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虎口
大虎口为经外奇穴名。见《删繁刺灸诸穴集要》。位于拇、食指之间,当指蹼缘有脉处。主治食指拇指不用、痢疾等。一般向上斜刺0.5~0.8寸。
-
指压进针
指压进针进针法之一。其法:右手持针,拇、食指捏住针根部,以中指或无名指直抵穴位,针身紧靠指旁,然后运用拇食指的压力,将针快速刺入穴位。适用于短针的进针,可单手操作,不须左手按押。
-
大白穴
大白穴为经外奇穴名。见《董氏奇穴针灸学》。位于手背面,大指与食指掌骨间凹陷处。拳手取穴(拇指弯曲抵食指第一节握拳),当虎口底外开五分处。主治:小儿气喘、高烧,坐骨神经痛。针刺0.5~1.0寸。孕妇禁针。
-
一飞三退
一飞三退为刺法术语。出《金针赋》。“退”是指捻针时食指向后退,“飞”是指捻针时食指向前搓,并离开针柄,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有如展翅状。一飞三退是捻针时食指飞(搓)一次,退三次,以“退”为主,属泻法。一退三飞与其相对,捻针时食指向后退一次,向前飞(搓)三次,以“飞”为主,属补法。
-
一退三飞
一退三飞为刺法术语。出《金针赋》。“飞”是指捻针时食指向前搓,并离开针柄,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有如展翅状,“退”是指捻针时食指向后退。一退三飞即捻针时食指向后退一次,向前飞(搓)三次,以“飞”为主,属补法。一飞三退与其相对,捻针时食指飞(搓)一次,退三次,以“退”为主,属泻法。
-
搬垫法
搬垫法为守气法之一。指在针下得气后,施术者刺手将针柄搬向一方,用手指垫在针体与被针穴位之间,顶住有感觉的部位,以增强经气感应的守气法。反之,用食指搬针,即用拇指垫针,以加大经气感应。
-
指压进针法
指压进针法为进针法之一。即用右手拇、食指捏住针根部,以中指或无名指直抵穴位,针身紧靠指旁,然后运用拇、食指的压力,将针迅速刺入穴位。本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指压进针法
-
右左转
右左转刺法用语。指针刺的捻转方法。一般用右手持针,当大指向前,食指退后,称为左转或外转;大指向后,食指向前,称为右转或内转。《针经指南》:“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大指往下退,谓之右。”后世结合捻转提出多种补泻手法。参见捻转补泻条。
-
夹持进针
夹持进针进针法之一。其法:①手指消毒后,左手拇、食指夹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对准穴位,右手捏持针柄,两手同时配合用力,将针快速刺入穴位。适用于长针直刺。
-
迎香穴按摩
迎香穴按摩(massageofYingxiangpoint)为中医治法名。是指用食指于迎香上点、压、揉、按,使鼻感舒适的按摩方法。
-
纹向内弯
纹向内弯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即小儿食指络脉弯向中指旁。主外感风寒类病证。参见诊指纹条。
-
纹向外弯
纹向外弯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即小儿食指络脉弯向大指旁。主痰热。参诊指纹条。
-
指切押手法
指切押手法为针刺时押手法之一。亦称爪切押手法。指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切押在穴位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的押手方法。
-
早食
早食指食早餐的时候,即卯时。相当于上午六至七时。食时,即辰时,相当于上午七至九时。《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肝病……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王冰注:“早食,谓早于食时,则卯正之时也。”
-
推中指法
推中指法小儿推拿方法名。见《厘正按摩要术》。用左手拇指及无名指捏持小儿中指端,以中指和食指托住中指指背,用右大指外侧在中指指面推之。治寒热往来。
-
青纹
青纹诊断学名词。见《四诊抉微》。即小儿食指络脉色青。主惊,主痛,主抽搐。参诊指纹条。
-
虎口纹
虎口纹出《奇效良方》。指食指掌侧靠拇指一侧的脉纹。详小儿指纹条。
-
注射式进针法
注射式进针法为进针法之一种。又称快速进针法。其法:以拇、食指夹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0.2寸左右,对准穴位,快速刺入,适用于直刺。注射式进针法
-
二明
二明,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小指背侧远侧指关节横纹之尺侧缘一穴;食指背侧远侧指关节横纹之桡侧缘一穴。左右计4穴。主治眼病。一般斜刺0.3~0.5寸。
-
盐指
盐指为人体部位名。即食指。《针灸大全》载列缺穴“相来盐指头尽处是穴”。
-
捏起押手法
捏起押手法为针刺时押手法之一。指两手配合,用左手拇指、食指将穴位处的肌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处的上端沿皮刺入的押手方法。捏起进针法
