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气不宣
肺气不宣为病机,指肺的宣发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因风寒闭塞皮毛致使肺气不能宣通。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肺气不宣与肺气不利大致相同,但通常肺气不宣多对外感表证而言;肺气不利则多对内伤杂病而言。治宜宣肺。
-
肺气不利
肺气不利指肺气肃降和通调水道的功能障碍。如肺气不利,除出现咳嗽、鼻塞、气逆等症状外,还可影响水液的运行和输布,致使小便不利,出现浮肿、喘咳等。参见肺气不宣:肺气不宣指因风寒闭塞皮毛致使肺气不能宣通者。肺气不宣与肺气不利大致相同,但通常肺气不宣多对外感表证而言;肺气不利则多对内伤杂病而言。治宜宣肺。
-
闻诊
英文翻译:listeningandsmellingexamination解释:oneofthefourdiagnosticexaminations,specificallylisteningandsmelling中文解释:闻诊为四诊之一。②语声重浊:乃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肺津不布,气郁津凝,湿阻肺系会厌,声带变厚,以致声音重浊。久病声音嘶哑,为肺肾阴虚,水不制火,火灼肺金所致。
-
天哮呛
百日咳又名顿咳,时行顿咳,天哮,疫咳,迫咳,俗称天哮呛、鹭鹚咳、鸡咳。主要是由于时行疫毒犯肺,肺气不宣,气郁化热,酿液成痰,阻于气道,气机上逆而成。初起邪袭肺胃,宜宣肺散邪,用止嗽散,射干麻黄汤、三拗汤化裁;日久肺胃阴伤,咳血者,宜清燥润肺,用清燥救肺汤、阿胶散;
-
新生儿肺炎·风寒袭肺证
新生儿肺炎·风寒袭肺证(neonatalpneumoniawithsyndromeofwind-coldinvadinglung)是指风寒侵袭,肺气不宣,以哭声低弱,口吐白沫,喉有痰鸣,面白肢冷,口周微紫,鼻翼轻微煽动,点头呼吸,体温正常或稍低,舌淡红,苔白,指纹在风关或气关色泽淡红为常见症的新生儿肺炎证候。
-
通宣理肺口服液
通宣理肺口服液的主要成份:紫苏叶、前胡、桔梗、麻黄、半夏等。通宣理肺口服液的功能主治:解表散寒,宣肺止嗽。用于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所致的感冒咳嗽,症见发热、恶寒、咳嗽、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3.风热感冒者不适用,其表现为发热明显,微恶风,有汗,口渴,鼻流浊涕,咽喉肿痛,咯吐黄痰。
-
宣通水道
宣通水道为开肺气而利水湿的方法。针灸常选合谷、列缺、风门、肺俞、阴陵泉、膀胱俞等穴。肺为水之上源,具有宣发水气和通调水道的功能。肺气不宣,水道不利,可出现咳嗽气喘,水肿,小便不利,胸腹胀满,脉浮滑等症,宜用麻黄、苏叶、浮萍、茯苓皮、杏仁、桑白皮等药。
-
行水
行水为治法之一。是宣达气机、通调水道的一种利水行湿的方法。多用于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致肺、脾、肾输布排泄水液的功能失常,而形成的水液停聚的病症。用越婢加术汤或五苓散等方。针灸常选用中极、阴陵泉、水分等穴为主,再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酌配其他穴位。
-
太息
太息为症状名,又称叹气。指呼气为主的深呼吸,出声长叹的表现。正常人的呼吸中,一呼一吸称为一息,一息脉动四次,三息之后有一次深呼吸,脉五动,脉诊上称为“闰以太息”。病理情况下,若患者频频叹气,称为善太息。它是一个症状,由肝胆郁结,肺气不宣引起。
-
宣肺汤
处方:细辛6克甘草3克防风6克(去芦)麻黄10克(不去根、节)制法:上药哎咀。功能主治:宜肺平喘。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苔白脉浮。用法用量:每服10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温服。
-
羌蒡蒲薄汤
