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热经纬
《温热经纬》温病著作。清·王孟英撰于1852年。卷一-二选辑《内经》、《伤寒杂病论》中有关温热病的论述,并引录前人的注文以阐明一些温热病病原、证候辨证及治法;全书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见本书自序),参考各家有关著述,并有较多的个人见解,是一部较有影响的温热病专著。
-
五子五皮汤
《温热经纬》卷五:方名:五子五皮汤组成:五加皮、地骨皮、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杏仁、苏子、葶苈子、白芥子、莱菔子。主治:喘胀,阴水肿而且喘。附注:本方方名,《湿温时疫治疗法》引作 五子五皮饮。功效:定喘,消皮肤间水。用法用量:用水2钟,煎8分,温服。
-
五叶芦根汤
方出《温热经纬》引《薛生白湿热病篇》,名见《湿温时疫治疗法》:方名:五叶芦根汤组成: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芦根、冬瓜仁。余邪蒙蔽清阳,胃气不舒,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者。先用去毛枇杷叶一两、鲜冬瓜皮、活水芦根各二两,煎汤代水。本方方名,《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引作 五叶汤。
-
何焕荣
学医时间:1954年从医时间:1960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张景岳、叶天士、朱丹溪、张锡纯。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经纬》。单位:苏州市中医医院(邮码:215003)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中医内科疾病,对呼吸系统疾病、温热疾病诊治尤有体会。
-
陈幼清
学医时间:1953年从医时间:1958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叶天士、王孟英、吴鞠通、程钟龄、李时珍。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及各家医案。单位:如东县中医院(邮码:226400)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中医内科,对消化系统疾病诊治尤有体会。
-
王灿晖
王灿晖,1937年8月出生,江苏省如东县人。学医时间:1951年从医时间:1955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刘河间、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医宗金鉴》、《温疫论》、《温热经纬》、《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条辨》。
-
王孟英
王孟英即王士雄。曾祖王学权精于医学。对温病的证治和理论有独到见解,为我国近代较有影响的温病学家之一,对霍乱的辨证论治积累了丰富经验。著有《温热经纬》、《霍乱论》、《归砚录》。并将自己的临证医案整理成书(《王氏医案》),还参注了不少医书,如《女科辑要》、《四科简效方》等。
-
外感温热篇
《外感温热篇》出自王孟英所著的《温热经纬》。《温热论》记录了叶氏对温热病论述的精华部分,重点分析温邪的传变规律,温热病的病理和治法,创立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介绍温热病察舌、验齿和观察癍疹、白瘩的诊法等内容,其中的一些学术见解直到现在仍为临床医家所重视。本书于1962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
妊娠紫癜
病因病机:多由外感热病,热郁阳明,迫及营血,从肌肉外发所致。《温病条辨·中焦篇》:“斑疹阳明证悉具,外出不快,内壅特甚者,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得通则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则内陷。”《医学入门》卷五:“内伤发斑,轻如蚊迹疹子者,多在手足,初起无头疼身热。”用调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大建中汤等方。
-
伏气春温
即伏气温病的一种(《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症状:临床以初起即出现里热症状如发热、口渴、心烦、小便黄赤、舌红等为特征。如热入阳明、壮热口渴、汗多、脉洪大或潮热谵语,腹满便秘,则选用白虎汤、调胃承气汤等以清气泄热或攻下泄热。如热入营血,或伤阴动风,均可参用风温治法。
-
温热论
主要内容:《温热论》记录了叶氏对温热病论述的精华部分,重点分析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传变规律,温热病的病理和“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创立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介绍温热病察舌、验齿和观察斑疹、白(疒咅)的诊法等内容。
