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凉血止血
凉血止血为治法。指用具有清热凉血止血作用的方药治疗血热动血证的治法。
-
十灰散
概述:十灰散同名方剂约有七首,其中《劳证十药神书》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白茅根、茜草根、栀子、大黄、丹皮、棕榈皮各等份(各9g),具有凉血止血之功效。丹皮配大黄凉血祛瘀,使止血而不留瘀。本方炒炭存性,可加强收涩止血作用,用藕汁或萝卜汁京墨调服,增加清热止血作用。9g,一日1~
-
牙齿出血
齿衄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证候分析: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各种血证应酌情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
-
齿衄
齿衄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证候分析: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各种血证应酌情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
-
牙衄
牙衄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证候分析: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见清·唐容川著《血证论》。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各种血证应酌情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
-
齿衄病
齿衄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证候分析: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各种血证应酌情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
-
十灰丸
为细末,醋煮糯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至一百丸,空腹米饮送下。主治:崩中,下血不止。棕榈皮收涩止血;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调服,能增加清热止血作用。十灰丸说明书:药品名称:十灰丸分类:血液系统药物中成药处方:大蓟、小蓟、茜草、桅子、牡丹皮、棕榈、侧柏叶、白茅根、大黄、荷叶性状:本品为黑色的水丸;
-
便血·胃肠湿热证
定义:便血·胃肠湿热证(hematocheziawithsyndromeofdamp-heatinstomachandintestine)是指湿热积聚胃肠,迫血妄行,以便血,大便秽腻不畅,腹痛,口黏而苦,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便血证候。黄芩清热燥湿;针灸治疗:酌选脾俞、大肠俞、中谬、长强、关元、三阴交等穴,大肠湿热加上巨虚、承山。
-
吐血·肝火犯胃证
定义:吐血·肝火犯胃证(hematemesiswithsyndromeofliverfireinvadingstomach)是指肝火犯胃,迫血妄行,以吐血色红或紫暗,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红绛,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吐血证候。偏火旺者,可先用犀角地黄汤凉血止血。针灸治疗:酌选上脘、大陵、郄门、神门、鱼际等穴,并用梅花针叩刺人迎及其上下。
-
尿血·阴虚火旺证
定义:尿血·阴虚火旺证(hematuriawithsyndromeofexuberantfireduetoyindeficiency)是指阴虚火旺,迫血妄行,以尿血,骨蒸潮热,口燥咽干,烦躁失眠,盗汗,便秘,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尿血证候。针灸治疗:酌选中极、肾俞、关元、足三里、梁丘、三阴交等穴。血证之一。其主要的病机是热伤脉络及脾肾不固。
