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士雄
简介:王士雄(1808~出身世代医家,曾祖王学权精于医学,祖王国祥、父王升均为良医。并将自己的临证医案整理成书(《王氏医案》),还参注了不少医书,如《女科辑要》、《四科简效方》等。其《温热经纬》是温病学派中重要著作,经纬意指以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为经,叶、薛诸家之说为纬,而以伏邪、新感为两大辨证纲领;
-
阴宽
概述:阴宽为病证名。见王士雄《潜斋医学丛书简效方》。《备急千金要方》中有治阴宽大令窄小方的记载。可能指阴道松弛、阴道壁膨出的病证。治疗:王士雄主张“肥皂荚子浸去黑皮,用其白肉,加白及、五倍子、蛇床子、石榴皮、甘松、山柰、龙骨煎浓汤,日日熏洗;宽而冷者,加石硫磺煎”。
-
王孟英
王孟英即王士雄。曾祖王学权精于医学。对温病的证治和理论有独到见解,为我国近代较有影响的温病学家之一,对霍乱的辨证论治积累了丰富经验。著有《温热经纬》、《霍乱论》、《归砚录》。并将自己的临证医案整理成书(《王氏医案》),还参注了不少医书,如《女科辑要》、《四科简效方》等。
-
潜斋医学丛书
八种本包括《言医》、(裴一中撰,王士雄评选)、《愿体医话良方》(史典撰,俞世贵补)、《医砭》(徐灵胎撰,张鸿补辑)、《霍乱论》(王世雄撰)、《潜斋简效方》(附《潜斋医话》,王世雄辑)、《柳洲医话良方》(魏之琇辑)、《女科辑要》(沈尧封辑,徐政杰补注)和《重庆堂随笔》(王学权撰,王国祥注)。
-
温病条辨
概述:《温病条辨》为中医温病著作。主要内容:作者仿张仲景《伤寒论》体例,汲取明、清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以简要的文字,分篇分条论析温病三焦辨证及治法,并自加小注。卷五解产难、卷六解儿难,专论产后调治、保胎和小儿急慢惊风及痘疹、疳疾等。吴氏将温病以三焦辨症,宗法刘河间,于明·清学派中,推崇叶天士。
-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医案著作。秦伯未编。刊于1929年。全书选辑清代喻昌、张璐、徐大椿、王士雄等二十位医家属于笔记体裁的治案,以内科杂病为主;编辑以医家为纲,以病证为目,每证在病因、证候及辨证、立法处方等方面分析较详。现存初刊铅印本及195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
潜斋医书五种
《潜斋医书五种》医学丛书。清·王士雄撰。刊于1854年。包括《王氏医案》、《医案续编》、《霍乱论》、《温热经纬》、《随息居饮食谱》五种。现存清刻本及石印本。
-
潜斋简效方
《潜斋简效方》医方著作。一卷。清·王士雄辑。刊于1853年。本书收录民间验方100余首,分为头风、面皱、肺痈等40余类予以简要论述,选方大多简便实用。未附王氏所撰《潜斋医话》。现存清刻本和民国铅印本。
-
霍乱论
《霍乱论》霍乱专著。清·王士雄撰于1838年。1862年作者予以重订,改名为《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上卷论霍乱病情及防治法;下卷引述古代名医及王氏个人有关霍乱的临床医案。对霍乱常用药物的药性和若干治疗方剂的适应症等也做了明确的分析和介绍。是一部较有影响的专著。现存清刻本和几十种近代刊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古今医案按选
《古今医案按选》为医案著作。清·王士雄选辑。刊于1853年。王氏在俞震编纂的《古今医案按》中选取较好而又有代表性的医案,予以分类,再加按语,进一步阐明治案中辨证、处方之医理,或评论其不足或错误之处,有助于读者深入体会治案的要领。现存光绪间会稽董氏刻本及《潜斋医学丛书》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
王盂英医案
《王盂英医案》为医案著作,2卷,清代王士雄(孟英)著,陆士谔辑。此书为陆士谔将王氏3种不同医案(即《王氏医案》、《王氏医案续》、《王氏医案三编》)重新按门类编辑而成。全书上、下2卷,凡58门。上卷以外感证为主,计16门,下卷述杂证,共42门。载有风温、湿温、冬温、呕吐、肿胀等诸多病证。
-
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
《温热经纬》卷五: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处方:黄连竹茹橘皮半夏功能主治:清胃化湿,理气降逆。治湿热呕吐。摘录:《温热经纬》卷五《温热经纬 三时伏气外感篇》:方名: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组成:黄连、竹茹、橘皮、半夏。主治:幼儿脾胃失伤,呕逆者。各家论述:王士雄:于橘皮竹茹汤去生姜之温,甘草之甘;
-
温病学派
温病学派是指以清代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等医家为代表对外感温热病的病因、病机、证治规律进行系统阐发的医学流派。
