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解
和解治法之一。①即和法。详该条。②指用轻剂进行调治。《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吐利止,而身病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
和解宣化汤
处方:银柴胡(水炒)3g,远志3g,炙鳖甲9g,甜杏仁9g,象贝母9g,炒谷芽9g,炒麦芽9g,竹沥6g,半夏6g,紫菀6g,黄芩(酒炒)4.5g,知母(酒炒)4.5g,橘红4.5g,生薏苡仁12g。功能主治:和解宣化,凉营退热。主阴虚潮热,缠绵不愈,或肺痨发热,口苦,咳嗽有痰,胃纳不香。摘录:方出《程门雪医案》,名见《古今名方》
-
大复苏饮
处方:白僵蚕3钱,蝉蜕10个,当归3钱,生地2钱,人参1钱,茯苓1钱,麦冬1钱,天麻1钱,犀角(磨汁,入汤和服)1钱,丹皮1钱,栀子(炒黑)1钱,黄连(酒炒)1钱,黄芩(酒炒)1钱,知母1钱,甘草(生)1钱,滑石2钱。及误服表药而大汗不止者,名亡阳证。用法用量:水煎去滓,入冷黄酒、蜜,犀角汁,和匀服。
-
当归芍药和疟汤
处方:全当归1两(酒洗),白芍1两(酒炒),益母草3钱,炮差1钱5分,青皮1钱5分,柴胡8分(炒),草蔻仁1钱(研),炙甘草5分。功能主治:补血和解。如腹痛积瘀,恶露未清,加炒山楂3钱,酒炒元胡索3钱;如大便结,加桃仁泥3钱,酒洗红花3钱;如作泻,加车前子3钱;如寒多,加入煨姜3钱、大枣3枚。摘录:《慈航集》卷下
-
防葛石膏汤
处方:防风、葛根、石膏、知母、广皮、甘草。功能主治:和解。主阳明证口渴消水,表里俱见。摘录:《伤寒大白》卷一
-
桂蜜汤
别名:桂心汤处方:桂心2两,蜜1升,附子1两,干姜2两,甘草2两,当归2两,赤石脂10两。功能主治:产后余寒下痢,便脓血赤白,日数十行,腹痛时时下血。考之本草,蜜性虽滑,熟则温中,姜虽辛热,炮则苦平,可知蜜有和解辛热之功,姜具散火安中之力,而桃花汤中粳米煎,胶蜡汤中已借用之。
-
和膈散
处方:柴胡1钱,白芍1两,生地5钱,玄参3钱,麦冬2钱,茯苓2钱,竹茹1团,芥子1钱。功能主治:补水济木。主冬月伤寒,至5-6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呕或吐,或渴或不渴,或烦或不烦,已用小柴胡汤和解后。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一
-
和疟汤
处方:柴胡3钱,当归1两,白术5钱,茯苓5钱,半夏1钱,甘草5分,生姜5钱,白芍5钱,山楂1钱,青皮1钱。功能主治:少阳疟病,初发之时,往来寒热,口苦耳聋,胸胁胀闷作痛,或呕或不呕。各家论述:此方无一味不入少阳之经络,又无一味不入脾胃之脏腑,祛邪复能辅正,解表随可固里,真和解之仙丹,非特祛疟之神剂也。
-
和中启关散
处方:麦冬5钱,人参5分,甘草5分,柏子仁3钱,滑石(敲碎)1钱,黄连1钱,白芍5钱,桂枝3分,天花粉1钱5分。功能主治:调其营卫。主五志厥阳之火太盛,不能营于阴,遏抑于心胞之内,心液外亡,自焚于中,以致关格,吐逆不得饮食,又不得大小便,头上有汗者。各家论述:此方解散中焦之火,更能舒肝以平木。
-
豁脾煎
处方:苍术1钱2分,藿梗1钱,当归1钱,厚朴5分(炒),神曲2钱,楂肉2钱,广皮7分,茯苓1钱5分,赤芍1钱5分,炙草4分,广木香4分(磨汁,冲服)。功能主治:痢疾。如痛不拒按,喜得热物,渴恶冷饮,此冷痢也,加附子4分(制熟用),滑石1钱5分,车前子8分,取和解而愈。摘录:《古方汇精》卷一
-
救坏汤
处方:人参5钱,茯苓5钱,柴胡1钱,白芍1钱,玄参5钱,麦冬5钱,白芥子2钱,当归5钱,陈皮5分。功能主治:伤寒巳汗吐下,而仍身热如火之坏症。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此方妙在全不去救失吐、失汗、失下之症,反用参、苓、归、芍大补之剂,少加柴胡以和解之,自能退火而生胃气。摘录:《石室秘录》卷六
-
龙胆水
处方:生山龙胆、生艾叶、生少柏各等分。制法:上药水煎,滤过去滓,再浓煎至如膏为度,收贮。功能主治:天行眼病。用法用量:临用少许,和解净水。摘录:《眼科锦囊》卷四
-
小柴胡加栀子汤
处方:小柴胡汤加栀子。功能主治:和解。解利风热。主发黄,往来寒热,一身尽黄。用法用量:《法律》本方用法: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摘录:《玉机微义》卷四十五
-
双解风湿汤
