖,以真川椒去目,研末,纳实其中,用竹针插其盖,炊熟)。制法: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脚气里证。用法用量:每服40丸,温酒送下。扶虚,用核桃肉煎汤送下。摘录:《直指》卷四
-
杏仁石膏汤
《温病条辨》卷二:组成:杏仁5钱,石膏8钱,半夏5钱,山栀3钱,黄柏3钱,枳实汁(每次3茶匙冲),姜汁(每次3茶匙冲)。主治:黄疸脉沉,中痞恶心,便结溺赤,病属三焦里证。各家论述:杏仁、石膏开上焦,姜、半开中焦,枳实则由中驱下矣,山栀通行三焦,黄柏直清下焦。
-
清和饮
《痘疹仁端录》卷十一:方名:清和饮组成:草果、生地、贝母、麦冬、陈皮、茯苓、大力、甘草、红花、当归。《准绳 幼科》卷六:方名:清和饮组成:地骨皮2钱(鲜者),麦冬(去心)2钱,生地黄7分,知母7分,贝母7分,橘红7分,茯苓7分,甘草7分,荆芥穗7分,牛蒡子(炒,研)1钱半,桔梗5分,全瓜萎1钱。
-
证型分类
按气血辨证可分为气虚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陷证、血虚证、血热证、血瘀证;按六经辨证可分为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蓄水证、太阳病变证、阳明经证、阳明腑证、少阳证、少阳兼证、太阴表证、太阴里实证、寒湿发黄证,少阴寒化证、少阴热化证、少阴病表证、少阴急下证、厥阴热证、厥阴寒证、上热下寒证、厥证;
-
广温热论
《广温热论》即《广温疫论》。清·戴天章约撰于1722年。戴氏取《温疫论》予以增订、删改,辨明温疫与伤寒之异,特别是早期证候的鉴别。卷一辨析气、色、脉、舌、神,辨时疫与风寒在病因、受病、传经、兼证等方面的不同;卷三列里证证候41条;所附《佛崖验方》1卷,共收载治疗温热病方84首。
-
白厚滑苔舌
白厚滑苔舌指舌苔白厚而滑的舌象。表里证皆可见。伤寒邪在太阳,舌苔纯白而厚,口不干,舌不燥,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痛,脉浮紧,可用麻黄汤发汗解表。杂病里证,多为痰湿,宜健脾燥湿祛痰(见《伤寒舌鉴》)。
-
往来寒热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伤寒发微论·论伤寒七十二证候》:“寒热往来,此证有三。《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虚劳》:“虚劳之症,皆见发热,而虚损之热,多发于外,轻手按之即得,或潮热,或往来寒热。”
-
阴维病
阴维病是指本经发病主要表现为心痛、胃痛等阴经里证。《难经》:“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吕广注:“阴为荣,荣为血,血者心,故心痛也。”《奇经八脉考》引张洁古释:“卫为阳主表,阳维受邪为病在表,故苦寒热;荣为阴主里,阴维受邪为病在里,故苦心痛。”
-
小儿实热
小儿实热小儿诸热之一。常见如外感风邪的表证,内伤饮食的里证,一般是实证多,虚证少。表证实热,症见发热、头痛、烦躁、口渴、脉数、苔白黄,治用汗法。里证实热,症见发热、头痛、颊赤、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干燥、小便短黄发赤、腹胀痛、脉数、苔黄腻,治用下法。着重结合本证,以清热解表或清热导滞为治。
-
纹沉
纹沉诊断学术语,指小儿食指络脉深沉。主病在里,多为外感之邪入里或内伤里证。参诊指纹条。
-
医学易通
《医学易通》内科著作。清·陈念祖等原撰,潘蔚增辑。本书选辑陈念祖《医学实在易》、黄元御《四圣心源》及《医宗金鉴》中的医论、医方而成。卷一为四诊易知;卷二-八以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及幼科分类,记述各种病证证治,内容全面系统而又浅近简明。1923年由上海中华新教育社编辑出版石印本。
-
阴证
