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中丸
2μl,分别点于同一用1%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30:2:2:4)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烘至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白术水煎剂能活化网状内皮系统,增强其吞噬功能,使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吞噬指数和溶酶体消化率显著增加;
-
二宜丸
《朱氏集验方》卷六引《梁氏总要方》:二宜丸:处方:五苓散、理中丸。功能主治:泄泻。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六引《梁氏总要方》《医学入门》卷七:组成:当归身、生地黄各等分。功效:补肾,益阴,添髓。主治:阴虚,血崩后调养。制备方法:用酒蒸7次,和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大阿魏丸
《医学入门》卷七:大阿魏丸:处方:南星半夏山楂神曲麦芽黄连各30克连翘阿魏瓜蒌仁贝母各15克风化消石碱萝卜子胡黄连各7.5克制法:上药为末,姜汁浸蒸饼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用量:十味理中丸(《圣济总录》卷六十七)、正气丸(《普济方》卷一八四)。主治:酒积食积,一切痞积、痰痞癥瘕。功效:固真气。
-
胃虚喘
见《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又称胃气虚喘(见《丹溪心法·喘》)。指胃气虚耗而致气逆不降的气喘。胃虚喘的病因病机:《医学入门·喘》:“胃虚极则气上逆。”胃虚喘的治疗:治法:胃虚喘治宜补中气,以养胃阴为主。胃虚喘的方药治疗:胃虚喘可用五味子汤、生脉散加杏仁、陈皮、白术等药治疗。
-
阳虚证
概述:阳虚证(yangdeficiencysyndrome)为证候名。出《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又称“虚寒证”。症状:《景岳全书·传忠录》:“阳虚者,火虚也,为神气不足,为眼黑头眩,或多寒而畏寒。”选用补中益气汤、理中丸、保元汤等方。症见四肢逆冷,下利清谷,恶寒蜷卧,喘息头汗,脉微欲绝等。用四逆汤、参附龙牡汤等方。
-
脾冷多涎
脾冷多涎病证名。又名捏破涎涡儿。《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二:“脾之液为涎,脾气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流出渍于颐上。”治宜温中健脾,用益黄散、理中丸。
-
温中祛寒
温中祛寒为温法之一。治疗脾胃阳虚阴盛的方法。针灸常选用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关元或神阙等穴,针用补法,加灸。治疗脾胃虚寒的方法。症见腹中冷痛、不思饮食、或食不消化、口淡不渴、呕吐清水、或呕吐下利、大便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常用理中丸、附子理中丸。
-
四顺丸
《医方类聚》卷五十七引《伤寒指掌图》:组成:理中丸加甘草1倍。主治:少阴十余日,下利不止,手足微冷;伤寒身无热,脉沉苦烦,默默不欲见光,腹痛下痢,或无脉可诊。附注:本方改为汤剂,名 四顺汤(见《证治要诀类方》)。
-
人参理中汤
理中汤又名人参汤、治中汤、人参理中汤。近代也用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下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慢性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而属脾胃虚寒者。方解:方中人参补虚益脾,干姜温中散寒,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和中,共成温补脾胃之剂。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主治:霍乱洞泄不止,脐上筑筑,肾气虚。
-
肉桂理中丸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福州方):组成:理中丸加肉桂1两。主治:阴寒腹痛,霍乱呕吐,停食呕噎。
-
四味理中丸
《百一》卷十一:组成:理中丸去人参,增红曲。主治:脚气。用法用量:每服2钱,白汤点服;蜜丸亦得,空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