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河间
刘河间即刘完素。鉴于当时在北方地区流行热性病,分析研究《黄帝内经素问》病机十九条,强调了火热致病的理论,并根据北方人的体质和热性病流行的特点,总结其治疗经验,反对套用古方,善用寒凉药,收到较好效果,对后世治疗温热病很有启发。力排《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药燥热之偏,治病多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
-
小中风
小中风为病名。如刘河间主风火。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辨证可分中络、中经、中腑与中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
徐镛
徐镛清代医家。字叶壎,号钰台。松江(今属上海市)人。生活于乾隆、嘉庆(1736-1820)年间。精研医学,尝撰《四大家辨》,称不应将李东垣、刘河间、朱丹溪与张仲景并称“四大家”。亦不应将温补派称为景岳派,因《景岳全书》为温凉补泻并收之书。其论并见于《吴医汇讲》之中。
-
医宗粹言
明·罗周彦撰。所论多宗《内经》及张仲景、王叔和、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罗谦甫诸名家,选摘其精粹之言,故以《医宗粹言》为书名。前列总论,分述阴阳、脏腑、病机、伤寒、运气、摄生等内容。卷七-十为四时方论(以内科杂病为主,兼述五官、口齿病证),卷十一-十四为四科备录,分述妇人、小儿、外科、针灸科病证。
-
医门棒喝
《医门棒喝》医论著作。收章氏“天气阴阳论”、“太极五行发挥”等30余篇论文。杂论医学理论、诊法及内、儿等科疾病的证治,并附医案。对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张景岳诸家亦能择善而从。在温病的辨证施治方面有不少新的见解和发挥。此书另有一种刊本,将医论部分为初集,将其《伤寒论本旨》九卷为二集。
-
头运眼花
《景岳全书·杂证谟》:“但忽运而忽止者,人皆谓之头运眼花。”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气血衰弱,脏腑阴阳失调等所致。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相当于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耳源性眩晕、颅内血管性病变、药物中毒及晕动病等。
-
目转耳鸣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气血衰弱,脏腑阴阳失调等所致。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相当于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耳源性眩晕、颅内血管性病变、药物中毒及晕动病等。
-
马宗素
马宗素为(约12世纪)金代医家,平阳(今山西省临汾)人。反对朱肱《南阳活人书》用温热药治伤寒,而推崇刘完素用寒凉之法。元代医家。曾采集刘完素之说,撰成《伤寒医鉴》,又作《刘河间伤寒医鉴》,并参以朱肱《南阳活人书》之说,又著有《(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八卷行世。此外,又与程德斋合撰《伤寒钤法》。
-
罗知悌
罗知悌(约1243-1327年)宋末元初医学家。学宗刘完素,旁通张从正、李东垣之说,将北方刘、张、李诸家学术传至江南。求医者至,令徒告以诊视脉状,口授配伍方药。朱氏由此得见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王海藏诸书,且得罗氏启迪,遂创丹溪学派。罗氏治病处方,灵活善变,疗效颇佳。推重精神疗法,又注意顾护胃气。
-
风中经络
风中经络为病证名。参见中风、中经、中络、中经络:中风(zhòng众)为病名。又名卒中。王安道则谓刘、李、朱三说是以类中风之病视为中风而立论,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辨证可分中络、中经、中腑与中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
-
正气天香散
摘录:《医学纲目》卷四引刘河间方《医学纲目》卷四引河间方:组成:乌药2两,香附末8两,陈皮1两,苏叶1两,干姜1两。用法用量:调服。乌药苦涩,能坚肾水、补命火,温下焦,而去冲任之沉寒痼冷,破土郁,行肝气;苏叶辛温表散外淫之风寒燥湿,舒散肝郁,而色紫兼入血分,大能调理经血,但其性过于疏散,此用以佐香附;
