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纳
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推理方法。归纳的分类:归纳按其概括的对象是否完全,可以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又分为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归纳的作用:归纳法在科学认识中有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从个别的经验事实中找出普遍特征,总结出科学理论或假说。
-
培根哲学
培根哲学最为后人称道并引起研究者兴趣的,是他的幻象说、归纳法和他的分科理论,而他留给后人的最鲜明的印象,则是他是当仁不让的西方近代实验科学的创始人。他的这种新逻辑方法,也就是他的哲学方法。归纳法:归纳与演绎是逻辑学中最基本的思维方法,但西方近代史上的大哲学家们并非在单纯逻辑学意义上对待和使用它们。
-
约
概述:约:1.约束、控制;《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膀胱…不约为遗溺。”《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爪直色白无约(皱纹)者,胆直。”《针灸甲乙经》:“膀胱…《医方集解》:“盖方成知约,庶敢用柴胡干葛耳。”归纳,概括·约:“约”意指归纳,概括。《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此刺之大约,针之极也。”
-
组群分析
组群分析(clusteranalysis)是多变量分析方法之一。某集团的因素,可以归纳为外部标准和指定簇群数,根据多维空间的因素分布,把类似的因素集中归纳为组群(cluster)。根据适当的相似度(或者距离)制出各因素间的系数表,将其中相似度最显著的进行汇集作为中心,以计算新组群与其余组群的相似度。
-
幼幼集成
概述:《幼幼集成》为中医儿科著作。清·陈复正撰。卷1论小儿赋禀、诊法、初生儿疾病的防治等;4分述儿科多种病证(包括内科杂证及外科疮疡),每病除辨证立法外,并附有正方、验方及外治法等;作者还对指纹的临床意义,惊风和伤寒痉病,杂病诸搐等证治的鉴别,儿科用药特别是寒凉药的应用等理论问题,阐述了个人见解。
-
喻昌
新建古称西昌,故晚年号西昌老人。学术贡献:喻昌治学推崇《伤寒论》,在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基础上,将《伤寒论》条文重行分类归纳,于三纲鼎立说多有阐发。晚年将其在伤寒方面之研究著成《尚论篇》八卷,详论伤寒六经证治,春月温病,夏秋暑湿热诸病及脉法、治法等。《寓意草》全文在线阅读《医门法律》全文在线阅读
-
温病学教学参考资料
《温病学教学参考资料》温病著作。南京中医学院编著。分上、下两篇,上篇总述温病学说、温病与温疫、新感与伏邪以及辨证和治法;下篇列述春温、风温、暑温等多种温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法。全书收集资料较广泛,归纳亦较系统,适用于教学参考。1959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
魏氏家藏方
《魏氏家藏方》书名。刊于1227年。本书收作者家传及其亲自试用有效的验方共1051首。归纳为中风、一切气、心气、头风头痛、伤寒、伏暑、疟疾、肾气、痰饮、补益等41门,每门列叙若干方剂,均有方而无论。现存日抄本。
-
望诊遵经
《望诊遵经》诊断学专著。作者从《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及其他著作中搜集有关望诊资料予以归纳整理而成此书。上卷叙述望诊的重要性及其掌握运用的基本原则,并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结合周身部位、四时、五方、气质等因素,阐明气色与病症的关系;
-
学古诊则
《学古诊则》脉学著作。作者采辑《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书有关脉学理论加以归纳整理,又参以己见荟萃成编。全书共40则,阐述脉义、脉法、生理脉象及病理脉象、经络、经穴等内容。1765年由王琦予以考订刊印。卢氏有一定的崇古思想,故书内反映后世脉学的发展和变化甚少。现存清刻本,又收《医林指月》中。
-
相反
相反(clashingantagonism)为药物七情之一。出《神农本草经》。指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的配伍关系。如乌头反半夏。细辛反藜芦。后世将相反药物归纳为“十八反”。
-
惜分阴轩医案
