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经散寒
温经散寒为治法。指用具有温阳散寒通经作用的方药,治疗寒滞经脉证的治法。如寒邪凝滞经络,肢体关节疼痛,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行走不便。针灸临床常以局部与循经取穴为主,酌配肾俞、关元、大椎等穴,针用泻法,加灸。如妇女冲任虚寒而月经不调或月经后期,针灸临床上常选用气海(或关元)、三阴交、血海、归来等穴。
-
外科温通法
概述:外科温通法(warm-dredgingmethod)是指用温经通络、散寒化痰的方药,以驱散阴寒凝滞之邪的外科治法。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组成]熟地、麻黄、白芥子、炮姜、炭肉桂、鹿角胶、甘草[用法]水煎服。[功用]温阳补血,散寒化痰。温经散寒、祛风化湿药,如细辛、桂枝、生姜、羌活、独活、桑寄生、秦艽等。
-
阴毒内消散
处方:麝香、牙皂、良姜、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各二钱,轻粉、腰黄、川乌、山甲片、阿魏(瓦炒去油)各三钱,丁香、肉桂、白胡椒各一钱,樟冰四钱。主治阴证肿疡,如背疽、脑疽、乳疽、瘰疬、寒湿流注、鹤膝风等,漫肿平塌,根盘散漫不收,不焮痛,不发热,不作脓,皮色不变。
-
赤丸
《金匮要略》卷上:赤丸:处方:茯苓56克半夏56克(洗)乌头28克(炮)细辛14克制法:上四味,研末,纳真朱为色,炼蜜为丸,如麻子大。备注:方中乌头温经散寒,可治沉寒痼冷引起的腹痛,细辛、茯苓、半夏温化寒饮;而《普济方》仅用乌头、半夏2味,易白凤仙子、杏仁,黄丹为衣,服7丸至谷道见血而止。其瞑眩之性可知。
-
陷下则灸之
陷下则灸之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陷下”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中气下陷,一是指脉象沉下。多见于气虚证或阳虚证。《黄帝内经灵枢·禁服》:“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着)血,血寒,故宜灸之。”指虚寒病证,脉陷下不起者,是气虚血滞,宜用灸法以温经散寒。
-
大岩蜜丸
处方:防风、灵脂、延胡、生地、当归、甘草、赤芍、益母草、川芎、干姜、乌药、白芷、蒲黄、陈皮、细辛、吴茱萸。功能主治:温经散寒。主产后心痛,因虚寒血凝上冲于心之包络。至于火因血虚而上升冲心包络致痛者,则非吴萸、干姜之辛热所能止者,即痛止而血必得热则行,血来太甚,产妇益弱矣。
-
大温经汤
功能主治:《古今医鉴》卷十一方之大温经汤主治妇女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饮食少进,四肢倦怠。加生姜,水煎服。功能主治:《证治准绳·女科》卷一方之大温经汤功能温经养血,活血调经。治瘀血阻滞,致经水淋漓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或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
温经散寒洗剂
《外科新编》:方名:温经散寒洗剂组成:附子30g,干姜30g,桂枝30g,当归30g,花椒30g,赤芍30g,细辛30g,麻黄30g,红花30g,毛皮树根120g。功效: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主治:脉管炎,风寒痹痛。用法用量:上药放大砂锅内,加水10碗,煎至5碗,去滓,洗患处。
-
坐垫法
坐垫法是将药物研末,炒热布包,让病人坐在药包上,使肛门、会阴部接触药包,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坐垫法古代广泛流行于民间,清代吴尚先对此法非常重视,在《理瀹骈文》中有详细记载,他认为外治法应当三焦分治:“大凡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唁鼻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主治病症泄泻艾叶止泻垫(《理瀹骈文》)艾叶500g。
-
电子冷热针灸治疗仪
该机采用半导体电能为热源,利用电子原件测温与控温,并设有自动计时装置,该机还可用现代冷冻技术使穴位致冷,通过穴位经络而对机体产生滋阴降火的作用。可用于水肿、淋证、胁痛、消渴、风湿痹痛等症的治疗。通过近年来的临床验证,对一些疑难杂症,如糖尿病、哮喘、肾炎、胆囊炎、末梢神经炎、青光眼等有较好的疗效。
