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守真
简介:刘守真即刘完素。鉴于当时在北方地区流行热性病,刘完素分析研究了《黄帝内经素问》病机十九条,强调火热致病的理论,反对套用古方,而是根据北方人的体质和热性病流行的特点,善用寒凉药,收到较好效果,对后世治疗温热病很有启发。因其善用寒凉,后世称其为寒凉派,为金元四大家之代表人物之一。
-
刘完素
河间(今河北河间)人,故又称刘河间。鉴于当时在北方地区流行热性病,刘完素分析研究了《黄帝内经素问》病机十九条,强调火热致病的理论,反对套用古方,而是根据北方人的体质和热性病流行的特点,善用寒凉药,收到较好效果,对后世治疗温热病很有启发。因其善用寒凉,后世称其为寒凉派,为金元四大家之代表人物之一。
-
暑病
概述:暑病:1.邪伏于内,至夏而发的多种热性病;2.感受暑邪随即发生的热性病证。《注解伤寒论》卷二:“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是指感受暑邪而发的热病的统称。暑病古称中暍。后世有中暑、伤暑、阳暑、阴暑之分,并有暑风、暑厥、暑痫、暑瘵、疰夏、伏暑等病。
-
阴暑
概述:阴暑:1.因暑而受寒者;凡人之畏暑贪凉,不避寒气,则或于深堂大厦,或于风地树阴,或以乍热乍寒之时,不谨衣被,以致寒邪袭于肌表,而病为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形拘急,肢体酸痛等证。2.感受暑邪随即发生的热性病证。后世有中暑、伤暑、阳暑、阴暑之分,并有暑风、暑厥、暑痫、暑瘵、疰夏、伏暑等病。
-
温病
3.春季发生的热性病。后世泛称“温热病”。分类:因发病季节、四时之气、流行特点的不同,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秋温、春温、温疟、秋燥、伏气温病、晚发等区别。治疗:温病的治疗,一般按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理论,选用解表、清气、和解、化湿、通下、清营凉血、开窍、息风、滋阴、回阳固脱等法。
-
疰夏
方用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升麻,加麦冬、五味、黄柏,生脉散等。劳病之一·疰夏:疰夏为病名。《医碥》卷三:“痿发于夏者,俗名注夏。”亦必因胃有湿热及留饮所致。感受暑邪随即发生的热性病证:暑病指感受暑邪随即发生的热性病证。后世有中暑、伤暑、阳暑、阴暑之分,并有暑风、暑厥、暑痫、暑瘵、疰夏、伏暑等病。
-
暑厥
当分阴阳二证。阳证,脉来洪数无力,身热汗出,谓之阳厥,此因暑食伤脾,食多而热亦多,宜用连芍调中汤,或辰砂六一散,先治其热,俟其人事清白,再看食之多寡调治…见《时病论·中暑》。2.暑病指感受暑邪随即发生的热性病证。后世有中暑、伤暑、阳暑、阴暑之分,并有暑风、暑厥、暑痫、暑瘵、疰夏、伏暑等病。
-
清法
清法又称"清热法",为治疗八法之一,是指指用寒凉药物或有泻热作用的针灸配方以清解火热证的治法。对热性病使用清法,应分清卫分、气分、营分、血分,按浅深程度使用清法。牙龈肿痛用清胃散清胃火;胁痛、耳聋、目赤用龙胆泻肝汤清肝火;燥热咳嗽用泻白散清肺火;热证又有虚热和实热之分,对实热证适用苦寒清热;
-
八法
八种治疗法则·八法:八法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这八种治疗方法。在针灸学中,是一种选用具有理肠导滞、分清泌浊的穴位,以通导大便、清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指用温热药或有补阳作用的针灸配方以治疗寒证的方法。例如甲子日,戊辰时,即取临泣穴,己巳时取列缺穴,余皆仿此。
-
清热法
概述:清热法为治法,又称清法,也可简称为清。对热性病,有清卫分、清气分、清营分、清血分之分。牙龈肿痛用清胃散清胃火;热证又有虚热和实热之分,对实热证适用苦寒清热;清虚热法:用于治疗温病后期或肝肾阴血亏损所致的长期低热或骨蒸潮热之证。常用药如青蒿、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秦艽、白薇、生地、鳖甲等。
-
胎漏 胎动不安
实者,常因血热、血瘀,而致养胎、载胎之气血失调,使胎元不固,发为胎漏、胎动不安。本病的治法以安胎为主。(3)补肾安胎饮(卓雨农《中医妇科治疗学》)处方:菟丝子、川续断、杜仲、狗脊、益智仁、补骨脂、党参、白术、阿胶、艾叶。治法清热养血,滋肾安胎。或孕前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或盆腔包块等癥瘕病史。
-
清瘟败毒饮
疫证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如裂,烦躁谵妄,身热肢冷,舌刺唇焦,上呕下泄,六脉沉细而数者用大剂,沉而数者用中剂,浮大而数者用小剂。凡是在热性病过程中,出现了高热(体温大多在39℃以上)烦躁、大渴引饮、头痛如劈、神昏谵语,或热盛发斑、吐血衄血、唇焦舌绛、脉细数等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摘录:《疫疹一得》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