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间接灸
概述:间接灸(indirectmoxibustion)又称隔物灸(sandwichedmoxibustion)。隔姜灸的功效及适应症:基于姜的性味特点,隔姜灸有温中、祛寒、止呕、解表作用,适用于感冒、风寒咳嗽、虚寒腹痛、呕吐、腹痛、疝气、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面瘫及风寒湿痹等。《外科理例》灸法总论:“治毒者必用隔蒜灸。”
-
艾炷灸
概述:艾炷灸(moxa-conemoxibustion)是将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施灸部位上的灸法。艾柱艾柱灸的分类:临床上,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方法。又称着肤灸、着肉灸、明灸。常用的隔物灸法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药饼灸等。初病体质强壮者,艾炷宜大,壮数宜多。肩背和四肢皮厚肉多之处,多灸无妨。
-
间隔灸
概述:间隔灸为灸法之一。常用的隔物灸法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药饼灸等。基于姜的性味特点,本法多用于治疗风寒咳嗽、虚寒腹痛、呕吐、泄泻、疝气、遗精、风寒湿痹等。这是根据神阙穴局部特点而设计的一种经验灸法,在民间广为流传,临床使用价值颇高,常用于治疗阴寒腹痛、泄泻、小便不通、四肢厥逆等。
-
隔物灸
概述:隔物灸(sandwichedmoxibustion)又称间接灸(indirectmoxibustion)。隔姜灸的功效及适应症:基于姜的性味特点,隔姜灸有温中、祛寒、止呕、解表作用,适用于感冒、风寒咳嗽、虚寒腹痛、呕吐、腹痛、疝气、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面瘫及风寒湿痹等。《外科理例》灸法总论:“治毒者必用隔蒜灸。”
-
铺灸
铺灸即长蛇灸。间接灸法之一。用大蒜适量,去皮捣泥,平铺于脊柱(自大椎穴至腰俞穴)上,宽厚各约6毫米,周围用桑皮纸封固,然后用黄豆大的艾柱分别放在大椎穴及腰俞穴上施灸,至患者口鼻内觉有蒜味为止。民间用以治疗虚劳。
-
隔蒜灸
概述:隔蒜灸为间接灸的一种。选用较大的蒜瓣或独头紫皮大蒜切成约3mm厚的鲜薄片,中间以针刺成数孔,然后将蒜片置于患处或穴位上,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蒜片上施灸。因为大蒜具有清热解毒的功用,故本法常用于治疗痈疽疮疡、疖之未溃者、肺痨、腹中积块及蛇蝎毒虫所伤等。《外科理例》灸法总论:“治毒者必用隔蒜灸。”
-
隔纸灸
隔纸灸为间接灸的一种。《普济方·卷四百二十二》:“用白表纸数重折之,于凉水内浸湿了,然后燃艾炷,仍沾些许雄黄末同燃。或艾炷子安在纸上,用火点着,随即放在舌头上正中为妙。下手灸人拿着一个铜匙头于患人口内上脬(腭),膈(隔)住艾烟,呼吸令患人如常。灸毕令患人吃蒸饼一小块压下。仍用秫米粥饮之。”
-
隔盐灸
概述:隔盐灸为间接灸的一种。这是根据神阙穴局部特点而设计的一种经验灸法,在民间广为流传,临床使用价值颇高,常用于治疗阴寒腹痛、泄泻、小便不通、四肢厥逆等。隔盐灸施灸方法:将干燥食盐块研为细末或直接使用精盐粉填至略高于脐孔,然后在盐上面置大艾炷点燃施灸。有灼痛时即更换艾炷。艾灸壮数视病情酌定。
-
隔韭灸
隔韭灸间接灸的一种。《疡医大全》:“疮毒溃后,风寒侵袭,作肿痛者,用韭菜……捣成饼,放患上,艾圆灸之,使热气入内。
-
隔姜灸
是以生姜薄片作为间隔物施灸的方法。若病人有灼痛感可将姜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受治,反复进行。隔姜灸隔姜灸的功效及适应症:基于姜的性味特点,隔姜灸有温中、祛寒、止呕、解表作用,适用于感冒、风寒咳嗽、虚寒腹痛、呕吐、腹痛、疝气、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面瘫及风寒湿痹等。
