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八结扎埋线疗法
三八结扎埋线疗法是将结扎和埋线结合起来治疗哮喘的一种方法。三穴结扎法取大椎和双侧定喘穴,在大椎处作切口,用弯针从切口处穿入,向左右两侧定喘穴1cm处穿出,改换直针,分别穿入两侧原出口,由皮下回至原切口结扎。2cm处取穴,左右共8穴,各穴均按穴位埋线法治疗,三穴结扎后一周,再行八穴埋线,术后观察一个月。
-
对耳屏
对耳屏为耳垂上部,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其上分布的耳穴如下:外侧面有额穴、颞穴、枕穴;边缘有平喘穴、脑干穴及缘中穴;内侧面是脑、睾丸(卵巢)穴。
-
府输
概述:府输:1.六腑诸阳经的井、荥、输、原、经、合各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府输七十二穴。”六腑的下合穴·府输:府输指六腑的下合穴。《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
-
子闭针其母,母闭针其子
“子闭针其母,母闭针其子”为子午流注术语。遇闭穴时间虽可通过“夫妻互用”取其合日的开穴,但仍有24个闭穴的时辰不能开穴。这些闭穴可应用子母补泻法进行开穴。“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不实不虚或所属时间已过,取病经的本穴和原穴治疗。
-
阴阳和合
阴阳和合指在闭穴时间内进行开穴的一个原则。将十干分为甲己、乙庚、丙辛、丁壬、戊癸五组,合日间的开穴可以互用。例如:甲日(阳日)的乙亥时(阴时)为闭穴,可借取其合日即己日(阴日)的乙亥时(阴时)所开的中封穴进行针刺。
-
主应
主应为配穴用语。《针灸大全》所载的八脉八穴用法,各症先取远部八穴之一为“主”,再取近部穴以“应”之。《医门入门》:“取者,左取右,右取左,手取足,足取手,头取手足三阳,胸腹取手足三阴,以不病者为主,病者为应。”“先下主针,后下应针,主针气已行,而后针应针。”
-
穴生穴
穴生穴为子午流注用语。如甲日戌时开窍阴,窍阴在胆经五输穴中属井金,下一个开穴应该是小肠经的荥(水)穴前谷,因为金能生水之故。再下一个开穴应是胃经的俞(木)穴陷谷,因为水能生木。每天开井穴之后,欲知以后各时辰开何经之穴,即可按经生经的原则推算。因为甲属胆木,木生火,小肠属火。
-
经生经
经生经为子午流注用语。因为甲属胆木,木生火,小肠属火。每天开井穴之后,欲知以后各时辰的所开之穴,即可按穴生穴的原则推算。如甲日戌时开窍阴,窍阴在胆经五输穴中属井金,下一个开穴应该是小肠经的荥(水)穴前谷,因为金能生水之故。再下一个开穴应是胃经的俞(木)穴陷谷,因为水能生木。
-
铺灸
铺灸即长蛇灸。间接灸法之一。用大蒜适量,去皮捣泥,平铺于脊柱(自大椎穴至腰俞穴)上,宽厚各约6毫米,周围用桑皮纸封固,然后用黄豆大的艾柱分别放在大椎穴及腰俞穴上施灸,至患者口鼻内觉有蒜味为止。民间用以治疗虚劳。
-
灸哮
灸哮经外穴名。《针灸聚英·杂病歌》:“哮…环颈垂下至鸠尾,尖上截断牵脊背,线头尽处是穴端,灸至七壮真为贵。”《中国针灸学》列作经外穴,名灸哮。在背部,以绳环颈下垂至胸骨剑突尖,环转向背,绳之中点平喉结,绳端着脊骨中处是穴。主治哮喘,咳嗽,及支气管炎等。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
眼针
眼针为针灸治疗方法。是指针刺眼球周围、眼眶边缘的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眼穴定位同经穴异。分为八区十三穴。3、5、8三个经区为上、中、下三焦,每经区以分钟计算占90分钟为一个穴;肾、膀胱;心、小肠;每人经区分为两个穴,占45分钟为一个穴。每个穴位分别主治所代表的脏腑经络所发生的病症。
-
沿皮透刺法
沿皮透刺法为透刺方法之一。又称浅刺横透法。指针刺时刺入一穴后,然后针头对准临近的另一穴,沿皮刺入,使一针刺二穴或三穴的透刺法,一般不穿透皮肤。如地仓透颊车等。
-
长蛇灸
