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阳明大肠经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中,回过来挟着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叉,上夹鼻孔两旁(迎香)。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其次为“鼽衄”,再次为目疾,经脉原文写作“目黄”,在主治症中无此。
-
手三阳经
概述:手三阳经是指十二正经中行于上肢外侧的三条阳经,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其分布是:手阳明在桡侧,手太阳在尺侧,手少阳在两者之间。与手太阴肺经相为表里。与手少阴心经相为表里。它的分支,从膻中分出,上出缺盆,经项旁,连系耳后,上行出于耳尖上方的角孙,再弯曲向下,经面颊到目下;
-
臂五里
手五里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手五里穴的位置(肌肉)手五里穴的位置(骨骼)取法:屈肘,在曲池与肩的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取穴。主治病症:手五里穴主治肘臂疼痛不举,中风偏瘫,挛急,瘰疬,上肢不遂,咳嗽,吐血,心下胀满,寒热疟疾,身黄嗜卧,惊恐,风湿肿胀等。
-
肘髎
概述:肘髎为经穴名(ZhǒuliáoLI12)。快速取穴:先找到曲池(屈肘成直角,先找到肘横纹终点,再找到肱骨外上踝,两者连线中点处),向上量取1横指处即是。主治病症:肘髎穴主治肩部酸痛,肘部酸痛,臂部酸痛,麻木,瘰疬,挛急,屈伸不利,臂神经痛,肱骨外上髁炎,肘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瘫痪,嗜卧等。或艾条灸5~
-
臂阳明脉
臂阳明脉为早期经脉名。本经从食指桡侧端商阳开始,沿着食指桡侧缘,出于第一、二掌骨间的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阳溪,沿前臂桡侧到达肘横纹外侧端的曲池,向上沿上臂外侧前缘,到肩峰前边的肩髃,再向上交会于项部的大椎,向前下进入锁骨上窝,络于肺脏,下贯膈肌,属于大肠;手阳明大肠经
-
手阳明标本
手阳明标本为六经标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马莳注:“手阳明大肠经之本,在肘骨中曲池穴,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于钳上,疑是胃经头维穴。”手阳明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手阳明大肠经本部,在肘骨之中的曲池穴,由此直上至别阳处(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十注为臂臑穴);
-
大肠手阳明之脉
大肠手阳明之脉为早期经脉名。本经从食指桡侧端商阳开始,沿着食指桡侧缘,出于第一、二掌骨间的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阳溪,沿前臂桡侧到达肘横纹外侧端的曲池,向上沿上臂外侧前缘,到肩峰前边的肩髃,再向上交会于项部的大椎,向前下进入锁骨上窝,络于肺脏,下贯膈肌,属于大肠;
-
二阳
概述:二阳:1.经络名。阳明位于太阳和少阳之里,故有“阳明为阖”之说。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旁迎香穴,夹鼻上行,至鼻根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于目内眦,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经下颌角上行过耳前,沿发际,到额前神庭穴。刺灸法:一般直刺0.5~
-
大肠经
概述:大肠经:1.手阳明大肠经的简称;本经从食指桡侧端商阳开始,沿着食指桡侧缘,出于第一、二掌骨间的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阳溪,沿前臂桡侧到达肘横纹外侧端的曲池,向上沿上臂外侧前缘,到肩峰前边的肩髃,再向上交会于项部的大椎,向前下进入锁骨上窝,络于肺脏,下贯膈肌,属于大肠;
-
长顪
即禾髎,代号LI19。别名:和窌(《备急千金要方》),长频(《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长颊(《针灸聚英》),长髎(《针灸大全》),长顪, 。口禾髎配地仓、颊车、上关、牵正、地仓、四白、阳白,治面神经麻痹。刺灸法:刺法:直刺0.3~《针灸大成》:主尸厥及口不可开,鼻疮息肉,鼻塞不闻香臭,鼽衄不止。
-
臂泰阴脉
臂泰阴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手太阴经类似。《足臂十一脉灸经》:“臂泰阴脉:循筋上廉,以走臑内,出腋内廉,之心。其病:心痛,心烦而噫。手太阴为手太阴肺经的简称。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