-
木耳芝麻茶
概述:木耳芝麻茶以黑木耳、黑芝麻为主要原料,具有凉血止血,润肠通便的功效,用于血热便血,痔疮便血,肠风下血,痢疾下血等。2.将黑芝麻入锅翻炒,炒出香味后对入清水约1500克,再把炒黑的木耳和没炒的木耳下入,用中火烧沸,约30分钟即可离火,用洁净的细纱布过滤,将液装入容器内即可。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齿衄·阴虚火旺证
定义:齿衄·阴虚火旺证(gumbleedingwithsyndromeofexuberantfireduetoyindeficiency)是指以阴精亏损,虚火上炎,以齿衄,血色淡红,起病较缓,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齿摇不坚,舌红,苔少,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齿衄证候。滋水清肝饮重在补养肝肾,滋阴降火;见《证治准绳·杂病》第三册、《证治要诀·诸血门》。
-
齿衄·胃火炽盛证
定义:齿衄·胃火炽盛证(gumbleedingwithsyndromeofblazingstomachfire)是指胃火炽盛,迫血妄行,以齿龈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头痛,口臭,舌红,苔黄,脉洪数等为常见症的齿衄证候。齿衄·胃火炽盛证的治疗:治法:齿衄·胃火炽盛证治宜清胃泻火,凉血止血。见《证治准绳·杂病》第三册、《证治要诀·诸血门》。
-
鼻衄·热邪犯肺证
定义:鼻衄·热邪犯肺证(epistaxiswithsyndromeofheatpathogeninvadinglung)是指热邪犯肺,迫血妄行,以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身热、咳嗽痰少,舌红,苔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鼻衄证候。手太阴与手阳明相表里,取迎香、合谷、少商清泻肺热。又称衄血(见《丹溪心法·咳血》)、鼻出血、鼻沥血(出《兰台轨范》卷五)。
-
炒槐花
炒槐花外表深黄色。炒槐花的炮制方法:宋代有微炒(《太平圣惠方》)、炒黄黑色(《苏沈良方》)、炒焦(《史载之方》)、麸炒(《圣济总录》)、地黄汁炒(《产育宝庆集》)。研究首次发现槲皮素有止血作用,经含量测定,槲皮素确实有增加,国外学者测定炒炭品是生品的1.5倍,国内学者测定炒炭品是生品的3倍或10倍。
-
脐部疾患
疾病科属:儿科疾病概述:初生儿脐部疾患,系指断脐后出现的脐湿、脐疮、脐出血、脐突等病证。治法收敛固涩,以外治为主。治法清热凉血止血。方药1、主方:茜根散(王肯堂《证治准绳》)加减处方:茜草根6克,生地黄6克,牡丹皮6克,赤芍6克,山栀6克,黄芩6克,黄连3克,水牛角15克(先煎),白茅根15克,仙鹤草6克。
-
落霜红
《全国中草药汇编》:落霜红:拼音名:Lu ShuānɡH nɡ别名:猫秋子草、毛仔树来源:冬青科冬青属植物落霜红IlexserrataThunb.,以根皮和叶入药。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性状:性状鉴别叶片椭圆形或卵形,有的破碎,长2.5-6cm;黄绿色,叶脉处及叶背有黄褐色细柔毛;疮疡溃烂;治汤火伤,走马牙疳,外伤出血。
-
凉血止血法
凉血止血法(coolingb100dandarrestingbleeding)是指用具有凉血止血作用的方药以治疗眼部出血的治法。血热妄行者,宜清热凉血止血;虚火伤络者,宜滋阴凉血止血。本法属急则治标之法,仅用于出血阶段,若出血已止,而无再出血趋向者,当逐渐转向活血化瘀治法,以促进瘀血的吸收。
-
必胜散
用法用量:体壮者作五服,虚者作七服,以生姜四两捣汁,赤砂糖三钱,加水和匀,睡前温服。《张氏医通》卷十四方之必胜散:处方:赤槟榔5钱,皂角刺(炒)5钱,大黄(酒煨)1两,白牵牛(生,取头末)6钱(以一半炒),甘草(生、炙)各1钱,轻粉2钱。
-
华南实蕨