-
王士雄
简介:王士雄(1808~出身世代医家,曾祖王学权精于医学,祖王国祥、父王升均为良医。并将自己的临证医案整理成书(《王氏医案》),还参注了不少医书,如《女科辑要》、《四科简效方》等。其《温热经纬》是温病学派中重要著作,经纬意指以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为经,叶、薛诸家之说为纬,而以伏邪、新感为两大辨证纲领;
-
温病浅说
《温病浅说》温病著作。刊于1886年。作者认为在较有影响的温病专著中,《温病条辨》头绪纷繁;《温热经纬》辞义深奥,不易为读者所掌握。遂参阅诸家学说,结合个人经验编撰而成此书。书中阐述温病证治大抵不外叶氏之法与《温病条辨》之方。介绍温病的五忌、五宜,末附温症各方。现存初刊本等。
-
曾懿
曾懿(1853-?能化裁古方以治今病。经三十余年经验,在辨析伤寒、温病证治方面颇有心得。曾摘录《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各方,分门别类,并个人心得,撰成《医学篇》二卷(1906年)。另有《曾女士医学全书六种》(包括《诊病要诀》、《杂病秘笈》、《幼科指迷》、《寒温指迷》、《妇科良方》、《外科纂要》)刊行于世。
-
舌疔
初起宜泻火解毒,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加减;或外擦紫雪散,或噙化蟾酥丸。由瘟疫火毒上炎所致者,舌疔大如樱桃,或红或紫,疼痛肿胀,易致化脓出血。《温热经纬·余师愚疫病篇》:“舌上发丁,或红或紫,大如马乳,小如樱桃,三五不等,流脓出血,重清心火,宜本方(即清瘟败毒饮)增石膏、犀角、连翘加银花。
-
黑斑
多指外感热病发斑色黑之证。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时气病重证可现黑斑,认为是“十死一生”之证。《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黑斑而光亮者,热胜毒盛,虽属不治,若其人气血充者,或依法治之,尚可救。”选用化斑汤、升麻葛根汤、玄参升麻汤、黑膏、黑奴丸等方。
-
耳聋治肺
是指从肺论治耳聋的方法。耳部经气痞塞不宣故有耳内阻塞感、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刘河间提出“耳聋治肺”,正是指此而言。它的作用,诚如《温热经纬·外感温热篇》所谓:“耳为肾水之外候,然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茏葱,专主乎听,金受火烁,则耳聋。”不可泥于伤寒少阳之文,而妄用柴胡以煽其焰。
-
丁甘仁
丁甘仁即丁泽周。字甘仁,江苏武进孟河人。对外感热证颇有心得,宗《伤寒论》而不拘于仲景方。平素善于运用和胃健脾、益气托毒以扶正祛邪。尤善于疗烂喉痧一症,以营卫气血辨证为纲,运用汗、吐、下、清,灵活机变,活人无数,并以其心得著成《喉痧证治概要》。近代名医如秦伯未、章次公、程门雪、黄文东等,皆出其门下。
-
白(疒咅)
又名晶(疒咅)、白疹(见《温热经纬》卷三)。多因湿热之邪郁于肌表,不能透泄而发。重者多伴有身热,数天后身热渐退,水泡干燥脱屑而愈。可选用氤氲汤,若气阴两虚者,加补气血养阴之品。此外,《白喉阐微·附录》:“炼斋偶记”之烂喉风项:“或曰白前、或曰白缠喉,又名白(疒咅),其名种种不一。”
-
参麦茯神汤
处方:人参、麦冬、石斛、木瓜、生甘草、生谷芽、莲子。功能主治:湿热证,曾开泄下夺,恶候皆平,独神思不清,倦语不思食,溺数,唇齿干,胃气不输,肺气不布,元神大亏。加辰茯神。附注:《湿温时疫治疗法》人参改用西洋参;
-
苏叶黄连汤
处方:川连0.9~0.9克功能主治:清热化湿,和胃止呕。摘录:《湿热病篇》方出《温热经纬》卷四,名见《中医妇科学》:组成:川连3-4分,苏叶2-3分。妊娠恶阻。各家论述:《温热经纬》:肺胃不和,最易致呕,盖胃热移肺,肺不受邪,还归于胃,必用川连以清湿热,苏叶以通肺胃。分数轻者,以轻剂恰治上焦病耳。
-
暑汤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方名:暑汤组成:香薷3钱,藿香5钱,茯苓1两5钱,陈皮5钱,扁豆1两5钱(炒),苍术8钱(炒),厚朴4钱(制),木瓜5钱,滑石1两,甘草5钱,檀香5钱,乌梅10枚,伏龙肝3两,黄耆3钱,麦冬1两,白术6钱(炒)。《温热经纬》:暑伤气阴,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取效之旨相合,亦清暑益气之法。
-
七香饼
《临证指南医案》卷十:组成:香附1两2钱,丁香皮1两2钱,甘松8钱,益智仁6钱,砂仁2钱,蓬术2钱,广皮2钱。主治:穉年夏月,食瓜果水寒之湿,着于脾胃,令人泄泻。附注:《温热经纬》引本方用法:上为末,神曲糊调匀,捏成饼子,每重一二钱,干之。用时杵碎,水煎服。
-
癍
《温病条辨·中焦篇》:“斑疹阳明证悉具,外出不快,内壅特甚者,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得通则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则内陷。”关于阳癍、阴癍、虚癍、内伤发癍::阳癍:阳癍为癍的类型之一。治疗:治宜清热凉血、轻透癍毒,用化癍汤或用水牛角、玄参、丹皮、银花、薄荷、连翘、牛蒂子、人中黄等。少气嗌干者,肺虚;
-
紫癍