-
手阳明之正
手阳明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手阳明经别在肩峰端的肩髃穴分出,上出于柱骨(第七颈椎),进入体腔后,下走于大肠,上属于肺脏,再向上沿气管,出缺盆(锁骨上窝)与本经相会合。
-
长频
概述:长频为经穴别名。别名:和窌(《备急千金要方》),长频(《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长颊(《针灸聚英》),长髎(《针灸大全》),长顪, 。口禾髎配地仓、颊车、上关、牵正、地仓、四白、阳白,治面神经麻痹。刺灸法:刺法:直刺0.3~《针灸大成》:主尸厥及口不可开,鼻疮息肉,鼻塞不闻香臭,鼽衄不止。
-
手太阴
手太阴为手太阴肺经的简称。十二经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
-
三门
概述:三门:1.经外奇穴名;位于食指掌指关节后方桡侧凹陷处。三间位于食指桡侧,掌指关节后凹陷处,赤白肉际,微握拳取穴。针经皮下筋膜,手深筋膜达第1骨间背侧肌,在第1蚓状肌与第2掌骨间通过,直至指浅、深屈肌腱到食指的肌腱背面与第2掌骨之间。三间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痛,胸腹满,气喘,热病,手背红肿等。
-
和窌
别名:和窌(《备急千金要方》),长频(《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长颊(《针灸聚英》),长髎,长顪, 。口禾髎配迎香、印堂、合谷治鼻疾。口禾髎配地仓、颊车、上关、牵正、地仓、四白、阳白,治面神经麻痹。刺灸法:刺法:直刺0.3~《针灸大成》:主尸厥及口不可开,鼻疮息肉,鼻塞不闻香臭,鼽衄不止。
-
肺手太阴之脉
肺手太阴之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
-
手三阴经
概述:手三阴经是指十二正经中行于上肢内侧的三条阴经,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
-
长髎
概述:长髎为经穴别名。别名:和窌(《备急千金要方》),长频(《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长颊(《针灸聚英》),长髎(《针灸大全》),长顪, 。口禾髎配地仓、颊车、上关、牵正、地仓、四白、阳白,治面神经麻痹。刺灸法:刺法:直刺0.3~《针灸大成》:主尸厥及口不可开,鼻疮息肉,鼻塞不闻香臭,鼽衄不止。
-
长颊
即禾髎,代号LI19。别名:和窌(《备急千金要方》),长频(《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长颊(《针灸聚英》),长髎(《针灸大全》),长顪, 。口禾髎配地仓、颊车、上关、牵正、地仓、四白、阳白,治面神经麻痹。刺灸法:刺法:直刺0.3~《针灸大成》:主尸厥及口不可开,鼻疮息肉,鼻塞不闻香臭,鼽衄不止。
-
两商
两商为少商、商阳两穴的合称。出灵枢·本输》。此系肺经井穴,脉气初发,故名。如感冒、肺炎、咳嗽气喘、鼻衄、咽喉肿痛、颌肿喉痹、声哑、中风昏迷、癫狂、手挛指痛、热病等。如青盲、耳鸣、耳聋、口干、齿痛、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喉痹;配尺泽、委中放血治急性胃肠炎。一般向上斜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
手阳明经别
手阳明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手阳明经别在肩峰端的肩髃穴分出,上出于柱骨(第七颈椎),进入体腔后,下走于大肠,上属于肺脏,再向上沿气管,出缺盆(锁骨上窝)与本经相会合。
-
口禾髎
即禾髎,代号LI19。别名:和窌(《备急千金要方》),长频(《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长颊(《针灸聚英》),长髎(《针灸大全》),长顪, 。口禾髎配地仓、颊车、上关、牵正、地仓、四白、阳白,治面神经麻痹。刺灸法:刺法:直刺0.3~《针灸大成》:主尸厥及口不可开,鼻疮息肉,鼻塞不闻香臭,鼽衄不止。
-
䪼
2.经穴别名。别名:和窌(《备急千金要方》),长频(《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长颊(《针灸聚英》),长髎(《针灸大全》),长顪, 。口禾髎配地仓、颊车、上关、牵正、地仓、四白、阳白,治面神经麻痹。刺灸法:刺法:直刺0.3~《针灸大成》:主尸厥及口不可开,鼻疮息肉,鼻塞不闻香臭,鼽衄不止。
-
臂太阴脉
臂太阴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手太阴经类似。手太阴为手太阴肺经的简称。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
-
臂钜(巨)阴脉