羽片4-10对,近平展,有短柄,顶生羽片基部3裂,先端常延伸成鞭状,着地生根,产生新株,侧生羽片宽披针形,长9-20cm,宽2.5-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圆截形,边缘有深波状裂片,裂片上具细齿,缺刻内有1刚毛;孢子叶与营养叶同形而较低小,羽片近线形,长6-8cm,宽5-10mm;性味:微涩;肺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鸡冠花酒
处方:白鸡冠花(晒干为末)180g米酒1000ml炮制:1.将白鸡冠花末连同米酒一同放入瓶中浸泡,封口;7日后开启,过滤去渣,即可服用。不仅可治妇女崩中,赤白带下,还可以治疗痔漏肠风下血,赤白下痢,吐血,咳血,血淋等症。50ml,每日1次,清晨将酒温热服用。备注:(1)鸡冠花:性味甘凉,凉血止血。摘录:《中药大辞典》
-
养阴清热调经汤
组成:太子参15g,生地12g,北沙参10g,丹皮10g,女贞子10g,墨旱莲15g,百合10g,地骨皮12g,制香附10g,莲子心3g,车前草10g,川牛膝10g。多由素体阴虚,虚火妄动,经行之际,冲气旺盛,夹虚火而上逆,灼肺伤络,络损血溢而成。方中以太子参益气生津;全方共奏滋阴清热、凉血止血、调经之功,使逆经得止,而经候自调。
-
管仲
《*辞典》:管仲: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GuǎnZh nɡ别名:番白叶(《滇南本草》),翻白地榆、槟榔仁(《滇南本草》)整理本),翻背白草、白头翁、涩疙瘩(《贵州民间药物》),地管子(《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地摈榔、白地榆(《云南中草药选》)。来源:为蔷薇科植物亮叶委陵菜的根或带根全草。加水煎好。
-
大蓟炭
概述:大蓟炭为大蓟的炮制品。大蓟的性味归经:大蓟味甘、苦,性凉。1.治衄血,吐血,咯血,尿血,便血,月经过多,崩漏,乳痈,肠痈,高血压,肺结核。如用鲜大蓟根洗净捣汁,加热水炖1小时,饭前服,治热结血淋(《福建民间草药》);治心热吐血及衄血、崩中下血,均可用本品捣后绞取汁内服(《太平圣惠方》)。
-
蕹菜
概述:蕹菜即空心菜,为旋花科植物。蕹菜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湿的功效。主鼻衄、便秘、淋浊、便血、尿血、痔疮、痈肿、折伤、蛇虫咬伤等。叶片形状大小不一,卵形、长卵形、长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5-17cm,宽0.9-8.5cm,先端锐尖或渐尖,具小尖头,基部心形,戟形或箭形,全缘或波状,偶有少数粗齿,两面近无毛。
-
紫癜·血热妄行证
定义:紫癜·血热妄行证(purpurawithsyndromeofbleedingduetobloodheat)是指血分有热,迫血妄行,以皮肤骤见青紫或鲜紫色点或癍状,此起彼伏,身热烦渴,面红目赤,便秘,伴齿衄、鼻衄,甚或便血、尿血、月经过多,舌红绛,苔黄燥,脉数有力等为常见症的紫癜证候。紫癜·血热妄行证的治疗: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
尿血·下焦热盛证
定义:尿血·下焦热盛证(hematuriawithsyndromeofheatexuberantinlowerjiao)是指下焦热盛,迫血妄行,以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红,脉数等为常见症的尿血证候。当归养血活血,共奏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针灸治疗:尿血取中极、关元、三阴交、下巨虚、肾俞、膀胱俞。血证之一。
-
槐花炭
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槐花生品以清肝泻火、清热凉血见长。槐花炭的炮制研究:本品主要含芦丁(Rutin),槐花米甲、乙、丙素(SophorinA、B、C),槲皮素,异鼠李素(Isorhamnetin),槐花皂苷Ⅰ、Ⅱ、Ⅲ(KaikasaponinⅠ、Ⅱ、Ⅲ)等。
-
血脐
血脐为病证名,即儿脐出血。出自《本草纲目》。儿脐血出指断脐后,脐部有血渗出,经久不止。其原因为患儿脐带粗大,干缩后,所缚的结松脱而出血;或因胎热内盛,迫血妄行而致。血脐大多在出生后第一星期,脐带脱落的前后发现。如出血无其他症状者,重新结扎脐带;胎热内盛者,宜凉血止血,用十灰散。
