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感
外感为病因病理学名词。系病因分类之一。指六淫、疫疠之气等病邪侵犯人体,导致疾病的过程。病邪或先侵入皮毛肌肤,或从口鼻吸入,均自外而入,初起多有寒热或上呼吸道症状,故称。
-
外感寒邪泻
概述:外感寒邪泻为病证名。外感寒邪泻的辨证治疗:寒邪直中三阴经:症状:如寒邪直中三阴经者,症见恶寒身痛,不发热,口不渴,小便清白,腹中疼痛,泄下水谷,脉多沉迟。方药治疗:宜用理中汤、真武汤等方。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
-
外风
概述:外风为病因,外感六淫之一。亦称风气。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等属于内风。外风的特点:外风属阳邪,其特点是居无定体,善行多变,为外感疾病的先导,故外感多有风证,亦可与其他病邪结合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黄帝内经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
-
通变白虎加人参汤
《衷中参西》卷三:方名:通变白虎加人参汤组成:生石膏2两(捣细),生杭芍8钱,生山药6钱,人参5钱(用野党参按此分量,若辽东真野参宜减半,至高丽参断不可用),甘草2钱。此乃因痢证夹杂外感,其外感之热邪,随痢深陷,永无出路,以致痢为热邪所助,日甚一日而永无愈期。
-
百病始生
概述:百病始生:1.《黄帝内经灵枢》篇名;3.特指外感六淫之邪引起的各种疾病。始生,即开始发生。本篇着重论述内伤外感诸病的发病因素,病邪伤害人体的途径,病邪的传变及其一般见证,故名。《素问·至真要大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王冰注:“风寒暑湿燥火,天之六气也。
-
白薄干苔舌
白薄干苔舌指舌苔白薄,津少而干的舌象。见于外感燥气或外感未解,肺津又伤。治宜辛凉甘寒,透表润肺(见《外感温热篇》)。
-
祛风清热法
祛风清热法(dispellingwindandclearingheat)是指用具有辛散轻扬与寒凉清热作用的方药,治疗风热所致眼病的治法。祛风清热法主要用于外感风热眼病。如起病突然,胞睑浮肿,白睛红赤或黑睛起翳,伴有眼痒眼痛,眵泪并作,羞明怕日,眼闭不开等,间或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脉浮数等全身症状。
-
疏风清热法
定义:疏风清热法是用具有辛凉解表作用的药物组成的方剂,通过疏风散热,解除风热所致眼病的治法。如起病突然,胞睑浮肿,白睛红赤或黑睛起翳,伴有眼痒眼痛,眵泪并作,羞明怕日,眼闭不开等,间或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脉浮数等全身症状。间有风邪不挟热而挟寒、挟湿的,证中少见,但不可不注意辨证而灵活变化。
-
失声
概述:失声为病证名。《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皆由风邪所伤,故谓风失音不语。”盖暴瘖总是寒包热邪。或本内热而后受寒或先外感而食寒物。”因外邪乘肺,闭塞气道所致。治宜宣肺散邪为主,用三拗汤、桑杏汤等方。如久病失音,由于肺肾气阴两伤,宜润肺滋肾,用清音汤、百合固金汤、地黄饮子等方。
-
头痛·风寒证
又称风寒头痛。是指外感风寒邪气,以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头痛证候。症见头痛或连及项背,恶风寒,骨节酸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等。头痛·风寒证的治疗:治宜疏风散寒,用桂枝羌活汤、川芎茶调散、祛风立效散等方。
-
一味莱菔子汤
《衷中参西》上册:方名:一味莱菔子汤组成:莱菔子2两(生者1两,熟者2两)。主治:伤寒、温病结胸。其证胸膈痰饮,与外感之邪互相凝结,上塞咽喉,下滞胄口,呼吸不利,满闷短气,饮水不能下行,或转吐出;临床应用:结胸证:许某,年二十余,得温病,三四日觉中脘郁结,饮食至其处不下行,仍上逆吐出。
-
小儿寒证
小儿寒证为证候名。《幼幼集成》:“小儿寒证有七:面 白,粪青白,肚虚胀,眼珠青,吐泻无热,足胫冷,睡露睛。外感寒邪,其病在表,治当温散表寒;内伤之寒,必由脾土虚寒,证属阳虚,宜理中汤温运中阳;若症变虚寒者,则由元气素虚,五脏亏损,大都属于脾肾虚寒之证,宜以温阳补中为治。
-
寒咳
