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气温病
伏气温病为病证名。因发病季节、四时之气、流行特点的不同,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秋温、春温、温疟、秋燥、伏气温病、晚发等区别。亦有因新感外寒,触动伏气而发(《时病论》)。《类证治裁·温症》:“温为春气,其病温者,因时令温暖,腠理开泄,或引动伏邪,或乍感异气,当春而发,为春温。”
-
温病
3.春季发生的热性病。后世泛称“温热病”。分类:因发病季节、四时之气、流行特点的不同,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秋温、春温、温疟、秋燥、伏气温病、晚发等区别。治疗:温病的治疗,一般按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理论,选用解表、清气、和解、化湿、通下、清营凉血、开窍、息风、滋阴、回阳固脱等法。
-
伏邪
伏邪是指感而不随即发病,而伏藏于体内的病邪,也指这一类发病类型。成无己注:“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伏气之说为温病所重视,特别是王孟英更为强调,把温病分为外感温病和伏气温病两大类。后世认为,凡初起不见表证,而先见里热甚至血分热证者为伏气温病,例如春温与伏暑之类便是。
-
伏阳
伏阳指阳热之邪潜伏在体内。成无己注:“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又如《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明·吴又可认为邪伏募原(见《温疫论》)。后世认为,凡初起不见表证,而先见里热甚至血分热证者为伏气温病,例如春温与伏暑之类便是。
-
伏气
成无己注:“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又如《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晋·王叔和《伤寒例》认为:“中而…明·吴又可认为邪伏募原(见《温疫论》)。后世认为,凡初起不见表证,而先见里热甚至血分热证者为伏气温病,例如春温与伏暑之类便是。
-
外感温病
见《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王士雄注。温病的治疗,一般按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理论,选用解表、清气、和解、化湿、通下、清营凉血、开窍、息风、滋阴、回阳固脱等法。因发病季节、四时之气、流行特点的不同,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秋温、春温、温疟、秋燥、伏气温病、晚发等区别。
-
伏暑晚发
《重订广温热论·湿火之症治》:“至于秋暑,由夏令吸收之暑气,与湿气蕴伏膜原,至秋后而发者是也。《时病论·晚发》:“晚发者,亦由冬令受寒,当时未发,发于来年清明之后,夏至以前,较之温病晚发一节,故名晚发病也。”2.指夏受暑湿,留伏至秋冬而发的温热病。发于霜降后冬至前者,名曰伏暑晚发,病最重而难治。”
-
晚发
伏气温病的别称。《时病论·晚发》:“晚发者,亦由冬令受寒,当时未发,发于来年清明之后,夏至之前,较之温病晚发一节,故名晚发病也。”②夏受暑湿,留伏至秋冬而发的温热病。《重订广温热论·湿火之症治》:“发于处暑以后者,名曰伏暑,病尚易治;发于霜降后冬至前者,名曰伏暑晚发,病最重而难治。
-
羊毛瘟症论
《羊毛瘟症论》温病著作。清·随霖撰于1795年。随氏认为羊毛瘟属于伏气温病,虽不多见,较易误诊误治,遂撰此书。于中对羊毛瘟一病的病因、发病特点、临床证状及治疗方药予以详细论述。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
太阴伏暑
太阴伏暑为病证名。《温病条辨》卷一:“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指发于深秋以至冬月的伏气温病。因病发季节不同,有秋时晚发、秋后晚发、伏暑晚发、伏暑伤寒等。《温病条辨》卷一:“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
-
伏暑
伏暑·邪在少阳证:伏暑·邪在少阳证(latentsummerheatwithsyndromeofpathogeninvolvingShaoyangChannel)是指病邪郁阻少阳,以寒热似疟,口渴心烦,脘痞,身热午后较甚,入暮尤剧,天明得汗诸症稍减,但胸腹灼热不除,苔黄白而腻,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伏暑证候。
-
温热逢源
《温热逢源》温病著作。清·柳宝诒撰。上卷详注《内经》》、《难经》及《伤寒论》中伏气温病,并附注《伤寒论》暴感暑热、兼感湿温各条;中卷辨正《温热暑疫全书》、《伏邪篇》、《伤寒绪论》、《温疫论》中有关温热病的一些条文;此书原系未刊稿,后收编于《三三医书》中。1949年后有排印本。
-
羊毛瘟证论
《羊毛瘟证论》为书名。又名《瘟证羊毛论》。清·随霖撰于1795年。随氏认为羊毛瘟属于伏气温病,虽不多见,较易误诊误治,遂撰此书以详论本病证治。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
风温·寒包火证
风温·寒包火证(wind-warmdiseasewithsyndromeofcoldenvelopingfire)又称风温伤寒,风温兼寒,是指伏气温病,外感风寒,或天时温暖,复感风寒,郁而暴发,以初起头痛身热,微恶风寒,继则灼热自汗,咳嗽渴烦,尺肤热甚,剧则鼻鼾多眠,语言难出,手足瘛疭,面若火熏,或初起头痛恶风,恶寒无汗,继即身热咳嗽
-
伏气春温
即伏气温病的一种(《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症状:临床以初起即出现里热症状如发热、口渴、心烦、小便黄赤、舌红等为特征。如热入阳明、壮热口渴、汗多、脉洪大或潮热谵语,腹满便秘,则选用白虎汤、调胃承气汤等以清气泄热或攻下泄热。如热入营血,或伤阴动风,均可参用风温治法。
-
寒温
《杂病源流犀烛·春温病源流》:“…病温,少阴伏邪发出,更感太阳客邪,名曰寒温。”症见发热,咽痛,口苦,微恶寒等。治以清解热毒为主,用黄芩汤加桂枝、石膏;或以葱豉汤先治表,再用黄芩汤加味方;参见伏气温病条。《灵枢·卫气失常》:“人之肥瘦大小寒温;《灵枢·师传》:“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
-
银花竹叶汤
《温热经解》:方名:银花竹叶汤组成:银花3钱,竹叶2钱,豆豉3钱,薄荷1钱,杏泥3钱,桔梗1钱半,甘草8分,苇根3钱。主治:伏气温病,身温无汗,口微渴,心不烦,舌上苔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