《辨证录》卷五:组成:茯苓1两,薏仁1两,柴胡2钱,防风1钱,甘草1钱。主治:伤风8-9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转侧,不呕不渴。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方中柴胡、防风以祛风,茯苓、薏仁以利湿,用甘草以和解之,自然风湿双解,而诸症尽痊也。
-
十味羌活散
《景岳全书》卷六十三:组成:羌活1钱,前胡1钱,防风1钱,荆芥8分,独活8分,细辛3分,白芷3分,柴胡4分,炙甘草4分,蝉蜕4分。功效:和解疏利。主治:小儿痘疹,初热见点。用法用量:水1钟半,加薄荷3叶,煎5分,不拘时服。加减:发抽及热盛不退者,调入制过朱砂末服之。
-
羌苏饮
《玉案》卷五:方名:羌苏饮组成:羌活1钱5分,香附1钱5分,紫苏1钱5分,当归1钱,白芍1钱2分,柴胡1钱2分,陈皮1钱2分。功效:和解取微汗。主治:产后伤寒。用法用量:加葱白3茎,水煎,不拘时候服。用药禁忌:忌汗、吐、下三法。
-
夜光露
《眼科锦囊》卷四:方名:夜光露组成:蘘荷(捣汁)5钱,食盐(烧者)3分。主治:刺撞眼。用法用量:每用少许,点眼。制备方法:上药和解水中。
-
清热散
《辨证录》卷一:方名:清热散组成:茯苓5钱,麦冬1两,丹皮2钱,柴胡1钱,甘草5分。主治:冬月伤寒,心虚而神不守舍,身热5-6日不解,谵语口渴,小便自利、欲卧。用法用量:水煎服。心气足而邪不能侵,邪尽从小肠以泄出,而心中宁静,津液自生,故渴除而肾气上交于心,而精自长,亦不思卧矣。
-
鬼笔环肽
鬼笔环肽是从一种毒性菇类中分离的剧毒生物碱,它同细胞松弛素的作用相反,只与聚合的微丝结合,而不与肌动蛋白单体分子结合。它同聚合的微丝结合后,抑制了微丝的解体,因而破坏了微丝的聚合和解聚的动态平衡。
-
柴胡注射剂
柴胡注射剂说明书:药品名称:柴胡注射剂药品汉语拼音:chaihuzhusheji剂型:2ml(相当于原药材4g)。柴胡注射剂的功能主治:和解退热,疏肌解郁,升举阳气。适用于感冒,疟疾,胁痛,月经不调。注意事项:过敏体质者慎用。真阴亏损者忌用。儿童每次1~
-
风湿肿
风湿肿为病证名。指风湿合邪而引起的通身水肿。《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通身肿者,头面手足皆肿也。得病之由,内停湿饮,外感风邪,风湿相搏,水道不利,外攻肌肤而为肿也。”肿势严重的,用疏凿饮子以消水;症状轻的,用茯苓导水汤以和解;喘不能卧的,宜泻肺逐水,用苏葶丸。
-
乌豆
概述:乌豆为中药名,出自《肘后备急方》,即《本草图经》记载的黑大豆的别名。性味归经:甘,平。入脾、肾经。功能主治:补肾,益脾,解毒。痢疾腹痛,产后风痉。2.解乌头、附子毒。化学成分:本品含较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以及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等;药理作用:本品具雌激素样作用和解痉作用。
-
冬豆子
概述:冬豆子为中药名,出自《四川中药志》,为《本草图经》记载的黑大豆之别名。性味归经:甘,平。入脾、肾经。功能主治:补肾,益脾,解毒。痢疾腹痛,产后风痉。2.解乌头、附子毒。化学成分:本品含较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以及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等;药理作用:本品具雌激素样作用和解痉作用。
-
表里分消
表里分消为治法。指用具有发汗解表、清泻里实作用的方药,使病邪从汗、泻两个途径消除的治法。具体可分解表攻里和解表清里两类,适用于表里同病的外感性热病。代表方有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葛根黄芩黄连汤等。
-
胁满
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由气滞、痰凝或少阳受邪所致。肝气郁结,滞于胁肋,可致胁满。《诸病源候论·诸饮候》以痰饮停积,可致两胁胀满。《类经》卷十七:“少阳之邪有余者,当病筋痹、胁满。”《伤寒明理论》卷一:“胁满者,当半表半里症也…以邪气初入里,未停留为实,气郁结而不行,致生满也,和解斯可矣。”
-
消息
消息①指体察斟酌病情。《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②指调养。《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
