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温
概述:冬温(warmdiseaseinwinter、winterwarmth)为病名。风温病的辨证分型:风温·邪犯肺卫证:风温·邪犯肺卫证(wind-warmdiseasewithsyndromeofpathogeninvadinglung-defensephase)是指风温初起,邪犯肺卫,以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风温证候。
-
黄芩麻黄汤
处方:葛根半两,橘皮半两,杏仁半两(生),麻黄半两,知母半两,黄芩半两,甘草半两。功能主治:冬温未至发病,至春被积寒所折不得发,至夏得热,其春寒解,冬温毒始发于肌中,斑烂隐疹如锦纹,咳闷呕吐清水。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2升,煮8合,去滓,温温分减服之。呕吐先定,便宜消息。摘录:《伤寒总病论》卷四
-
头胀
头胀为症状名。外感多因湿热蒸郁所致。冬温、风温、温病、热病、时行、中暍、中暑,多有头重胀痛,皆是湿热火气内燔,慎不可用发散药。如冬温,阳旦汤;风温,萎蕤汤;温病,黄芩汤;热病、时行、中喝,白虎汤;中暑,清暑益气汤。”治宜泻肝降逆为主。方用龙胆泻肝汤等。湿痰、食积、疰夏等,亦可伴有头胀症状。
-
漏芦橘皮汤
处方:漏芦2两,橘皮2两,甘遂2两,麻黄(去节)2两,杏仁(去皮尖)2两,黄芩2两。功能主治:冬温未即病,至春被积寒所折,不得发,至夏热其春寒解,冬温毒始发出肌中,斑烂隐疹如锦文而咳,心闷呕吐清汁,眼赤口疮,下部亦生疮者。用法用量:以水9升,煮取3升,分4服。得下为佳。
-
葛根橘皮汤
《外台秘要》卷四引《小品方》:葛根橘皮汤:处方:葛根6克橘皮6克杏仁6克(去尖,皮)麻黄6克(去节)知母6克黄芩6克甘草6克(炙)制法:上药七味,切。时气2-3日不解,头痛,壮热恶寒。肌属阳明,故用葛根以解肌;附注:葛根散(《圣惠》卷十五)、葛根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二)、葛根陈皮汤(《永类钤方》卷八)。
-
黄连橘皮汤
《外台秘要》卷四:黄连橘皮汤:处方:黄连12克(去毛)橘皮6克杏仁6克(去皮、尖)枳实3克(炙)麻黄6克(去节)葛根6克厚朴2克(炙)甘草3克(炙)制法:上八味,切。功能主治:清热化斑,理气和中,治温毒发斑,胸闷呕吐,目赤口疮,下部亦生疮者。用法用量:水2钟,煎7分,温服。温毒发斑,麻证,泄泻并去血。
-
温热病
概述:温热病:1.泛指各种温病、热病;温病的治疗,一般按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理论,选用解表、清气、和解、化湿、通下、清营凉血、开窍、息风、滋阴、回阳固脱等法。因发病季节、四时之气、流行特点的不同,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秋温、春温、温疟、秋燥、伏气温病、晚发等区别。
-
萎蕤汤
主治:石发动,心胸热毒。《千金》卷九注文引《小品方》:方名:萎蕤汤别名:葳蕤散、萎蕤散组成:萎蕤2两,白薇2两,麻黄2两,独活2两,杏仁2两,芎2两,甘草2两,青木香2两,石膏3两。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1分(拍碎),并豉少许,同煎至6分,去滓,下芒消半字,令沸,温服,如人行10里许再服,1日2次。
-
蘼芜汤
《鸡峰》卷五:方名:蘼芜汤组成:人参1两,白术1两,白茯苓1两,羌活1两,防风1两,川芎1两,甘草半两。主治:形表虚疏,风邪乘袭,头昏项强,壮热恶风,鼻塞声重,肢节烦疼;及时行疫疡,冬温疮疹。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2片,大枣1个,同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时令病
时令病(seasonaldiseases)是指感受季节性外邪所致的疾病。《时病论》:“时病者,乃感四时六气为病之证也。非时疫之作也。”所述时病系指一些季节性较强的感染性疾病。如春天的春温、风温,夏天的中暑、泄泻、痢疾,秋天的疟疾、秋燥、湿温,冬天的冬温、咳嗽、伤寒等。
-
温邪
