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汗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医碥·汗》:“脱汗,阴盛格阳,汗从阳脱,味淡不成,如珠不流,为汗绝,不治。”症状及治疗:常见以下几种类型:气绝者,汗出如珠,着身不流;气散者,汗出如油,喘促不休;《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一云油汗,即黏汗也。”
-
绝像
脾属土,其色黄;3.舌苔起黑刺舌苔色黑干燥无津而起芒刺。主病:热极津枯危候。瞳子赤脉为火占水位(火侮水)。肝脾气绝,其液竭,故泪涎皆无。主病:眼合肝绝,口开脾绝、心绝。病机:胃为水谷之海,咽为水谷的通道,今胃气将绝,水如直接倒入一般,发出空洞之声。阳明之脉挟口唇,风邪乘袭,则挛急口噤而张不开。
-
阴盛格阳汗
概述:阴盛格阳汗为病证名。症状及治疗:《张氏医通·杂门》:“身冷自汗,阴躁,欲坐泥水中,脉浮而数,按之如无…《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医碥·汗》:“脱汗,阴盛格阳,汗从阳脱,味淡不成,如珠不流,为汗绝,不治。”气散者,汗出如油,喘促不休;
-
汗出如油
概述:汗出如油为症名。见《伤寒发微论》。指汗出如油之状,黏腻不易流动。多见于病危虚脱之证。关于绝汗:绝汗又名脱汗。指病情危重,汗出如珠如油,黏腻不流,常伴见呼吸短促,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为阴阳相离,阳气欲脱之象。急宜回阳救脱,用参附汤加龙骨、牡蛎之类。
-
脱汗
脱汗为症状名,又名绝汗。指病情危重时出现大汗不止,并伴有气喘、四肢凉,脉微弱等症。《医碥·汗》:“脱汗,阴盛格阳,汗从阳脱,味淡不成,如珠不流,为汗绝,不治。”详绝汗条。
-
六阳
六阳指手、足六阳经。《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
气绝
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目瞑也。气应于手太阴,太阴气绝,则皮毛焦,气先死矣。”六极之一。多因脏气不足,正虚邪袭所致。《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气极,令人内虚,五脏不足,邪气多,正气少,不欲言。”《备急千金要方·心脏》:“扁鹊云:脉绝不治三日死,何以知之?
-
戴眼
指病人眼睛上视,不能转动。《素问·三部九候论》:“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多因正气耗竭,使神志不慧,藏精之气不能上荣于目,太阳脉绝所致。亦可见于小儿急惊风、厥阴风痰闭阻等病证。
-
参附耆蛎汤
处方:人参、黄耆、附子、牡蛎各等分。功能主治:产后绝汗如雨,手足清冷者。用法用量:上作大剂。以水2合,煮取1合,温服。摘录:《产科发蒙》卷四
-
问汗
问汗为诊断学术语,十问之一。指询问病人出汗的情况,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外感病,恶寒、发热、无汗为表实;发热、恶风、自汗为表虚;额上汗出如珠,兼见喘促,为亡阳之汗,乃阳气将脱之候。先战栗而后汗出为战汗,乃邪正相争之象。若汗出热退、脉静,为邪去正安;但头汗出,多因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上蒸。
-
汗证
是指以全身或局部非正常出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见《医学正传》。《景岳全书·杂证谟》:“汗出一证,有自汗者,有盗汗者。”由于病情不同,汗证有阴汗、阳汗之分。并有战汗、狂汗、红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绝汗、头汗、额汗、心汗、腋汗、手足汗、无汗、偏沮等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