-
医经小学
《医经小学》为书名。明·刘纯撰。书中卷三为经络专篇,内容包括十二经脉、八脉交会八穴、经脉流注、周身经穴等。作者参阅上自《内经》、《难经》、张仲景、王叔和,下迄刘河间、张洁古、朱震亨等诸家医论,集其精要,并以韵语等形式编纂成帙。全书分述本草、脉诀、经络、病机、治法和运气。
-
周之干
周之干明代医学家(约1508-1586年)。中年因病自习医学,潜心研究《内经》,私淑张元素、李东垣,参以刘河间,后又就正于薛己之门,问难数月,豁然贯通。精通脉学,擅长于内伤证治。著《周慎斋三书》、《脉法解》,又有门人记录并由后人整理之《周慎斋遗书》、《慎斋医案》等传世。弟子有查了吾、胡慎柔等。
-
头眩
头眩为病证名。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气血衰弱,脏腑阴阳失调等所致。如刘河间主风火。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相当于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耳源性眩晕、颅内血管性病变、药物中毒及晕动病等。
-
罗周彦
罗周彦明代医学家。字德甫,一字慕斋,又作慕庵,号赤诚。侨居良安十余载,治病投药即效。历时十余载,集张仲景、王叔和、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罗谦甫等名医言论而成《医学粹言》九卷(一作十四卷。刊于1612年),首论总论,分述阴阳、脏腑、病机、伤寒、运气、摄生等内容,后列各科之证治,为综合性医书。
-
耳聋治肺
是指从肺论治耳聋的方法。耳部经气痞塞不宣故有耳内阻塞感、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刘河间提出“耳聋治肺”,正是指此而言。它的作用,诚如《温热经纬·外感温热篇》所谓:“耳为肾水之外候,然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茏葱,专主乎听,金受火烁,则耳聋。”不可泥于伤寒少阳之文,而妄用柴胡以煽其焰。
-
法制枯药
别名:枯痔散处方:信1两,白矾3两(为末),巴豆5粒(去壳),飞丹5钱,朱砂(临时生用)5钱。功能主治:痔疮。用法用量:先用鱼腥草煎汤洗净,每用少许点上,少顷黄水渐出,1日夜3-4次。如无鱼腥草,或荼(艹糜)花、或野蔷薇花、红白槿树花代之,或甘草汤亦可。摘录:《医部全录》卷二○八引刘河间方
-
金铃泻肝汤
处方:川楝子5钱(捣),生明乳香4钱,生明没药4钱,三棱3钱,莪术3钱,甘草1钱。功能主治:胁下焮疼。各家论述:刘河间有金铃子散,即楝子之核与玄胡索等分,为末服之,以治心腹胁下作疼,其病因由于热者,甚效。所谓化气者,无事开破,能使气之郁者,融化于无形,方中之乳香、没药是也;方病相投,莫不神效也。
-
王灿晖
王灿晖,1937年8月出生,江苏省如东县人。学医时间:1951年从医时间:1955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刘河间、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医宗金鉴》、《温疫论》、《温热经纬》、《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条辨》。
-
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
《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为医经著作,秦伯未撰。分上、下篇。上篇着重将《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之“病机十九条”予以逐一阐解,并予分析研究,联系临床、探讨其病机病理。下篇将“病机十九条”予以合并研究,综合统计其病因,并予审评。书末节录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病机论”一篇,意在互相发明。
-
外科理例
《外科理例》为外科著作。明·汪机撰于1519年。作者广辑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薛己等疡科医论,结合临证心得,列医论154篇,选方265首及个人治验,详述外科诸证。书中阐析发病原因、病机、治则之要,倡“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反对滥用刀针,主张外病内治。诊断强调详审脉证,或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