长蛇灸为灸法名。间接灸法之一。亦称铺灸。用大蒜适量,去皮捣泥,平铺于脊柱(自大椎穴至腰俞穴)上,宽厚各约6毫米,周围用桑皮纸封固,然后用黄豆大的艾柱分别放在大椎穴及腰俞穴上施灸,至患者口鼻内觉有蒜味为止。民间用以治疗虚劳。
-
颞后线
概述:颞后线为(nièhòuxiànMS11posteriortemporalline)为头皮针穴线名。属足少阳胆经。是从率谷到曲鬓的连线。颞后线位于颞部耳上方,在耳尖直上方,自率谷穴到曲鬓穴段。颞后线穴主治病证:颞后线主治偏头痛、眩晕、耳聋、耳鸣等。刺激方法:沿皮刺。
-
窌穴
概述:窌穴:1.泛指穴位;泛指穴位·窌穴:窌穴指穴位。《针灸聚英》:“此书以经络窌穴类聚为一卷。”专指八髎穴·窌穴:窌穴专指八髎穴。八髎是指膀胱经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四穴,双侧8穴,因称。见《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
-
肾之街
肾之街人体部位名。指足少阴肾经行经的道路,位于伏兔穴上方。《素问·水热穴论》:“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王冰注:“街,谓道也。腹部正俞凡有五行,侠脐两傍则肾脏足少阴脉及冲脉气所发,次两傍则胃府足阳明脉气所发,此四行穴则伏兔之上也。”
-
二人上马
位于手背第四与第五掌骨小头之间:二人上马出陈氏《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能利尿、通淋、清神、顺气、散结。《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掌背穴图》:“二人上马,在小指下里侧,对兑边是穴,治小便赤涩,清补肾水。”《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二人者,我之大、食二指也。
-
小横纹
概述:小横纹为小儿推拿穴位名。出《小儿按摩经》:1.小指与手掌交界处的横纹;小指与手掌交界处的横纹·小横纹:小横纹指小指与手掌交界处的横纹,能退热除烦、治口唇破烂,与肾水穴、六腑穴结合使用,治大便不通,小便赤涩、肚腹膨胀等症。《小儿推拿广意·阳掌十八穴疗病诀》:“小横纹,掐之退热除烦,治口唇破烂。”
-
延年
延年为推拿穴位。出《幼科铁镜》。位于鼻梁骨高耸处,在山根穴与准头穴之间。《保赤推拿法·掐天庭穴至承浆穴法》:“延年在鼻高骨”。有开窍醒神,止抽搐等作用。用治外感风寒、惊厥等症。
-
远道灸法
远道灸法为灸法术语。指远病变部位选穴施灸。《小品方》:“孔穴去病有远近也。……远道灸法:头痛皆灸手臂穴,心腹病皆灸胫足穴;左病乃灸右,右病皆灸左,非其处病而灸其穴。”
-
针经节要
《针经节要》为书名。元·杜思敬辑。约成书于金元之际,后辑入元代著名的医学丛书《济生拔萃》中,本书系节录《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中十二经脉的五腧穴流注部分并加以发挥而成。首论十二经气血多少、十二经流注孔穴(66穴)、十二经是动病所生病,最后为十二经穴治症,分述六十六穴的部位、主治及针刺法等。
-
耳轮脚
耳轮脚1穴为耳穴名。指耳中。耳中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耳廓内,耳轮脚之中点处。左右计2穴。主治黄疸、暑疫等。—般直刺0.1寸。
-
子母相生
子母相生指在子午流注中,开三焦经和心包经的穴位,原则是气纳三焦、血归包络。但具体开哪个穴,需本着子母相生的原则。即阳日的子母相生关系是“他生我”,也就是开三焦经中值日经的母穴;阴日的子母相生关系是“我生他”也就是开心包经中值日经的子穴。
-
杂穴
杂穴指类穴(特定穴)以外的经穴或经外奇穴。随症选用,因称。《医学入门·杂病穴法歌》:“杂病随症选杂穴,仍兼原穴与八法。”
-
散针法
散针法指在病痛部位选穴针刺的方法。见明·李梃《医学入门》:“散针者,治杂病而散用其穴,因病之所宜而针之,初不拘于流注也。若夫折伤跌扑,损逆走痛,因其病之所在而针之,虽穴亦不顾其得与否也。”即不拘流注等法而根据病情的需要选穴针刺。