臂钜(巨)阴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手太阴经类似。手太阴为手太阴肺经的简称。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
-
腋内动脉
腋内动脉指手太阴肺经天府穴。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位于臂前区,腋前纹头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坐位或卧位取穴。有调肺气,清上焦,疏经络作用。如咳嗽、气喘、支气管炎及哮喘、目眩、远视、口鼻出血、多睡、恍惚善忘及瘿气、上臂外侧前廉痛。配膈会、气舍治瘿气、咽肿;配肩髑、天宗治肩臂痛。一般直刺0.5~
-
肺经
概述:肺经:1.手太阴肺经的简称;《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列缺)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商阳)。
-
手阳明
手阳明为手阳明大肠经的简称。本经从食指桡侧端商阳开始,沿着食指桡侧缘,出于第一、二掌骨间的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阳溪,沿前臂桡侧到达肘横纹外侧端的曲池,向上沿上臂外侧前缘,到肩峰前边的肩髃,再向上交会于项部的大椎,向前下进入锁骨上窝,络于肺脏,下贯膈肌,属于大肠;
-
大肠
其背俞为大肠俞,募穴为天枢,下合穴为上巨虚。从食物残渣中吸收水分和分泌粘液的机能很强。图2-22盲肠内腔及阑尾炎结肠:结肠(colon)围绕在空回肠的周围,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左髂嵴平面以下的一段结肠位于腹下部和小骨盆腔内,肠管弯曲,叫乙状结肠,在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
-
齿脉
齿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手阳明经类似。齿脉即手阳明大肠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齿脉起于次指与大指,上出臂上廉,入肘中,乘臑,穿颊,入齿中,挟鼻。其所产病:齿痛,(出页)肿,目黄,口干,臑痛,为五病及□□□。”
-
齿距
齿距病名。系指齿龂上长出如鸡足距,误触则疼痛连心的病证。见《外科启玄》卷七。生于上龈者系足阳明胃经之毒,生于下龈者为手阳明大肠经之毒。治宜清泻阳明热毒。方用清胃散加减,或选黄连解毒汤之类调治。
-
槽牙
概述:槽牙(bicuspidteeth)为人体解剖名称。双尖牙与磨牙·槽牙:槽牙指双尖牙与磨牙。双尖牙·槽牙:槽牙位于犬牙两旁,上下左右各有二,中有微槽。即西医的第一、二双尖牙(前磨牙)。槽牙与经络的关系:槽牙上属足阳明胃经,下属手阳明大肠经。
-
白芷升麻汤
功能主治:《疡科选粹》卷四方之白芷升麻汤主治臂痈。功能主治:《兰室秘藏》卷下方之白芷升麻汤主治臂上手阳明大肠经分生痈。摘录:《兰室秘藏》卷下《慈幼新书》卷六方之白芷升麻汤:组成:白芷,升麻,桔梗,甘草,黄耆,黄芩,红花,当归,连翘,羌活,黄柏,生姜1片,连须,葱白3茎。
-
齿龈
齿龈指脊椎动物覆盖在牙颈和牙槽突表面的口腔粘膜。为组织器官名。又称“牙龈”、牙断(音、义均同龈)。指牙床上的肉,分上龈、下龈。《证治准绳·杂病》:“齿分上下断(音、义均同龈),上断属足阳明胃经,下断属手阳明大肠经。”《赤水玄珠》卷三:“齿者骨之余,肾之标寄于龈,养于气血。”
-
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指卫气运行的起止点。平旦阳气出于目,目张气上行。顺次运行于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行于阳经二十五周后,至足部前入阴分。合夜,阴气合于脉,卫气依次运行于肾、心、肺、肝,而终止于脾,由脾而复至肾,循环不息,即“至阴而止”。
-
禾胶
禾胶即禾髎。见《圣济总录》。口禾髎为经穴名(KǒuhéliáoLI19)。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有祛风邪,通鼻窍作用。如面神经麻痹及痉挛、鼻炎、鼻塞、鼻衄、鼻息肉等。配地仓、颊车、阳谷治面神经麻痹;配迎香、印堂、合谷治鼻疾;配印堂、列缺治鼻出血。一般直刺或斜刺0.3~
-
禾聊
禾聊即禾髎。出《太平圣惠方》。口禾髎为经穴名(KǒuhéliáoLI19)。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有祛风邪,通鼻窍作用。如面神经麻痹及痉挛、鼻炎、鼻塞、鼻衄、鼻息肉等。配地仓、颊车、阳谷治面神经麻痹;配迎香、印堂、合谷治鼻疾;配印堂、列缺治鼻出血。一般直刺或斜刺0.3~
-
肘聊
肘聊即肘谬。见《太平圣惠方》。肘髎为经穴名(ZhǒuliáoLI12)。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肱肌。有疏筋利节作用。现代多用以治疗瘫痪、臂神经痛、肱骨外上髁炎及肘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等。本穴配肩髃、臂臑治上臂疼痛不举;配天井、少海治肘关节拘挛疼痛。一般直刺0.5~
