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穴道
见《太平圣惠方》。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穴中
穴中即穴窍。见《普济方》卷四百十六。穴位为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部位,是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也是针灸等治疗的刺激点。古代文献有称作“气穴”“孔穴”“空”“输(通俞、腧)”“节”“会”等,通俗还称作“穴道”。在原有经穴以外增加的穴位,称为经外奇穴(奇穴);此外,按局部压痛点所取之穴,一般称阿是穴。
-
腧穴压痛
腧穴压痛为症状名。腧,通输,有输注的含义;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它能反应各脏腑的生理或病理变化,通过针灸、按摩等刺激,能够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调节机体的虚实状态,以达防治疾病的目的。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
-
会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腧穴在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
-
孔穴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称引《明堂孔穴针灸治要》;腧穴泛指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此外,还有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定取的称为阿是穴。
-
疟疾神效散
《经验各种秘方辑要》:方名:疟疾神效散组成:荜澄茄1钱,荜拨1钱,腰黄1钱,白胡椒1钱。用法用量:用时取清凉膏药2张,以药少许,放膏药中心,一贴于脐眼之中,一贴肺腑穴上,此穴在背脊骨第三节之下,第四节之上交界处便是。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收入瓷瓶内,勿令泄气。
-
左颊右颊
左颊右颊为推拿穴位名。《幼科推拿秘书·穴象手法·穴道图象·穴在面者》:“左颊右颊,在颧之旁。”
-
周振武
周振武清代医家。湖南长沙人。于中医解剖、生理颇有研究,尝撰《天癸非精血辨》、《妇人阴精辨》等文,多本《内经》而间有发明。又以人身之外体、五官、内体、脏腑、经络、穴道、运用等分部,著《人身通考》八卷,详于论经络及针灸之法。1882年刊行。
-
太乙神针灸法
《太乙神针灸法》为《太乙神针》的改编本。原是在药卷灸法的一种形式即雷(神)针的基础上调整了原来的处方而重新命名的,有其一定的疗效和特点。首载太乙神针方,次为用针法、人神禁忌、正面及背面穴道图及说明等。由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故流传的各种刊本甚多,其中有不少改编本,增订穴位及歌赋而改易书名者。
-
盆腔腹膜阴道成形术
盆腔腹膜阴道成形术(vaginoplastywithpelvicalperitonaeum)适应证子宫或阴道恶性肿瘤,阴道大部分或全部切除者。麻醉方法同羊膜阴道形成术。手术步骤1.体位及消毒仰卧人字位。图8游离腹膜瓣2.游离盆腹膜瓣经腹行子宫、阴道部分或全部切除术后,在直肠两侧游离盆腹膜瓣,其大小取决于切除阴道的长度,一般约10cm×4cm。
-
一指禅功
一指禅功为气功功法。在特定的坐功、站功、行功的自我锻炼基础上,运内气于食指尖,发放于指外,以食指代金针,点人身之穴道,使通经络,调气血而治疗疾病的功法。其功法分为:坐功,包括意守丹田、收功;运行法,系循手太阴肺经运行出体外,成为外气。
-
针灸正宗
《针灸正宗》为书名。陆瘦燕编著。1950年由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印。分上、下册。上册有中风预防灸法及金针实验录等;下册为金针心传、穴道释名等。
-
马仲化
马仲化即马莳。马莳(shi时)为明代医家,字玄台或元台(一说字仲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者的注释较好,尤其是经络穴道方面较为详明,多为后世医家所参考。
-
马玄台
马玄台即马莳。马莳(shi时)为明代医家,字玄台或元台(一说字仲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者的注释较好,尤其是经络穴道方面较为详明,多为后世医家所参考。
-
针科全书抄诀
《针科全书抄诀》为书名。清·李昌仁评订。书集针灸之要,论穴道深浅,出入运用,无不载备。现有刻本。
-
马元台
马元台即马莳。马莳(shi时)为明代医家。字玄台或元台(一说字仲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者的注释较好,尤其是经络穴道方面较为详明,多为后世医家所参考。
-
尊生导养编
《尊生导养编》按摩著作。清·张映汉撰。刊于1823年。作者介绍有益于健身、防病治病的自我按摩方法,由脐下(丹田)开始,按照头部、胸腹、上肢、背部、下肢的顺序结合经络经穴的位置与主治,依次操作。所用手法主要有搓、揉、(扌衮)、捏、握等,基本不谈理论,卷首有穴道图4幅。
-
马莳
前者注释错误较多,后者注释较好,特别对经络腧穴方面注释较为详明,多为后世医家所参考。对《黄帝内经》精心钻研,据《汉书·艺文志》所载,认为《黄帝内经》有《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各九卷之说,力排唐王冰认为《内经》为二十四卷之误。后又撰《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九卷,系据南宋史崧之传本原文著成。
-
韩贻丰
韩贻丰为清代针灸家。工诗文,善书法,旁通医学,尤赏识“雷火针”治病,并对之加以改进,名“太乙神针”,所治多效,乃有医名。此法名为针,实乃以药物施灸。后又于崆峒山获无名道人传《铜人穴道图》十四幅,遂于康熙五十六年撰成《太乙神针心法》二卷,从而推广了太乙神针之传播。上卷为证治法;下卷有针治医案。
-
太乙神针集解
《太乙神针集解》为《太乙神针》的改编本。原是在药卷灸法的一种形式即雷(神)针的基础上调整了原来的处方而重新命名的,有其一定的疗效和特点。首载太乙神针方,次为用针法、人神禁忌、正面及背面穴道图及说明等。由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故流传的各种刊本甚多,其中有不少改编本,增订穴位及歌赋而改易书名者。
-
文台
概述:文台:1.小儿头面部望诊的部位;《奇效良方》:“文台上红脉现,伤寒三日候,主内热头疼。”位于左鬓发处。《幼科推拿秘书·穴象手法·穴道图象·穴在面者》:“龙角,一名文台,在左鬓毛。”
-
医理发明
《医理发明》综合性医书。清·黄元吉撰于1833年。本书集作者医学理论研究之心得和十余年周游各地行医的经验。卷一-二脉法、医理及多种内科杂病;卷五眼科、外科及医案;卷七经验杂方;卷八伤科穴道图及伤科治疗方剂。作者结合临床经验于医学理论、药性理论和辨证论治法则等方面均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
-
针法穴道记
《针法穴道记》为书名。王祟一编。1955年上海中医书局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