-
中医芒针治疗学
《中医芒针治疗学》为书名。杨兆刚主编。2002年2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主要介绍了芒针的适用范围、治疗原则、基本手法、临床应用要点、注意事项等内容;中编主要介绍了芒针用穴、穴位定位、临床选穴等内容,其中详尽介绍了一直鲜为人知的芒针创用穴、重用穴的解剖特点、功能主治、作用机制等;
-
盐指
盐指为人体部位名。即食指。《针灸大全》载列缺穴“相来盐指头尽处是穴”。
-
腑输
腑输①六腑所属诸阳经的俞穴。《灵枢·刺节真邪》:“刺腑输,去腑病,何输使然?”②与脏输对举,指六腑所属诸阳经的井、荥、输、原、经、合诸穴,每经六穴,六六三十六穴,左右合之,共七十二穴。《素问·气穴论》:“府俞七十二穴。”
-
府俞
府俞即府输。俞,通输。参见府输:1.府输指六腑诸阳经的井、荥、输、原、经、合各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府输七十二穴。”2.府输指六腑的下合穴。《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
-
回生艾火
回生艾火为艾灸法之一种,多用于急症。见《幼幼集成》卷一。其法以生姜切片如纸薄,大如指甲,贴尾阊穴,命门穴,以艾茸捼紧如绿豆大,安姜片上,用火灸之,每穴以三炷为度。灸完,另以姜片贴脐下阴交穴,如前灸之。此火不特小儿可用,凡男妇一切中风,中痰,气厥,阴证,虚寒竭脱,凶危之候,咸宜用之。
-
一次脉
一次脉指颈部旁开任脉第一行次的经脉,以穴表示。一次脉即足阳明胃经,以穴表示即人迎穴。七次脉指任、督脉及手足三阳经在颈项部由前至后的分布关系,以穴表示分别是:天突、人迎、扶突、天窗、天容、天牖、天柱、风府。其中除天突、风府外,均是阳经在颈部的“入”穴。
-
天元太乙歌
《天元太乙歌》为针灸歌赋名。陈会原著《广爱书》十卷,其徒刘瑾从中选辑切于实用的部分编成《神应经》一卷,成书于洪熙元年(1425年)。书中载述548症、211穴,刘瑾复增辑本人经验64症、154穴,又择其中119穴编成歌诀和插图,并附折量法、补泻直诀、取穴图说、诸病配穴以及针灸禁忌等。
-
风溪
概述:风溪(fēngxīSF1、2iwindstream)为耳穴名。标准定位:风溪穴在耳 结节前方,指区与腕区之间。风溪穴位于耳舟部,指、腕两穴之间。主治病症:风溪穴主治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过敏性鼻炎。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顶中线
概述:顶中线(dǐngzhōngxiànMS5middlelineofvertex)为头针穴线名。沿头部中线,从百会到前顶的直线。顶中线位于顶部正中线,自百会至前顶段。顶中线穴主治病证:顶中线主治腰腿足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
主穴
主穴指针灸处方中治疗主症,起主要作用的穴位。按照需要可用一个或几个。例如:疟疾的针灸治疗,一般取用大椎、后溪、液门、曲池等穴,其中以大椎为主穴,余穴为配穴,共同起和解少阳、祛邪截疟的作用。
-
孔穴之开阖
孔穴之开阖是指在经气循行过程中,经气流注于该穴之时为开,经气通过该穴之后为阖。故古人有“得时谓之开,失时谓之阖”之说。《标幽赋》有“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意谓:计算十干的 流变化,可推算出奇经八穴的开阖时间。
-
广爱书
后弟子刘瑾辑其要旨成书,名《神应经》。陈会原著《广爱书》十卷,其徒刘瑾从中选辑切于实用的部分编成《神应经》一卷,成书于洪熙元年(1425年)。书中载述548症、211穴,刘瑾复增辑本人经验64症、154穴,又择其中119穴编成歌诀和插图,并附折量法、补泻直诀、取穴图说、诸病配穴以及针灸禁忌等。
-
喉中央