-
耳灸法
耳灸法是用温热作用刺激耳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近来研究证明,耳灸具有温经散寒、疏通经络的作用,它能够调整生理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内分泌活动,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3穴,灸至病人感觉温热而稍有灼痛为度。3日灸治一次,复灸时应更换耳穴。耳灸法多用于治疗虚证、寒证和痹痛等,以耳灸镇痛也多获效验。
-
骨伤科外治法
(2)掺药。即将药物制成液状药剂,直接涂搽或配合理伤手法使用于患部.常用的涂搽制剂有水剂,油剂、酒剂三种,多用于早期伤口感染,治疗跌打损伤或理筋手法时的局部涂擦,或用于闭合性新伤及陈伤旧患。(6)热熨。即将药物加热后用布袋装好,熨贴于损伤局部,适用于骨关节损伤时间较长,局部瘀血凝聚、肿痛不消者;
-
化学灸
化学灸是指利用药物发生化学反应时产生的湿热刺激进行施灸的方法。操作方法较为简单,只需将预先制好的化学灸片或灸膏敷贴在穴位上,然后滴入特制药水,即刻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适宜人体的温热刺激,使之透入经络穴位,达到疏通经络、宣导气血、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目的。
-
火针疗法
概述:火针疗法:1.治疗方法;此法古称“焠刺”、“燔刺”,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临床多以此治疗风寒湿痹、痈疽及瘰疠等症。《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所述以“燔针劫刺”治疗经筋痹证即指本法。临床上对痈疽、瘰疬等,可深刺以排除脓液,对象皮腿、风湿痹痛及顽癣等宜予浅刺或叩刺法。中国民间疗法丛书。
-
火针刺法
火针刺法是将特制的金属粗针,用火烧红后刺入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火针古称“燔针”,火针刺法称为“焠刺”。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作用,临床常用于风湿寒痹、痈疽、瘰疬等疾病。钨合金火针物理性能好,有耐高温、不退火、变形少、不易折、高温下硬度强等特点。
-
火针法
患者来取合适的体位。如属较浅的点刺法,可以烧至通红,速入疾出,轻浅点刺。颜面部除了面部痣及扁平疣外一般不用火针,尤其靠近五官的穴位不宜火针针刺。适用范围:主要用于痹证、胃下垂、慢性泄泻、痢疾阳萎、痈疽、痔疮、瘰疬、腱鞘囊肿、象皮腿、月经不调、小儿疳积,以及某些皮肤病如疣、痣、癣、疮节等。
-
香附饼灸
香附饼灸为隔物灸法之一。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卷五》:“生香附为末,生姜自然汁和,量患大小作饼,覆患处,以艾灸之。”具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的作用,用于治疗瘰疬痰毒或风寒袭于经络所致的红肿等。
-
烟草灸
烟草灸为灸法之一。即香烟灸法。在没有艾条的情况下,用香烟代替艾条进行施灸的一种方法。此法简便易行,具有温经散寒活血的作用。
-
血寒月经过少
血寒月经过少的病因、症状及治疗:多因妇女摄生不慎,寒邪内侵,与血搏结,气血运行受阻,以致经行不畅,所下涩少。治疗以温经散寒,养血活血,方用艾附暖宫丸。因素体阳虚,阴寒内生,气血化生不足而冲任血少。症见经量涩少,色淡质稀,形寒畏冷,小腹冷痛,喜得温热。治疗宜温经养血,用大营煎加炮姜,甚者加附子。
-
祛寒法
祛寒法即温法。1.温中祛寒法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证。常用方如理中汤、吴茱萸汤、小建中汤等。2.回阳救逆法用于治疗肾阳衰微,阴寒内盛之证。常用方如四逆汤、参附汤等。常用药如附子、肉桂、干姜等。3.温经散寒法用于治疗阳虚,寒邪凝滞经络、血脉所致诸痛证。2.本法常用药多辛燥温热,忌用于热证、阴虚证。
-
经来成块
见《竹林女科证治》。多因气滞血瘀或血寒凝泣,以致行经时多含血块。血瘀者,症见小腹痛不可忍而拒按,宜化瘀调经,用延胡索20克、蒲黄15克、五灵脂15克,共为细面,每服10克,酒调服;若寒凝者,症见经来成块,色暗黑无块,小腹胀痛,口唇麻木,宜温经散寒,用内补当归丸。
-
狐疝
