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热暑疫全书
《温热暑疫全书》温病著作。清·周扬俊撰于1679年。本书将温病、热病、暑病、疫病依次分卷论述,选辑《伤寒论》、《温疫论》等有关原文加以注释发挥,参阅温病诸家的学术见解、特点和成就结合个人见解,详细分析各种证候并确立其治法。更附前人医案作为临证借鉴。现存初刻本等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人中黄散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七方之人中黄散:组成:人中黄适量。用法用量:每服4钱或3钱,用茜根汁、姜汁、竹沥和匀服之。为细末,每服三至四钱,用茜草根汁、生姜汁、竹沥调下。主治:治疙瘩温,症见头面洪肿,咽嗌堵塞,水药不进。并用三棱针刺入委中3分出血。《古今医鉴》卷十四:组成:人中黄(即粪缸内厚垢)。
-
人参三白合四逆汤
《温热暑疫全书》卷二:组成:人参2钱5分,白术(蒸,炒)1钱5分,白茯苓1钱5分,白芍药1钱5分,生姜3片,大枣3枚(去核),干姜1钱,附子(炮)1钱,甘草1钱(炙)。主治:阴毒发斑。用法用量:水煎,冷服。
-
温热逢源
《温热逢源》温病著作。清·柳宝诒撰。上卷详注《内经》》、《难经》及《伤寒论》中伏气温病,并附注《伤寒论》暴感暑热、兼感湿温各条;中卷辨正《温热暑疫全书》、《伏邪篇》、《伤寒绪论》、《温疫论》中有关温热病的一些条文;此书原系未刊稿,后收编于《三三医书》中。1949年后有排印本。
-
柴胡清燥汤
《寒温条辨》卷五:柴胡清燥汤:处方:柴胡3钱,黄芩2钱,陈皮1钱,甘草1钱,知母2钱,花粉2钱,蝉蜕(全)10个,白僵蚕(酒炒)3钱,大枣2枚。功能主治:温病数下后余热未尽,邪与卫搏,热不能顿除。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功能主治:瘟疫下后,或数下,膜原尚有余邪,未尽传胃,邪与胃气并,热不能顿除。
-
调中饮
《幼幼新书》卷二十一引茅先生方:调中饮:别名:调中饮子处方:肉豆蔻半两,白术(炮)半两,人参半两,陈橘皮(去白)半两,诃子(炮,去核)半两,茴香半两,缩砂仁半两,甘草(炙)半两,藿香3钱,桂心3钱,槟榔3钱。主治:食积类伤寒,及手足四肢发阴斑。口干,加省头草。附注:调中汤(《张氏医通》卷十六)。
-
五苓去桂加香薷汤
《温热暑疫全书》卷三:组成:猪苓、茯苓、泽泻、白术、香薷各等分。主治:太阳中暍,汗大出,微恶寒,发热。用法用量:水煎服。不拘时候。
-
举斑汤
处方:白芍药1钱,当归1钱,升麻5分,柴胡7分,白芷7分,穿山甲2钱,水姜1片。功能主治:托里举斑。如下后斑渐出,更不可下,设有下证,宜少与承气缓服。倘大下则元气不振,斑毒内陷则危,宜此方。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如下后斑毒隐伏,反见循衣撮空,脉微者,加人参3钱,得补发出者不死。摘录:《温热暑疫全书》卷四
-
周扬俊
周扬俊清代医家。撰《温热暑疫全书》四卷(1679年),依次论温、热暑、疫诸病,选辑《伤寒论》、《温疫论》原文,详加阐释。康熙十六年(1677年)取《伤寒论条辨》、《尚论篇》,附以己见,编成《伤寒论三注》十六卷。又补注《金匮方论衍义》而成《金匮玉函经二注》二十二卷(1687年)。治血证,疗效甚著。
-
黄连解毒合犀角地黄汤
处方:黄连1钱半(酒洗),黄芩1钱半(酒洗),黄柏1钱半(酒洗),栀子1钱半,犀角2钱(磨水更佳,镑屑亦可),生地黄2钱(酒浸,捣),牡丹皮2钱,芍药2钱。功能主治:温毒发斑,斑色紫者。用法用量:上先以7味水煎去滓,入地黄再煎数沸,滤清,加藕节汁、侧柏汁,并磨好墨少许,搅令黑,服之。
-
寒疫
概述:寒疫:1.疫疠阴证;症状:症见发热怕冷,气壅痰喘,咳嗽胸痛,鼻塞声重,涕唾稠黏,咽痛齿痛等。《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症状及治疗:《时病论》载述寒疫的证候为:“其初起头痛身疼,寒热无汗,或作呕逆,人迎之脉浮紧者,宜用辛温解表法治之。
-
加味胃苓丸
《保命歌括》卷五:加味胃苓丸:处方:苍术(制)、厚朴(姜制)、陈皮、白术、猪苓、泽泻、香附(酒浸,炒)、神曲(炒)、白茯苓各等分、炙甘草减半。制法:上为末,荷叶煮粳米糊丸。功能主治:导饮消食。主用法用量:米饮送下。主治:暑病。用法用量:每服50-60丸,清米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
-
理中去术加附子藿香升麻橘皮汤
处方:人参、甘草(炙)、干姜、附子(炮)、藿香、升麻、陈皮各等分。功能主治:温病。用法用量:水煎,温服,不拘时候。摘录:《温热暑疫全书》卷一
-
蒌贝养荣汤
别名:瓜贝养荣汤、栝贝养营汤、清痰养荣汤处方:知母、花粉、贝母、瓜蒌实、橘红、白芍、当归、紫苏子。功能主治:瘟疫解后,痰涎涌甚,胸膈不清者。用法用量:瓜贝养荣汤(原书同卷张以增校本)、栝贝养营汤(《温热暑疫全书》卷四)、清痰养荣汤(《会约》卷五)。摘录:《瘟疫论》(石楷校本)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