-
仁术志
《仁术志》为书名。清·王士雄撰。为《王氏医案》的续篇部分的原名。分正续编,正编2卷,原名《回春录》;约成书于1843年。王氏论病,溯因辨证,处方强调随证变化,不拘成方。正编详于杂病治案,续编详于温、热、暑、湿病证治案。王氏尤擅长于温热病的治疗,但对病理的分析,常拘于寒热虚实的推究,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
回春录
《回春录》即《王氏医案》。清·王士雄撰。分正续编,正编2卷,原名《回春录》;续篇8卷,原名《仁术志》。约成书于1843年。王氏论病,溯因辨证,处方强调随证变化,不拘成方。正编详于杂病治案,续编详于温、热、暑、湿病证治案。王氏尤擅长于温热病的治疗,但对病理的分析,常拘于寒热虚实的推究,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
慎疾刍言
概述:《慎疾刍言》为医论著作。清·徐大椿撰于1767年。本书内容有误用补剂、内科杂病误治的论述。还有对不同患者(如老人、妇女、小儿)治疗上应有所区分、以及外科病证治法等方面的论述。简明切要,并无浮泛。现存版本:此书又有王士雄校刊本。经张鸿补辑,改名《医砭》,编入《潜斋医学丛书》中。
-
王升
简介:王升(1773~字大昌,号叇沧。祖:王学权父:王国祥子:王士雄(王孟英)学术贡献:祖王学权,精于医理,著《重庆堂随笔》2卷(1808),未竟而殁。父王国祥为之辑注,越二年亦逝。对吴瑭《温病条辨》以桂枝汤为治温首方,亦持异见。曾云“若非泰西之书入于中国,则脏腑真形,虽饮上池水者,亦未曾洞见也。”
-
王氏医案
《王氏医案》为医案著作。正编详于杂病治案,续编详于温、热、暑、湿病证治案。一生致力于温热、霍乱诸病之研究,且对叶桂、薛雪诸名医之论多所借鉴,故尤擅长于温热病的治疗。其蚕矢汤、燃照汤、黄芩乩乱汤是迄今为止治疗霍乱(真霍乱)最早而又有效的方剂。对病理的分析,注重于寒热虚实的推究,故每能求得其本。
-
王氏医案绎注
《王氏医案绎注》为书名,十卷,附录一卷。清·王士雄撰,石念祖绎注。本书集王氏医案详加注释。分析病情,辨明病机,确定病位。对学习王氏医案确有补益。原案中有漏叙脉象、病情、方药分量等情况,石氏绎注时,凭个人分析予以酌情补入。其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领会王氏原案精神,但究属推论或主观识见,故有其片面性。
-
外感温病
见《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王士雄注。温病的治疗,一般按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理论,选用解表、清气、和解、化湿、通下、清营凉血、开窍、息风、滋阴、回阳固脱等法。因发病季节、四时之气、流行特点的不同,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秋温、春温、温疟、秋燥、伏气温病、晚发等区别。
-
四科简效方
《四科简效方》为方剂著作。四卷。清·王士雄辑。刊于1854年。本书分甲、乙、丙、丁四集,收录内、外、女、幼四科的单验方,每科又根据不同的病证标题列方,现有《潜斋医学丛书》本。
-
洄溪医案
《洄溪医案》医案著作。清·徐大椿撰。初未刻印,1855年由王士雄根据抄本编辑并加按语刊行。所收医案以内科杂证为主,治法灵活多变,随证而施,并有不少独到的临床见解,对读者颇多启发。现存多种清刻本。
-
归砚录
《归砚录》为医话著作。清·王士雄撰于1838年。本书汇集王氏在各地行医的见闻、杂感、学医心得及诊疗经验。对古代医药文献中某些观点作了比较客观的评价与分析。本书还选收诸家医案,附述个人治验,收采较多的民间单方、验方。其中也辑录了一些奇症怪方的内容。本书又收入《潜斋医学丛书》中。
-
王国祥
世医出身,医术高明,有自己独特见解。王国祥为之增辑注疏,对于温病之暑湿、暑热,皆有所立论。排斥温补法,认为张子和攻邪法始能中病,亦颇有见地,惜未能完成全书而卒。父:王学权子:王升孙:王士雄(王孟英)《重庆堂随笔》([清]王国祥、王升)全文在线阅读:/guji/484/zhongqingtangsuibi/index.html
-
王学权
简介:王学权为清代医家,字秉衡,浙江钱塘人。著有《重庆堂随笔》(1808),采集不少名言,并记述自己的医术心得体会,对伤寒的证治、本草药性、脉诊等皆有一定的见解;子:王国祥孙:王升曾孙:王士雄(王孟英)《重庆堂随笔》([清]王国祥、王升)全文在线阅读:/guji/484/zhongqingtangsuibi/index.html
-
重庆堂随笔
《重庆堂随笔》医论著作。清·王秉衡撰。刊于1808年。全书以随笔形式,采录医著有关内容,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予以阐论和发挥。书本论述六气致病、虚劳病证治、方剂分析、药性、望闻问切等专题,均能用浅近的语言进行分析和论述,切于临床实践,易于为人接受。其曾孙王士雄加有详细刊注,并辑入《潜斋医学丛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