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病
①泛指一切外感热性病,意同广义的伤寒。《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③夏季伏气所发的暑病。《医宗必读·伤寒》:“热病者,冬伤于寒,至夏乃发,头疼,身热恶寒,其脉洪盛。”《温热逢源》:“伏气所发者,名为热病。
-
中寒论辨证广注
《中寒论辨证广注》为书名。汪氏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理论,析取《伤寒论》六经脉证治法原文中属于热病的原文,广泛参考各家学说逐条予以辩注。汪氏纂注《伤寒论例》,图注手足阴阳六经经脉,并附热病针刺法及穴位图说等。汪氏以邪之传经者为热病,直中者为寒证,治疗时二者不宜混淆。
-
伤寒论辨证广注
《伤寒论辨证广注》为伤寒著作。汪氏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理论,析取《伤寒论》六经脉证治法原文中属于热病的原文,广泛参考各家学说逐条予以辩注。汪氏纂注《伤寒论例》,图注手足阴阳六经经脉,并附热病针刺法及穴位图说等。汪氏以邪之传经者为热病,直中者为寒证,治疗时二者不宜混淆。
-
热论
热论①《素问》第三十一篇篇名。本篇对热病的概念、分类、成因、症候、传变规律、治疗大法、预后等作了较系统的论述,是学习和研究热病的重要文献。②古医籍,现已亡佚。《素问·评热病论》:“且夫《热论》: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
-
趾
概述:趾:1.足趾;足趾·趾:趾指足趾。《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热病…于其俞及下诸趾间,索气于胃胳,得气也。”在耳尖下方的对耳 上脚后上部。耳穴·趾位于对耳 上脚的后上方,近耳舟部。主治病症:耳穴·趾主治甲沟炎、趾部疼痛等。刺激方法:一般用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躄
躄挛躄,足不能行之证。《灵枢·热病》:“热病面青脑痛……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张介宾注:“筋躄者,足不能行也。”
-
微
《素问·八正神明论》:“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素问·脉要精微论》:“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灵枢·禁服》:“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⑧指微脉,搏劝微弱无力之脉象。《灵枢·热病》:“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
-
易寒易热
是指小儿阴精阳气均未充实,在发病过程中,易呈阳气虚弱而表现为寒证,又易因阴伤阳亢而表现为热证的病理特点。病因病机:小儿肺娇胃弱,最易从口鼻感受病邪而患时行热病。故清·叶天士《幼科要略》提出“六气之邪,皆从火化;但是,小儿又具有“稚阳未充”的生理特点,身体的调节,适应功能也较脆弱。
-
甘寒滋润
甘寒滋润为治疗学名词。指一种治法。润燥法之一。是治疗内脏津液不足,或热病化燥伤阴的方法。例如肺肾阴亏,虚火上炎,咽燥咯血,手足心烦热,用百合固金汤;热病灼伤肺胃阴津,口中燥渴或大便秘结,用益胃汤、增液汤。
-
遗热
指热病余邪未尽,因过劳或不慎于口腹而复发。《素问·热论》:“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伤寒全生集》:“病新瘥后,血气未平复,余热未尽。若劳动再发,为劳复。血气尚虚,但当安卧守静以养血气,设或早晚劳役,使气血沸腾,而邪热遂还于经络而发热也,谓之遗热。”参见劳复、食复条。
-
南病别鉴
《南病别鉴》温病学著作。宋氏鉴于江南地区温热湿热病居多,因取温病著作中影响较大的叶天士《温证论治》,薛生白《湿热条辨》及薛公望《伤寒直解辨证歌》三书加以辑注。宋氏辑注本书,在分析温热、湿热两种热病的辨证和论治方面颇有条理,书末所附宋氏个人所撰《辨证要略》,亦颇有见地。现存自刻初刊本及多种清刻本。
-
阳证发斑
又名阳斑。《阴证略例》:“阳证发斑有四,有伤寒发斑,有时气发斑,有热病发斑,有温毒发斑,斑斑如锦纹,或发之面部,或发之胸背,或发之四末,色红赤者,胃热也,紫黑为胃烂也。一则下早,一则下之晚,乃外感热病而发斑也,当服元参、升麻、白虎等药。”方用犀角地黄汤、化斑汤、泻心汤、调胃承气汤等。
-
八味主药散
藏药部颁标准:拼音名:BaweiZhuyaoSan英文名:标准编号:WS3-BC-0232-95处方:牛黄1g檀香100g天竺黄250g红花150g獐牙菜150g巴夏嘎150g兔耳草150g榜嘎150g制法:以上八味,除牛黄另研细粉外,其余共研成细粉,过筛,加入牛黄细粉,混匀,即得。用于脏腑热病,肝热,肺热,血热,胆热,波动热,瘟热等新旧热病。
