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疠
又名大头风、大头痛、时毒、大头伤寒、虾蟆瘟、捻头瘟、大头天行、疫毒等。其症状发于鼻面耳项咽喉间,皆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多汗气蒸,初则憎寒壮热,肢体重,头面俱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甚则堵塞不能食饮,舌干口燥,或恍惚不宁。《伤寒括要》卷下:“大头瘟,天行疫毒邪犯高巅,分别三阳经而施治。”
-
时气
见《肘后备急方》卷二。亦名疫疠、天行、时行、时疫。《医学入门·疫疠》:“疫疠如有鬼厉相似,故曰疫疠,又曰时气。”具有强烈传染性、流行性的病邪。《伤寒全生集·时气》:“时气者,乃天时暴厉之气流行人间。”
-
九窍出血
九窍出血为病证名,又名大衄。指耳、目、口鼻、前阴、后阴九窍同时出血。《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凡荣卫大虚,腑脏伤损,血脉空竭,因而恚怒失节,惊忿过度,暴气逆溢,致令腠理开张,血脉流散也,故九窍出血。”如感受疫疠者宜清疫解毒;参考中毒:中毒指毒物进入人体,因毒性作用而发生的病证。
-
滋阴清肺汤
《喉科家训》卷四:方名:滋阴清肺汤组成:鲜生地、鲜金钗、京元参、剖麦冬、霜桑叶、川尖贝、湖丹皮、生甘草、枇杷叶、甜梨汁。主治:疫疠喉症,转机之后,肺胃余热未清,肾阴不足,舌绛而干,喉虽清爽,燥痒无津,脉仍数者。白喉四天,咽喉左右两关烂腐,蒂丁亦去其半,身热不壮,舌质淡红,中后薄黄,脉象濡数。
-
卫生防疫宝丹
概述:卫生防疫宝丹为方剂名,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先将前五味和匀,用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晾干(不宜日晒),再用朱砂为衣,勿令余剩。如此日久,可不走气味。预防疫疠传染,头痛、牙疼,平素含化1~治霍乱吐泻转筋,下痢腹痛,一切痧症;心下、胁下及周身关节经络作疼,气郁、痰郁、食郁,呕逆呕哕等症。
-
绝瘴散
处方:麻黄(去节)半两,桂(去粗皮)半两,升麻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干姜(炮)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防己半两,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半两,防风(去叉)半两,桔梗(炒)半两,白术半两,芎半两。制法:上为细散。功能主治:辟时气疫疠。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三
-
老君神明白散
别名:老君神明白术散、老君神明散、神明白散、神明白术散处方:术1两,附子3两,乌头4两,桔梗2两半,细辛1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辟瘟疫。主瘴气疫疠,温毒。用法用量:老君神明白术散(《圣惠》卷十六)、老君神明散(《活人书》卷十七)、神明白散(《圣济总录》卷二十二)、神明白术散(《普济方》卷一四八)。
-
蟾蜍肝
《*辞典》:蟾蜍肝:出处:《医林纂要》拼音名:Ch nCh Gān来源: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肝。②《随息居饮食谱》:凡小儿疮家疫疠,并宜食之,其(蟾蜍)肝尤良。附方:治麻疹出不透,或迟迟不能出齐,出后很快消失,发热不退或增高:癞虾蟆肝一至二个。(赣州《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摘录:《*辞典》
-
神仙辟温汤
《鸡峰》卷五:方名:神仙辟温汤组成:黄明乳香1小块。功效:辟温,服之无疫疠之疾。用法用量:五更每人呷1茶脚许,老小任意加减。制备方法:每年腊辰前一日,用乳香合聚于乳钵内,顺日研极细,于腊日五更初起旋汲井花水,先取数滴在乳钵内,香末如泥,然后添水调匀。