温邪病因学名词。系各种温热病致病邪气的通称。包括温病中的春温、风温、暑温、伏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疫、温毒和温疟等病的病因。《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
时病论
《时病论》外感病专著。此书专论时病(指四时感受六气为病),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的理论,分述春温、风温、温毒、伤风、泄泻、痢疾、中暑、疟疾、湿温、秋燥、咳嗽、伤寒、冬温等各种时令病的病因、病理、症状特点,以及辨证立法的依据,次列作者自拟诸法及选方。
-
六因条辨
《六因条辨》为书名。陆氏以风、寒、暑、湿、燥、火六因为纲,融会前人学说,参附己见,采用条辨形式分别论述春温、伤暑、中暑、中热、伏暑、秋燥、冬温、温毒、伤湿、暴感风寒、伤风、风温等多种病证,颇有临床心得,内容较简要。后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1937年文光书局铅印本和1982年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
加减银翘散
连翘3克银花2.4克元参1.5克犀角1.5克麦冬1.5克竹叶0.9克制法:上药为粗末。摘录:《温病条辨》卷一《镐京直指》方之加减银翘散:组成:连翘3钱,粘子3钱,蝉蜕1钱5分,荆芥2钱,防风1钱5分,前胡1钱5分,薄荷1钱5分,象贝2钱,桔梗1钱,广郁金2钱。主治冬温、春温、风温、麻瘄,初时恶寒发热,咳嗽胁痛。
-
阴旦汤
处方:芍药、甘草各二两,干姜、黄芩各三两,桂心四两,大枣十五枚。主治伤寒肢节疼痛,内寒外热,虚烦;各家论述:《张氏医通》:阴霾四塞,非平旦之气,无以开启阳和,桂枝汤原名阳旦,开启阳邪之药也,《备急千金要方》于中加入黄芩之苦寒性轻,以治冬温在表之邪热,加干姜之辛温散结,以治中土之停滞。
-
猪肤汤
《伤寒论》:方名:猪肤汤组成:猪肤1斤。甘咸润纳。分6次温服。临床应用:1.咽痛:张路玉治徐君玉,素禀阴虚多火,且有脾约使血症,十月间患冬温发热咽痛,里医用麻、杏、橘、半、枳实之属,遂喘逆,倚息不得卧,声飒如哑,头面赤热,手足逆冷,右手寸关虚大微数,此热伤手太阴气分也。加白蜜润燥除烦,白粉以益气断利。
-
桑杏清肺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名:桑杏清肺汤组成:霜桑叶3钱,瓜蒌皮3钱,蜜炙枇杷叶3钱,光杏仁2钱,川贝2钱,炒牛蒡2钱,杜兜铃1钱,桔梗1钱。功效:清宣肺气。主治:冬温兼寒。即寒包火,首先犯肺之轻证。用法用量:加鲜葱白3枚,淡香豉3钱,水煎服。
-
消热定惊煎
《幼幼新书》卷十一引《婴孺方》:方名:消热定惊煎组成:柴胡7分,升麻7分,栀子仁7分,芍药7分,子芩8分,知母8分,寒水石12分,竹叶(切)1升,甘草2分(炙),杏仁6分(去皮)。用法用量:上以水4升7合,煮取1升半,绞去滓,纳蜜、葛汁,文武火煎,搅勿住手,至1升2合。1月内及初满月儿,1合为3服,中间进乳;
-
乌麻酒
《千金》卷七:方名:乌麻酒组成:乌麻5升。功效:除风气。主治:风虚气满,脚疼痹挛,弱不能行。下无灰酒五斗,以新盆覆瓮,其盆底上钻一小窍,引出系袋绳头,又系于小横木子上,以泥固封,莫使泄气。每日六七度引挽其绳,令药汁入于酒中,满七日药成,乃开瓮,举袋沥汁令尽。冬温夏冷,随性饮之,不令至醉。
-
阴虚外感证
概述:阴虚外感证:1.素体阴虚而感受风温外邪之证;是指阴液亏虚,又感外邪,以发热,微恶寒,头身疼痛,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口燥咽干,脉浮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症状:症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出,舌红脉数等。治疗:治宜滋阴清热、发汗解表,可选加减葳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
槲皮
《*辞典》:槲皮:出处:《唐本草》拼音名:H P 别名:赤龙皮、槲木皮(《肘后方》),槲白皮(《崔氏纂要方》)。小枝粗壮,淡黄色或灰黄色,被灰黄星状柔毛。壳斗含鞣质3.41~(《崔氏纂要方》)⑤治小儿瘰疬:槲皮,去粗皮,切,煎汤频洗。(《圣惠方》)⑥治一切赤白痢久不差:干姜、槲白皮(姜汁炙五度)一两。
