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感温热篇
《外感温热篇》出自王孟英所著的《温热经纬》。《温热论》记录了叶氏对温热病论述的精华部分,重点分析温邪的传变规律,温热病的病理和治法,创立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介绍温热病察舌、验齿和观察癍疹、白瘩的诊法等内容,其中的一些学术见解直到现在仍为临床医家所重视。本书于1962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
齿
手阳明、足太阳“入頄遍齿”(见《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足阳明之脉…《外科大成》卷三:“当门为齿,上属督脉,下属任脉。《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
-
紫癍
紫癍为病证名,即外感热病见癍色发紫者。紫癍多由热盛毒熏所致。《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按方书谓癍色红者属胃热,紫者热极。”《温病条辨·中焦篇》:“斑疹阳明证悉具,外出不快,内壅特甚者,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得通则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则内陷。”
-
白薄干苔舌
白薄干苔舌指舌苔白薄,津少而干的舌象。见于外感燥气或外感未解,肺津又伤。治宜辛凉甘寒,透表润肺(见《外感温热篇》)。
-
妊娠紫癜
病因病机:多由外感热病,热郁阳明,迫及营血,从肌肉外发所致。《温病条辨·中焦篇》:“斑疹阳明证悉具,外出不快,内壅特甚者,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得通则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则内陷。”《医学入门》卷五:“内伤发斑,轻如蚊迹疹子者,多在手足,初起无头疼身热。”用调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大建中汤等方。
-
温热论
主要内容:《温热论》记录了叶氏对温热病论述的精华部分,重点分析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传变规律,温热病的病理和“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创立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介绍温热病察舌、验齿和观察斑疹、白(疒咅)的诊法等内容。
-
温邪犯肺
温邪犯肺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外感性热病发病初期的病机。口鼻为肺之门户,又肺合皮毛,主人身之表,故温邪侵袭人体首先侵犯肺卫,出现肺卫证候。症见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口微渴、无汗或少汗,舌红苔薄白,脉浮数。《外感温热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治宜轻宣肺气,泄卫透热。
-
邪留三焦
概述:邪留三焦:1.温病中温邪夹痰湿,或湿热之邪滞留三焦气分;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再论气病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三焦病者,腹气满,少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治宜宣通气机,化气行水,用五苓散、宣清导浊汤之类。
-
疹
《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或云头隐隐,或琐碎小粒者为疹”。由风热郁肺,内闭营分,从血络外出所致。《温病条辨·上焦篇》:“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麻为正疹亦胎毒。”
-
黑斑
多指外感热病发斑色黑之证。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时气病重证可现黑斑,认为是“十死一生”之证。《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黑斑而光亮者,热胜毒盛,虽属不治,若其人气血充者,或依法治之,尚可救。”选用化斑汤、升麻葛根汤、玄参升麻汤、黑膏、黑奴丸等方。
-
耳聋治肺
是指从肺论治耳聋的方法。耳部经气痞塞不宣故有耳内阻塞感、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刘河间提出“耳聋治肺”,正是指此而言。它的作用,诚如《温热经纬·外感温热篇》所谓:“耳为肾水之外候,然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茏葱,专主乎听,金受火烁,则耳聋。”不可泥于伤寒少阳之文,而妄用柴胡以煽其焰。
-
内伤发癍
《医学入门》卷五:“内伤发斑,轻如蚊迹疹子者,多在手足,初起无头疼身热。”用调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大建中汤等方。《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点大而在皮肤之上者为斑。”癍点初见于胸膺部,迅速发展至背、腹及四肢等处,伴见发热,口渴引饮,烦躁不安,甚则神昏谵语,舌绛而干等症。
-
斑疹
斑疹的分类:斑疹常分为红斑、紫斑、白斑及黑斑等,若大而成片者,称斑片:红斑大多为热邪所引起,若红斑压之褪色为血热或血瘀,红而带紫为热毒炽盛,红斑稀疏为热轻,密集为热重;《温病条辨·中焦篇》:“斑疹阳明证悉具,外出不快,内壅特甚者,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得通则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则内陷。”
-
癍
《温病条辨·中焦篇》:“斑疹阳明证悉具,外出不快,内壅特甚者,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得通则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则内陷。”关于阳癍、阴癍、虚癍、内伤发癍::阳癍:阳癍为癍的类型之一。治疗:治宜清热凉血、轻透癍毒,用化癍汤或用水牛角、玄参、丹皮、银花、薄荷、连翘、牛蒂子、人中黄等。少气嗌干者,肺虚;
-
叶天士温热论
传本不一,其一传于叶氏门人华岫云,王孟英《温热经纬》中《外感温热篇》的原文即据于此;《温热论》记录了叶氏对温热病论述的精华部分,重点分析温邪的传变规律,温热病的病理和治法,创立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介绍温热病察舌、验齿和观察癍疹、白瘩的诊法等内容,其中的一些学术见解直到现在仍为临床医家所重视。
-
斑片
定义:斑片(patch)为症状名,是指直径大于2cm的斑疹。癍疹为热病过程中发于肌表的癍和疹两种病证。点大成片,斑斑如锦纹,抚之不碍手的称为癍,形如粟米,高出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的名为疹。《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发出宜神情清爽,为外解里和之意。
-
斑丘疹
定义:斑丘疹(maculopapule)为症状名,是指介于斑疹和丘疹之间,皮肤损害稍有隆起的表现。点大成片,斑斑如锦纹,抚之不碍手的称为癍,形如粟米,高出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的名为疹。癍和疹虽系两证,然亦有癍疹齐见者。《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发出宜神情清爽,为外解里和之意。
-
胃津
胃津指胃的津液,同胃阴。叶天士《外感温热篇》:“舌淡红无苔者,或干而色不荣者,当是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也。”参胃阴条。
-
战汗
战汗为症状名。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在外感热病过程中,突然发生战栗,继而全身出汗。《温疫论补注·战汗》:“但战而不汗者危,以中气亏微,但能降陷,不能升发也。”《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
久齿
久齿为乳齿脱落后所生的恒齿。统属足少阴肾经。足阳明之脉入上齿;齿为骨之余,属肾所主,赖肾精充养,故其生长情况、坚固与否和肾气的盛衰有关。《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
-
白苔红地舌
白苔红地舌指苔白而质深红之舌象。为湿浊遏阻膈间,营分热邪伏而不能外透之候。多见于瘟疫病,治宜先辛开苦降以泄其湿,再用苦辛甘凉从里透外,气化津布,热随汗解(见《外感温热篇》)。
-
白苔如积粉舌
白苔如积粉舌指舌苔白细如积粉,舌尖边色紫绛的舌象。为秽湿内阻,热邪遏伏之候。见于湿热疫证,邪在膜原,治宜开泄透解(见《外感温热篇》)。
-
三焦实热
概述:三焦实热为病证名:1.上、中、下三焦同现实热的病证;2.温病气分热邪弥漫的一种证型。上焦心肺的实热,可见胸膈闷瞀,额汗出,舌干,嗌肿,喘满;下焦肝肾的实热,可见大小便不通,或下利脓血。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
外感温病
见《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王士雄注。温病的治疗,一般按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理论,选用解表、清气、和解、化湿、通下、清营凉血、开窍、息风、滋阴、回阳固脱等法。因发病季节、四时之气、流行特点的不同,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秋温、春温、温疟、秋燥、伏气温病、晚发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