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柄灸
其名首见于《伤寒论》,指出太阳、阳明、少阳病等不宜用温针,其具体操作不详。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这种方法综合了针刺与艾灸的效能,故又称“温针灸”“针柄灸”。将艾绒捏紧,并嘱病人不要移动体位,以防艾火落下,烫伤皮肤,烧毁衣物,甚至引起弯针或折针等事故的发生。
-
温针疗法
概述:温针疗法又称“温针灸”、“针柄灸”、“烧针尾”、“传热灸”,是在毫针针刺得气后于针柄上捻捏艾绒或套置一段1~肩部取肩髃肩髎、肩贞、臂膈、肩内陵,膝部取内膝眼、外膝眼、鹤顶、阳陵泉、足三里,踝部取丘墟、昆仑、商丘、解溪等。此外,可循经加取曲池、外关、天宗、阴陵泉、阴市、太溪、三阴交等穴。
-
文针
文针与武针对举,即温针。这种方法综合了针刺与艾灸的效能,故又称“温针灸”“针柄灸”。其作用是以针刺为主,并借助热力,通过针体传入腧穴,以温通经脉,宣行气血,用来治疗寒滞经络,气血痹阻等疾病。将艾绒捏紧,并嘱病人不要移动体位,以防艾火落下,烫伤皮肤,烧毁衣物,甚至引起弯针或折针等事故的发生。
-
冷针
冷针指单纯的针刺,以与温针相区别。这种方法综合了针刺与艾灸的效能,故又称“温针灸”“针柄灸”。将艾绒捏紧,并嘱病人不要移动体位,以防艾火落下,烫伤皮肤,烧毁衣物,甚至引起弯针或折针等事故的发生。
-
白针
白针为针法之一。随后用灸法。其名首见于《伤寒论》,指出太阳、阳明、少阳病等不宜用温针,其具体操作不详。这种方法综合了针刺与艾灸的效能,故又称“温针灸”“针柄灸”。待规定壮数灸毕,即可出针。将艾绒捏紧,并嘱病人不要移动体位,以防艾火落下,烫伤皮肤,烧毁衣物,甚至引起弯针或折针等事故的发生。
-
温针
温针为针法的一种。这种方法综合了针刺与艾灸的效能,故又称“温针灸”“针柄灸”。其作用是以针刺为主,并借助热力,通过针体传入腧穴,以温通经脉,宣行气血,用来治疗寒滞经络,气血痹阻等疾病。将艾绒捏紧,并嘱病人不要移动体位,以防艾火落下,烫伤皮肤,烧毁衣物,甚至引起弯针或折针等事故的发生。
-
温针灸
概述:温针灸(warmingneedlemoxibustionneedlewarmingthroughmoxibustion)是用艾绒等方法加热刺入体内的针柄,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温针、针柄灸。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在毫针针刺留针过程中,以艾绒裹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1~待规定壮数灸毕,即可出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