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针
温针为针法的一种。这种方法综合了针刺与艾灸的效能,故又称“温针灸”“针柄灸”。其作用是以针刺为主,并借助热力,通过针体传入腧穴,以温通经脉,宣行气血,用来治疗寒滞经络,气血痹阻等疾病。将艾绒捏紧,并嘱病人不要移动体位,以防艾火落下,烫伤皮肤,烧毁衣物,甚至引起弯针或折针等事故的发生。
-
白针
白针为针法之一。随后用灸法。其名首见于《伤寒论》,指出太阳、阳明、少阳病等不宜用温针,其具体操作不详。这种方法综合了针刺与艾灸的效能,故又称“温针灸”“针柄灸”。待规定壮数灸毕,即可出针。将艾绒捏紧,并嘱病人不要移动体位,以防艾火落下,烫伤皮肤,烧毁衣物,甚至引起弯针或折针等事故的发生。
-
文针
文针与武针对举,即温针。这种方法综合了针刺与艾灸的效能,故又称“温针灸”“针柄灸”。其作用是以针刺为主,并借助热力,通过针体传入腧穴,以温通经脉,宣行气血,用来治疗寒滞经络,气血痹阻等疾病。将艾绒捏紧,并嘱病人不要移动体位,以防艾火落下,烫伤皮肤,烧毁衣物,甚至引起弯针或折针等事故的发生。
-
针柄灸
其名首见于《伤寒论》,指出太阳、阳明、少阳病等不宜用温针,其具体操作不详。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这种方法综合了针刺与艾灸的效能,故又称“温针灸”“针柄灸”。将艾绒捏紧,并嘱病人不要移动体位,以防艾火落下,烫伤皮肤,烧毁衣物,甚至引起弯针或折针等事故的发生。
-
温针灸
概述:温针灸(warmingneedlemoxibustionneedlewarmingthroughmoxibustion)是用艾绒等方法加热刺入体内的针柄,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温针、针柄灸。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在毫针针刺留针过程中,以艾绒裹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1~待规定壮数灸毕,即可出针。
-
冷针
冷针指单纯的针刺,以与温针相区别。这种方法综合了针刺与艾灸的效能,故又称“温针灸”“针柄灸”。将艾绒捏紧,并嘱病人不要移动体位,以防艾火落下,烫伤皮肤,烧毁衣物,甚至引起弯针或折针等事故的发生。
-
温针疗法
概述:温针疗法又称“温针灸”、“针柄灸”、“烧针尾”、“传热灸”,是在毫针针刺得气后于针柄上捻捏艾绒或套置一段1~肩部取肩髃肩髎、肩贞、臂膈、肩内陵,膝部取内膝眼、外膝眼、鹤顶、阳陵泉、足三里,踝部取丘墟、昆仑、商丘、解溪等。此外,可循经加取曲池、外关、天宗、阴陵泉、阴市、太溪、三阴交等穴。
-
电子温针灸
电子温针灸是用电能温热毫针以代替艾卷、艾炷作温针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如最近研制生产的WJⅡ型电子温针治疗机和DWRⅢ型电子温针热灸治疗机等。临床对颈椎病、骨刺、非化脓性肋软骨炎、关节炎、肩周炎、偏瘫、坐骨神经痛、支气管哮喘、盆腔炎等有一定疗效。
-
坏病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有汗后亡阳眩冒振惕,魄汗不收,有下后虚中,结胸痞鞭,下利不止;若脉虚数,人羸弱,或见烦热、口干、舌燥者,此为虚证,不可下,以人参三白汤,或小柴胡汤增损治之。若虚烦少气者,宜人参竹叶汤。虚烦不得眠者,宜参胡温胆汤。
-
燔针劫刺
燔针劫刺为刺法术语。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指针刺入穴以后,用火烧针使暖以劫夺寒邪的一种刺法。法与温针相似。吴崑曰:“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之使暖耳,不必赤也。”张介宾日:“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火针之属,取寒痹者用之。”见《备急千金要方》。又称燔针、焠针或烧针。古时以麻油灯火烧红针尖后点刺。
-
电火针法
电火针法是在火针刺法基础上研制出来的一种内加热的方法。它以电热针代替了火针。电火针不仅可以取得火针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取得直接灸的部分作用,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科的四十多种病症,尤其对于色素痣,寻常疣等有效,并对痹证、偏瘫、痛经、胃下垂、高血压、瘰疬等有较好疗效。
-
针灸美容法