支节烦疼
支节烦疼为症状名。亦作肢节烦痛。指四肢关节烦热疼痛。《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伤寒论辑义》卷三:“支节者,四肢百节也。《伤寒溯源集》卷七:“发热恶寒,支节烦疼,又为在表之邪,是邪气半在表半在里也。”可予柴胡桂枝汤和解。
-
天钓似痫
天钓似痫为病证名,急惊风类症之一。见《幼科发挥》。天钓表现有壮热,惊悸,眼上视,手足抽掣,或啼或哭,喜怒不常,甚或爪甲发青等症状。由风热炽盛,窜扰经络所致。治宜和解风热。用羚角钩藤散或小儿回春丹。针刺丰隆、曲池、颊车、间使。
-
强制入睡性睡眠障碍
疾病分类:神经内科疾病概述:由于父母亲或照顾者不适当地强迫孩子就寝,导致小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引起入睡延迟。症状体征:睡眠不足可出现情绪不稳、烦燥、易激惹、注意力部分不集中和学习能力下降等。不要让电视、电脑或游戏机占据你们的睡眠时间。目前还没有证据提示,睡眠联结障碍儿童到成年后更易发生失眠症;
-
妊娠疟
妊娠疟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亦称子疟、胎疟。症见寒热往来,休作有时,汗出身凉等。治宜和解驱邪,健脾安胎。用七宝散。若脾胃虚弱者,兼见食欲不振,精神倦怠者,治宜健脾畅中,方用六君子汤加藿香、桔梗、苍术;停食而感受寒邪者,宜驱邪散;伤暑而食少者,宜藿香正气散。
-
表解里未和
指外感病表证解除后,里证尚未和解。多因里有痰饮、食滞、瘀血或阴伤等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执^水)(执^水)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刺汤主之。”
-
神效五彩散
《眼科锦囊》卷四:方名:神效五彩散组成:明矾5钱,黄柏(烧者)2钱(生者)2钱,胆矾3分,铅丹5分。主治:风眼疫眼,其他胬肉,肿痛者。用法用量:用水和解,上火微温,涂抹眼胞上,日数回。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抗胆碱药
概述及分类抗胆碱药是具有阻滞胆碱受体,使递质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而呈现与拟胆碱药相反的作用的药物。(1)能阻滞M胆碱受体的药物,可呈现抑制腺体分泌、散大瞳孔、加速心率、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和胃肠道平滑肌等作用,临床上用作散瞳药、制止分泌药和解痉止痛药等。
-
单链结合蛋白
单链结合蛋白是又称为双螺旋稳定蛋白(helixdestabilizingprotein)。当解旋酶将双链打开以后,单链DNA具有一种潜在的恢复原来双链的能力,重新形成氢键。SSB对于细菌复制叉的结构的作用和解旋酶是同等的。这可能因为(1)SSB之间的相互作用;(2)第一个SSB和DNA的结合改变了DNA的结构。真核生物的SSB则不表现协同效应。
-
双螺旋稳定蛋白
单链结合蛋白是又称为双螺旋稳定蛋白(helixdestabilizingprotein)。当解旋酶将双链打开以后,单链DNA具有一种潜在的恢复原来双链的能力,重新形成氢键。SSB对于细菌复制叉的结构的作用和解旋酶是同等的。这可能因为(1)SSB之间的相互作用;(2)第一个SSB和DNA的结合改变了DNA的结构。真核生物的SSB则不表现协同效应。
-
亲和色谱法
生物分子之间这种特异的结合能力称为亲和力,根据生物分子间亲和吸附和解离的原理,建立起来的色谱法称亲色谱法。如抗原和抗体,抗原可认为是抗体的配基,反之抗体也可认为是抗原的配基。将一个水溶性配基在不伤害其生物学功能的情况下与水不溶性载体结合称为配基的固相化。亲和色谱法的基本过程是:1.配基固相化。
-
丸散膏丹集成
《丸散膏丹集成》为方书。郑显庭编。郑氏搜集古今著名丸散膏丹成方2700余首,分为补养、发散、和解、消导等62类,每方下分列发明、功用、药品、制法、用法、参考诸项。1958年由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
-
快脾饮
《古方汇精》卷三:快脾饮:处方:当归1钱,建曲1钱,夏曲1钱,老苏梗4分,赤苓块2钱,丹皮8分,藿梗6分,淡干姜2分,炙草3分。功能主治:产后痢。加大生地1钱5分(姜汁炒炭)、淮药2钱、广皮7分、丹参2钱、砂仁壳4分、冬瓜皮8分、白蔻肉4分、大南枣2枚,再4剂,取和解而愈。主治:伏暑伤脾,寒热往来。