《惜分阴轩医案》医案著作。尤善于治疗虚体挟实之证,治法近于叶天士一派。在临证中能随证变通,化裁治方以切合病机。治案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收妇科、五官、伤科等,内容较为丰富。1958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刊行时,改名为《周小农医案》,并增加三卷未刊手稿,以病证归纳,分为六卷、39门,眉目较为清楚。
-
医学汇海
《医学汇海》综合性医书。清·孙德润辑撰。刊于1826年。卷三-三十五列述伤寒、内科杂病、五官科、妇科、儿科、外科瘟疫等多种疾病的证治。每一病证介绍其脉法、总纲、病状诊断及治疗方剂;所列方剂颇多,除采摭名家方剂外,还包括民间简易治法、外治法、食疗法。并附治案。卷三十六脉法综述,简要地介绍了多种脉法。
-
医悟
《医悟》综合性医书。清·马冠群撰于1893年。作者荟辑《内经》及历代医书之精要部分,按传统理论予以归纳分类,再结合个人经验整理而成。此书内容分述望、闻、问、切四诊,杂病、伤寒、妇科、外科病证治,集方等类。于外科证治杂方中,颇多家传方及自制验方。
-
医家四要
《医家四要》综合性医书。清·程曦、江诚、雷大震同纂。成书于1884年。卷一脉诀入门,论四诊及人体生理功能;卷二病机约论,分72论,论述外感病、内科杂病、妇科各病的病因、病理和治则。卷三方歌别类、按病分类、选择效方300余味药的性能功用。为中医入门读物。1949年后有排印本。
-
药材资料汇编
《药材资料汇编》药材专著。上、下二集。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上海市药材公司合编。本书收集西怀类、川汉类、南广类、山浙类、草药类、附录等全国各类中药材。本书总结了上海老药工的经验,归纳有关文献及外地资料,系统整理了五十余次座谈讨论的成果。对于掌握地道药材等知识颇有参考价值。
-
药盦医案
《药盦医案》医案著作。恽铁樵撰于1925年。作者选临证过程中颇具经验或教训的医案予以归纳整理。分为伤寒、温病、时病等类,并以病证分细目。案中多连续记载危重病例的诊治经过,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均作详细记述,以为临床借鉴。对伤寒及儿科病证阐述尤详。后收入《药盦医学丛书》中。
-
中医外科诊疗学
《中医外科诊疗学》为外科著作。张赞臣编。本书试图用中西医对照的方式对中医外科病的诊断和治疗、加以归纳整理,内容多采取论述配合表解方式加以阐析。所论外科病证,能结合古今常用方剂予以介绍,并附作者常用经验方。1956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
-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外科著作。上海中医学院主编,本书是1964年中医学院试用教材(即统编二版教材)的重印本改名者。书中用中医的理论比较系统地归纳了中医外科学(包括皮肤科和肛肠科之疾病在内)的基本内容。197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中医舌诊
《中医舌诊》为诊断学著作。北京中医学院诊断教研组编。本书以中医理论为主,结合临床实际,用通俗浅显的文字和表格,将前人有关舌诊的资料加以归纳整理而成。书分四章。第二章舌的诊断;书中对各种舌苔的形态、成因、生病及治法均有简要的叙述。196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为基础理论著作。又名《中西医判》、《中西医解》、《中西医学入门》。清·唐宗海撰。刊于1892年。本书将《内经》中的医学理论归纳为阴阳、脏腑、营卫、经脉、全体总论、诸病、望形、问察、诊脉、气味阴阳、七方十剂等20余类,予以撮要和注释。现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
-
证候分类
证候分类指将疾病按其证候特点分为若干类型。疾病的证候,通常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四诊,可以把有规律的证候,系统地分别归纳为若干类型,作为识别疾病的方法及辨证论治的依据。如伤寒的六经证候,温病的卫、气、营、血证候及三焦证候,均属证候分类。
-
诊家索隐
《诊家索隐》脉学著作。罗氏参阅《脉经》以下有关论脉的著作45种,其中辑录崔紫虚、余抑庵、张石顽三家学说尤多。取其精华,参附自己的见解,加以归纳整理而成此书。书中以李士材所论二十八脉为主体,益以张石顽所增附之脉;又据宋·刘立之以浮、沉、迟、数为大纲,对诸脉的脉象、考证、主病及参变等方面给予简要的论述。
-
针灸学简编
《针灸学简编》为书名。书中主要介绍经络、腧穴、针法、灸法、临床治疗、针麻、针灸作用原理以及经络实质的研究等。并首次采用汉语拼音标注穴名。共六篇:针灸的发展及特点、经络、穴位、针法、灸法、临床治疗,书中根据中医理论体系,对传统的针灸文献加以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可供西医学习针灸及中医进修参考。
