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灸疗
灸疗是指以灸治病。《备急千金要方》:“大凡人有卒暴得风,或中时气,凡百所苦,皆须急灸疗。”
-
骨蒸病灸法
《骨蒸病灸法》骨蒸病专著。见《旧唐书·经籍志》。唐·崔知悌撰。是一部以灸疗主治“骨蒸”病的专著。据自序称以此疗骨蒸“前后差者,数过二百”。书中专门论述骨蒸病的灸疗方法,并附有图形,易学易用。原书已佚,但佚文见于《外台秘要》、《苏沈良方》等后世医籍中。
-
灸火疮
灸火疮病名。出于《刘涓子鬼遗方》卷五,名为灸疮。见于《外科启玄》卷九者,名为灸火疮。均系因施灸疗所致之疮痕。所不同者,古之瘢痕灸,即医家有意在局部用艾绒烧灼引起疮面而形成瘢痕,借以达到治疗之目的。另外,或因医疗事故误灼致疮所形成者。证治参见烧伤、溃疡条。
-
灸法图残卷
《灸法图残卷》为书名。我国甘肃省敦煌县千佛洞发现的古代书卷之一。为唐代写绘本。是现存最早的灸疗图谱专书。本书以图代文,简明通俗,反映当时的灸疗经验,记载着一些现存针灸书中未见的穴名。
-
法制熟艾
处方:陈久黄艾。作艾炷法:凡下火点灸,须令艾柱根下,广三分,长亦三分。点火法:古来用火灸病,忌八般木火。《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用故履底灸令热熨之,三日即发,脓出自然愈疾。壮数多少法:(千金方)云,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疾,病根深笃者,可倍多於方数。依扁鹊灸法,有至五百壮、千壮者,皆临时消息之。
-
电热针
概述:电热针(moxibustionwithelectricwarmingneedles)为针灸仪器名。可代替针灸传统“焠刺”。电热针具有针刺、火针、灸疗的综合作用。主要用于风寒湿痹等。③应用温度超过75℃时,要捻转提插针体多次,使针体脱离组织后才能慢慢出针,禁止直接提针拔出,因针体与组织有大面积粘连,硬提会将大块组织带出造成严重出血。
-
红外线灸疗器
红外线灸疗器,针灸仪器名。电阻丝外绕于瓷棒。该机适应性较广,如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气管炎、胸膜炎、胃痉挛、慢性肠炎、慢性肾炎、神经根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产后缺乳、乳头皲裂、外阴炎、慢性盆腔炎、软组织损伤、腰肌劳损、挫伤、冻伤、烧伤创面、褥疮、滑囊炎、术后粘连、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溃疡、瘙痒等。
-
万应点灸笔
万应点灸笔是一种新型灸疗工具。是根据古代雷火针、阳燧锭等方法和原理,选用具有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祛风解毒、镇痛消炎等作用的20余味中药与浸膏压制而成,外形呈笔状。使用时先点燃药笔,再将与药笔配套的专用药纸平铺在穴位上,然后用药笔隔纸对准穴位快速点灼(可根据病情灵活采用穴灸、片灸、围灸和条灸)。
-
电子增热针灸治疗仪
这种针灸仪器主要是以电能为热源,作用于穴位皮肤上,产生温热之感,以达到温经散寒,增强功能的作用。使用时将仪器旋钮拨到热点后,将灸放置灸疗穴位上,可进行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它具有传统灸法的优点,却消除了因艾条灸产生的烟雾、艾灰造成的不卫生情况。可用于风寒痹证、虚寒、泄泻、胃痛、遗尿等。
-
灸量
灸量为施灸的剂量。艾炷灸通常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的多少来计算灸量。中炷为大炷的一半,大约如枣核大,小炷如麦粒大,燃烧1个艾炷为1壮。久病体质虚弱者艾炷宜小,壮数宜少。四肢末端皮薄多筋,宜小宜少。沉寒痼冷,阳气欲脱,必须大炷多壮;风寒感冒,痈疽痹痛,灸量不宜过度。艾条灸以燃烧艾条的长度和时间计算灸量。
-
缓火
缓火是指把原定灸量分次给予,以减少每次灸量,延长整个灸疗日程,称为缓火。火:艾火。《备急千金要方》:“凡阳明濡风口僻者,不过三十壮,三日一报,报如前,微者三报,重者九报,此风气濡微细入,故宜缓火,温气推排渐抽以除耳。”
-
五水灸法
五水灸法为五脏水肿的灸疗方法。《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肿胀论》:“青(肝)水灸肝井(大敦);赤(心)水灸心荥(少府);黄(脾)水灸脾俞(太白);白(肺)水灸肺经(经渠);黑(肾)水灸肾合(阴谷)。”
-
朱世续
朱世续(?-1768年)清代医生。四川通江人,尝由名师指点,甚精于灸疗。曾治一传尸痨之患者,其家数人染疾。朱氏以灸“肾俞”之法,兼以药治而愈。后因天下大疫,朱氏以老年而亲赴诊疗,终于过劳而卒于途中。
