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穴
针穴是指用于针刺治病的孔穴,即穴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礼部·卷之五·典章三十二·学校二》:“如有诊候不明,妄投药剂,误插针穴,致伤人命者,临事详其轻重追断。”
-
出针法
出针法是指将针从穴位内退出的方法。又称引针、去针、发针、拔针、退针、排针、起针。《刺灸心法要诀》:“如欲出针,须待针下气缓,不沉不紧,觉轻动滑动,方以右指捻住针尾,以左手大指按其针穴及穴外之皮,令针穴门户不开,神气内存。顺着针柄倾斜方向分段逐步退出。切忌急速猛抽,使患者增加痛苦,甚至发生折针。
-
顶颞前斜线
概述:顶颞前斜线为(dǐngnièqiánxiéxiànMS6anteriorobliquelineofvertex-temporal)为头皮针穴线名。斜穿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顶颞前斜线穴的定位:顶颞前斜线是从前神聪(百会前1寸)到悬厘的斜线。顶颞前斜线从前顶至悬厘段。中2/5治上肢瘫痪;下2/5治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硬化症等。
-
枕下旁线
概述:枕下旁线为(zhěnxiàpángxiànMS14lower-laterallineofocciput)为头皮针穴线名。从玉枕向下引一直线,长2寸。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枕部,为枕外粗隆下方两侧1寸的垂直线,相当于玉枕至天柱段。枕下旁线穴主治病证: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
-
枕上正中线
概述:枕上正中线为(zhěnshàngzhèngzhōngxiànMS12upper-middlelineofocciput)为头皮针穴线名。枕上正中线穴的定位:枕上正中线是从强间到脑户的连线。枕上正中线位于枕部,为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相当于强间至脑户段。枕上正中线穴主治病证:枕上正中线主治眼病等。
-
枕上旁线
概述:枕上旁线为(zhěnshàngpángxiànMS13upper-laterallineofocciput)为头皮针穴线名。属足太阳膀胱经。枕上旁线穴的定位:枕上旁线在枕上下正中线旁0.5寸,与枕上正中线平行。枕上旁线位于枕上正中线平行往外0.5寸。枕上旁线穴主治病证:枕上旁线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眼等眼病。
-
额中线
概述:额中线(ézhōngxiànMS1middlelineofforehead)为头皮针穴线名。从神庭向下沿经络引一直线,长1寸。位置:额中线位于额部正中发际内,自神庭向下1同身寸段。额中线穴主治病证:额中线主治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刺法:沿皮刺。
-
颞后线
概述:颞后线为(nièhòuxiànMS11posteriortemporalline)为头皮针穴线名。属足少阳胆经。是从率谷到曲鬓的连线。颞后线位于颞部耳上方,在耳尖直上方,自率谷穴到曲鬓穴段。颞后线穴主治病证:颞后线主治偏头痛、眩晕、耳聋、耳鸣等。刺激方法:沿皮刺。
-
颞前线
概述:颞前线为(nièqiánxiànMS10anteriortemporalline)为头皮针穴线名。是从颔厌到悬厘的连线。属足少阳胆经。颞前线位于颞部两鬓内,从额角下部向耳前鬓发外引一斜线,自颌厌到悬厘段。颞前线穴主治病证:颞前线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及口腔疾病。刺法:沿皮刺。
-
长刺节论篇
《长刺节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本篇指出头痛、寒热等十二种不同病症的针刺手法,进取针穴及针刺反应。说明了针刺治病要根据疾病的肌肉骨节部位、性质,适当掌握进针的深度、次数和治程长短的道理,故名。
-
额旁1线
额旁1线(épángxiànⅠMS2lateralline1offorehead)为头皮针穴线名。从眉冲向下沿经络引一直线,长1寸。