-
针灸经穴图考
《针灸经穴图考》为书名。黄竹斋编著。本书参考《内经》《针灸甲乙经》等六十多种文献,搜集有关针灸学资料归纳而成。内容以十四经为纲,365穴及奇穴为目,考证穴位位置、主治、刺灸法等,还引用了不少针灸医案,内容较为丰富。本书以《类经图翼》一书为基础将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的古今各家记述予以补充、整理汇编。
-
摘星楼治痘全书
《摘星楼治痘全书》痘疹专著。明·朱一麟撰。刊于1619年。加以综合归纳。首列痘症总论,然后对痘疹各阶段及其症状、治疗等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收载了作者治痘验案、古方、药性释义以及痘症杂论、种人痘法等。书中并附“灯火攻痘法”一文及穴位图,是为本书的特色。现存几种清刻本。
-
素问玄机原病式
《素问玄机原病式》运气著作。约成书于1152年左右。本书主要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整理归纳为五运、六气主病十一条病机,共277字,逐条逐证予以注释阐发,并提出相应治疗原则。作者长于应用寒凉清热解毒之法。故本书不仅有助于研究《内经》病机理论而且对研究刘完素的学术思想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时病分证表
《时病分证表》外感病专著。彭光卿辑。初刊于1941年。本书将雷丰《时病论》以表格形式加以归纳和整理。分述时病的病证、治疗诸法及成方。治疗诸法用歌括加按语的形式予以概括和阐析,条理比较清楚。现存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1955年上海书局重印出版。
-
伤寒真方歌括
《伤寒真方歌括》为伤寒著作。清·陈念祖撰。陈氏将《伤寒论》方分经辨证,以诗歌的形式予以阐释;并对《伤寒论》原文作了一些归纳整理,末附魏念庭《伤寒论》跋语。本书与陈氏《伤寒医诀串解》合刊,1958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
伤寒悬解
《伤寒悬解》为伤寒著作。十四卷,卷首、卷末各一卷。清·黄元御撰。作者对王叔和整理《伤寒论》的编次颇多攻讦,并力图“于破裂纷乱之中条分缕析,复其次第”。书中将《伤寒论》所载113方,分别六经病证,予以剖析贯穿,并注明本病、经病、腑病、脏病、坏病及传腑、传脏、入阳入阴等不同情况,加以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
-
伤寒论阳明病释
《伤寒论阳明病释》为伤寒著作。清·陆懋修撰。作者鉴于伤寒阳明病每多“中焦危急之候”,不容误诊或缓治。遂取《伤寒论》阳明病篇原文共78条予以诠释,选集前人有关阳明病的释文287条,对阳明证的证治作了较深入的归纳和总结,并提出“阳明无死证”的看法。现有清刻本,1931年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及《世补斋医书》本。
-
伤寒论今释
《伤寒论今释》为伤寒著作。陆渊雷撰于1930年。陆氏综合前人注疏,参考日人学说,对《伤寒论》用较浅析的理论予以分析、归纳和诠释,选注精要。作者对仲景原著中的某些条文,试图用近代医学科学理论加以融会,但因思想方法局限,掌握西医知识亦有限,故难免有其片面不足之处。建国后有排印本。
-
伤寒来苏集
即清·柯琴所撰《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之总称。书成于1669年。编法上的特点是“以证为主”,如麻黄、桂枝、白虎、承气汤证等,各以相关条目归纳类聚,柯氏予以阐析、注疏,条理比较清楚,并能充分发挥个人见解。因此,柯氏于上卷列论伤寒大法、六经、合病以及风寒、温暑、痉湿等证,并附平脉法;
-
痧痘集解
《痧痘集解》痧疹专著。清·俞天池撰。原名《痘科金镜赋集解》,后经于人龙重予整理补注改成本名。卷一-二《痘科金镜赋集解》、系《痘科金镜录》一书中11个歌赋的注释;卷四-五《痘疹心法条辨》、《痘科集录心法》、《痘症治验》;内容主要是辑录前人的有关论著予以归纳整理,同时也综合了作者治疗痘疹的临床经验。
-
普门医品
《普门医品》医方著作。明·王化贞撰。刊于1628年。本书辑录《本草纲目》等多种医籍中的单方、验方。按病名分为中风、破伤风、伤寒、瘟疫等150余类,予以归纳。每类按若干具体病证开列方剂。1694年郎延模又仿其体例续撰《医品补遗》四卷。现存初刻本。
-
六经伤寒辨证
《六经伤寒辨证》为伤寒著作。刊于1873年。蔡氏以分经辨证论述伤寒在临床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每一证候采用归纳《伤寒论》原文等形式,介绍诸证的病因、病理和治法:并根据兼症、脉象的不同,对比所述证候的同中之异。后林氏在此基础上汇辑了治疗方剂,并将全书予以补订,增加了有关温病、疫痧、霍乱等证治内容。
