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俞
概述:胆俞为经穴名(DǎnshùBL19)。深层有胸背神经、第10和第11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相应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胆俞穴主治肝、胆、胃、胸胁等疾患:如胸胁疼痛、脘腹胀满、饮食不下、呕吐胆汁、口苦舌干、咽痛、目黄、翻胃、噎膈、黄疸、头痛振寒、骨蒸潮热、惊悸不寐、虚劳失精、诸血症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
-
肝俞
肝即肝脏,俞即输注,本穴是肝气输注的部位,故名肝俞。肝俞穴主治肝胆、神志、眼目、血证等疾患:如脘腹胀痛、胸胁支满、黄疸结胸、吞酸吐食、饮食不化、目赤痒痛、胬肉攀睛、目生白翳、雀目、青盲、癫狂、病症、脊强反折、鼻衄、唾血、吐血、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腰背痛、咳逆短气、寒疝、气瘿、瘰疬等。
-
心悸·心虚胆怯证
定义:心悸·心虚胆怯证(palpitationwithsyndromeofheartdeficiencyandtimidity)是指心气不足,胆腑怯弱,以心悸,善惊易怒,坐卧不安,多梦易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舌象多正常,脉细略数或弦细等为常见症的心悸证候。若惊悸心胆虚怯可加炙甘草以补益心气,心阴不足加柏子仁、五味子、酸枣仁以养心安神收敛心气。
-
阳黄·湿困脾胃证
定义:阳黄·湿困脾胃证(yangjaundicewithsyndromeofdampnessretaininginspleenandstomach)是指湿热蕴结于脾胃,以身目俱黄,黄色晦滞,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纳少,腹胀,大便溏垢,苔腻微黄,脉弦滑或濡缓等为常见症的阳黄证候。取至阳、睥俞、胆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穴。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
-
急痛
治疗:针刺法:治则疏肝利胆,行气止痛处方胆俞肝俞日月期门阳陵泉胆囊穴方义胆俞配日月,肝俞配期门为俞募配穴,每次选用一组,选取右侧,以疏调肝胆气机而止痛;胆道蛔虫症:胆道蛔虫症系蛔虫钻人胆道所引起的急性病症。治疗:针刺法:治则清利湿热,通淋止痛处方肾俞三焦俞关元阴陵泉三阴交。
-
阳纲
阳纲穴主治胆、胃、胸、腹等疾患:如饮食不下,脘腹膜胀,黄疸,消渴,不嗜食,身热,胁肋痛,肠鸣,泄泻,腹痛,胁痛,脘腹胀痛,肠鸣泄泻,现又多用阳纲穴治疗肝炎,胃炎,胸膜炎,消化不良,胃痉挛,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心内膜炎,肌内风湿病,蛔虫性腹痛等。分布着第八、九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
-
胁肋痛
胠胁肋痛的辨证治疗:肝气郁结:症状:胁肋部胀痛,疼痛位置不固定,疼痛每因情志喜怒而增减,伴有胸闷,饮食减少,嗳气频繁发作,喜欢叹气,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用点法或按法在患者背部膈俞、肝俞、胆俞及压痛点处施术,每穴约3分钟。用指按揉患者章门、期门穴,每穴约1分钟。
-
胠胁肋痛
胠胁肋痛的辨证治疗:肝气郁结:症状:胁肋部胀痛,疼痛位置不固定,疼痛每因情志喜怒而增减,伴有胸闷,饮食减少,嗳气频繁发作,喜欢叹气,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用点法或按法在患者背部膈俞、肝俞、胆俞及压痛点处施术,每穴约3分钟。用指按揉患者章门、期门穴,每穴约1分钟。
-
阳黄·肝胆湿热证
定义:阳黄·肝胆湿热证(yangjaundicewithsyndromeofdamp-heatinliverandgallbladder)是指湿热内蕴,肝胆疏泄失常,以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心中懊 ,口干而苦,纳呆厌油,恶心欲吐,腹满胁痛,大便秘结或呈灰白色,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阳黄证候。取胆俞、阳陵泉、太冲、腕骨穴。
-
四花
概述:四花为经外奇穴名。出自《外台秘要》(《外台秘要·崔氏别录》)。位置:《针灸聚英》认为:“合太阳行背二行膈俞、胆俞四穴。”一说以大椎经喉结至鸠尾尖之长为度,由喉结经大椎向下量至脊背正中,其端点上、下、左、右旁开各0.5口寸处;功能主治:主治痨瘵、咳嗽、哮喘、虚弱羸瘦等。刺灸法:艾炷灸7~
-
四华
四华为经外奇穴名。即四花穴。出《外台秘要》。其位置约当第七、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亦即膈俞、胆俞两穴。一说以大椎经喉结至鸠尾尖之长为度,由喉结经大椎向下量至脊背正中,其端点上、下、左、右旁开各0.5口寸处;主治痨瘵、咳嗽、哮喘、虚弱羸瘦等,一般艾炷灸3~
-
四花患门
概述:四花患门:1.经外奇穴名;四花(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四花与患门两穴之联称·四花患门:四花患门即四花与患门两穴之联称。位置:《针灸聚英》认为:“合太阳行背二行膈俞、胆俞四穴。”刺灸法:艾炷灸7~功能主治:主治五劳七伤,骨蒸潮热,面黄体瘦,饮食无味,咳嗽,遗精,盗汗,心痛,胸背引痛等。
-
六府俞
六府俞指六府背俞穴。《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六府亦各有俞。”王冰注:“六府俞亦谓背俞也。”即胆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