-
赵泉黄膏
《肘后方》卷二:方名:赵泉黄膏组成:大黄1两,附子1两,细辛1两,干姜1两,椒1两,桂1两,巴豆80枚(去心皮,捣细,苦酒渍之,宿腊月),猪膏2斤。主治:瘴气疫疠温毒,贼风走游皮肤。用法用量:初觉勃色便热,如梧桐子大1丸,不愈又服。亦可火炙以摩身体数百遍。制备方法:煎三上三下,绞去滓,密器贮之。
-
外邪
邪又称邪气。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疫疠之气等致病因素。因从外侵入人体,故又称外邪。
-
杂气
杂气泛指具有传染性,致病具有流行性的病邪,疫疠之气即杂气中之一种。《温疫论·杂气论》:“是气也,其来无时,其着无方,众人有触之者,各随其气而为病焉。大约病遍于一方,延门合户,众人相同,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疫气者,亦杂气之一种,但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因名之疠气。”
-
王敬义
王敬义即王协中。王协中为清代医家,字敬义。一作王敬文,字协中。上海市上海县人。从同邑名医刘梦金游,尽得其传。其妙悟医理,医术高明,时人称“神医”。精于温疫、伤寒等传染病,撰有《疫疠溯源》一书(1761)。另有《女科选粹》及《斑疹论》各一卷,未见刊行。
-
时行
概述:时行为病名。《诸病源候论·时气候》:“时气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肘后备急方》卷二:“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耳,而源本小异。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曰温病。”
-
两胁刺痛
两胁刺痛证名。两侧胁肋部疼痛如刺。见《儒门事亲·治病百法》。由气结、血瘀、癖积及疫疠之气滞而不散,络脉受损所致。详见肺邪胁痛、死血胁痛、胁痛、食积、运气胁痛各条。
-
戾气
戾气病因学名词。见《温疫论》。又名疠气、疫疠之气、毒气、异气、乖戾之气、杂气。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是温疫病和某些外科感染的病因。通过空气传染或直接接触传染,既可散发,又可成流行之疫。《诸病源候论》卷十:“人感乘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
-
丹痧烂喉
丹痧烂喉为病名。其中附王步三先生烂喉丹痧论曰:“金匮有阳毒之纹,叔和作温毒之说,其证形与今之名丹痧烂喉者极合。”治宜用清瘟败毒散加减。《疡科心得集》卷上:“夫烂喉丹痧者,系天行疫疠之毒,故长幼传染者多。”即烂喉痧。
-
大傩之礼
大傩之礼(傩音nuó挪)为古代封建社会祭鬼神以驱逐疫灾的活动。这种活动始于原始社会,历代均因袭之。古代人们认为瘟疫流行系疫鬼作祟。因此为预防和控制疫疠流行,每年一定时期举行大傩(nuó挪)之礼仪,统治者或最高当局参加,在巫师主持下,人们身披兽皮化装各类神灵形象,并持械跳跃,期望赶走疫鬼。
-
螃蟹甲
藏药部颁标准:拼音名:Pangxiejia英文名:RADIXPHLOMII标准编号:WS3-BC-0124-95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螃蟹甲PhlomisyounghusbandiiMukerjee的干燥块根。秋季挖取,洗净、切片,晒干。性味:苦、凉。用于培根寒症,咽喉疫疠,肺病、感冒咳嗽,支气管炎,久疮不愈。贮藏:置通风干燥处。西藏自治区药品检验所起草
-
椒柏酒
处方:椒37粒,东向侧柏叶7枝。功能主治:辟一切疫疠不正之气。主用法用量:除夕浸酒1瓶。元旦饮之。摘录:《本草纲目》卷二十五
-
度瘴散
《千金翼》卷十:度瘴散:处方:麻黄(去节)1两,升麻1两,附子(炮,去皮)1两,白术1两,细辛2分,干姜2分,防己2分,防风2分,桂心2分,乌头(炮,去皮)2分,蜀椒(汗)2分,桔梗2分。功能主治:瘴气。功效:辟山瘴恶气。主治:疫疠。用法用量:平旦酒调服1盏匕。制备方法:上为末。