-
加减桃仁承气汤
大黄9克(制)桃仁9克细生地18克丹皮12克择兰6克人中白6克功能主治:《温病条辨》卷三方之加减桃仁承气汤主治妇人热病,经水适至,十余日不解,瘀热在里,舌痿饮冷,心烦热,神气忽清忽乱,脉右长左沉。功在逐血分瘀热。功能主治:《云歧子脉诀》卷三方之加减桃仁承气汤主治血瘀下焦,脉沉芤者。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
秋温
发于秋季的热病。《温热经解·客气温病治法》:“秋温,不大便五六日,舌苔焦燥者,热病也,大承气汤主之。秋温,化热十余日,邪入厥阴,唇焦齿燥,耳聋,舌根焦黑,手指蠕动欲痉者,三甲复脉汤主之。秋温,温邪下陷为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秋温下陷,泄泻不止,欲作痢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参见温病条。
-
葛豉粥
《太平圣惠方》卷十七:葛豉粥:处方:葛根60克(锉)葱白5茎(并须、白)豉30克生姜30克(切)功能主治:治热病初起,身体壮热,头痛,骨肉酸楚,背脊强,口鼻手足微冷,小便赤黄。用法用量:上药用水800毫升,煎至220毫升,去滓,下粳米60克,煮作粥,乘热顿服,衣盖取汗。
-
唇焦
口唇泛现焦黑色之证。由瘀血、食积、热病伤津所致。《医学入门·伤寒杂症》:“无寒热而唇焦者,多因血瘀。”《伤寒温疫条辨》卷二:“唇燥裂,唇焦色,口臭,鼻孔如烟煤,此胃家实,多有此证急下之。”瘀血者,治宜活血化瘀,用鳖甲煎丸等;热病宜清之,用冬瓜煮汤代茶煎药,或五汁饮加黄芩等。
-
清蒸茶鲫鱼
《活人心统》方之清蒸茶鲫鱼:处方:鲫鱼500克绿茶适量制法:将鲫鱼去鳃、内脏,留下鱼鳞,腹内装满绿茶,放盘中,上蒸锅清蒸熟透即可。摘录:《活人心统》《医疗保健汤茶谱》方之清蒸茶鲫鱼:清蒸茶鲫鱼以活鲫鱼、绿茶为主要原料,具有补虚损,止消渴的功效,对糖尿病烦渴、饮水不止有益,也适宜热病。
-
二十五味冰片散
检查: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0页)。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疗疮疡。用于脏腑,皮肤,肌肉,骨,脉热病,扩散伤热,波动热,瘟热,毒热,新旧热病,痛风,痹病,疮病丹毒,内痈脓血。用法与用量:一次1.3g,一日2次。青海省药品检验所起草
-
湿热条辨
《湿热条辨》为温病著作。清·薛雪撰,撰年不详。每条均有薛氏自注。重点辨析湿热受病的原委,各种临床表现及治疗,指出湿热多由阳明、太阴两经表里相传。以其分析透彻辨证精微,故其立论明确治法得体,每为后世所宗。王孟英根据本书内容曾予补订,并另加按语,辑入《温热经纬》卷四,名为《湿热病篇》。
-
风火相煽
风火相煽为病证名。指热病过程中因高热而致神昏惊厥的现象。热病过程中由于热邪过盛,火热燔灼肝经,引起肝风内动,而内动的肝风又进一步助长火势,使火热更为炽盛,从而出现高热神昏、惊厥抽搐等病象。
-
含化射干丸
《太平圣惠方》卷十八:含化射干丸:处方:射干30克川升麻30克硼砂15克(研)甘草15克(炙微赤,锉)豉心70克(微炒)杏仁15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细研)制法:上药捣罗为末,人研了药和匀,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小弹子大。功能主治:治热病,脾肺壅热,咽喉肿塞,连舌根痛。用法用量:每含1丸咽津。
-
芪蓉润肠口服液
芪蓉润肠口服液的主要成份:黄芪、肉苁蓉、白术、太子参等。芪蓉润肠口服液的功能主治:益气养阴,健脾滋肾,润肠通便。用于气阴两虚,脾肾不足,大肠失于濡润而致的虚证便秘。芪蓉润肠口服液的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0ml(1支),一天3次,或遵医嘱。注意事项:1.实热病禁用,感冒发热时停服。
-
洁古云岐针法
《洁古云岐针法》即《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为书名。金·张璧(云岐子)撰。本书主要介绍经络取穴法、经络腧穴配合法以及针刺治疗伤寒、热病、痛证等法。
-
疾脉
疾脉为脉象之一。指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相当于每分钟140次以上)的脉象。《脉诀汇辨》:“六至以上,脉有两称,或名曰疾,或名曰极,总是急速之脉,数之甚者也。”主阳极阴竭,元气将脱。见于急性热病,虚损劳伤者,多是危重证候。如孕妇无病见此脉,则为临产脉象,称离经脉。
-
镵针