-
六腑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又称“水谷之海”(《黄帝内经灵枢·玉版》)和“五藏六腑之海”(《黄帝内经灵枢·五味》)。其背俞为胃俞,募穴为中脘,合穴为足三里。其背俞为大肠俞,募穴为天枢,下合穴为上巨虚。又名净府、水府、玉海、脬、尿胞等。出陈氏《小儿按摩经》。
-
传注
又称痨瘵、传注、传尸、鬼注等。本痨以咳嗽甚或咯血、潮热盗汗、疲乏消瘦、两颧潮红等为主症,后期可出现心悸息微、面浮肢肿等危候。针灸治疗:①体针:取太渊、肺俞、膏盲、膈俞、胆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为主。也可用少量抗结核药物配合奴佛卡因注射液,按耳穴注射法注入以上耳穴敏感区,局部隆起约黄豆大小。
-
经门四花经
经门四花经为外奇穴名。出《医学入门》。参见四花:四花为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其位置约当第七、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亦即膈俞、胆俞两穴。一说以大椎经喉结至鸠尾尖之长为度,由喉结经大椎向下量至脊背正中,其端点上、下、左、右旁开各0.5口寸处;主治痨瘵、咳嗽、哮喘、虚弱羸瘦等,一般艾炷灸3~
-
鬼注
又称痨瘵、传注、传尸、鬼注等。本痨以咳嗽甚或咯血、潮热盗汗、疲乏消瘦、两颧潮红等为主症,后期可出现心悸息微、面浮肢肿等危候。针灸治疗:①体针:取太渊、肺俞、膏盲、膈俞、胆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为主。也可用少量抗结核药物配合奴佛卡因注射液,按耳穴注射法注入以上耳穴敏感区,局部隆起约黄豆大小。
-
胆募俞
胆募俞是指胆募(穴)和胆俞(穴)的合称。出《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王冰注:“胆募在乳下二肋外,期门下同身寸之五分。俞在脊第十椎下两旁,相去各同身寸之一寸半。”
-
清昊
清昊为穴名。见《西方子明堂灸经》。清冷渊为经穴名(QīnglěngyuānTE11)。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屈肘取穴。有疏通经气、清利湿热作用。如头痛、项强、目黄及肩臂疼痛不举、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等。本穴配肝俞、胆俞、阳陵泉治目黄;配支沟治胁痛;配臂臑治臂不能举。一般直刺0.5~
-
痨瘵
又称痨瘵、传注、传尸、鬼注等。本痨以咳嗽甚或咯血、潮热盗汗、疲乏消瘦、两颧潮红等为主症,后期可出现心悸息微、面浮肢肿等危候。针灸治疗:①体针:取太渊、肺俞、膏盲、膈俞、胆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为主。也可用少量抗结核药物配合奴佛卡因注射液,按耳穴注射法注入以上耳穴敏感区,局部隆起约黄豆大小。
-
温胆安神
温胆安神是一种治疗因胆虚而引起虚烦失眠的方法。针灸常选用胆俞、阳陵泉、肝俞、神门等穴,针用补法。温胆安神指一种温法。治疗胆虚而引起虚烦失眠的方法。常用方如温胆汤。
-
腧穴压痛点
腧穴压痛点内脏或某一组织器官有病,可与相应的体表输穴上产生压痛或感觉异常,按诊或针灸这些压痛点,可以诊断和治疗有关脏器的疾病。如肝、胆痛压肝俞、胆俞,牙痛压颊车等。此即《灵枢·经筋》所谓“以痛为输”的道理。
-
胆
其背俞为胆俞,募穴为日月,合穴为阳陵泉。《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偏头痛、带状疱疹、中耳炎、耳鸣、听力减退、急性胰腺炎等。与其他穴位配伍,治小儿夜啼。
-
背第一侧线
背第一侧线经穴定位线。距背正中线1.5寸,为足太阳膀胱经经过处。分布有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等各穴。
-
白昼青盲证
白昼青盲证为病证名。黑夜精明证又名黑夜睛明症,白昼青盲症。乃“肾水不足,虚阳僭上故耳,若不滋肾水以益真阴,则水不升而火不降,神光失序,不能收藏,故黑暗睛明”(《审视瑶函》)。宜滋养肾阴,以制阳光,用加减八味丸、杞菊地黄丸或鸡肝散等加减。针刺选用光明、足三里、肝俞、胆俞等穴。
-
胃脘痛外治法
胃脘痛外治法是利用药敷、膏贴、推拿、针灸等方法通过皮肤、粘膜透达于里以治疗胃脘痛的方法。(3)挑治法,取肝俞、胆俞、脾俞、胃俞等穴;(5)药物穴位注射法,以普鲁卡因、阿托品、654-2等药注入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有即刻止痛之效;(6)药物敷脐法,用麝香暖脐膏、艾叶、生姜等敷贴于神阙穴。
-
俞募穴
概念:俞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聚集输注于胸背部的特定穴。如肺癌患者肺俞穴常有压痛,气管炎患者膻中穴多有压痛,肾俞穴出现结节、压痛者,常可辅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因此在治疗时应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即属于阴性的病症(脏病、寒证、虚证),可以取治位于阳分(背部)的背俞穴;
-
冷渊
冷渊即清冷渊。见《图翼·天元太乙歌》:“五般肘痛针尺泽,冷渊一刺有神功。”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屈肘取穴。有疏通经气、清利湿热作用。如头痛、项强、目黄及肩臂疼痛不举、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等。本穴配肝俞、胆俞、阳陵泉治目黄;配支沟治胁痛;配臂臑治臂不能举。一般直刺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