概述:阴证:1.八纲中的里证、寒证、虚证;2.正气虚弱或阴寒内盛之证;临床可见面色苍白、皮色暗淡、身倦踡卧、语声低微、呼吸微弱、静而少言、精神不振、但欲卧寐、纳食减少、口淡无味、大便溏泄、小便清长、无热恶寒、腹痛喜按,脉沉迟微弱无力,舌淡胖嫩,苔少滑润,或疮疡塌陷,久不收口,分泌物清稀无味等。
-
恶风
发汗多亡阳,与风湿皆有恶风之证。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湿胜,自汗而皮腠不密,是以恶风,治以甘草附子汤散湿实卫。《黄帝针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鼻中气短,少气不足以息,语则气短而怯弱,妨食或食不下或不欲食,三者互有之。”食肺则鼻柱倒塌;治用殊圣散、胡麻散、天麻散等方。
-
达邪
达邪为治疗方法。达,疏导,透达。指透达在表之邪气以解除表证,或导达在里的邪气,使之外达以解除里证。参见透邪:透邪为治法。亦称达邪透表。即透达表邪的治法。外感表证,须透邪外出,故称。
-
沉脉
沉脉为脉象之一。指脉位深,轻取不能应指,重按才显现于指下的脉象。沉脉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脉经》:“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
表里双解
表里双解为治法,用于既有表证又有里证者。表里同病有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表寒里热、表热里寒,以及表里俱虚、俱实、俱寒、俱热等。可用厚朴七物汤。针灸临床可用合谷、列缺、风门等穴解表,用天枢、丰隆、足三里、支沟等穴治里。可用三黄石膏汤。针灸临床常以点刺曲泽、委中出血为主,配泻大椎、曲池、合谷、内庭等穴。
-
柴芩两解汤
处方:柴胡2钱,黄芩3钱,栀子1钱。功能主治:表邪未解,里证又热,尿赤,口渴,烦躁,脉滑数者。用法用量:水煎,温服。黄疸,加茵陈2钱。摘录:《会约》卷十一
-
左龙丸
《保命集》卷中:组成:左蟠龙5钱(炒),白僵蚕5钱,鳔5钱(炒),雄黄1钱。主治:破伤风。用法用量:每服15丸,温酒送下。加减:如里证不已,当于左龙末1半内加巴豆霜半钱,烧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丸,同左龙丸1处合服。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烧饼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 左盘龙丸。
-
承气养荣汤
别名:养荣承气汤处方:知母、当归、芍药、生地、大黄、枳实、厚朴。功能主治:润燥兼下热结。主瘟疫下证,以邪未尽,不得已而数下之,间有两目加涩,舌反枯干,津不到咽,唇口燥裂,热渴未除,里证仍在者。各家论述:《重订通俗伤寒论》:方以四物汤去川芎,重加知母,清养血液以滋燥,所谓增水行舟也。
-
白尖黄根舌
白尖黄根舌为舌尖白苔,舌根黄苔的舌象。为表里同病,里证多于表证之候。可先解表而后攻里,亦可表里同治(见《伤寒金镜录》)。
-
寒热错杂证
寒热错杂证为证候名。指寒证与热证错杂互见的证候。即寒证的表现与热证的表现同时互见,或上下寒热交错,或表里寒热交错等的证候。如《伤寒论》乌梅丸证即为治寒热夹杂者。《方函口诀》:“厥阴多寒热错杂之证。”除上下寒热交错之外,又有表寒里热证、表热里寒证等。详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条。
-
问寒热
概述:问寒热为诊断学术语。十问之一。应联系发病经过及其他证候,区别外感、内伤两大类。辨证分型:外感发热伴有恶寒的,属表证。不恶寒而发热较高的(包括日晡潮热),属里证。寒热往来的属半表半里证。平时怕冷,四肢发凉,气短自汗的,多属阳虚。午后发热或暮热早凉,五心烦热,多属阴虚、血虚、骨蒸劳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