紫癍为病证名,即外感热病见癍色发紫者。紫癍多由热盛毒熏所致。《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按方书谓癍色红者属胃热,紫者热极。”《温病条辨·中焦篇》:“斑疹阳明证悉具,外出不快,内壅特甚者,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得通则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则内陷。”
-
白㾦
颈项初生水疱,渐及胸腹,亦可见于四肢,先少后密,状如水晶,显示湿热有外透之机。破之出淡黄色浆液,有腐臭味,常伴有身热,数天后身热渐低,水泡干燥脱屑而愈。因服氤氲汤,气阴两虚时可加入人参、沙参、石斛。《白喉阐微·附录》:“炼斋偶记”烂喉风项:“或曰白前,或曰白缠喉,又曰白 ,其名种种不一。”
-
斑片
定义:斑片(patch)为症状名,是指直径大于2cm的斑疹。癍疹为热病过程中发于肌表的癍和疹两种病证。点大成片,斑斑如锦纹,抚之不碍手的称为癍,形如粟米,高出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的名为疹。《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发出宜神情清爽,为外解里和之意。
-
斑丘疹
定义:斑丘疹(maculopapule)为症状名,是指介于斑疹和丘疹之间,皮肤损害稍有隆起的表现。点大成片,斑斑如锦纹,抚之不碍手的称为癍,形如粟米,高出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的名为疹。癍和疹虽系两证,然亦有癍疹齐见者。《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发出宜神情清爽,为外解里和之意。
-
湿热条辨
《湿热条辨》为温病著作。清·薛雪撰,撰年不详。每条均有薛氏自注。重点辨析湿热受病的原委,各种临床表现及治疗,指出湿热多由阳明、太阴两经表里相传。以其分析透彻辨证精微,故其立论明确治法得体,每为后世所宗。王孟英根据本书内容曾予补订,并另加按语,辑入《温热经纬》卷四,名为《湿热病篇》。
-
清暑益气
清暑益气为治法。指用具有清解暑热、补气生津作用的方药治疗暑热耗伤津气病证的治法。暑天症见高热不退,口渴,烦躁汗多,神疲少气,苔黄白而干,脉虚数无力。可用《温热经纬》清暑益气汤,该方着力于益气生津,兼清暑邪。针灸临床常采用针泻合谷、大椎、内庭等穴以清暑热;烦渴甚者,加刺金津、玉液以止渴。
-
蒲辅周
蒲辅周现代医学家(1888-1975年)。四川梓潼人。后又深入钻研《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著作。曾以其医术挽救甚多温病包括乙型脑炎等传染病患者。其著作有《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对几种妇女病的治疗法》、《中医对几种传染病的辨证论治》等多种。
-
顿呛
《医学真传·咳嗽》:“咳嗽,俗名曰呛,连咳不已,谓之顿呛。”“小儿患此,谓之时行顿呛。”其证一气连呛二三十声,少则十数声,呛则头倾胸曲,甚则手足拘挛,痰从口出,涕泣相随,从膺胸而下应于少腹。《温热经纬》:“咳嗽气逆,连咳十余声,咳至不能转吸者,名顿呛。二冬膏主之。”即百日咳。
-
丁泽周
丁甘仁即丁泽周。字甘仁,江苏武进孟河人。对外感热证颇有心得,宗《伤寒论》而不拘于仲景方。平素善于运用和胃健脾、益气托毒以扶正祛邪。尤善于疗烂喉痧一症,以营卫气血辨证为纲,运用汗、吐、下、清,灵活机变,活人无数,并以其心得著成《喉痧证治概要》。近代名医如秦伯未、章次公、程门雪、黄文东等,皆出其门下。
-
王氏清暑益气汤
概述:王氏清暑益气汤即《温热经纬》卷四方记载的清暑益气汤第一方。别名:王氏清暑益气汤组成:西洋参、石斛、麦门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功能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治暑热未尽,耗气伤津,身热汗多,口渴心烦,体倦少气,脉虚数。黄连、知母、竹叶清热除烦;
-
内伤发癍
《医学入门》卷五:“内伤发斑,轻如蚊迹疹子者,多在手足,初起无头疼身热。”用调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大建中汤等方。《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点大而在皮肤之上者为斑。”癍点初见于胸膺部,迅速发展至背、腹及四肢等处,伴见发热,口渴引饮,烦躁不安,甚则神昏谵语,舌绛而干等症。
-
叶天士温热论
传本不一,其一传于叶氏门人华岫云,王孟英《温热经纬》中《外感温热篇》的原文即据于此;《温热论》记录了叶氏对温热病论述的精华部分,重点分析温邪的传变规律,温热病的病理和治法,创立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介绍温热病察舌、验齿和观察癍疹、白瘩的诊法等内容,其中的一些学术见解直到现在仍为临床医家所重视。
-
冬月咳嗽
咳嗽从病邪分,有伤风咳嗽、风寒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风热嗽、热嗽、时行嗽、寒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等;从脏腑、气血分,有肺虚咳嗽、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大肠咳、小肠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胆咳、劳嗽、气嗽、瘀血嗽等;《类证治裁·咳嗽》:“兼感风寒暴嗽,鼻塞声重,芎苏饮;