-
和𢨺
^^为经穴别名。出《外台秘要》。禾髎即口禾谬。口禾髎为经穴名(KǒuhéliáoLI19)。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有祛风邪,通鼻窍作用。如面神经麻痹及痉挛、鼻炎、鼻塞、鼻衄、鼻息肉等。配地仓、颊车、阳谷治面神经麻痹;配迎香、印堂、合谷治鼻疾;配印堂、列缺治鼻出血。一般直刺或斜刺0.3~
-
肺合大肠
肺合大肠为脏腑相合之一。肺与大肠相表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构成肺与大肠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其经脉互相络属,互为表里。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肺气肃降下行,能促进大肠传导糟粕;大肠传导通畅,肺气才能清肃通利。在治疗方面,通大便能清泄肺热;宣肺气,能使便秘得通。
-
周谷
周谷见《针灸学》(南京)。“周”,疑“间”之误,即间谷,二间之别名。间谷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位于手指,第2掌指关节桡侧远端赤白肉际处。如头昏、目赤、鼻衄、齿痛、喉炎、扁桃体炎、颔肿、三叉神经痛、面瘫、肩臂手指痛麻及热病、嗜睡等。配合谷、少商治咽喉肿痛;配太冲、涌泉治三叉神经痛;
-
沱头
概述:沱头为穴名。经穴名·温溜:温溜经穴名(WēnliúLI7)。本经郄穴。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阳溪(LI5)与曲池(LI11)连线上。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肠胃等疾患:如寒热头痛、面肿、面瘫、腮腺炎、口腔炎、舌炎,齿痛、咽喉肿痛、鼻衄、肠鸣腹痛、腹泻及肩臂酸痛、癫疾、疔疮等。本穴配期门治项强伤寒;
-
闻谷
闻谷为穴名。间谷为经穴别名。二间为经穴名(ErjiānL1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指,第2掌指关节桡侧远端赤白肉际处。如头昏、目赤、鼻衄、齿痛、喉炎、扁桃体炎、颔肿、三叉神经痛、面瘫、肩臂手指痛麻及热病、嗜睡等。配合谷、少商治咽喉肿痛;配太冲、涌泉治三叉神经痛;—般直刺0.2~
-
扁肩
扁肩为经穴别名。出《经穴汇解》。属手阳明大肠经。为手阳明、阳蹻脉的交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本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配肩髃、曲池治瘰疬;配阳溪治风疹。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
-
温流
概述:温流即温溜。温溜:1.经穴名;2.经外奇穴名。本经郄穴。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阳溪(LI5)与曲池(LI11)连线上。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肠胃等疾患:如寒热头痛、面肿、面瘫、腮腺炎、口腔炎、舌炎,齿痛、咽喉肿痛、鼻衄、肠鸣腹痛、腹泻及肩臂酸痛、癫疾、疔疮等。本穴配期门治项强伤寒;一般直刺0.5~
-
鼻翼
鼻翼为人体部位名。手阳明大肠经所过,迎香所在。又名明堂。上端连于额部,名为頞,又名山根、下极、王宫。前面下端尖部高处,名为鼻准,又名准头、面王、鼻尖。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手太阳经,支者“抵鼻”。足阳明之筋,“下结于鼻”;足太阳之筋,“结于鼻”。
-
大肠侧
概述:大肠侧即大肠。《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其功能是主传导消化物的糟粕,排出体外。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手太阴肺经络大肠。其背俞为大肠俞,募穴为天枢,下合穴为上巨虚。推拿部位名·大肠:大肠为推拿部位名,出陈氏《针灸大成·小儿按摩经》。
-
吻
动物:吻亦称为吻管。(5)在昆虫类当中具有吸吮型口器的管状口器(吻管)。中间有吻腔,有1—2个小孔开口于吻背基部。这种构造在长鼻类中特别发达。《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泛指口唇。吻为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督脉、冲脉等所过。
-
手阴阳
手阴阳指循行经过上肢的六条经脉,包括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阴肺经。出《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