概述:狐疝(indirecthernia)为病证名。又名阴狐疝气,狐疝风。俗称小肠气。狐疝的病因病机:狐疝多因寒气凝结厥阴肝经所致。亦与气疝大同小异。”狐疝的辨证治疗:狐疝治宜疏肝理气、温经散寒为主。可选用蜘蛛散、导气汤、酒煮当归丸、济生橘核丸、三层茴香丸。或二陈汤加香附、厚朴、青皮、青木香、苍术、干姜等。
-
狐疝风
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俗称小肠气。狐疝风的病因病机:狐疝风多因寒气凝结厥阴肝经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寒气下注,入于 中,名曰狐疝,亦属 病。”可选用蜘蛛散、导气汤、酒煮当归丸、济生橘核丸、三层茴香丸。或二陈汤加香附、厚朴、青皮、青木香、苍术、干姜等。
-
寒疝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疝者,厥疝、癥疝、寒疝、气疝、盘疝、胕疝、狼疝,此名七疝也。”《儒门事亲》卷二:“七疝者何,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狐疝、 疝,是谓七疝。”《类证治裁》卷七:“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言脾受肝尅,气逆上升,《卫生宝鉴》当归四逆汤、苦楝汤。”
-
妇科万应膏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FukeWanyingGao标准编号:WS3-B-2696-97处方:苏木9g川芎18g青皮9g白蔹18g干姜9g石楠藤18g葫芦巴(炒)9g泽兰21g小茴香9g茺蔚子21g九香虫9g艾叶24g白芷9g拳参27g红花9g当归36g桉油20mg制法:以上十七味,除桉油外,其余苏木、川芎等十六味,用75~功能与主治: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
附桂紫金膏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FuguiZijinGao标准编号:WS3-B-0299-90处方:附子40g防风40g杜仲40g白芷40g五灵脂40g独活40g当归40g川芎40g木瓜40g羌活40g乳香40g没药40g木香40g肉桂40g制法:以上十四味,除乳香、没药、木香、肉桂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外;每15斤膏药油兑乳香面、没药面、广木香面、肉桂面各2两,搅匀。
-
暖宫孕子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NuangongYunziWan标准编号:WS3-B-0450-90处方:熟地黄240g香附(醋炙)120g当归90g川芎90g白芍(酒炒)60g阿胶60g艾叶(炒)90g杜仲(炒)120g续断90g黄芩60g制法:以上十味,熟地黄、杜仲、香附、续断、艾叶、黄芩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
-
三层茴香丸
概述:三层茴香丸又名三增茴香丸,出自《是斋百一选方》卷十五方。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SancengHuixiangWan标准编号:WS3-B-0677-91处方:八角茴香(盐100g拌炒)200g川楝子(炒)200g木香200g茯苓800g北沙参200g荜茇200g槟榔100g附子(制)100g制法: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低温干燥,即得。
-
十二温经丸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或棕黑色的水蜜丸;十二温经丸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十二温经丸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温经散寒,养血祛瘀。用于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月经不调,小腹冷痛。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治疝茴香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ZhishanHuixiangWan标准编号:WS3-B-1761-94处方:小茴香(盐炒)100g北沙参100g川楝子(炒)100g木香100g槟榔50g附子(制)100g 荜茇100g茯苓400g制法: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低温干燥,即得。鉴别:(1)取本品1.5g,研细,加氯仿10ml,振摇15分钟,滤过。