寒咳为病名。十咳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咳论》在分析诸因中有“肺寒”之说,认为:“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除寒饮食外,外感寒邪致咳,亦属常见病因,参见咳嗽、外感咳嗽、寒嗽条。
-
轻宣润燥
轻宣润燥治疗学术语。系一种润燥法。是治疗外感凉燥或温燥表证的方法。润燥即滋润肺燥。凉燥犯肺表现为头痛恶寒,咳嗽鼻塞,咽干口燥,用杏苏散;温燥犯肺症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口渴咽干,用桑杏汤。
-
小儿舌面红点
小儿舌面红点是小儿舌诊方法之一,系儿科专家刘韵远望舌经验。据临床观察,凡小儿外感性疾病,舌面上皆可出现红点,据舌面红点的多少、颜色深浅以及消长变化可以判断外感热性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辨别表里寒热,推测病情预后。如舌尖红点渐加深或融合,说明由寒化热,或气分热盛。
-
风邪
风邪为病因学名词,六淫邪气。风气属阳邪,属阳邪,其特点是居无定体,善行多变,为外感疾病的先导,故外感多有风证,并常与其他病邪结合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症状每有恶风寒、发热及游走性、多变性的特点。《黄帝内经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
-
芍药甘草附子汤
概述:芍药甘草附子汤为方剂名,出自《伤寒论》方。处方:芍药、炙甘草各三两,炮附子一两。芍药甘草(炙)各9克附子3克(炮,去皮,破八片)功能主治:主治外感风寒,发汗病不解,阴阳俱虚,反恶寒者。主治体虚外感,发汗后病不解,反增恶寒者。用法用量:水煎,分三次服。
-
和解少阳
和解少阳为和法之一。是治疗外感病邪在半表半里(少阳经)的方法。针灸临床上常选用大椎、外关、足临泣、间使等穴。和解少阳指治疗外感热病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间的方法。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脉弦等。方用小柴胡汤。
-
绛舌
绛舌为舌色的一种。指舌体颜色深红的舌象。较红舌更红。主病有外感与内伤的区别。在外感病中,若舌绛有红点、芒刺,为温病热入营血。在内伤杂病中,若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则是阴虚火旺;另有舌绛少苔而津液润者,多为血瘀。
-
产后狐惑
见清·陈笏庵《胎产秘书》。前后二阴溃疡称之为狐;狐惑即指前后二阴和口腔、咽部溃疡的病证。病因病机及治疗:王实颖《广嗣五种备要》:“产后狐惑症乃外感伤寒,邪传人里,寒变为热,里又不清,则湿热结为阴毒,流注大肠,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湿热久郁而生虫,渐蚀肛门,万难救一。宜十全大补,或补中益气加减治之。
-
运脾饮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方名:运脾饮组成:香附、半夏、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茯苓、草豆蔻、山楂、泽泻、神曲。虽属脾虚,初泻以消,健脾为先务,泻久以虚,补脾为上策,必兼外感、内伤,百无一失。是方香、夏、朴、陈、草蔻温中运脾,苍术力猛,祛风散寒,逐湿发汗,楂、曲消食宽中,苓、泻、甘草利水止泻。
-
风气
概述:风气:1.自然气候;《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属阳邪,为外感疾病的先导,故外感多有风证,并常与其他病邪结合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症状每有恶风寒、发热及游走性、多变性的特点。《黄帝内经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
-
疏风
疏风指祛风解表、疏散风邪的治法。多用于外感表证。针灸常选用风池、风门、合谷、列缺等穴,针用泻法。临床常见有风寒、风热、风湿三种挟有风邪的表证。风寒表证用防风、桂枝、藁本等;风热表证用薄荷、牛蒡子等;风湿表证用羌活、白芷等。
-
犹龙汤
《衷中参西》上册:方名:犹龙汤组成:连翘1两,生石膏6钱(捣细),蝉退2钱(去足土),牛蒡子2钱(炒捣)。主治:胸中素蕴实热,又受外感,内热为外感所束,不能发泄而致温病,时觉烦躁,或喘,或胸胁疼,其脉洪滑而长。临床应用:1.表寒内热证:一妇,年三十余,胸疼连胁,心中发热,服开胸、理气、清火之药不效。
-
非风