-
温病条辨
概述:《温病条辨》为中医温病著作。主要内容:作者仿张仲景《伤寒论》体例,汲取明、清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以简要的文字,分篇分条论析温病三焦辨证及治法,并自加小注。卷五解产难、卷六解儿难,专论产后调治、保胎和小儿急慢惊风及痘疹、疳疾等。吴氏将温病以三焦辨症,宗法刘河间,于明·清学派中,推崇叶天士。
-
刘完素
河间(今河北河间)人,故又称刘河间。鉴于当时在北方地区流行热性病,刘完素分析研究了《黄帝内经素问》病机十九条,强调火热致病的理论,反对套用古方,而是根据北方人的体质和热性病流行的特点,善用寒凉药,收到较好效果,对后世治疗温热病很有启发。因其善用寒凉,后世称其为寒凉派,为金元四大家之代表人物之一。
-
刘守真
简介:刘守真即刘完素。鉴于当时在北方地区流行热性病,刘完素分析研究了《黄帝内经素问》病机十九条,强调火热致病的理论,反对套用古方,而是根据北方人的体质和热性病流行的特点,善用寒凉药,收到较好效果,对后世治疗温热病很有启发。因其善用寒凉,后世称其为寒凉派,为金元四大家之代表人物之一。
-
医碥
《医碥》综合性医书。清·何梦瑶撰。卷一为基础理论部分,略述脏腑、经络、阴阳、水火、寒热、补泻等概说;卷二-四分述内科杂病证治,其主论能综合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诸家学说,对病证的分析,说理明白晓畅,颇多个人见解;卷五为四诊;所选方剂切合临床实用。现存初刻本等清刻本石印本及《医方全书》本。
-
章楠
章楠清末医家。浙江会稽人。少多病,潜心研究医理二十余年,曾游广东、河北、苏州等地,拜访名家。遂精医术,以医闻名。于温病证治颇有研究,推崇叶天士、薛生白。对刘河间、李东垣、朱震亨、张景岳等,善于撷取精粹,并提出评论。著有《医门棒喝》四卷(1825年)。
-
伤寒医鉴
《伤寒医鉴》为伤寒著作。金·马宗素撰。本书所论伤寒,多系温热范畴。此书为继承发扬刘河间火热论之力作,所论多是热证,用药力主寒凉。自医鉴、脉证、六经传受起至小儿疮疹止共12条,每条先引《南阳活人书》,继引刘完素之说予以辨证,末以《黄帝内经素问》引文加强作者的看法。后人将此书编入《河间六书》中。
-
气障
气障为病证名。见刘河间《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十四。清《异授眼科》(撰人不详):“白睛属肺,病则白睛肿起,多生瘀肉,有泪,或白膜侵睛,名曰气障,其病在肺”。临床上应详审病因,辨证用药。
-
何梦瑶
何梦瑶清代医家(1692-1764年)。官思恩时,瘟疫流行,梦瑶广施方药,存活甚众。所著《医碥》一书,论述内科杂病,力陈滥用温补之弊。对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诸家之医理,叙述详明,并掺以个人见解,予人以启发。此外,尚有《本草韵语》、《妇科良方》、《幼科良方》等,为清代具有代表性人物之一。
-
葛可久
葛可久即葛乾孙。长州(今江苏苏州)人。世医出身,喜以武功治病,效果很好。著有《经络十二论》。世业医,父葛应雷为名医。其学熟谙刘河间、张从正之说,治劳损吐血诸证尤富经验,著有《十药神书》,载十个治疗虚劳吐血方,反映了他治痨瘵(肺结核)证治的丰富经验。此外尚著有《医学启蒙》等书,已佚。
-
耳疳散
《丸散膏丹集成》引刘河间方:耳疳散:处方:麝香5厘,枯明矾2钱。功能主治:耳流脓水。并为外科药。摘录:《丸散膏丹集成》引刘河间方《中医外伤科学》:耳疳散:处方:五倍子、黄连、黄丹、枯矾、龙骨、海螵蛸各等分。主慢性耳脓。在第2次吹药时,用棉签将药卷净。主治:小儿、大人耳疳出脓及黄水。
-
法制杏仁
《遵生八笺》卷十三:法制杏仁:处方:板杏1斤(滚灰水焯过,晒干,麸炒熟,炼蜜拌杏仁匀,用下药末拌),茴香(炒)2钱,人参2钱,缩砂仁2钱,粉草3钱,陈皮3钱,白豆蔻3钱,木香3钱。制法:童便浸,1日1换,夏1日3换,浸半月,控洗焙干,研极细末。功能主治:一切气嗽。主治:肺火咳嗽,痰涎壅盛,咽干口渴。
-
清热降火丸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引刘河间方:方名:清热降火丸组成:龙胆草1两,菊花1两,芦荟5钱,小生地5钱,黄连5钱,知母5钱,生石决明5钱,柴胡5钱,生栀子4钱,黄芩4钱,泽泻4钱,大黄2两,儿茶2两,木通8钱。主治:肝热上升,耳鸣耳聋,头眩目赤,大便秘结,小便赤黄。用药禁忌:孕妇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