针灸美容法是指通过针刺、艾灸达到美容目的的方法。本法具有疏通经脉,调理气血,化瘀消痣,解毒杀虫,消肿散结,脱毛除臭等功效。治疗方法多采用毫针、温针、火针、梅花针、刺血、灸法,尤其以火针、温针祛除体表的各种斑、痣居多。
-
超声引导微波凝固治疗技术
适应证:微波凝固治疗的适应证较广,具体的适应证主要是:1.原发性肝癌。经皮微波治疗可在局麻和静脉麻醉两种条件下进行,但即使局麻也应加用基础麻醉镇静剂和止痛药,可肌注地西泮(安定)10mg,哌替啶50mg。
-
超声热疗
准备:1.治疗前加热装置的准备超声热疗的辐射器内充填有脱气水。3.模拟定位:采用与辐射器同等大小的模拟塑膜贴近肿瘤区域的皮肤表面,将肿瘤的大小、开关画在塑膜上,将不同测温点的位置按数字对应地标记到塑膜的相应位置,然后将模拟定位的结果标记到操作计算机上,将治疗辐射器固定到患者的治疗部位。
-
武针
武针与文针对举,即火针。出《金针百日通》。见《备急千金要方》。又称燔针、焠针或烧针。古时以麻油灯火烧红针尖后点刺。近人改用不锈钢丝或钨丝、钼丝制成不同粗细的火针,以酒精灯燃点,待针赤后刺激穴位,主要用于痈肿脓疡未溃、瘰疬、疣、痣、息肉等。火针参见文针:文针与武针对举,即温针。
-
刺焫
刺焫指用火针(烧针)、温针或砭石加热以刺激体表局部的疗法。焫音“若”,古同“爇”。原作烧的意思,在古医书中指用火针(烧针)、温针或砭石加热以刺激体表局部的疗法。
-
张机
张机即张仲景。张仲景为东汉时杰出医学家。南群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伤寒卒(杂)病论》(即《伤寒论》)一书的作者。主张“六经”辨证,是对经络理论的重大发展。本书所述以药物治疗为主,也兼论温针、烧针、熏、熨各法的忌宜等。
-
银针
银针为针具名。指以银质为主制成的医用针具。其传热和导电性能较好,多用于温针。1968年出土的河北省满城西汉刘胜墓葬中就有汉代金针实物。2.金针泛指用金属制成的医用针具。《针灸聚英》卷三:“古曰金针者,贵之也。又金为总名,铜、铁、金、银之属皆是也。”
-
陆瘦燕
陆瘦燕为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后悬壶沪上,与夫人朱汝功共创“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弘扬国术。又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委委员。其针灸手法中有“烧山火”、“透天凉”之补泻手法,并对之进行研究,又提倡温针。其著作有《针灸正宗》、《经络学图说》、《刺灸法汇论》、《腧穴学概论》及《针灸腧穴图谱》等。
-
微波热疗
操作名称:微波热疗适应证:微波热疗适用于:1.浅表肿瘤(1)全身各部位的皮肤癌,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和黑色素瘤。如唇癌、牙龈癌、颊黏膜癌、面部、头皮及耳郭发生的癌瘤。②外阴癌。2.如计划进行有创性测温,常规行局部消毒,将测温套管针刺入欲测温部位,拔出针芯将测温针置入套管内固定好,再将套管拔出。
-
艾茸
艾茸即艾绒。见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卷二。艾绒指艾叶经过加工制成的绒状物。一般每年五月间采集新鲜肥厚的艾叶,放置阴凉通风处令干,然后放入石臼中捣碎,筛去杂梗和泥沙,如此反复多次,即成淡黄色洁净细软的艾绒。艾绒有粗细之分,粗者多用于温针或制作艾条,细者多用于制艾炷。质地以陈久者为佳。
-
肋软骨炎
肋软骨炎为病症名。属祖国医学“胸中痛”“胸骨伤”和“胸肋骨痹”等范畴。④排除肋软骨肿瘤、肋骨骨髓炎、胸壁结核及骨折后骨痂形成等。针灸治疗:以阿是穴为主,配膻中、外关透内关(患侧)、大杼、悬钟等。针刺得气后,行补的手法,然后留针。留针期间,把艾段套在针柄上进行温针。主穴每次2~3壮,配穴每次1~
-
针尾
针尾指针柄末端,一般用铜丝或银丝横缠绕成,呈圆筒状,是温针装置艾绒的部位。
-
谬刺
谬刺即缪刺。《针灸资生经》:“予冬月当风市处多冷痹,急擦热手温之,略止。日或两三痹,偶谬刺以温针,遂愈。”是一种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的针刺方法。《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缪刺是交叉取穴泻络,与巨刺的交叉取穴刺经不同。
-
张仲景
名机,字仲景。仲景有感于此,遂精求古训,博采众方,精研《黄帝内经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及《平脉辨证》等,撰成《伤寒卒病论》十六卷。其中三阳经证多为热证、实证,三阴经证多为寒证、虚证。张仲景根据六经辨证的理论,采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法进行临床治疗。