-
隔蟾灸
隔蟾灸为间接灸的一种。即用活癞蛤蟆一只,剖去肠杂,将其躯壳覆于瘰疬上,上置大艾炷灸之。《类经图翼》:“用癞虾蟆一个,破去肠,覆疬上,外以真蕲艾照疬大小为炷,于虾蟆皮上当疬灸。”每次灸7-14壮,以灸至患者自觉热气内透为度。参见虾蟆:虾蟆为药用动物,也可隔蟾灸用,有解毒、消肿、止痛等作用。
-
隔饼灸
隔饼灸间接灸之一。指艾炷与穴位皮肤之间隔以药饼的灸法。亦称药饼灸。药饼通常用辛温芳香药物制成。具有行气活血,温阳祛寒的作用。常用的有椒饼灸,附饼灸,豉饼灸等。详各该条。
-
隔矾灸
隔矾灸为间接灸的一种。用治痔漏等。见《神灸经纶·卷四》。其法用皂矾一斤,煅为末;另取穿山甲一钱,煅为末;木鳖子煅为末,二钱五分;乳香、没药末各—钱五分。上药调匀,用冷水调和,以疮口大小作饼,厚约1分许,贴于疮上,上置豆大艾炷灸3~
-
附子灸
概述:附子灸为间接灸的一种。出《千金翼方·卷二十三》:“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着肿上,以少唾湿附子,令热彻以治诸疖诸痈肿牢坚。”参见附饼灸:附饼灸为隔物灸法的一种。出《备急千金要方》。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阳扶赢的作用,适用于阳痿、早泄、命门火衰、疮疡久溃不敛等症。各家论述:《串雅外编》选注;
-
大炷灸
大炷灸指用较大的艾炷施灸。《备急千金要方·灸例》“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即指艾炷最小要有三分直径大。古代多用于化脓灸法,现代多用于间接灸。
-
艾斗
艾斗为针灸器具。结构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为金属丝绕制的弹簧斗,下部为石棉制成的衬垫,两旁有丝带以供固定之用。可用于温灸或间接灸。
-
长蛇灸
长蛇灸为灸法名。间接灸法之一。亦称铺灸。用大蒜适量,去皮捣泥,平铺于脊柱(自大椎穴至腰俞穴)上,宽厚各约6毫米,周围用桑皮纸封固,然后用黄豆大的艾柱分别放在大椎穴及腰俞穴上施灸,至患者口鼻内觉有蒜味为止。民间用以治疗虚劳。
-
隔苍术灸
隔苍术灸为间接灸法之一,是用苍术作垫隔物以施灸的方法。见楼英《医学纲目》。用于灸治耳暴聋、耳鸣等。其法取苍术削成圆锥形,底面切平,并用细针穿刺数孔,然后插入外耳道,于底面置艾炷点燃施灸,一般每次灸5~14壮,使患者耳内觉热即效。
-
隔皂角灸
隔皂角灸为间接灸法之一。是用皂角作垫隔物以施灸的方法。见《丹溪心法》救急诸方。其法取皂角切成片状,放患处,上置艾炷施灸。适用于蜂螫、蚊叮、虫咬等。
-
隔陈皮灸
隔陈皮灸为间接灸法之一。是用陈皮作垫隔物以施灸的方法。取陈皮适量,研为细末,用生姜汁调如糊膏状,敷于中脘、神阙穴,上置艾炷灸之。此法可用于治疗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呃逆等。
-
隔鸡子灸
隔鸡子灸为间接灸法之一。是用鸡子作垫隔物以施灸的方法。见《串雅外编·卷二》。其法取鸡子一个,煮熟对半切开,取半个(去蛋黄)盖于患处,于蛋亮上置艾炷施灸,以病人觉局部热痒为度。此法适用于发背、痈疽初起等。
-
隔厚朴灸
隔厚朴灸为间接灸法之一,是用厚朴作垫隔物以施灸的方法。取厚朴适量,研为细末,加入生姜汁调成膏状,制成圆饼状,厚约0.3厘米,置于应灸穴位,上置艾炷灸之。此法适用于治疗胸腹胀满、脘腹疼痛、咳喘及咳痰不利等症。
-
隔面饼灸
隔面饼灸为间接灸的一种。用治痢疾、疮疡等。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其法用面一升作饼,或用麦面以好米醋和成薄饼,上置艾炷施灸。
-
隔韭饼灸
隔韭饼灸为间接灸的一种。《疡医大全》:“疮毒溃后,风寒侵袭,作肿痛者,用韭菜……捣成饼,放患上,艾圆灸之,使热气入内。”
-
温脐法
温脐法为间接灸的一种。《医学入门·卷二》载温脐种子方:“五灵脂、白芷、青盐各二钱,麝香一分为末,另用荞麦粉水和成条圈放脐上,以前药实于脐中,用艾灸之。妇人尤宜。但觉脐中温暖即止,过数日再灸。”