-
神灸经纶
《神灸经纶》为书名,清·吴亦鼎撰著。成书于咸丰三年(1853年)。本书内容专论灸法,详列蓄艾、用艾、灸忌、经脉循行、穴位主治等。临床应用强调辨证论治。卷一论灸疗的方法、禁忌、灸后调养、经络循环及释周身部位名称;卷二为十二经、奇经八脉的经穴位置与灸法;作者认为“针之手法未可以言传,灸之穴法尚可以度识”。
-
艾卷灸
概述:艾卷灸为灸疗方法名。艾条灸按其操作方法,可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二种。又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三种。是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寸左右距离,使患者有温热而无灼痛的一种方法。亦有认为相对烧灼灸而言,凡可使患者产生温热感觉的灸法,均称为温和灸。古代的太乙神针、雷火针灸法属此范畴。
-
马刀疮
发于颈腋部形似马刀之淋巴结结核继发感染。见《医学正传》卷六。《疡科准绳》卷三:“又有马刀疮,亦生于项腋之间,有类瘰疬,但初起其状类马刀,色赤如火烧烙,极痛,此疮甚猛,宜急治之。”未溃者治宜内服柴胡通经汤,已溃者则用救苦化坚汤内服。亦有灸疗之法,可艾灸肩井、肺俞、膻中、风池等穴位。
-
腰部八穴
腰部八穴为经外奇穴名。出《最新灸疗宝典》。位于腰骶部。令患者食、中和无名指并拢,以三指中节宽度为一边,作成等边三角形纸片五块,然后于命门穴下1寸处划一横线,将三块纸片平排于此横线下,三角形的二角在上,顶角向下,中间一块三角形的顶点对准脊柱中线,其上缘共得4点,即是4个穴位;主治虚劳羸瘦、身体衰弱。
-
温灸器
有调和气血、温散寒邪、通经活络的作用。《针灸一本通》记载了一种可以固定在腧穴上持续灸疗的温筒器:灸筒由内筒,外筒两个相套而成,均用2~内筒安置一定位架,使内筒与外筒间距固定:外筒上安置一手柄以便挟持或取下。温灸架:温灸架温灸架可用于艾条温和灸,因无需手持移动,有灸架支持,故作用稳定持久,安全简便。
-
瘫痪护理常规
操作名称瘫痪护理常规方法及内容1、预防褥疮。②排尿困难者,定时按摩膀胱,但不可重压,病情许可时协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排空膀胱残余尿。每日更换无菌引流管及储尿袋。气管切开者按气管切开护理。便秘时按医嘱给缓泻剂或隔2-3天灌肠1次。理疗、灸疗或拔火罐时均应注意防止烫伤。瘫痪肢体应保持功能位置;
-
田氏保婴集
《田氏保婴集》为儿科著作。又名《保婴集》。一卷。元代著述。撰人佚名,约刊于14世纪。书中记述婴儿杂病的一些简便医疗药方和灸疗小儿惊痫、疳瘦等病的治法。现有《济生拔萃》本。又见《丛书集成初编》。
-
灸法秘传
《灸法秘传》为书名。清·金冶田传,雷少逸编。刊于光绪九年(1883年)。内容有正面(穴)图,背面(穴)图、指节图、灸盏图、灸药神方、灸法禁忌,全书主体部分为中风、尸厥应灸七十症的灸法取穴。书末由刘国光氏附入太乙神针方及雷火针法。其中将特制的药艾放入银质的“灸盏”中进行灸疗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特点。
-
硫黄灸
硫黄灸为灸法的一种。用于治疮疡久不愈合形成瘘管者。见《外科精义》灸疗疮肿法:“硫黄一块,可疮口大小安之,别取少许硫黄于火上烧,用钗头挑起,点硫黄令着三五遍,取脓水干为度。”
-
外肾吊痛
外肾吊痛病证名。阴囊部重坠之引痛者。出《世医得效方》卷三。即因阴囊部或睾丸等疾病引发之坠胀、疼痛之证候。多发于狐疝等疝气病者。治宜灸疗,取足大趾、次趾下中节横纹中灸五壮。参见狐疝条等。
-
中医医院肺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呼吸机、血气分析仪、中药雾化吸入设备、纤维支气管镜等肺病科专科设备。诊疗设备和相关功能检查室应全院共享。二级中医医院应具备开展普通感冒、时行感冒、哮病、喘证、咳嗽、肺胀、肺痈、痰饮等肺病科的常见、多发病常规诊疗的能力。
-
中医医院神志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医医院神志病科应设置中医治疗室,开展针刺、灸疗、拔罐、熏蒸、中药泡洗、音疗等治疗。妇科心法要诀》)56.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57.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58.痛泻药方(《丹溪心法》)59.温胆汤(《备急千金方》)60.五苓散(《伤寒论》)61.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