《中医方剂临床手册》:方名:羌蒡蒲薄汤组成:羌活3-5钱,牛蒡子3钱,蒲公英5钱至1两,薄荷叶1-2钱。主治:外感发热,如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腮腺炎等。胸闷、胃呆、泛恶、舌苔厚腻等湿浊中阻者,加厚朴、半夏、枳壳、六曲。蒲公英的清热解毒与牛蒡子的清宣肺气相配伍后,还有宣肺清热的作用。
-
上焦湿热
上焦湿热为证候名,是湿热伤人初期阶段所反映的证候。指湿热之邪侵袭上焦,困遏卫阳,肺气不宣的病理变化。其特点是热象不甚显,重在于湿,病位主在肺与皮毛。症见恶寒重,微发热,头重如裹,肢体困倦,胸闷无汗,苔白腻,脉濡缓。治宜行气化湿为主。常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
风寒袭肺证
风寒袭肺证为证候名。指风寒侵袭,肺气不宣,以恶寒无汗,鼻塞声重,流清涕,胸闷气喘,咳嗽,吐白痰,舌苔薄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肺炎喘嗽·风寒袭肺证
肺炎喘嗽·风寒袭肺证(pneumoniawithdyspneiccoughwithsyndromeofwind-coldinvadinglung)是指风寒侵袭,肺气不宣,以恶寒发热,无汗不渴,咳嗽气急,痰稀色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为常见症的肺炎喘嗽证候。
-
风寒喉痹
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故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风寒喉痹的治疗:内治:治法:辛温解表,疏风散寒。又称喉闭。是指以咽部红肿疼痛,或干燥、异物感不适,吞咽不利等为主要表现的咽喉病。喉痹的病因病理有风热与阴虚之不同,故将风热邪毒引起的喉痹,称为风热喉痹,由脏腑亏损、虚火上炎而致的喉痹,称为虚火喉痹。
-
宣肺化痰
宣肺化痰为治法。指用具有宣肺化痰作用的方药,治疗痰浊阻肺证的治法。由于风寒束表,导致肺气不宣,症见鼻塞流涕、喉痒、咳嗽痰多、舌苔薄白。用麻黄、蝉衣、杏仁、桔梗、辛荑、陈皮、甘草等。针灸常选肺俞、风门、风池、合谷、丰隆、天突等穴。
-
宣肺
宣肺是一种宣通肺气的方法。肺气不利表现为咳嗽、气喘、痰多等症。针灸常选肺俞、中府、列缺、合谷、尺泽、风门等穴为主。根据疾病性质,采用不同补泻手法。宣肺又称宣白。肺主宣散,肺气不宣则表现为咳嗽气喘,痰多胸闷。宜用麻黄、北杏仁、桔梗、紫菀、紫苏之类宣通肺气,化痰止咳。
-
燥气伤肺
燥气伤肺为病机。治以润燥清肺养阴等法。凉燥伤肺多是深秋感受风寒燥邪,肺气不宣所致,常见咳嗽头痛、咽干嗌塞,苔白,脉弦。方如杏苏散。温燥伤肺多是初秋天气燥热或久晴无雨,气候干燥,感受温热燥邪,燥伤肺津所致,常见头痛身热、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喉干燥、心烦口渴,舌干少苔,脉数等,方如清燥救肺汤。
-
化痰
指一种治法。依据生痰的病因,化痰法约分六种:宣肺化痰,清热化痰,润肺化痰,燥湿化痰,祛寒化痰,治风化痰。症见鼻塞喉痒、咳嗽痰多、舌苔薄白。症见咳嗽不利、咯痰黄稠、面赤烦热、舌红苔黄等。治疗燥痰的方法,由于外感温燥,或肺阴不足,虚火灼金,炼液为痰。由于脾胃阳虚,寒饮内停。治宜平肝息风祛痰。
-
疳肿胀
是指兼见浮肿腹胀的疳证。病因病机:《婴童百问》:“疳肿胀者,虚中有积,其毒气交并,故令肚腹肿胀。治疗:治以健脾化气宣肺利水,用御院匀气散(《医宗金鉴》:桑白皮、桔梗、赤茯苓、甘草、藿香、陈皮、木通、生姜皮、灯心草)。如肾气不足,头面、四肢浮肿,宜化气利水,用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
-
风冷失音
风冷失音为病证名。盖暴瘖总是寒包热邪,或本内热而后受寒,或先外感而食寒物。并宜辛凉和解,稍兼辛温散之,消风散用姜汁调服,缓缓进之,或只一味生姜汁亦可,冷热嗽后失音尤宜。若咽破声嘶而痛,是火邪遏闭伤肺,昔人所谓金实不鸣,金破亦不鸣也。古法用清咽宁肺汤,今改用生脉散合六味丸作汤。”
-
辛黄汤