-
妊娠少阳证
妊娠少阳证病证名。多因孕后邪中少阳经。症见胸胁满痛,寒热往来,口苦脉弦。治宜和解安胎。方用四物汤加柴胡、黄芩,或黄龙汤(即小柴胡汤去半夏)主之。
-
口苦
口苦为症状名。《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府病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杂病亦多见此症。《景岳全书·口舌》:“凡以思虑劳倦色欲过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饮食无味之证。宜分实热虚热论治。
-
微管结合蛋白
微管结合蛋白是与微管特异地结合在一起,对微管的功能起辅助作用的蛋白质称为微管结合蛋白,在微管结构中约占10~这些位点可中和微管中微管蛋白间的电荷,维持聚合体的稳定。这些蛋白有几个与微管蛋白结合的18氨基酸重复序列。MAPs具有多方面的功能∶①使微管相互交联形成束状结构,也可以使微管同其它细胞结构交联。
-
针灸处方学
《针灸处方学》为书名。杜元灏主编。第三章至第十八章分别论述了疏通经络方、协调阴阳方、调神开窍方、安神利眠方、通窍方、止痛方、解表方、通利方、和解方、清热方、补益方、固摄方、理气方、调理经血方、消导化积方及治风方等十六类252个针灸处方的组成、操作、功效、主治、方解、应用及相关的附注。
-
肉桂子
概述:肉桂子为中药名,出自清·赵学楷《百草镜》,为《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的桂丁之别名。性味归经:辛、甘,温。入脾、胃、肺经。主治脘腹疼痛,呕哕,肺寒咳喘。尚含香豆精、桂皮酸、原儿茶酸、胆碱、丁香酸等。药理作用:桂皮醛能阻止小鼠的应激性胃溃疡的形成,还有利疸、解痉、镇静、镇痛、抗惊厥和解热作用。
-
医方集解
概述:《医方集解》为中医方剂著作。清·汪昂撰。刊于1682年。按不同作用的方药性质分为补养、发丧、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等21类方剂。除列述每个方剂的方名、主治及处方外,并引录历代名医各家学说,阐明方义。
-
瘟痧
瘟痧痧证之一。其发也必恶寒发热,或腹痛,或不腹痛,似疟非疟,或气急发喘,头面肿胀,胸腹饱闷,或变下痢脓血,轻者常连岁月,重者危急一时。俟痧毒已泄,然后和解清理,除其寒热,健脾养血,补其中虚。”治法方药宜先放血泄痧毒,继以沉香阿魏丸,或和脾宣化饮加生大黄以消食积(上方均见《痧胀玉衡》)。
-
胁下痞硬
胁下痞硬证名。胁肋部满闷按之坚硬的证候。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胁肋为少阳经脉分布之区,病邪与水饮痰瘀凝聚少阳之募,故见硬满。常兼寒热、胸胁满闷、呕吐等证。治宜和解或兼用攻消,用小柴胡汤加减。见于胆囊炎、胆结石等疾患。
-
子疟
子疟为病名。指怀孕期间患疟疾。妊娠疟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亦称子疟、胎疟。多因脾胃虚弱,饮食停滞,夏伤于暑,感染疟邪所致。治宜和解驱邪,健脾安胎。用七宝散。若脾胃虚弱,饮食停滞者,宜六君子汤加藿香、桔梗、苍术;停食而又感寒邪者,宜驱邪散寒;伤暑而饮食少者,宜藿香正气散。
-
感证辑要
《感证辑要》书名。严鸿志辑于1920年。严氏鉴于六淫所致感证于临床上十分多见,有必要加以总结,故将散见于各家著作中的外感证纂辑其精要编成本书。卷二以伤寒为主,卷三以温病为主,详述各种病症的诊法和证治;卷四辑感证方剂,分为发表、涌吐、攻里、和解、开透、清热、祛寒、补益八类,融经方、时方于一炉。
-
少阳经脚气
少阳经脚气为病证名,脚气病之一。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指风寒暑湿流注足少阳胆经而成的脚气。症见口苦,善太息,胁痛,面垢,肌肤不泽,头额、目锐眦痛,缺盆并腋下马刀肿,自汗,振寒,发热,胸中、胁、肋、髀、膝外至胻绝骨外踝及诸节趾皆痛。若风胜者,自汗;寒胜者,无汗痛甚;治宜和解,用半夏左经汤等方。
-
赤脉翳
系指白睛赤丝血脉侵入黑睛,影响视力的证候。见《审视瑶函》。以太阳主表,其病必连眉棱骨痛,或脑顶痛,或半边头肿痛。治宜温散,用大青龙汤等。赤脉翳从下而上者,或从内眦出外者,皆属阳明,以阳明主里,其症多热,或便实。赤脉翳初从外眦入内者,为少阳主半表半里,治宜和解之,用小柴胡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