-
撮捏进针法
撮捏进针法为进针手法之一。是以左手拇、食指将穴位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颜面等处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等。撮捏进针法
-
六食
六食指稌(粳米)、黍(黏黄米)、稷(谷子,一说为高梁)、粱(上等小米)、麦、苽(菰米)。出《周礼》。
-
纹入掌中
纹入掌中诊断学术语。指小儿食指络脉向掌中延伸。主病进,多为腹痛。参见诊指纹条。
-
纹如水形
纹如水形见《四诊抉微》。即小儿食指络脉如水字形状。多为脾肺阴伤。参见诊指纹条。
-
纹浮
纹浮诊断学术语。指小儿食指络脉浮现。主病在表,多见于外感表证。参诊指纹条。
-
纹沉
纹沉诊断学术语,指小儿食指络脉深沉。主病在里,多为外感之邪入里或内伤里证。参诊指纹条。
-
纹淡
纹淡诊断学术语。指小儿食指络脉色泽浅淡。主虚证,多为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淡红为虚寒,淡青为体虚有风,淡紫为体虚有热。参见诊指纹条。
-
拳顶法
拳顶法推拿手法名。手握拳,用食指或中指近端指间关节的背面用力按压穴位。作用拟按法而刺激量较大。
-
青黑纹
青黑纹诊断学名词。即小儿食指络脉色青而紫黑。为风热邪气深重,闭郁血络,证多危重。
-
海底捞明月
海底捞明月小儿推拿方法名。见《脏腑图点穴法》。两手捏住患儿手腕,两大指按住屈侧面,两食指缓缓分拨手腕伸侧面的筋脉。有通十二经络的作用。
-
饿马摇铃
饿马摇铃为针刺手法名。与凤凰展翅对称。见《针灸大成·卷四》:“其补者有饿马摇铃: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头,如饿马无力之状,缓缓前进则长,后退则短。”即转针时以大指向前为主,缓缓捻转,如饿马无力,故名。大指向前使针向左转,故属补法。
-
捣法
捣法推拿手法名。屈曲食指或中指,以近端指间关节的背面轻轻叩击穴位。
-
撮捏押手法
撮捏押手法针刺押手法之一。是用押手拇、食指将穴位处皮肤捏起以辅助进针的方法。多用于颜面皮肉浅薄需行横刺的穴位。
-
一指鞭法
一指鞭法为练功方法之一。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两手握拳,食指伸直,屈肘交臂于胸前,用力伸向两侧,再迅速收回。
-
大指(趾)次指(趾)
大指(趾)次指(趾)指食指。《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或指足第二趾。
-
颈项点
颈项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手食指掌指关节背侧尺侧缘,半握拳取之。左右计2穴。主治落枕、颈项扭伤。一般直刺0.3~0.5寸。
-
穴位压痛诊断法
穴位压痛诊断法为针灸临床诊断方法之一。是根据经络学说的理论,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腹在经络穴位上按压或滑动,以发现压痛,凹陷或结节等现象,并进行分析综合,借以诊断疾患的一种方法。
-
小三关
小三关为推拿穴位名,即指三关。即食指三节指骨的腹面,近端指节为风关,中段指节为气关,远端指节为命关。《小儿推拿广意》:“指上三关,推之通血气发汗。”
-
中关
中关为诊察小儿指纹的部位。见《奇效良方》。即气关。气关指纹伸延至食指第二节为气关,表示病邪较重。
-
揪法
揪法推拿手法名。见《急救痧证全集》。与拧法相似。用拇指和食指,或再加中指,快速敏捷地用力捏住肌肉或韧带上提。多用于肩腰部。
-
华食
华食指鲜美厚味的饮食。华意为鲜美。《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其民华食而脂肥。”
-
暴食
暴食指患者一次性超极量进食,以致造成急性胃扩张。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老年性精神病,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或智能缺损者。
-
次大指
次大指为人体部位名。大指与中指间之指,居大指之次,故称。即手第二指,又名食指、次指、大指次指。
-
执笔式持针法
执笔式持针法为针刺时持针法之一。指操作时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或以拇、食指持针柄,中指抵住针身的单手持针法。
-
快插进针
快插进针即注射式进针。注射式进针法为进针法之一种。又称快速进针法。其法:以拇、食指夹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0.2寸左右,对准穴位,快速刺入,适用于直刺。注射式进针法
-
咳喘点
咳喘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食指掌侧,指掌关节尺侧缘。左右计2穴。主治支气管炎、哮喘、神经性头痛。一般直刺0.3~0.5寸。
-
推食指法
推食指法小儿推拿方法名。《推拿指南》:“推食指法,此法能和气血,能发汗,用右大指外侧在虎口三关上,向上下推之,男左女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