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温解表
辛温解表为治法。是指用性味辛温,具有疏风散寒作用的方药治疗风寒表证的治法。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痛,苔薄白,脉浮紧为主症。上半身浮肿较重的早期水肿证,兼有发热恶风的风湿骨痛及外感风寒诱发的哮喘证等均可酌情应用。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苏叶、藿香、防风、荆芥等。代表方有麻黄汤、桂枝汤、香苏散等。
-
外科解表法
概述:外科解表法(exterior-relievingmethod)是指用解表发汗的方药达邪外出,使外证得以消散的外科治法。再配以连翘散结清热解毒,山栀清热泻火,丹皮凉血清热,石斛清热生津,玄参泻火解毒,夏枯草清肝泻火、软坚散结。所以《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疮家,身虽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
解表法
针对病证的寒热,可分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适用于恶寒重而发热较轻,全身酸痛,无汗的风寒表证。代表方有麻黄汤、桂枝汤、香苏散等。是指用性味辛凉,具有疏风散热作用的方药,治疗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的治法。代表方有桑菊饮、银翘散、升麻葛根汤等。3.应辨清表寒、表热、表虚、表实之不同,然后进行处方用药。
-
葱豉茶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七方之葱豉茶:处方:葱白3茎(去须),豉半两,荆芥1分,薄荷30叶,栀子仁5枚,石膏3两(捣碎),茶末3钱(紫笋茶上)。功能主治:伤寒头痛壮热。用法:水煎代茶频饮,宜温服。功效:葱豉茶具有辛温解表的功效。适用人群:葱豉茶适用于外感风寒,体热头痛等。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风寒喉痹
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故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风寒喉痹的治疗:内治:治法:辛温解表,疏风散寒。又称喉闭。是指以咽部红肿疼痛,或干燥、异物感不适,吞咽不利等为主要表现的咽喉病。喉痹的病因病理有风热与阴虚之不同,故将风热邪毒引起的喉痹,称为风热喉痹,由脏腑亏损、虚火上炎而致的喉痹,称为虚火喉痹。
-
扑感片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PuganPian标准编号WS3-B-3800-98处方地胆草60g苍耳草400g山葡萄800g紫苏油0.2ml对乙酰氨基酚40g马来酸氯苯那敏0.7g制法以上六味,地胆草、苍耳草、山葡萄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25~60℃)10ml,振摇5分钟,滤过,滤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5%香草醛硫酸溶液1~
-
解表剂
概述:解表剂(superficies-resolvingformula)是指以辛散轻扬的解表药为主配伍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主治各种表证方剂的统称。风寒表证是因人体遭受风寒致病邪气侵袭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寒怯冷较重,发热相对较轻或不明显,头身酸楚疼痛,无汗或有汗,鼻塞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脉浮缓等。
-
太阳经病
《伤寒溯源集·太阳经纲领》:“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夹督脉而行。风寒客之,故头项强痛也,风寒在表则恶寒。”《医学心悟·太阳经证》:“太阳经病,头痛,发热,项脊强,身体痛,鼻鸣,干呕,恶风,自汗,脉浮缓者,名曰中风。
-
冒寒
冒寒病名。感冒之一种。见《丹溪心法附余·伤寒》。为寒邪罩冒体表,证见遍体酸疼,头亦微痛,畏寒发热而乏汗,脉浮。治宜辛温解表法(见《时病论·冒寒》)。详见风寒感冒条。
-
疮疡解表法
疮疡解表法疮疡的内治法则之一。《素问·五常政大论》:“汗之则疮已”。即在疮疡初起之时,约七日之内,如尚未成脓破溃,正气未虚而兼有表证者,可应用解表药物,使毒邪随汗而泄,疮疡得以消散。临床应辨寒热,分别采用辛凉解表或辛温解表法。辛凉方剂有蟾酥丸、银翘散、万灵丹等,辛温方剂则有荆防败毒散等。
-
感冒疏风片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GanmaoShufengPian标准编号:WS3-B-2251-96处方:麻黄绒50g苦杏仁75g桂枝75g白芍(酒炙)125g紫苏叶50g防风75g桔梗50g独活50g甘草50g大枣(去核)75g生姜(捣碎)50g谷芽(炒)125g制法:以上十二味,防风、独活、大枣煎煮三次,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功能与主治:辛温解表,宣肺和中。
-
济众酊
其他应符合酊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N)。注意:周岁以内婴儿禁服。广州市药品检验所起草济众酊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济众酊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辛温解表,散寒止痛,化湿开胃。不良反应:注意事项:1.饮食宜清淡。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