-
九龙汤
处方:荆芥、防风、升麻、白芷、葛根、苏叶、川芎、赤芍、苍术。功能主治:时行疫疠,痢疾,遍身发丹痒。用法用量:加生姜、葱,水煎服。后服9味槐花散。摘录:《证治宝鉴》卷八
-
王协中
王协中为清代医家,字敬义。上海市上海县人。精于温疫、伤寒等传染病,撰有《疫疠溯源》一书(1761)。
-
疠气
疠气又称瘟疫病邪、疫疠之气、毒气、异气、戾气或杂气,是各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病邪的统称。《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厉大至,民善暴死。”古人认为它的产生及其致病流行,与久旱、酷热等反常气候有关。
-
疫厥
概述:疫厥(pestilencewithsyncope)又称瘟疫暴亡,是指感受疫疠之邪,以突然呼吸停顿,身体僵直,甚至无脉等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病因病机:多因时行疠气从口鼻传人所致。《类证治裁》卷一:“疫为时行疠气,有大疫,有常疫。其厉邪之来,皆从湿土郁蒸而发,触之成病,其后更相传染,必由口鼻吸受,流入募原。
-
温麻
温麻病证名。出《麻证新书》。指麻疹偏于温热者,症见壮热,烦渴,疹出稠密而色鲜红等。麻疹由于感受温热、疫疠时行之气而发。治宜辛凉宣透,兼以解毒。用银翘散加减。皮疹色红,、热甚者,则宜清热解毒,用紫草红花饮(方见麻疹条)或清营汤加减。
-
外感
外感为病因病理学名词。系病因分类之一。指六淫、疫疠之气等病邪侵犯人体,导致疾病的过程。病邪或先侵入皮毛肌肤,或从口鼻吸入,均自外而入,初起多有寒热或上呼吸道症状,故称。
-
医经正本书
《医经正本书》医论著作。宋·程逈撰于1176年。作者结合临床实践,论述医经中某些学术问题,其中确有独到见解和可取之处,但也由于作者受时代影响,有较浓厚的理学观点,甚至提出疫疠、伤寒没有传染性。须予批判地对待。现存明初刻本,几种清刻本,及《十万卷楼丛书》本。
-
叶其蓁
叶其蓁清代医家。字杏林,号困庵、抱乙子或抱乙山人。南汇(今属上海市)人。工诗文,精研理学,后转而攻歧黄之学,专长幼科。著述甚丰,有《幼科指掌》五卷、《女科指掌》五卷、《诸科指掌》(或称《十三科指掌》),其体例系仿《千金方》而作。尚有《疫疠脉镜》。其子蕉村等,亦为名医。
-
朱振声
朱振声近代医学家。曾主编《幸福报》,任《卫生报》编辑,其著作甚多,涉及方面亦广,有《内经运气辑要》、《用药指南》、《百病秘方》、《丹方精华》、《温病疫疠源流辑要》、《家庭实用验方》、《孕妇须知》、《求孕与避孕》等以及一些杂病疗法,包括妇科病在内计二十多种。
-
郑全望
郑全望明代医家。信州(治今江西上饶)人。自幼体弱多病,乃长益甚,乃自取《内经》、《难经》等书研读,复采传奇验方,自疗而愈。万历壬寅(1602)年,四方疫疠大作,诸医皆术穷,郑氏遂取宋李待制《瘴疟卫生方》,加以发明,以治闽广间地方病。并在此基础上,析其原委、调剂,附以己意,编成《瘴疟指南》(1609年)。
-
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
《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为伤寒著作。童氏以吴恕《伤寒图歌活人指掌》一书不能概括张仲景论述伤寒的全貌,且伤寒、杂病编次混淆,从而指出:“活人此书,害人亦此书”。遂予补注辨疑,将诸证区分为正伤寒、类伤寒及传经、直中等。首卷六经传变;卷二伤寒诸证(实际上包括温病、疫疠和一些杂病);卷三列方剂114首。
-
疠
疠①即疠气。又称疫疠之气、毒气、异气、戾气或杂气。为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厉大至,民善暴死。”②指某些烈性传染病。③专指麻风病。《素问·风论》:“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素问·脉要精微论》:“脉风成为疠。”王冰注:“然此则癞也。”
-
负局先生