-
独活苍术汤
处方:独活苍术防风细辛川芎甘草功能主治: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主少阴寒湿腰痛,不能转侧,头痛身疼,无汗拘紧,脉左尺细紧。用法用量:水煎服。寒甚,加生姜、桂枝。摘录:《症因脉治》卷一
-
甘草附子汤
《伤寒论》方之甘草附子汤:别名:四物附子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七)。甘草6克(炙)附子12克(炮,去皮,破)白术6克桂枝12克(去皮)功能主治:《伤寒论》方之甘草附子汤功能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
-
桂枝桃仁汤
《妇人大全良方》卷一:桂枝桃仁汤:处方:桂枝芍药生地黄各60克桃仁(制)50个甘草30克制法:上药研为粗末。摘录:《万氏女科》卷一《鸡峰》卷十七:方名:桂枝桃仁汤组成:桂枝3两,赤芍药3两,熟干地黄2两,桃仁1两,甘草1两。主治:妇人月经不行,腹痛较甚,或脐下有积块者。妇人月事不通,小腹臌胀疼痛。
-
回阳通脉饮
处方:党参15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黄芪2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熟地20克,炮姜5克,肉桂5克,附子5克。功能主治: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去腐生肌。主寒湿入络,气血瘀滞。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徐淑芬方
-
加减白通汤
用法用量:每服五钱,加生姜五片、葱白五茎,水煎,空腹服。功能主治:《卫生宝鉴》卷二十二方之加减白通汤主治形寒饮冷,大便自利,完谷不化,脐腹冷痛,足胻寒而逆。《医学启源》卷中方之加减白通汤:处方:附子1两(去皮脐),干姜1两(炮),官桂5钱,白术5钱,草豆蔻(煨)5钱,甘草5钱,人参5钱,半夏(炮)5钱。
-
加减乌金散
《女科万金方》:加减乌金散:处方:厚朴2钱,柴胡2钱,黄芩2钱,麻黄2钱,陈皮1钱5,当归1钱5,川芎1钱5,桔梗1钱5,茯苓1钱5,白芍1钱5,熟地1钱五,羌活1钱,草果1钱,半夏1钱,甘草9分。功能主治:产后寒伤腠理,热遏胸中,寒热往来,胸满呕恶,脉数弦滞者。加减:有汗,多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
-
阳和活络汤加减
处方:麻黄5克,白芥子10克,熟地15克,桂枝10克,甘草3克,炮附子10克,姜黄6克,淫羊藿15克,当归10克,川芎6克,制乳没各6克。功能主治:温经散寒,化痰祛瘀。主寒邪祛瘀,痹阻经络。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摘录:郑国珍方
-
三点金草
别名:三脚虎、六月雪[福建、广东]、纱帽草、斑鸠窝[云南]、品字草、三点桃、哮灵草来源:豆科山绿豆属植物三点金草Desmodiumtriflorum(L.)DC.,以全草入药。性味:苦、微辛,温。功能主治:行气止痛,温经散寒,解毒。用于中暑腹痛,疝气痛,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关节痛,狂犬病。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温经止痛汤
《中医妇科治疗学》:方名:温经止痛汤组成:川芎2钱,五灵脂2钱,白芷2钱,焦艾3钱,香附3钱,生姜2钱。功效:温经散寒。主治:经期感寒,少腹冷痛,喜热熨,经量少,色暗红,头疼恶寒,苔白,脉浮紧。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加减:手足发冷,喜热恶寒,经色如黑豆汁者,加入小温经汤。
-
芎归桂朴汤
《医醇剩义》卷三:组成:川芎8分,当归2钱,桂枝8分,厚朴1钱,枳实1钱,广皮1钱,半夏1钱5分,茯苓3钱,天麻6分,菊花2钱,生姜3片。心下痞满,作哕头眩。各家论述:临产寒战发热,纵有风寒,非坐草时可一旦去也。故只宜肉桂以温经散寒,厚朴温中降气,而主以佛手散,辅以冬葵子、红花、枳壳、脂麻以行血滑胎。