处方:薄荷(后下)3克,防风4.5克,桔梗4.5克,辛荑花4.5克,黄芪9克,白术9克,牛蒡子9克,百合9克,南沙参9克,北沙参9克,蒌皮根9克,前胡6克,石菖蒲2.5克,甘草2.5克。功能主治:扶正祛邪,宣肺通窍。主卫阳不固,肺气不宣。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张赞臣方
-
越婢加半夏汤
别名:半夏汤(《普济方》卷二十七)。处方:麻黄12克石膏25克生姜9克大枣15枚甘草6克半夏9克功能主治:宣肺泄热,止咳平喘。治肺胀,咳嗽上气,胸满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各家论述:《金匮要略方义》:本方所治之肺胀,系饮热内蕴,复感风邪所致。臣以石膏清泄内热;大枣补脾制水,与生姜合用,调和营卫;
-
枳壳半夏汤
处方:枳壳半夏黄芩桔梗各6克甘草3克制法:上锉为散。功能主治:清热化痰,下气宽中。治痰热内阻,肺气不宣,胸膈痞满。未效,加甜葶苈、马兜铃、防己、薄荷。摘录:《世医得效方》卷四《普济方》卷三六八:方名:枳壳半夏汤组成:枳壳1两(泡,去瓤,炒),半夏1两(汤泡7次)。小儿呕逆。用法用量:上分2服。
-
麻苏止咳颗粒
麻苏止咳颗粒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麻苏止咳颗粒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疏风散热,宣肺止咳,理气化痰。用于中、轻度外感风寒、肺气不宣所致的咳嗽,咯痰,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痛,鼻塞声重。
-
祛风散寒
祛风散寒为祛风法之一。是一种治疗风寒束表,肺气不宣的方法。临床表现为恶寒较重、发热较轻、头身关节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舌苔薄白、脉浮紧等。针灸常选风池、风门、合谷、外关、列缺等穴。针用泻法,并可加灸。
-
宣肺通气
宣肺通气为治法。指用具有理气行滞宣肺作用的方药治疗肺气不宣所致病证的治法。
-
气厥·实证
定义:气厥·实证(qisyncopewithexcesssyndrome)是指邪实闭窍,气机上逆,以突然昏倒,人事不知,牙关紧闭,两手握拳,呼吸急促,或见四肢厥冷,苔薄白,脉伏或沉弦等为常见症的气厥证候。是指中气衰竭,或气机逆乱蒙闭诸窍所致的厥证。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
-
新生儿肺炎·风热犯肺证
新生儿肺炎·风热犯肺证(neonatalpneumoniawithsyndromeofwind-heatinvadinglung)是指风热侵袭肺卫,肺气不宣,以发热咳嗽,气急痰鸣,吮乳困难,口唇微紫,点头呼吸,舌红,苔黄,指纹紫红为常见症的新生儿肺炎证候。
-
小儿咳嗽·风寒袭肺证
小儿咳嗽·风寒袭肺证(infantilecoughwithsyndromeofwind-coldinvadinglung)是指风寒侵袭,肺气不宣,以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或伴恶寒无汗,咽部不红,苔薄白,脉浮紧为常见症的小儿咳嗽证候。
-
声哑嗽
声哑嗽病证名。见《不居集》卷十五。因痰热壅肺,肺气不清,或因寒包热而致肺气不宣。治宜清肺中邪滞,或散寒透热,用清咽宁嗽汤及细辛、半夏、生姜等药。痨瘵病人因肺阴耗伤,亦可见咳嗽声哑,治宜养阴润肺。参见咳嗽、哑嗽、劳咳、久咳条。
-
痰闭
痰闭①闷瘄之一。麻毒与痰饮相搏,内迫于肺,肺气不宣,疹难透发所致。治宜宣肺涤痰,用二陈汤加葶苈、栝楼仁、莱菔子、白芥子、枳壳、连翘、桔梗之类。②指惊风、癫痫发作,风痰壅盛而致上闭清窍。症见昏迷,手足搐搦,目窜口等症。治宜豁痰开窍,用牛黄丸、紫金锭之类;并重掐或强刺人中、合谷等穴,以开闭醒神。
-
金实不鸣
概述:金实不鸣:1.肺气实而声音嘶哑的病理;实热壅肺,肺气不宣而声哑,甚或失音。二是风热燥邪,灼伤肺阴,或寒郁化热煎熬津液,痰热交阻,肺失清肃,亦见声音嘶哑;并宜辛凉和解,稍兼辛温散之,消风散用姜汁调服,缓缓进之,或只一味生姜汁亦可,冷热嗽后失音尤宜。古法用清咽宁肺汤,今改用生脉散合六味丸作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