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绪论
《伤寒绪论》为书名。清·张璐撰。鉴于《伤寒论》原书有残缺,证治或有不全,遂博搜前人方论予以补充,是为“绪论”部分。后得《伤寒论条辨》、《尚论篇》等书,在反复钻研之后,“向之所谓多歧者,渐归一贯”。但“缵论”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尚论篇》原文的编次,“绪论”所补充的方剂,其中个别有配伍不够严密的缺陷。
-
温热逢源
《温热逢源》温病著作。清·柳宝诒撰。上卷详注《内经》》、《难经》及《伤寒论》中伏气温病,并附注《伤寒论》暴感暑热、兼感湿温各条;中卷辨正《温热暑疫全书》、《伏邪篇》、《伤寒绪论》、《温疫论》中有关温热病的一些条文;此书原系未刊稿,后收编于《三三医书》中。1949年后有排印本。
-
药烦
服药后出现烦闷及头、身发痒等症。见《温疫论》上卷。《伤寒绪论》论烦热:“凡服药后,烦闷不安,头面发际遍身发痒者,谓之药烦。此胃虚不能胜药力也。与热姜汤徐徐呷之。药中宜加生姜以行胃气自安。”见于药物反应、药物过敏。
-
郑声
郑声为症状名。指神志不清,语言重复,语声低弱,时断时续的表现。多见于疾病晚期,因正气虚衰,精神散乱,以致神识不清,不能自主。《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伤寒绪论》卷下:“郑声者谓虚…脉虽微弱而和,手足温者,生脉散、人参三白汤;气息短促,而脉沉细欲绝,附子汤倍参。”
-
张氏医通
清·张璐撰于1695年。此书取法于《证治准绳》,而较之选辑更精。并附治例、处方。书中以病症分门,列专方三卷,并有方解。祖方一卷,专论方祖源委,分析其配伍,功能与主病。1949年后有排印本。包括《张氏医通》、《本经逢源》、《诊宗三昧》、《伤寒绪论》、《伤寒缵论》、《伤寒舌鉴》、《伤寒兼证析义》七种。
-
伤寒大成
《伤寒大成》为丛书名。指清·张璐父子所撰的五种伤寒(或与伤寒有关的)论著,包括:《伤寒缵论》、《伤寒绪论》、《诊宗三昧》(以上系张璐撰),《伤寒舌鉴》(张登撰)、《伤寒兼证析义》(张倬撰)。现存多种康熙年间刻本及光绪二十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
-
张璐
概述:张璐(1617-1699年),清初医学家。字路玉,号石顽老人。另有《诊宗三昧》专述脉诊之理,亦有创见;其《张氏医通》则仿王肯堂《证治准绳》之列,采撷古经方论及时贤之名言,取法朱丹溪、薛立斋、张景岳、王肯堂诸家之方论,参以己见,为论杂病之重要医著,其中部分由其子张登、张倬、张以柔最后完成。
-
蛔厥
概述:蛔厥(syncopeduetoascariasis、coldlimbssyndromeduetoascariasis)为病证名。本病证可见于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等。《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
-
蚘厥
《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并治》:“蚘厥者,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伤寒绪论》卷下:“凡人胃脘忽痛忽止,身上乍热乍凉,面上作赤作白,脉倏乱倏静,口中吐沫不食者,便是蚘厥之候。”参见厥证、蛔厥条。
-
烦热
出《素问·至真要大论》。若心下满而烦,则有吐下之殊。烦热自汗而渴属阳明;汗下后六七日不大便,小腹满而烦,或胸中痛而烦热,喘逆者,为有燥屎,大承气汤急下之。”若三阴亏损,血虚火盛而烦热不止者,用地黄膏、三才封髓丹(见《景岳全书·杂证谟》)。此盖杂气伏郁三焦,邪火亢闭,怫热潘灼,故心神无定耳。
-
唇甲青
口唇指甲泛现青紫的病色。或因阴寒内盛,血脉凝滞,或因热毒入里,见于热厥之证。《伤寒绪论》卷下:“唇甲青,色之青者为害,赤者为热,以寒中于里,则血脉凝滞,不能荣行于外,所以唇爪青黑也。若热毒流入于里而为热厥,则唇甲亦青,但青中必带深紫,与阴寒之青黑不同。”见于心、肺严重疾患有明显缺氧者。
-
四肢拘急
《伤寒论大全》卷三:“四肢拘急,拘急者,手足不能自如,屈伸不便,如蜷卧恶风之貌,四肢者,诸阳之本,盖因发汗亡阳,阳虚是有其证也。”有因发汗亡阳,津血内竭,不能营养筋脉而屈伸不便者,有阳气内衰,不能行于四末而拘急疼痛者,大抵有发热头痛,骨节疼而四肢拘急为表证;吐利后直中阴经者,宜四逆汤;
-
头胀
头胀为症状名。外感多因湿热蒸郁所致。冬温、风温、温病、热病、时行、中暍、中暑,多有头重胀痛,皆是湿热火气内燔,慎不可用发散药。如冬温,阳旦汤;风温,萎蕤汤;温病,黄芩汤;热病、时行、中喝,白虎汤;中暑,清暑益气汤。”治宜泻肝降逆为主。方用龙胆泻肝汤等。湿痰、食积、疰夏等,亦可伴有头胀症状。
-
类伤寒
《医学心悟·伤寒类伤寒辨》:“伤寒者,冬令感寒之正病也;如冬温、湿温、中寒、时行寒疫、风温、暑病、痉病、伤食、脚气等均属类伤寒范畴。《伤寒绪论》卷上以杂证发热为类伤寒,“类伤寒者,诸凡杂证发热,皆发于里,夜甚于昼;惟伤寒为表邪,郁发于外,而昼夜俱热也。”参见伤寒、温病等有关各条。
-
调中饮
《幼幼新书》卷二十一引茅先生方:调中饮:别名:调中饮子处方:肉豆蔻半两,白术(炮)半两,人参半两,陈橘皮(去白)半两,诃子(炮,去核)半两,茴香半两,缩砂仁半两,甘草(炙)半两,藿香3钱,桂心3钱,槟榔3钱。主治:食积类伤寒,及手足四肢发阴斑。口干,加省头草。附注:调中汤(《张氏医通》卷十六)。
-
连须葱白香豉汤
别名:葱白香鼓汤处方:连须葱白7茎,香豉1合(勿炒),生姜1两(切)。功能主治:感冒,头痛如破。用法用量:葱白香鼓汤(《温热暑疫》卷二)。不汗,加苏叶。摘录:《伤寒绪论》卷下
-
厥晕
属温热病阳热亢盛所致以四肢厥冷和昏晕为主症者。《伤寒绪论·厥晕》:“温病热病,温毒阳毒,邪热内结,胸满痰盛,或当下失下,以致阳热亢极,忽然手足厥冷,口噤咬牙,昏晕,须臾复苏。承气合解毒,或凉膈、双解下之。”参见厥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