-
幼儿积聚
幼儿积聚为病证名。《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幼儿断乳纳食,值夏月脾胃主气,易于肚膨泄泻,足心热,形体日瘦,或烦渴善食,渐成五疳积聚。食入,粪色白,或不化,健脾佐消导清热;若湿热内郁,虫积腹痛,导滞祛虫,微下之。缓调用肥儿丸之属。”
-
温热
温热①病因。同温邪或热邪。亦有以邪轻为温,邪重为热;渐感为温,速发为热;冬春为温,夏暑为热者。如《温热经纬》以此作为外感热病的总称。③温病分类名称。病因由于热而不挟湿的,称为温热,如风温、温燥等;湿热合邪的,称为湿热,如暑温、湿温等。
-
外感温病
见《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王士雄注。温病的治疗,一般按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理论,选用解表、清气、和解、化湿、通下、清营凉血、开窍、息风、滋阴、回阳固脱等法。因发病季节、四时之气、流行特点的不同,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秋温、春温、温疟、秋燥、伏气温病、晚发等区别。
-
夏月咳嗽
夏月咳嗽病名。证见喘急而嗽,面赤潮热,脉洪大者,用黄连解毒汤;热躁而咳者,用栀子汤;咳唾有血者,用麦门冬汤。俱服六味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而保肺金(《不居集》卷十五)。《温热经纬》:“夏咳嗽者,火气炎上,人气外泄,法当苦降,杏朴芩连汤主之。”治宜兼凉,沙参、花粉、麦冬、知母、元参之属。”
-
疹
《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或云头隐隐,或琐碎小粒者为疹”。由风热郁肺,内闭营分,从血络外出所致。《温病条辨·上焦篇》:“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麻为正疹亦胎毒。”
-
战汗
战汗为症状名。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在外感热病过程中,突然发生战栗,继而全身出汗。《温疫论补注·战汗》:“但战而不汗者危,以中气亏微,但能降陷,不能升发也。”《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
潜斋医书五种
《潜斋医书五种》医学丛书。清·王士雄撰。刊于1854年。包括《王氏医案》、《医案续编》、《霍乱论》、《温热经纬》、《随息居饮食谱》五种。现存清刻本及石印本。
-
妊娠中暑
妊娠中暑病名。见边继孝校刊《竹林女科证治》。多因妊娠期正值夏令,孕妇体弱或通风不好等,致孕妇为暑热之邪中。症见发热口渴,自汗闷乱,昏愦倦怠,胎动不安,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治宜清暑安胎,方用香薷饮。口干渴者加麦冬、黄芩、花粉、五味子、栀子。或用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
龙葱
龙葱(Longcong)为人体部位名。见《温热经纬》卷四:“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龙葱,专主乎听。”是指耳内感受听觉的部位。
-
唇焦
口唇泛现焦黑色之证。由瘀血、食积、热病伤津所致。《医学入门·伤寒杂症》:“无寒热而唇焦者,多因血瘀。”《伤寒温疫条辨》卷二:“唇燥裂,唇焦色,口臭,鼻孔如烟煤,此胃家实,多有此证急下之。”瘀血者,治宜活血化瘀,用鳖甲煎丸等;热病宜清之,用冬瓜煮汤代茶煎药,或五汁饮加黄芩等。
-
斑疹
斑疹的分类:斑疹常分为红斑、紫斑、白斑及黑斑等,若大而成片者,称斑片:红斑大多为热邪所引起,若红斑压之褪色为血热或血瘀,红而带紫为热毒炽盛,红斑稀疏为热轻,密集为热重;《温病条辨·中焦篇》:“斑疹阳明证悉具,外出不快,内壅特甚者,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得通则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则内陷。”
-
锡类散
锡类散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XileiSan标准编号:WS3-B-0452-90处方:象牙屑93.8g青黛187.5g壁钱炭31.3g人指甲(滑石粉制)15.6g珍珠93.8g冰片9.4g牛黄15.6g制法:以上七味,除牛黄、冰片外,珍珠粉碎成极细粉,其余象牙屑等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4.宫颈糜烂:王氏等用锡类散治疗宫颈糜烂170例。
-
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
《温热经纬》卷五: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处方:黄连竹茹橘皮半夏功能主治:清胃化湿,理气降逆。治湿热呕吐。摘录:《温热经纬》卷五《温热经纬 三时伏气外感篇》:方名: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组成:黄连、竹茹、橘皮、半夏。主治:幼儿脾胃失伤,呕逆者。各家论述:王士雄:于橘皮竹茹汤去生姜之温,甘草之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