负局先生为三国时吴国医生。平生从事磨镜职业,深入民间,遇有病人,则予丸药治疗,多有疗效。因姓名不传,一般人称他负局先生。于疫疠流行年间,治人甚众。
-
葛根解热汤
处方:葛根1钱半,桂枝7分半,甘草7分半,芍药7分半,麻黄1钱,生姜3片,大枣2枚,黄芩6分。功能主治:疫疠,发热而渴,不恶寒。摘录:《保命歌括》卷二
-
邪伏膜原证
邪伏膜原证为证候名。指感受疫疠之邪初期,邪伏于膜原之处,以寒热定时发作,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胸胁胀闷,呕吐痰涎,苔白如积粉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异气
异气又称戾气。又名疠气、疫疠之气、毒气、杂气。指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包括一切温疫病和某些外科感染的病因。通过空气与接触传染。有多种戾气,某一特异的戾气可引起相应的疾患(见《温疫论》)。
-
夏以时
夏以时明代医家。吉安(今属江西)人。初习书法,后改习医,于李时珍《本草纲目》颇有心得。性侠义,好助人,值岁荒,倾资赈饥民,活数百人。疫疠流行,倾资购药施之,不取酬谢,治多验,常以一剂即愈,故人称“夏一剂”。
-
史载之方
《史载之方》为方书名。宋·史堪(字载之)撰。约刊于1101年以前。书中论四时正脉,运气生病,及大府泄、大府秘、小府秘、身热、身寒、头痛、腹痛等三十余种内科、妇科等病证。内容以论治和方剂为主,并结合作者临床经验。书中对疫疠病因过于强调与运气的关系,在认识上有其片面性。建国后有《宋人医方三种》本。
-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为伤寒著作。简称《伤寒标本》。旧题金·刘完素撰。上卷叙述病证,自伤风、伤寒、中暑、中湿、至食复、劳复共44则;本书卷上有传染一则,以示伤寒与疫疠的区别;在治法上用双解散、益元散等方以补充仲景治法之未备。后编入《医统正脉》中。现存明清刻本,1949年后出排印本。
-
伤寒标本
伤寒标本指伤寒的本证、标证及其受病的先后情况。明·陶华《伤寒家秘的本》卷二:“…参见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为书名。上卷叙述病证,自伤风、伤寒、中暑、中湿、至食复、劳复共44则;本书卷上有传染一则,以示伤寒与疫疠的区别;在治法上用双解散、益元散等方以补充仲景治法之未备。
-
梅得元
梅得元明代医家。元制方进剂,起死回生,十余日康复如初,人皆誉之为医神药神。著《药性会元》三卷。陈性学为之序,谓:“词简而详,理约而明,指实而核,族类以部而分,方所以产而别,性味以品而殊,燮之以阴阳,别之以经络,济之以水火,参之以君臣佐使,附之以畏恶忌反,析明验于方施,识成功于己试。
-
客者除之
客者除之治疗学术语。系一种治疗原则。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凡外来邪气客于人体,如六淫、疫疠、饮食积滞等,均应驱除。用疏风、散寒、清暑、祛湿、消导、化痰等法。
-
人黄散
《医学正传》卷二:组成:甘草3钱,辰砂1钱5分,雄黄1钱5分,粪缸岸(置风露中年远者佳,水飞细研)1两。主治:四时疫疠,大头天行等病。用法用量:每服3钱,煎薄荷、桔梗汤送下,日3-5服。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混元一气丹
处方:荆芥穗1钱5分,香白芷1钱5分,北细辛1钱5分,西香薷1钱5分,公丁香1钱5分,紫降香3钱,郁金3钱,广藿香3钱,鬼箭羽1钱,苏合香1钱。制法:上为细末,用寒食面1两,煮糊为丸。功能主治:时行疫疠,霍乱吐泻,绞肠腹痛等症。用法用量:每服5分,鲜青蒿或鲜(亻风)兰汤送下;
-
瘴疸丸
《医学入门》卷七:方名:瘴疸丸组成:茵陈1两,栀子1两,大黄1两,芒消1两,杏仁6钱,常山4钱,鳖甲4钱,巴豆4钱,豆豉2钱。主治:天行及瘴疟疫疠,忽发黄。用法用量:每服3丸或5丸,温水送下,以吐利为效。制备方法:上为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