-
温
5.春季发生的热性疾病;《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包括春温、暑湿、秋温、冬温、湿温等。《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治法的温法和药物的温性·温:温(warm)指发散表寒、温胃和中、温通气血等功能的药性。温养·温:温指温养。
-
伤寒补天石
《伤寒补天石》为伤寒著作。明·戈维城撰。上卷自伤寒统辨起至冬温伤寒共51篇;下卷自时行疫症起至足厥阴肝经证共46篇;续编2卷,自恶风、恶寒起至百合病,共43篇。本书统论四时外感诸病较有条理,并记载前人从未提到的黄耳伤寒、赤膈伤寒等病证。在治法上选收了一些民间草药方,如黄耳伤寒用马蹄金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眉寿堂方案选存
《眉寿堂方案选存》医案著作。清·叶桂撰,郭维浚编。原系抄本,后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上卷包括春温、时疠、暑、燥、寒、冬温、疟疾等各类时症;下卷记述妇、儿、痘疹、外科。每类病证之医案均重点介绍辨证立法及处方,辨析疑似之证,掌握各类疾病治法。其中妇科治案记述尤详。现存《中国医学大成》本。
-
类伤寒
《医学心悟·伤寒类伤寒辨》:“伤寒者,冬令感寒之正病也;如冬温、湿温、中寒、时行寒疫、风温、暑病、痉病、伤食、脚气等均属类伤寒范畴。《伤寒绪论》卷上以杂证发热为类伤寒,“类伤寒者,诸凡杂证发热,皆发于里,夜甚于昼;惟伤寒为表邪,郁发于外,而昼夜俱热也。”参见伤寒、温病等有关各条。
-
神授东华益算膏
《(月翟)仙活人方》:方名:神授东华益算膏组成:五枝膏2两,净沥青1斤,净黄香半斤,乳香末1两,没药1两,轻粉2钱,黄蜡1两,血竭末2钱,麝香末1钱,安息香末1两,黄丹1两,瓜绿末2两(极细)。如贴脑疽、发背溃烂之处,先用槐枝、葱白煎汤洗净患处,而后摊贴,3-5日1换。用药禁忌:煎熬此药,勿犯铁器。
-
术附膏
《普济方》卷三九五:组成:附子(大者1个,炮,去皮脐,姜汁制浸,夏3日,春秋5日,冬7日,焙干,微炒黄色)半两,白术2钱半,诃子(炮,去核)2钱半,甘草(炙)2钱半。用法用量:3岁1丸,水半盏,煎3分,暑月食前冷服,春、秋、冬温服,危者连进3服。附注: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 术附丸。
-
温毒病论
《温毒病论》温病著作。《邵氏医书三种》之一。清·邵登瀛撰。刊于1815年。作者鉴于冬温、春温、温疫、湿温于盛行时常夹杂温毒病证,遂参酌吴又可、喻嘉言二家之说,旁集有关医著并结合个人的心得体会和临床经验编成此书。邵氏于温毒、疫病证治阐述尤详。书后附列治疗方剂,选方颇精,切于实用。
-
腐竹
腐竹由黄豆制成,具有与黄豆相似的营养价值,如黄豆蛋白、膳食纤维及碳水化台物等,对人体非常有益。3.含有多种矿物质,补充钙质,防止因缺钙引起的骨质疏松,促进骨骼发育,对小儿、老人的骨骼生长极为有利;4.还含有丰富的铁,而且易被人体吸收,对缺铁性贫血有一定疗效。3.用清水浸泡(夏凉冬温)3~
-
戈维城
戈维城为明代医家,字存桔,姑苏(今江苏苏州)人。一卷起自伤寒统辨,冬温伤寒,至中风预防,共九十八候;二卷起自恶风恶寒,论述时行疫症,是厥阴肝经之症,其中之黄耳伤寒,赤膈伤寒,均为其前人所未述,至百合病,共八十九候。其于伤寒学颇有心得,清医家唐大烈谓其博而详,详而约。
-
四时病机
《四时病机》为《邵氏医书三种》之一。清·邵登瀛撰。撰年不详。邵氏首叙温热论,继则根据四时发病情况,阐述春温、湿温、湿病、暑、疟、伏暑晚发、冬温等以温热病为主的多种病证。书中除引述《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著外,并参考了历代有关论述。对于四时病机的选方,不拘于经方和时方。
-
王盂英医案
《王盂英医案》为医案著作,2卷,清代王士雄(孟英)著,陆士谔辑。此书为陆士谔将王氏3种不同医案(即《王氏医案》、《王氏医案续》、《王氏医案三编》)重新按门类编辑而成。全书上、下2卷,凡58门。上卷以外感证为主,计16门,下卷述杂证,共42门。载有风温、湿温、冬温、呕吐、肿胀等诸多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