-
隔香附饼灸
隔香附饼灸为间接灸法之一。是用香附作间隔物以施灸的方法。见《外科证治全书·卷五》。其法取生香附适量,研成细末,加入生姜汁调匀,制成圆饼,厚约0.5厘米,放于患处,上置艾炷灸之。
-
温和灸
概述:温和灸(mild-warmmoxibustion)又称温灸。是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距离,使患者有温热感而无灼痛的悬起灸。也有人认为温和灸是相对烧灼灸而言,凡可使患者产生温热感觉的灸法,均可称为温和灸。用间接灸时要根据反应情况适当移动艾炷和垫隔物;
-
药饼灸
药饼灸为间接灸的一种。是用辛温芳香的药物制成药饼放在穴位上,上置艾炷施灸。有温中散寒、行气活血、通络散结的作用。临床应用的有附子饼灸、椒饼灸及豉饼灸等多种。
-
艾炷
艾炷(moxacone)是由艾绒制成的圆锥形艾团。艾炷的大小因人和灸治部位而异。其大小根据需要而定,小的如米粒,多用于直接灸;大的如蚕豆,多用于间接灸。制作时务求紧实。《扁鹊心书》:“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务要坚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医宗金鉴》记载:头面、四肢、胸部,艾炷宜小;
-
大壮灸
大壮灸即大炷灸。参见“大炷灸”:大炷灸指用较大的艾炷施灸。《千金·灸例》:“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即指艾炷最小要有三分直径大。古代多用于化脓灸法,现代多用于间接灸。
-
艾灸
概述:艾灸(moxa-woolmoxibustion)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熏熨或温灼体表腧穴的灸法。艾灸的分类:因艾绒制成的形式及运用方法的不同,艾灸可分艾炷灸、艾卷灸、灸器灸等。临床上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方法。久病体质虚弱,艾炷宜小,壮数宜少。见清·雷少逸《灸法秘传》。详见温灸器灸条。
-
温脐种子灸
温脐种子灸即温脐法。温脐法为间接灸的一种。《医学入门·卷二》载温脐种子方:“五灵脂、白芷、青盐各二钱,麝香一分为末,另用荞麦粉水和成条圈放脐上,以前药实于脐中,用艾灸之。但觉脐中温暖即止,过数日再灸。”
-
隔麻黄灸
隔麻黄灸为间接灸法之一。是用麻黄作垫隔物以施灸的方法。取麻黄适量,研成细末,以生姜汁调和成膏状,作饼如五分硬币大,厚约0.3厘米,上置艾炷灸之。每穴每次施灸5~lO壮。本法适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鼻炎及哮喘等。
-
隔商陆饼灸
隔商陆饼灸为间接灸法之一。是用商陆根作垫隔物以施灸的方法。见《备急千金要方》。其法取商陆根适量,捣烂制成圆饼,厚约0.6厘米,置患处,上放艾炷灸之。此法适用于瘰疬、瘘管久治不愈者。
-
隔葱灸
隔葱灸为间接灸的一种。把葱白捣碎平铺在腹部穴位,上加艾炷施灸。可用于虚脱、腹部胀气、腹部寒痛、小便不利等。也可用葱白一束,约2寸长,以细线捆扎,竖立于穴位上,上置艾炷施灸,用于疮痈和风湿痹痛等。亦可用葱白丝和醋炒至极热,布包后熨之,以治疗大小便不通、疝气。
-
隔碗灸
隔碗灸为间接灸法之一。是用碗作垫隔物以施灸的方法,见《串雅外编·卷二》。其法用碗一个、灯草四根,灯草十字形排放碗内,头露外寸许。再用湿纸一寸五分宽,盖碗内灯草,将碗覆盖于患处,留灯草头在外,碗底置放艾炷施灸,艾尽再添,至碗内流水气,患者疼痛消失方住。用治急性乳腺炎。
-
隔酱灸
隔酱灸为间接灸的一种。见清·窦梦麟《疮疡经验全书·卷七》。其法用酱一匕搽于穴位,上置艾炷施灸,可用治疗脱肛等症。
-
隔槟榔灸
隔槟榔灸为间接灸法之一。是用槟榔作垫隔物以施灸的方法。见《理瀹骈文》。其法取槟榔削成圆锥形,底面挖一孔,纳入麝香少许,然后将尖头插进外耳道,于底面置艾炷施灸,以灸至耳内微热为度。此法适用于治疗暴发性耳聋。
