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猩红热
猩红热的病理改变:病原菌及其毒素等产物在侵入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和化脓性变化,并进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致热毒素引起发热和红疹。由于我国临床分离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耐药明显,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呋辛(酯)(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者除外)也可选用,成人还可选用左氧氟沙星治疗;10天,停药后做咽培养。
-
Dukes病
疾病别名副猩红热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本症又称副猩红热,首由Dukes在1900年所描述。另外亦有人提出本症与葡萄球菌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有某些相似之处。疾病病因本症可能是柯萨奇-埃可病毒所致的发疹性疾病,但目前尚无确切病毒证据。诊断检查根据全身症状轻、细小淡红色皮疹、病程短等特点,可与猩红热相区别。
-
青霉素V钾干混悬剂
必要时可与一种合适的抗生素联合使用禁忌:对青霉素及对羟基苯甲酸过敏者禁用。同时应注意,使用其它B-内酰胺抗生素时可能的交叉变应性。规格:21g/60ml/瓶,详细资料备索,请按医生处方用药。
-
苯氧甲基青霉素-钾
必要时可与一种合适的抗生素联合使用禁忌:对青霉素及对羟基苯甲酸过敏者禁用。同时应注意,使用其它B-内酰胺抗生素时可能的交叉变应性。规格:21g/60ml/瓶,详细资料备索,请按医生处方用药。
-
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有天花、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猩红热、麻疹、流行性感冒、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水痘、肺结核和支原体肺炎等。流感曾发生过多次全球性大流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1918~鉴于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飞沫传播,而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大面积空气消毒方法,故其预防重点在于接种疫苗。
-
吴祥风
吴祥风(1888-1956),男,汉族,浙江省嘉兴市人,内科学、精神病学家。1927年9月出任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兼任北平协和医学院兼职教授。1930年北平猩红热流行,他以丰富的经验、高超的鉴别能力,教授学生鉴别方法,受到学生和患者的欢迎。在医院整顿中聘请护理主任和各科护士长,使护理工作隶属于护理系统。
-
温疹
温疹病名。《医学衷中参西录》卷四:“温疹之证,西人名为猩红热,有毒菌传染……”即烂喉(疒丹)痧。详见该条。
-
疫痧
疫痧病名。又名疫喉痧、烂喉(疒丹)痧。相当今之猩红热。《疫痧草》:“疫痧者,疫毒直干肺脏,而喉烂气秽。”治宜养阴清肺为主。详参烂喉(疒丹)痧条。
-
斑竹花
出处:《重庆草药》拼音名:BānZh Huā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刚竹的花。功能主治:治猩红热,用斑竹花二两,煎水服。摘录:《*辞典》
-
喉痧正的
《喉痧正的》喉痧专著。清·曹心怡撰。刊于1890年。本书论述喉痧(即猩红热)一病的源流、病因、病症、脉象、治法、禁忌等甚详,对喉痧病的认识已相当深刻。并附若干治疗方剂。有独到之处,现有《中国医学大成》(附增眉注)本。
-
抗白喉合剂
处方:生地10.5克玄参15克麦冬9克黄芩连翘各18克制法:上药制成合剂60毫升。244,本合剂对豚鼠的半数致死量测定证明,本方毒性低,并经多次抑菌及抗毒试验证实,在试管内对白喉杆菌的抑菌作用为100lu/毫升,杀菌作用为200lu/毫升,中和毒素作用为2000MRD/毫升。功能主治:养阴利咽,清热解毒。
-
肺常不足
肺常不足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之一。出《育婴家秘》。由于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卫外功能较弱。外邪入侵,常先伤肺,出现感冒咳嗽、哮喘、肺炎等呼吸道疾患。或易感时行疫气,出现麻疹、水痘、猩红热等传染病。其他脏腑病气,也常波及于肺。肺为清虚之体,既易受邪,又不耐寒热,故临床上常因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