非风病名。卒然昏倒,神识昏愦之证。以其因内伤积损所致,而非外感风邪,故名非风。《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而古今相传,咸以中风名之,其误甚矣。故余欲易去中风二字…参见类中风条。
-
头痛·风湿证
是指外感风湿之邪,以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身热不扬,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红,苔白腻,脉濡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头痛证候。《赤水玄珠·头痛门》:“风湿头痛亦作痰患。”头痛·风湿证的病因病机:风邪、湿痰所致的头痛。头痛·风湿证的治疗:治宜祛风化湿,可用玉壶丸、加减神术散、羌活胜湿汤等方。
-
太阴病证
太阴病证(Taiyinsyndrome、Taiyindisease)为证候名。是指外感病中(外感风寒),脾阳虚衰,寒湿中阻,以腹满而吐,纳呆,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脉沉缓或弱为常见症的证候。
-
暑热
暑热①病因。即暑邪。②证候名。外感暑邪的热证。《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暑热深入,伏热烦渴。”
-
南蛇竻根
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拼音名:N nSh L Gēn来源:为豆科植物南蛇竻的根,全年可采。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①《岭南采药录》:捣烂,和好酒煮,热敷,治跌打伤,或浸酒服之。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疗外感高热,风湿骨痛。治疮疡肿毒,跌打损伤,痧症,诸骨哽喉。注意:《广西中草药》:非实热者忌服。
-
助阳解表
助阳解表为阳虚外感的治法。指用具有解表、温阳作用的方药治疗阳虚外感证的治法。阳虚外感证症见头痛、恶风寒、发热、无汗、手足不温、喜盖衣被、精神衰倦、面色苍白、声音低微、脉沉无力、舌苔淡白等。处方由助阳药与解表药组成,如再造散。
-
六气感证要义
《六气感证要义》为外感病专书。清·周岩撰于1898年。作者认为外感病证的病因不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遂依次分述风、中风、寒、中寒、暑、风温、湿、风湿、湿温、燥、火等多种病证。于六气的每一外感病证,先集说,次方解,集诸家学说,参以个人心得以阐明症、因、脉、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
病势
病势即疾病发展和演化的趋势或趋向。如《伤寒论》将外感病分为六个病期,用六经来表示病期和发展趋势,并用循经传、越经传,两感等概括其传变规律。温病学派用卫气营血和三焦来表示温热、湿温病的演变规律。如脾气下陷、胃气不降、阳气欲脱、疹毒内攻、风寒入里等病机所表现出的向下、向上,向外,向内等动态之势。
-
四季丹
《齐氏医案》卷六:组成:麝香2分,乳香1钱(制),没药(制)1钱,丁香8分,虫蜕1钱5分,朱砂2钱5分,明雄2钱5分,蝉酥1钱4分,毛山苍术2钱5分。功效:解毒,通关。主治:外感寒热瘴疠,紧慢瘀胀;痧胀、膈症、痢疾、心痛、腹痛等,均用阴阳水少许调服。制备方法:上为末。
-
滋阴固下汤
处方:生山药45克怀熟地45克野台参24克滑石15克生杭芍15克甘草6克酸石榴1个(连皮捣烂)功能主治:治温病服药后,外感之火已消,而渴与泻仍来痊愈,或因服开破之药伤其气分,致滑泻不止,或兼喘逆,或兼咳嗽,或自汗,或心中怔忡者。汗多者,加山萸肉(去净核)18克;若心下或胸胁疼痛,加乳香、没药、楝子、丹参;
-
风痧
诸种痧证之一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疹点细小淡红,出没较快,退后无落屑及疹痕,因其症状如痧子,故又名风痧。风疹消退后,皮肤患部无脱屑,亦不留斑痕。发疹前一般伴有轻微之咳嗽及发烧,或并食饮纳少,腹泻呕吐等症。主要由于外感风热时邪,郁于肌表,发于皮肤所致。治宜清热解毒,用银翘散或加味消毒饮。
-
牙齩
概述:牙齩(yǎo咬):1.病证名;2.解剖部位。齩,同咬,齧也(《广韵》)。症为上下牙相咬为之牙齩,口不能开,牙关紧闭。多由内蕴火热,外感风邪,或“为内风鼓动,有痉厥的征象。”治法:属火热内蕴,外感风热者,宜选用疏风清热之剂。属内风鼓动,有痉厥之征者,宜选用息风解痉之剂。指颞颌关节而言。
-
伤湿