-
血师
概述:血师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代赭石之别名。别名:血师、赭石。性味归经:苦、甘,寒。入肝、胃经。功能主治:功在镇逆平肝,凉血止血。主治呃逆,嗳气,呕吐,噎膈反胃,气逆喘息,眩晕,耳鸣,惊痫,吐血,衄血,便血,崩漏。30g,先煎。本品对肺及肝有损害作用。
-
地槟榔
概述:地槟榔为中药名,出自《云南中草药选》,为《滇南本草》记载的管仲之别名。别名:翻白叶、白地榆、地槟榔、银毛委陵菜。来源及产地:蔷薇科植物亮叶委陵菜PotentillafulgensWall.的根或全草。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收敛止泻。①治肺结核咯血,吐血,鼻衄,血崩,肠炎,痢疾,消化不良。研末撒治外伤出血。
-
紫癜·风热伤络证
定义:紫癜·风热伤络证(purpurawithsyndromeofwind-heatinjuringcollaterals)是指风热袭表,灼伤血络,起病较急,以皮肤紫癍色较鲜红,呈腰部以下对称性分布,略高出皮肤,或有痒感,伴发热,腹痛,关节酸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紫癜证候。水煎服,每日1剂。关节肿痛者,加秦艽10克、防己10克。
-
肉螃蟹
概述:肉螃蟹为中药名,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药》,为《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记载的见血清之别名。来源及产地:兰科植物脉纹羊耳兰Liparisnervosa(Thunb.)Lindl.的全草。功能主治:功在凉血止血,清热解毒。1.治咯血,吐血,肠风便血,血崩,小儿惊风。2.治热毒疮疡,创伤出血。药理作用:水煎剂能缩短血凝时间。
-
经行衄血
见《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或素体肺肾阴虚,水不制火,虚火上炎,灼肺伤络而致随冲气上溢,发为经行衄血。若肺肾阴虚者,兼见午后潮热,咽燥咳嗽,头晕耳鸣,五心烦热等,治以滋阴养肺,凉血止血,方用顺经汤加牛膝引血下行,或麦门冬汤去人参、半夏,加生地、玄参、知母、茅根治之。
-
羊奶根
概述:羊奶根为中药名,出自《分类草药性》,为《分类草药性》记载的羊屎条根之别名。别名:羊奶根、羊食子根、羊屎柴根。分布湖北、湖南、贵州及四川东部。性味:苦、涩,平。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活血通络。1.治痢疾,痔疮出血,脱肛,白带,风湿筋骨疼痛,跌打肿痛。2.捣敷治痈疽发背。
-
羊食子根
概述:羊食子根为中药名,见《四川中药志》,为《分类草药性》记载的羊屎条根之别名。别名:羊奶根、羊食子根、羊屎柴根。分布湖北、湖南、贵州及四川东部。性味:苦、涩,平。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活血通络。1.治痢疾,痔疮出血,脱肛,白带,风湿筋骨疼痛,跌打肿痛。2.捣敷治痈疽发背。
-
羊屎柴根
概述:羊屎柴根为中药名,见《本草纲目》,为《分类草药性》记载的羊屎条根之别名。别名:羊奶根、羊食子根、羊屎柴根。来源及产地:忍冬科植物烟管荚蓬ViburnumutileHemsl.的根。性味:苦、涩,平。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活血通络。1.治痢疾,痔疮出血,脱肛,白带,风湿筋骨疼痛,跌打肿痛。2.捣敷治痈疽发背。
-
热毒下血
热毒下血病证名。证见大便下血,颜色鲜红,腹痛口渴,肛门灼热,舌红干燥,脉弦数等。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选用黄连丸、凉血地黄汤、芍药黄连汤,或四物汤加黄连、槐花。热甚下血色黑者,用解毒汤合四物汤加大黄。病邪蕴久,大便色浊,后重疼坠,治用四物汤加木香、槟榔,或四味香连丸等(见《医学入门·杂病》)。
-
吐血草
蓼科植物钝叶酸模的根·《中医大辞典》·吐血草:吐血草为中药名,出自清·汪连仕《采药书》,为《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土大黄之别名。蒽醌类有抗菌作用。化学成分:全草含甲基异石榴皮碱(Methylisopelletierine)、景天碱(Sedinine)、景天胺(Sedamine)等生物碱,齐墩果酸,谷甾醇,没食子酸,景天庚糖及黄酮类等。