-
留针
概述:留针(retentionofneedle)是指进针后将针体留在人身体内。针刺入穴位后,根据病情的需要和刺法的特点将针留置适当的时间再予出针。若不得气时,亦可静以久留,以待气至。《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即通过留针以候气。毫针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便改变体位,以防发生弯针等意外。
-
电热针
概述:电热针(moxibustionwithelectricwarmingneedles)为针灸仪器名。可代替针灸传统“焠刺”。电热针具有针刺、火针、灸疗的综合作用。主要用于风寒湿痹等。③应用温度超过75℃时,要捻转提插针体多次,使针体脱离组织后才能慢慢出针,禁止直接提针拔出,因针体与组织有大面积粘连,硬提会将大块组织带出造成严重出血。
-
艾绒
艾绒(moxawool)是由艾叶制成的色泽灰白,柔软如绒的施灸材料。其气味辛苦、芳香,中医理论认为辛的气味有发散寒邪的作用,而苦的气味则有干燥的作用,可以去除湿邪,加上燃烧后的热力,能起到通行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根据加工程度的不同,艾绒有粗细之分,粗者多用于温针或制作艾条,细者多用于制艾炷。
-
电热针疗法
电热针疗法是一种以特制的电热针具进行穴位刺激的治疗方法。电热针是根据“焠刺”理论结合现代电子技术研制而成的一种新型针灸仪器,它具有传统温针和火针的综合作用,在刺入人体后,利用一个可调的稳压电源使电流通过特制的针具产生热量,并能调节控制针体温度,达到治疗所需要的温度要求。
-
微波针灸
微波针灸是指20世纪70年代初,科技工作者与针灸医务人员合作,将小剂量微波,通过毫针输入人体,产生类似温针和温灸的作用,因称。临床实践证实,微波针灸具有疏通经络,宣导气血,补虚泻实,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功效。洽疗时,先将毫针刺入人体的经穴,并通过运用手法使之得气,然后再向穴位定向辐射微波束。
-
焫
焫音“若”,古同“爇”。原作烧的意思,在古医书中指用火针(烧针)、温针或砭石加热以刺激体表局部的疗法。
-
两阳相熏灼
两阳相熏灼病因病理学术语。指风热之邪与艾火温针等温热之法相互熏蒸灼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阳热病证误用艾灸或温针等阳热治法,两阳相合,火燔邪盛,将导致火邪内攻,热毒炽盛,津液灼伤。
-
李培卿
李培卿为近代针灸家。上海嘉定人。字怀德,上海人。后徙居嘉定县。于22岁时以陈慕兰为师,钻研《内经》、金元四大家之说,针灸术并尊窦汉卿、杨继洲等家。又好用长针,中年重用温针,并提出于夏季伏天施针灸治法,发明“伏针”、“伏灸”术。由其后代整理之《针灸科李培卿学术经验》,概述其学术成就。
-
燔针
2.针刺术语。古时以麻油灯火烧红针尖后点刺。张介宾日:“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火针之属,取寒痹者用之。”又称焠针。《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论经筋痹症“治在燔针(去刃)刺,以知为度,以痛为输。”《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燔针(去刃)刺其下及与急者。”吴崑注:“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之煖耳,不必赤也。”
-
焠刺
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焠字原意是火入水,焯刺当指烧针后刺。即将针烧红,迅入速出的针刺方法,以治疗痹症。《类经》张介宾注:“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火针之属。”燔针似后来所称的温针,焠针即火针。多用治风寒湿痹。
-
神针八法
概述:神针八法指针刺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八种方法。第一为针前准备,医生心无内慕,患者要神安志定,继之检针、温针、按穴进针;在手三阴、足三阳、督脉这七条经脉上取穴时,先右捻六下,行泻法后,再左转九下,行补法,如此一补一泻,一龙—虎交替施针,故名龙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