镵针(shearneedle)为古针具名,九针之一,针头大,针尖锐利如箭头。后人又称为箭头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其针头部大,针尖锐利如箭头,长一寸六分,主要用于浅刺出血,治疗头身热病及皮肤疾患等。
-
人面果
概述:人面果为中药名,为人面子之别名。见《广西本草选编》。人面子出又名银莲果、人面果。来源及产地:漆树科植物人面子DracontomelonduperreanumPierre的果实。分布广东、广西、云南。功能:健胃,生津,解毒。主治: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热病口渴,风毒遍身疮痒。捣敷治背痈。人面子根皮:以酒煎服能散乳痈。
-
小儿温壮候
小儿温壮候为病证名。足阳明为胃之经,主身之肌肉,其胃不和调,则气行壅涩,故蕴积体热,名为温壮候。”参见乳子病热:乳子病热为病证名。出《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幼科要略》:“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黄帝内经素问》:“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胃气不行于四肢,而手足寒则死。”
-
五逆不刺
五逆不刺指临床遇到五种脉证不符的危重病证,禁用针刺。《黄帝内经灵枢·五禁》:“病与脉相逆,命曰五逆。”“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天然白,及后下血衃,血衃笃重,是谓四逆也;张介宾注:“凡此五逆者,皆阴虚之病。故《本神》篇曰: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是皆不可刺者也。”
-
太白黄连
概述:太白黄连为中药名,出自《陕西中草药》,为《陕西中草药》记载的黄三七之别名。别名:土黄连、太白黄连来源及产地:毛茛科植物长果升麻Soulieavaginata(Maxim.)Franch.的根茎或全草。性味归经:苦,凉。功能主治:泻火解毒,清心除烦。1.治眼结膜炎,咽炎,口腔炎,热病心烦,痢疾,肠炎。
-
少阴三急下
少阴三急下为病证名,指急性热病少阴阴液耗伤,又见阳明燥实内结的三种急下证。《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
水热穴论篇
《水热穴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本篇主要介绍治水病的五十七个穴位和治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及其机理,故名。文中首先论述风水病的原因、症状及其病理变化,作出了水肿“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的著名论断。
-
上焦湿热证
上焦湿热证为证候名。指湿热病初期,湿热之邪侵袭上焦,以发热恶寒,头身困重,胸闷,咳嗽,无汗,苔黄白,脉濡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中焦湿热证
中焦湿热证为证候名。指湿热病中期,湿热之邪侵入中焦脾胃,以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脘腹痞胀,呕恶不食,渴不多饮,尿黄便溏,苔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证候。
-
清热除蒸
清热除蒸为治法。指用具有清虚热、退虚火作用的方药治疗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病证的治法。
-
芦根茶
概述:芦根茶以鲜芦根为主要原料,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适用于热病口渴,小便黄赤者。原料:鲜芦根50克。用法:将鲜芦根洗净,切成小段,放入沙锅中,加水煎煮,取汁代茶饮。功效:芦根茶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阴精石
概述:阴精石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即《本草纲目》记载的玄精石的别名。别名:阴精石、玄英石。性味归经:咸,寒。入肺、胃、肾经。功能主治:功在清热降火,祛痰。1.治热病发热烦渴,肺胃蕴热生痰,头风,目赤。2.治重舌,研细末掺敷;汤火伤,煅研细末调涂。化学成分:本品主含含水硫酸钙,尚含少量硅酸盐等。
-
研子
研子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手腕部尺侧缘,尺骨茎突之高点。《备急千金要方》:“热病后发豌豆疮,灸两手腕研子骨尖上三壮,男左女右。”所指灸处,即尺骨茎突之高点处。《类经图翼》列作经外穴,名两手研子骨。近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则名研子。