伤湿指受湿邪所伤而发病。《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太阴之上,湿气主之。”湿气,为长夏的主气。湿属阴邪,性质重浊而黏腻,能阻滞气的活动,影响脾的运化。外感湿邪,常见体重腰酸,四肢困倦,关节肌肉疼痛,痛处不移。湿浊内阻肠胃,常见胃纳不佳,胸闷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症。
-
白苔红尖舌
白苔红尖舌指苔白而舌尖红的舌象。为心火上炎。若舌质微红,苔薄白者,外感风热在表;舌苔白厚者,多外感风热夹湿,或风温有化热之势(见《伤寒舌鉴》)。此舌亦可见于湿温,或热邪内盛复感外寒之症。
-
少阴病证
少阴病证(Shaoyinsyndrome、Shaoyindisease)为证候名。《中医药学名词》(2004):少阴病证是指外感病衰竭期,正气严重虚衰,全身性阴阳衰惫所致的严重证候。《中医药学名词》(2010):少阴病证是指外感风寒入于少阴心肾,正气虚衰,全身性阴阳衰惫所致的严重证候。
-
霍乱烦渴
《圣济总录》卷三九:“霍乱吐利之人,重亡津液,则藏气不和,上焦热,津液不足,故霍乱而烦渴也。”《症因脉治》分为外感霍乱烦渴和内伤霍乱烦渴。外感霍乱烦渴者,吐泻之后心下烦闷,唇干燥,口渴引饮,脉多沉滑或躁疾。宜用知母石膏汤、葛根清胃汤、人参白虎汤等方。宜用人参生脉散、六味地黄丸、独参汤等方。
-
白苔双黄舌
白苔双黄舌指白苔中有两条黄色苔呈纵形排列的舌象。外感杂病均可见。外感多为表邪入里,而表证未罢;杂病多属积热聚于肠胃,肠胃不和所致(见《伤寒舌鉴》)。
-
从阳化热
概述:从阳化热为病机,指指病邪入里,因阳盛体质而转化为热性病变。外感表证传里转化为热证的病理变化·从阳化热:从阳化热指外感表证传里转化为热证的病理变化。如病邪传入气分以后,则出现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唇干、心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等症,显示病邪化热入里。
-
少阳病辨证
少阳病辨证为六经辨证。外感伤寒病过程中由于邪犯少阳胆腑,机枢失运,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脉弦为辨证要点。本证之邪既不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而是邪居半表半里,故又称半表半里证。
-
王盂英医案
《王盂英医案》为医案著作,2卷,清代王士雄(孟英)著,陆士谔辑。此书为陆士谔将王氏3种不同医案(即《王氏医案》、《王氏医案续》、《王氏医案三编》)重新按门类编辑而成。全书上、下2卷,凡58门。上卷以外感证为主,计16门,下卷述杂证,共42门。载有风温、湿温、冬温、呕吐、肿胀等诸多病证。
-
十八号贲象方
十八号贲象方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痧胀玉衡》卷下方之三香散。组成为木香、沉香、檀香各等分。为末,每服五:分,砂仁煎汤微冷送下。治过饮冷水,痧症不愈者。
-
九号坎象方
概述:九号坎象方为方剂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方,即《痧胀玉衡》卷下方记载的沉香阿魏丸。别名:沉香阿魏丸、九号坎象方处方:五灵脂、陈皮各一两,青皮、天仙子、姜黄、莪术、三棱各七钱,枳实六钱,阿魏一钱。功能主治:治痧气壅血阻,昏迷不醒,偏身沉重,不能转侧者。
-
白滑苔尖灰刺舌
白滑苔尖灰刺舌指白滑苔,舌尖微黄而有灰刺的舌象,表里寒热证俱可见此候。外感寒湿,内有湿浊,舌白滑而尖灰、宜辛温燥湿。湿热困脾或热邪入里,热迫心脾,苔白干厚,尖黄而布灰刺,宜清热祛湿,或通里攻下(见《伤寒舌鉴》)。
-
医权初编
《医权初编》医论、医案著作。清·王三尊撰于1721年。上卷医论55条。作者认为“古人创立方书,无非为后人入道之门”,临床所见病情交错,医治应随机应变。医论中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广论辨证施治、各家治法和用药方剂。其治病强调直治病本,却不拘于成方。医案多系外感、时疫,案语简要。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白微滑苔舌
白微滑苔舌指舌苔薄白而微滑的舌象。舌质淡红,为外感风寒表证,宜辛温发汗解表治之(见《伤寒舌鉴》)。
-
热入血室证
热入血室证为证候名。指妇女经期外感,邪热侵入血室,以少腹灼热疼痛,拒按,月经量多,或闭阻不下,发热口渴,烦躁如狂,入夜谵语,舌红绛,脉数为常见症的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