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血痹阻
气血痹阻为病机。痹症有风痹、寒痹、湿痹、热痹、痛风、走注、周痹、众痹、顽痹、血痹、气痹、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胞痹、肠痹及十二经筋病等。《圣济总录·痹气》:“痹气内寒者,以气痹而血不能运,阳虚而阴自胜也,血凝泣而脉不通,故其证身寒如从水中出也。”
-
小儿麻痹症·邪注经络证
小儿麻痹症·邪注经络证(infantileparalysiswithsyndromeofpathogendiffusingintochannel-collaterals)是指湿热毒邪流注经络,气血痹阻,以再次发热,嗜睡,一侧或两侧肢体疼痛,或伴颈项背部疼痛,转侧不利,烦躁哭闹,拒绝抚抱,甚则气喘痰鸣,神昏抽搐,面色青灰,舌红,苔黄腻为常见症的小儿麻痹症证候。
-
针柄灸
其名首见于《伤寒论》,指出太阳、阳明、少阳病等不宜用温针,其具体操作不详。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这种方法综合了针刺与艾灸的效能,故又称“温针灸”“针柄灸”。将艾绒捏紧,并嘱病人不要移动体位,以防艾火落下,烫伤皮肤,烧毁衣物,甚至引起弯针或折针等事故的发生。
-
冷针
冷针指单纯的针刺,以与温针相区别。这种方法综合了针刺与艾灸的效能,故又称“温针灸”“针柄灸”。将艾绒捏紧,并嘱病人不要移动体位,以防艾火落下,烫伤皮肤,烧毁衣物,甚至引起弯针或折针等事故的发生。
-
大关节不利
大关节不利为症状名,指四肢的肩、肘、腕、股、膝、踝等关节伸屈不利。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多由风、寒、湿邪侵袭经络,气血痹阻所致。本症可见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证。
-
痹气
出《灵枢·官针》。泛指气血痹阻所致的病证。《素问·逆调论》:“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圣济总录·痹气》:“痹气内寒者,以气痹而血不能运,阳虚而阴自胜也,血凝泣而脉不通,故其证身寒如从水中出也。”《内经》主张用针灸治疗,世用温补鹿茸丸、补益黄芪丸等方治疗。
-
痹
瘀血痹者,用《医林改错》身痛逐瘀汤(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灵脂、香附、牛膝、地龙)参见风痹、寒痹、湿痹、热痹等条。《中藏经》:“痹者闭也。除前述诸痹外,包括周痹、众痹、气痹、血痹、肌痹、筋痹、脉痹、心痹、肝痹、脾痹、肾痹、肺痹、顽痹、胞痹、肠痹、痛风、走注、十二经筋病等。
-
文针
文针与武针对举,即温针。这种方法综合了针刺与艾灸的效能,故又称“温针灸”“针柄灸”。其作用是以针刺为主,并借助热力,通过针体传入腧穴,以温通经脉,宣行气血,用来治疗寒滞经络,气血痹阻等疾病。将艾绒捏紧,并嘱病人不要移动体位,以防艾火落下,烫伤皮肤,烧毁衣物,甚至引起弯针或折针等事故的发生。
-
皮痹·气血闭阻证
定义:皮痹·气血闭阻证(sclerodermawithsyndromeofqiandbloodblockade)是指气血痹阻,以局部皮肤硬化,表面光滑发紧,不易捏起,日久硬化皮肤变薄,常有肤色变深或变淡,呈黄白色,以致肌肤甲错,一般无全身不适,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或沉迟等为常见症的皮痹证候。出《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也有称寒痹者。
-
温针灸
概述:温针灸(warmingneedlemoxibustionneedlewarmingthroughmoxibustion)是用艾绒等方法加热刺入体内的针柄,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温针、针柄灸。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在毫针针刺留针过程中,以艾绒裹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1~待规定壮数灸毕,即可出针。
-
温针
温针为针法的一种。这种方法综合了针刺与艾灸的效能,故又称“温针灸”“针柄灸”。其作用是以针刺为主,并借助热力,通过针体传入腧穴,以温通经脉,宣行气血,用来治疗寒滞经络,气血痹阻等疾病。将艾绒捏紧,并嘱病人不要移动体位,以防艾火落下,烫伤皮肤,烧毁衣物,甚至引起弯针或折针等事故的发生。
-
筋痛
指筋脉、筋肉疼痛。《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由血虚、气血痹阻,或津液耗损,不能荣筋所致。《医学正传》卷一:“若动止筋痛,是无血滋筋,故痛。”治以养血荣筋为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