喉中央指廉泉、天突二穴。《素问·气府论》:“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王冰注:“谓廉泉、天突二穴也。”
-
半钱散
《普济方》卷二一八处方大川芎2枚(锉作4块),大附子1个(和皮生捣为细末)。制法上以水和附子末如面剂,裹芎作四处。如附子末少入面,裹毕以针穿数孔子,用真脑、麝熏有穴处内香,再捏合穴内,如穴内未觉有香,再熏1柱,细罗灰,用罐子内热炭炮熟,为细末。功能主治气虚头痛。用法用量每服半钱,葱茶调下,不拘时服。
-
双关刺
双关刺指支沟、间使二穴同刺。《针经摘英集》:“治伤寒结构者……手少阳经支沟二穴……次至手厥阴经间使穴即止,名日双关刺。”
-
骨羡疮
骨羡疮病名。见《外科启玄》卷六。其疮生于背部神堂穴、膈关及膈俞穴处。多因风热郁滞于该部之肌肤所致。初起时局部皮肤瘙痒剧烈,继则成燎浆水泡,若搔破其甚者可溃烂见骨。治宜托里解毒。可内服加味补血汤,外敷太极黑铅膏。
-
新止咳喘点
新止咳喘点即停喘穴。停喘为经外奇穴名。出《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位于手掌部,第四、五掌骨小头之间。左右计2穴。主治老年慢性气管炎、喘息。一般直刺0.2~0.3寸。
-
脾土
脾土①指脾脏。《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②推拿穴位名。《针灸大成》卷十:“脾经有病食不进,推动脾土效必应。”《幼科推拿秘书·穴象手法》:“大拇指属脾土,脾气通于口,络联于大指,通背右筋、天枢穴、手列缺穴、足三里。”
-
督之井
督之井指督脉之龈交穴。井:谷井,谓脉气始发之处。明·卢复《医种子》日:“蜀僧慧融,入浙游会稽,针佝偻人,使之卧,取龈交穴,骨节渐伸,寻愈。此穴乃督之井也。”
-
散俞
散俞指各经分散的腧穴。散俞是指散在的腧穴,用以出血。《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王冰注:“散俞,谓间穴。”指闲散之穴。《类经》注:“此散俞者,即诸经之散穴也。”
-
胰胆
概述:胰胆(yídǎnCO11pancreasandgallbladder)为耳穴名。在耳甲艇的后上部。胰胆穴位于耳甲艇,肝、肾两穴之间。主治病症:胰胆穴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偏头痛、带状疱疹、中耳炎、耳鸣、听力减退、急性胰腺炎等。刺激方法:一般用埋针、压籽法等进行刺激。
-
艇中
概述:艇中(tǐngzhōngCO6、10icenterofsuperiorconcha)为耳穴名。标准定位:艇中穴在小肠区与肾区之间。艇中穴位于小肠穴与肾穴之间。主治病症:艇中穴主治腹痛、腹帐、胆道蛔虫症、腮腺炎等。刺激方法:一般用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灵龟飞腾
灵龟飞腾也称灵龟八法、飞腾八法。是针灸按孔穴开合时间选穴的一种古代学说。见于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以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孔穴为基础,并配合八卦,与记日时的天干地支的五行属性相对照,推断某日时八穴中的某穴开放来选穴。
-
天门入虎口
天门入虎口为小儿推拿方法名。操作方法有:1.用一手拇指和食、中指相对,分别拿住小儿的虎口和掌根部天门穴,另一手握住肘部,进行摇动。见《小儿按摩经》。2.自小儿手掌八卦中的乾宫穴,经坎、艮部按至虎口处。3.自小儿食指桡侧缘远端横纹处的命关穴推至虎口处。有健脾、止泻、发汗、通气血等作用。见《秘传推拿妙诀》。
-
灸法秘传
《灸法秘传》为书名。清·金冶田传,雷少逸编。刊于光绪九年(1883年)。内容有正面(穴)图,背面(穴)图、指节图、灸盏图、灸药神方、灸法禁忌,全书主体部分为中风、尸厥应灸七十症的灸法取穴。书末由刘国光氏附入太乙神针方及雷火针法。其中将特制的药艾放入银质的“灸盏”中进行灸疗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