-
灵枢素问节要浅注
《灵枢素问节要浅注》医经著作。清·陈念祖集注。刊于1865年。本书分类选辑《内经》重要篇章、段落,加以归纳和类分。共分道生、脉象、经络、运气、望色、闻声、问察、审治、生死、杂论、脉诊、病机等12类。然后分别予以注释。现有二十余种清刻本及《陈修园医书十六种》本。
-
临证医案笔记
《临证医案笔记》医案著作。六卷。清·吴箎撰。刊于1836年。本书将医案归纳为中风、咳嗽等37门,以内伤杂病为主,兼及妇科、儿科。每门后并附常用诸方,间附历代医家的有关论述,以供参阅。现存清刻本和石印本。
-
静香楼医案
《静香楼医案》为医案著作。原系抄本,后收入《柳选四家医案》。柳宝诒予以分门汇辑,并加按语。柳氏将尤怡所撰医案归纳为内伤杂病、伏气、外感、外疡、妇人等32门。有助于读者领悟尤氏医案的精华,学习其辨证要领。尤氏善用经方,灵活化裁,对复杂病机善于分清标本缓急,立法甚严谨。现存石印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
金匮要略今释
《金匮要略今释》金匮著作。八卷。陆渊雷撰于1934年。陆氏综合《金匮要略》的历代注疏,参考日人学说,对《金匮要略》原文予以分析归纳和诠注,并试图融会中西医学说。1949年后有排印本。
-
金匮要略方论集注
《金匮要略方论集注》金匮著作。黄竹斋撰于1925年。编者选辑前人有关《金匮要略》的注文,整理归纳为集注本,并逐条加以论述。故本书具有资料汇编性质。编者对前人一些论点不当的注文亦不加批判地予以录引,缺乏个人见解。1949年后有排印本。
-
金镜内台方议
《金镜内台方议》医方专著。明·许宏撰集。原书约成于1422年,1794年复经程永培校订,是一部研究《伤寒论》方的专著。许氏称《伤寒论》方为“内台方”,将原书113方归纳为汤、散、丸三类。每方皆分析方剂配伍之法以明仲景制于义,兼述辨证论治的准则及临床灵活加减法。现存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济婴撮要
《济婴撮要》儿科著作。十七卷。清·吴灿撰。刊于1796年。本书系作者搜集多种儿科著作撮其精要而成。书中对小儿病的诊治、推拿法及辨证治疗等作了概括的归纳整理。现存多种清刻本。
-
济世新编
《济世新编》综合性医书。朝鲜·康命吉撰。刊于1799年。康氏参阅《内经》、《难经》及历代方书二十余种,删繁取要,分类归纳,编成此书。卷一-七分述临床各科多种病症,首脉法、次证治;卷八药性歌,辑录《万病回春》、《寿世保元》所载药性歌括,并新增药物83种。现有朝鲜内阁刻本,清刻本。1983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
海上医宗心领
本书用中文写成,书中参考《内经》以后的历代中医文献,加以归纳整理,阐述阴阳、五行、病机等医学理论、药学知识、临床各科治疗及其本人的医案等。作者十分推崇清初医家冯兆张,较多地引用《冯氏锦囊秘录》一书的资料。在治疗方面,黎氏重视滋阴法,药物方面除一般中药外,又专门介绍了一些越南的地方药物。
-
广嗣纪要
《广嗣纪要》为书名。又名《万氏家传广嗣纪要》。16卷(又有5卷本,前4卷与16卷本同,末1卷为《小儿全书》)。明·万全撰。约刊于16世纪中期。书中还归纳了影响生育的男女生殖器畸形、损伤等内容。本书收入《万密斋医书十种》中。本书主要论述有关广嗣、妊娠及婴儿疾病的病因、证候及治疗方药,并附幼科医案18例。
-
顾氏医镜
即《素灵摘要》、《内景图解》、《脉法删繁》、《格言汇要》、《本草必备》和《症方发明》。此六种皆系作者选录《内经》、《伤寒论》及历代中医著作中的精华部分,并结合个人的学术经验加以归纳整理并阐述注解而成。全书论及生理、解剖、病原、病理、疾病各论、诊断、疗法、药物、方剂等方面,内容较广泛而系统。
-
澹寮集验方
《澹寮集验方》医方著作。十五卷。元·僧人继洪辑。刊于1283年。作者参阅多种医著,辑录其中的验方千余首,分中风、中气、中暑、中湿等48门病证加以归纳和叙述。每门之前均简论病候及用药。现存日抄本。
-
藏府标本药式
本书主要根据《灵枢·经脉》所述各脏腑的本病、标病、证候和在治疗上所用的虚补、实泄等法则,对所使用的药物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如肺病实证用泻法,肺病虚证用补法,泻法、补法又分各种情况,各选用适当药物。现有《周氏医学丛书》本(据赵双湖《医学指归》录出)及张山雷补注本(改名《藏府标本药式补正》)。
-
病机汇论
《病机汇论》内科著作。清·沈朗仲撰,马俶校补。刊于1713年。本书将中风、中寒、暑证等60种内科杂病按照脉、因、证、治的顺序加以论述,其方法主要是辑录古代各家学说,参以作者的见解加以归纳整理,使成系统。马氏校补时附加按语。现存康熙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