-
顶旁1线
顶旁1线(dǐngpángxiànⅠMS8lateralline1ofvertex)为头皮针穴线。在顶中线旁1.5寸,从通天沿经络向后,长1.5寸。
-
顶旁2线
顶旁2线(dǐngpángxiànⅡMS9lateralline2ofvertex)为头皮针穴线。在顶中线旁2.25寸,从正营沿经络向后,长1.5寸。
-
喉科指掌
概述:《喉科指掌》为中医喉科著作。清·张宗良撰。卷三-六分为咽喉(11证)、乳蛾(7证)、喉痹(7证)、喉风(12证)、喉痈(11证)、大舌(13证)、小舌(15证)及杂喉(7证)等八门,共73病的证治图说。内容比较丰富。署名包永泰撰),系在本书内容中增入牙齿门,并作了部分补充,删去原作者姓名合并为四卷者。
-
温针灸
概述:温针灸(warmingneedlemoxibustionneedlewarmingthroughmoxibustion)是用艾绒等方法加热刺入体内的针柄,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温针、针柄灸。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在毫针针刺留针过程中,以艾绒裹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1~待规定壮数灸毕,即可出针。
-
温针
温针为针法的一种。这种方法综合了针刺与艾灸的效能,故又称“温针灸”“针柄灸”。其作用是以针刺为主,并借助热力,通过针体传入腧穴,以温通经脉,宣行气血,用来治疗寒滞经络,气血痹阻等疾病。将艾绒捏紧,并嘱病人不要移动体位,以防艾火落下,烫伤皮肤,烧毁衣物,甚至引起弯针或折针等事故的发生。
-
杨敬斋针灸全书
《杨敬斋针灸全书》为书名。原题《常山敬斋杨先生针灸全书》。书后载有各种病症的配穴图一百多幅,颇具特色。原题陈言撰(实系托名著作)。本书内容与徐凤《针灸大全》基本相同,仅各节的编排次序互有先后。但本书却增入各种病证的针穴图达104幅之多,具有一定的特色,从而提高了该书的价值。1949年后有影印本。
-
针柄灸
其名首见于《伤寒论》,指出太阳、阳明、少阳病等不宜用温针,其具体操作不详。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这种方法综合了针刺与艾灸的效能,故又称“温针灸”“针柄灸”。将艾绒捏紧,并嘱病人不要移动体位,以防艾火落下,烫伤皮肤,烧毁衣物,甚至引起弯针或折针等事故的发生。
-
冷针
冷针指单纯的针刺,以与温针相区别。这种方法综合了针刺与艾灸的效能,故又称“温针灸”“针柄灸”。将艾绒捏紧,并嘱病人不要移动体位,以防艾火落下,烫伤皮肤,烧毁衣物,甚至引起弯针或折针等事故的发生。
-
白针
白针为针法之一。随后用灸法。其名首见于《伤寒论》,指出太阳、阳明、少阳病等不宜用温针,其具体操作不详。这种方法综合了针刺与艾灸的效能,故又称“温针灸”“针柄灸”。待规定壮数灸毕,即可出针。将艾绒捏紧,并嘱病人不要移动体位,以防艾火落下,烫伤皮肤,烧毁衣物,甚至引起弯针或折针等事故的发生。
-
文针
文针与武针对举,即温针。这种方法综合了针刺与艾灸的效能,故又称“温针灸”“针柄灸”。其作用是以针刺为主,并借助热力,通过针体传入腧穴,以温通经脉,宣行气血,用来治疗寒滞经络,气血痹阻等疾病。将艾绒捏紧,并嘱病人不要移动体位,以防艾火落下,烫伤皮肤,烧毁衣物,甚至引起弯针或折针等事故的发生。
-
激光针灸
与传统针灸方法相比,其特点是无针刺引起的疼痛,对组织无损害,无滞针、断针及针穴感染之可能,不但有类似针灸的作用,同时还有激光本身所引起的一系列生物效应。二氧化碳(CO2)激光照射穴位既有热作用,又有刺激作用,可用作激光灸,但其穿透组织不深(约0.21mm),只对皮肤表浅层起作用;
-
顶颞后斜线
概述:顶颞后斜线为(dǐngnièhòuxiéxiànMS7posteriorobliquelineofvertex-temporal)为头皮针穴线名。斜穿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顶颞后斜线从百会至曲鬓段。顶颞后斜线穴主治病证:顶颞后斜线全线分5等份,上1/5治下肢感觉异常;中2/5治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头面部感觉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