辛温活瘀汤
《中医外伤科学》:组成:荆芥、防风、葱根、灵仙、赤芍、猬皮、天丁、泽兰。功效:辛温解表,活瘀通络。主治:风寒型荨麻疹。用法用量:水煎服。
-
祛风散寒法
定义:祛风散寒法是用具有辛温解表作用的药物组成的方剂,通过祛风散寒,解除风寒所致眼病的治法。祛风散寒法的适用病证:祛风散寒法主要用于外感风寒之眼病。如目睛疼痛,羞明流泪,或目睛生翳,伴有鼻流清涕,头痛,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紧等。
-
温肺散寒
温肺散寒为治法,又称温肺。指用具有温阳补肺散寒作用的方药,治疗肺阳虚寒凝证的治法。肺寒本属阳虚,阳虚生外寒,故本法具温肺、散寒作用,多用辛温解表之剂,常用细辛、桂枝、麻黄、干姜、葱白之类。阳虚则阴盛,故肺寒多饮证,治宜温肺逐饮,常用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等。
-
小儿表热
小儿表热小儿诸热之一。指小儿由于外感风邪引起的发热,病位在表,并伴有鼻塞、流涕、喷嚏或咳嗽等表证。一般分风寒、风热两类。治宜辛温解表,可选用香苏散或参苏饮加减。风热发热,症见汗出,身热面赤,目涩多肿,恶风气喘,喜凉吮乳时口中气热。治宜辛凉解表,可选用桑菊饮或银翘散加减。
-
太阳经证
《伤寒溯源集·太阳经纲领》:“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夹督脉而行。风寒客之,故头项强痛也,风寒在表则恶寒。”《医学心悟·太阳经证》:“太阳经病,头痛,发热,项脊强,身体痛,鼻鸣,干呕,恶风,自汗,脉浮缓者,名曰中风。
-
温肺
温肺又称温肺散寒。针灸常选列缺、肺俞、风池、风门、合谷、大椎等穴,针用泻法,并可加灸。肺寒本属阳虚,阳虚生外寒,故多用辛温解表之剂温肺散寒,常用细辛、桂枝、麻黄、干姜、葱白之类。阳虚则阴盛,故肺寒多饮证,治宜温肺逐饮,常用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等。又温肺常须结合补脾益肺,或温补命门以治其本。
-
黄豆芫荽煎
处方:黄豆10克芫荽(香菜)30克制法:将黄豆适量水煎煮,15分钟后加入芫荽,再煎15分钟,去渣。功能主治:辛温解表,健脾胃。适用于流行性感冒。用法用量:1次服完。每日1服。摘录:《民间方》
-
葱白生姜汤
概述:葱白生姜汤以葱白连根、淡豆豉、生姜、生甘草、萝卜等为主要原料,具有辛温解表,发散风寒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者。做法:将葱白连根、生姜、生甘草洗净、切碎,萝卜去皮、切片,放锅中加酱油、精盐、豆豉煽炒后,加入适量水煮汤,至熟后调味服食。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寒者热之
寒者热之为治则。《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证有表寒、里寒之别,因而在治法上亦有所侧重。治表寒证,宜用辛温解表的汗法,以发散风寒;治里寒证则用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等温法,以祛寒温里。针灸常用风门、身柱、关元、足三里等,常用灸法。
-
触经感冒
触经感冒病名。见明·岳甫嘉《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篇》。多因经期感受风寒之邪,营卫失调,证见经行周身疼痛,手足麻痹,寒热,头痛目眩等。治宜辛温解表为主。方用五积散类。
-
表寒证
又称风寒束表证。即风寒束表,肺卫气郁,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体疼痛,鼻塞流清涕,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治宜辛温解表,可选用麻黄汤、桂枝汤、荆防败毒散、葱豉汤、杏苏散等方。《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寒证有表寒证、里寒证、虚寒证、寒实证之分。
-
感冒汤2号
处方:麻黄3g,桂枝3g,荆芥穗6g,防风9g,羌活6g,辛夷6g,淡豆豉9g,苇根20g,甘草3g。功能主治:辛温解表。主风寒型感冒。恶寒或微发热,无汗,头痛,周身骨节酸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临证医案医方》
-
荆防排毒汤加减
处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桑叶9克,豆豉12克,羌独活各10克,前胡6克,陈皮6克,薄荷6克(后下),鲜姜2片,杏仁10克,苏叶9克,焦枳壳6克。功能主治:辛温解表。主外感风寒。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施闻鸡方
-
香薷丸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香薷丸:处方:香薷(去根.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伤暑伏热,烦渴瞀闷,头目昏眩,胸膈烦满,呕哕恶心,口苦舌干,肢体困倦,不思饮食,或发霍乱,吐利转筋,并宜服之。各家论述:《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此方芳香除秽,酸甘养阴,略佐淡渗去湿,而重用香薷辛温解表散寒,兼能祛暑化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