-
蛴螬灸
蛴螬灸为间接灸的一种。见《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具有除恶血、散瘀结的作用,用治疮疖等症。《医宗金鉴》:“疳瘘恶疮,诸药不验者,取蛴螬剪去两头,安疮口上,以艾灸之,七壮一易,不过七枚,无不效者。”蛴螬即金龟子的幼虫,功能行血祛瘀,化结散滞,故能灸治恶疮、瘘管等病证。
-
隔薤灸
隔薤灸为间接灸的一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用治恶露疮,以薤叶捣烂敷疮口,以大艾炷灸之,今热入内,即瘥。
-
炼脐法
炼脐法为间接灸的一种。见《医学入门·卷二》。常依法熏蒸脐部,能起强身保健的作用。《万病回春》亦载此法,药味有出入。
-
温灸
概述:温和灸(mild-warmmoxibustion)又称温灸。是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距离,使患者有温热感而无灼痛的悬起灸。也有人认为温和灸是相对烧灼灸而言,凡可使患者产生温热感觉的灸法,均可称为温和灸。用间接灸时要根据反应情况适当移动艾炷和垫隔物;
-
灸术
方法:1.艾炷灸:(1)直接灸:先将施灸部位的皮肤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炷放置其上点燃,当艾炷燃剩2/5~3.温针灸:毫针刺入腧穴留针时,取约2cm长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上,或在针柄上裹捏如枣大的纯净细软的艾绒团,距离皮肤2~注意事项:1.睛明、丝竹空、瞳子髎、人迎、曲泽、委中等穴禁灸或慎灸。
-
电子增热针灸治疗仪
这种针灸仪器主要是以电能为热源,作用于穴位皮肤上,产生温热之感,以达到温经散寒,增强功能的作用。使用时将仪器旋钮拨到热点后,将灸放置灸疗穴位上,可进行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它具有传统灸法的优点,却消除了因艾条灸产生的烟雾、艾灰造成的不卫生情况。可用于风寒痹证、虚寒、泄泻、胃痛、遗尿等。
-
鸡子灸
鸡子灸为间接灸的一种。即以熟鸡蛋半个去黄,覆盖肿毒上用艾施灸。《串雅外编》卷二:“凡毒初起,红肿无头。鸡子煮熟,对劈去黄,用半个合毒上,以艾灸三壮,即散。若红肿根盘大,以鸭蛋如法灸亦可。”
-
隔土瓜根灸
隔土瓜根灸为间接灸法之一。是用土瓜根作垫隔物以施灸的方法。见《串雅外编·卷二》。其法取鲜土瓜根(即葫芦科植物土瓜的根块),用刀削成圆柱状(粗细以能插入外耳道为度),长约1.5厘米,插入外耳道,上置艾炷灸之。本法适用于耳聋、耳鸣等。
-
隔木香饼灸
隔木香饼灸为间接灸法之一。是用木香等药作垫隔物以施灸的方法。见《外科证治全书》。其法用木香15克,捣成细末;生地黄30克,捣成膏;上两药调匀,制成饼状,厚约0.6厘米,将药饼放于患处,上置艾炷灸之。此法用于治疗跌扑损伤、气滞血瘀等。
-
隔巴豆黄连灸
隔巴豆黄连灸为间接灸法之一。在我国宋代已开始应用。后来也有采取单用巴豆一味的,如明·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提及“腹中有积及大便秘结,心腹诸痛,或肠鸣泄泻,以巴豆肉捣为饼,填脐中,灸三壮,可至百壮,以效为度”。除此以外,在《针灸资生经》《医学纲目》《针灸大成》及《针灸集成》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
-
隔甘遂灸
隔甘遂灸为间接灸法之一。是用甘遂作垫隔物以施灸的方法。见《本草纲目·卷十七》甘遂条。其法用甘遂适量,研成细末,加入面粉用水调成膏状,敷于脐中,上置艾炷施灸。此法适用于小便不通等。
-
蒜垢灸
蒜垢灸为间接灸之一种。《类经图翼·卷十一》:“凡痔肿大热盛者,先以槐柳枝煎汤乘热熏洗过后,用壮盛男子篦下头垢,捏成小饼,约厚一分,置痔上;又切独蒜片厚如钱者,置垢上,用艾灸二七壮或三七壮,无不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