-
智
智慧、智能:智即智慧、智能、明智。《灵枢·本神》:“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灵枢·癫狂》:“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智通“志”:智通“志”。《灵枢·热病》:“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
-
伤寒温疫条辨
《伤寒温疫条辨》为书名。自《内经》:“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和《难经》“伤寒有五”以来,伤寒与温病便易于混淆。卷1列述伤寒和温病的脉证、病因、治法等多方面内容;卷6本草辨,述药物188种。本书选摘《温疫论》、《伤寒辨证》中论述尤多,但又有所补充发挥,并创用升降散等方剂,在同类书中有其影响。
-
伤寒典
《伤寒典》为伤寒著作。明·张介宾撰。张氏据《内经》“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理论,阐述伤寒多种病证,并从八纲的角度予以辨析。其治法部分主张“古法通变”,吸取《伤寒论》以后诸家的学术经验,并将有关方剂加以归类分析,是学习研究伤寒证治的参考读物。现存日本刻本及《景岳全书》本。
-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为医案著作。刊于1929年。上集为风寒、暑、湿、燥、火、四时六淫病案;下集为温疫、喉痧、白喉、霍乱、痢疫、瘄疫六种传染病案。案后由何廉臣另加按语评述,对如何掌握这些病证的病机和辨证治疗,有一定的启发。该书分类较有特色,所收验案均为急性热病,是我国有较大影响的传染病医案专辑。
-
汤
汤㈠(tāng,音堂)①热水。《灵枢·九针十二原》:“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素问·评热病论》:“饮之服汤。”马莳注:“又当饮之以汤剂。”㈡(tàng,音烫)通“烫”。《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
-
暑病
概述:暑病:1.邪伏于内,至夏而发的多种热性病;2.感受暑邪随即发生的热性病证。《注解伤寒论》卷二:“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是指感受暑邪而发的热病的统称。暑病古称中暍。后世有中暑、伤暑、阳暑、阴暑之分,并有暑风、暑厥、暑痫、暑瘵、疰夏、伏暑等病。
-
肾气热
肾气热病证名。指肾经气盛,化热伤精,则髓减骨枯而腰脊不能直立。《素问·痿论》:“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
舌出
舌出为病证名。舌体伸出口外而不能收。出《伤寒论》。因心火炽盛者,症见舌伸出口外不收,肿胀多涎,治宜清心泻火、涤痰开窍,用黄连解毒汤加竹沥、大黄、木通;因热病后阴液伤,而热未尽,症见舌伸长吐出口外,无力收缩,舌起裂纹,治宜养阴清热,用知柏地黄丸。
-
清水
据《水经注》,在今河南省北部。《灵枢·经水》:“足太阳外合清水,内属膀胱。”《素问·刺疟篇》:“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④指透明而稀的痰液。《素问·评热病论》:“真气上逆…正偃则咳出清水。”
-
倾
引伸指人体正气不固。参“倾移”。《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素问·调经论》:“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素问·评热病论》:“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
-
逆取
逆取为临床取穴法之一。即在本治标,在标治本的远取法。《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凡刺之方,必别阴阳,逆从得施,标本相移。逆取为指一种治法。即反佐法。《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王冰注:“反佐取之,是为逆取。寒病治以寒,热病治以热,是为逆取。”
-
目瞑
目瞑为症状名。指眼睛闭着不想睁开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其病眩掉目瞑。”多由精气不足,或邪热内盛所致,可见于热病心烦、眩晕等病证。《难经·二十四难》:“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目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