-
地米花
概述:地米花为中药名,出自《贵州民间方药集》,为《履 岩本草》记载的荠菜花之别名。性味归经:甘、淡,凉。功能主治:功在健胃消食,凉血止血,平肝潜阳,清热利湿。主治尿血、便血、咯血、崩漏、乳食积滞、眩晕、头痛、小便不利、湿热痢疾。化学成分:本品含橙皮素(Hesperidin)、芸香苷等黄酮类物质。
-
对叶莲
千屈菜科植物千屈菜的全草·《中医大辞典》·对叶莲:对叶莲为中药名,出自《贵州民间药物》,为《救荒本草》记载的千屈菜之别名。化学成分:本品含千屈菜苷、牡荆素、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荭草素、异荭草素、并没食子酸、绿原酸、胆碱、鞣质等。徐长卿能增加小鼠心肌营养血流量,并能降低狗、兔、大鼠血压。
-
暑搏血崩
暑搏血崩病证名。多因暑邪客于冲任胞宫,血难停留而妄行,以致突然经血崩下。症见血色深红,质稀,量多如注,面赤或垢,身热口渴喜凉饮。治宜清热祛暑,凉血止血。方用单芩心丸,或益气散加百草霜。
-
吐血·胃火炽盛证
定义:吐血·胃火炽盛证(hematemesiswithsyndromeofblazingstomachfire)是指胃热炽盛,迫血妄行,以吐血量多,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脘腹胀闷甚则疼痛,口臭便秘,或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吐血证候。针灸治疗:酌选上脘、大陵、郄门、神门、鱼际等穴,并用梅花针叩刺人迎及其上下。血证之一。
-
鼻腔填塞疗法
鼻腔填塞疗法为治法。指用棉花蘸取具有收敛止血作用的药液,或凉血止血作用的药末,或用凡士林油纱条填塞鼻腔出血部位,达到止鼻衄目的的治疗方法。鼻腔填塞疗法是一种特殊疗法。
-
小儿溺血
小儿溺血为病证名,即小儿小便出血。多由胎热结于下焦,损伤阴络,血热妄行,下渗膀胱所致。《证治准绳·幼科》:“溺血者,盖心主血,血与小肠相合,血之流行,周遍经络,循环脏腑,若热聚膀胱,血渗入脬,故小便血出也。”治宜清热凉血止血,用小蓟饮子或四物汤加牛膝、白茅根,虚热用六味地黄丸。
-
温热痉
温热痉病证名。出《温病条辨》。小儿痉病之一。感受温热病邪,侵袭经络而致的痉证。症见壮热,烦渴,汗出,神昏,四肢痉挛,甚或角弓反张,口齿无津,脉洪数。治宜辛凉解热,用白虎汤加全蝎、蜈蚣。若齿龈、口鼻出血,为热入营血,迫血上行,宜凉血止血,用犀角地黄汤或清瘟败毒饮。
-
暴盲·气血瘀阻证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本病初起,即宜以此方活血通窍。肝郁气滞甚者,加郁金、青皮;如用药已达通络开窍的目的,或使用一段时间疗效不显,宜改用其他行气活血化瘀之剂。西医学有多种眼底病可以引起暴盲的症状,如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网膜血管炎、急性视神经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眼底出血、视网膜脱离等。
-
滴鼻疗法
滴鼻疗法为治法。指用具有芳香通窍、收敛止涕、凉血止血等作用的药物制成水剂、油剂或乳剂,将药液滴入鼻内,治疗各种鼻病的方法。滴鼻疗法是一种特殊疗法。
-
小儿大衄
小儿大衄为病名,指小儿眼、鼻、耳、口七窍出血。《普济方》卷三百八十九:“血虚受热,散漫失度,出于七窍者,为大衄。”次以当归一两煎汤,磨沉香、降香各五钱,加童便服之,血自归经。”属血热妄行者,宜凉血止血,用犀角地黄汤加地榆,蒲黄、紫珠草;属气不摄血,或气随血脱者,宜补气摄血,用独参汤加龙骨、牡蛎。
-
牙泻
牙泻为病名。可选清胃散、玉女煎等加减;又名牙齿出血、牙衄、牙血。因过食辛辣炙煿,阳明积热所致者。治宜清胃泻火。有因脾虚统摄无权致齿衄者。治宜补脾、益气、摄血。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加减。此外,有的文献把牙宣病亦列入齿衄中,如《证治准绳·杂病》:“血从齿缝中或齿龈中出谓之齿衄,亦曰牙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