-
温经通络膏
《中医外伤科学》:方名:温经通络膏组成:乳香、没药、麻黄、马钱子各等量。功效: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主治:骨与关节筋络损伤,兼有风寒湿邪者;或寒湿伤筋,或旧伤劳损等。用法用量:蜂蜜调敷。制备方法:共为细末。
-
阴狐疝
概述:阴狐疝为病名。俗称小肠气。病因病机:多因寒气凝结厥阴肝经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寒气下注,入于 中,名曰狐疝,亦属 病。”辨证论治:治宜疏肝理气、温经散寒为主。选用蜘蛛散、导气汤、酒煮当归丸、济生橘核丸、三层茴香丸。或二陈汤加香附、厚朴、青皮、青木香、苍术、干姜等。
-
温法
温法又称"祛寒法","温里法",为治疗八法之一,是指用温热药或有补阳作用的针灸配方以治疗寒证的方法。本法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温经散寒等作用。本法一般不适用于热证,阴虚证、真热假寒者尤忌。《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劳者温之”。具体方法有温中祛寒、湿经祛寒、回阳救逆。
-
虚寒白喉
概述:虚寒白喉为病证名。见清·余二田《喉症指南》。病因病机:由秉质素弱,兼感寒邪所致的白喉。《喉证指南》:“虚寒白喉,脉沉迟无力,由秉质素弱,兼感寒邪所致,非时疫白喉证也。”症状:其症初起无恶寒发热,饮食如常,惟唇白面青,精神疲倦,喉内起白皮或白块,随时增加。治疗:治以温经散寒为主。用附桂理中汤。
-
阴狐疝气
概述:阴狐疝气为病名。俗称小肠气。阴狐疝的病因病机:阴狐疝多因寒气凝结厥阴肝经所致。亦与气疝大同小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寒气下注,入于 中,名曰狐疝,亦属 病。”可选用蜘蛛散、导气汤、酒煮当归丸、济生橘核丸、三层茴香丸。或二陈汤加香附、厚朴、青皮、青木香、苍术、干姜等。
-
药锭灸
药锭灸为灸法之一种。根据所加药品的不同,又有阳燧锭灸、香硫饼灸、救苦丹灸等多种,临床应用各有所长,其基本功效为温经散寒、消瘀散结、通络止痛,较多地应用于身体某一局部出现的气滞血瘀病症。阳燧锭灸最常用,其药锭是以蟾酥,朱砂、川乌、草乌、僵蚕等药研末,用硫磺熔化后,加麝香、冰片制成。
-
水禁
系禁疮之一。出《痘疹经验良方》。痘疮将出,毒气方炽,误食生冷,以致痘毒停滞皮肉之间,隐隐有红点,或于头面、两胁、手足之际,发有水疱。如冷气在内,则腹痛肚胀;冷气在外,则发热恶寒,称为水禁。治以温经散寒为主,如肉桂、丁香、升麻、茯苓、大腹皮之类。冷食伤及脾胃者,需防泄泻,再加山楂。
-
摩法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掌摩法是用掌根部(或大、小鱼际)或全掌贴附一定的部位,通过连动前臂、腕关节作环旋运动,动作应和缓协调。摩法的作用与应用:摩法具有温经散寒、理气消积的作用,常用于胸腹及胁肋部,治疗胃脘痛、胸胁胀满、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等。
-
二仙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ErxianWan标准编号:WS3-B-1471-93处方:木耳600g苍术(麸炒)100g生川乌20g生草乌20g杜仲(盐炒)20g牛膝20g升麻20g六神曲(麸炒)20g制法:以上八味,生川乌、生草乌粉碎成细粉,其余木耳等六味粉碎成细粉,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性状:本品为糖衣水丸,除去糖衣后,显黑褐色;
-
和合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HeheWan标准编号:WS3-B-1558-93处方:木耳600g苍术(麸炒)100g生川乌20g生草乌20g没药25g乳香25g牛膝?鉴别: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胶质碎片红褐色,表面有弯长形或圆柱形孢子,孢子大小为9~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砂晶。本品宜与二仙丸合用,妇女先服用二仙丸600g然后再服和合丸至病愈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