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枢经
概述:《灵枢经》即《黄帝内经灵枢》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灵枢》与《黄帝内经素问》所论述的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黄帝内经素问》内容互有补充阐发,是研究我国秦汉以前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疗法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
九墟
《九墟》书名。指《灵枢经》传本之一。详灵枢经条。
-
经水
2.妇人月经;4.《灵枢经》篇名。《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地有经水,人有经脉。”《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中称绝经为“经水断绝”。《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以十二水大小、深浅、远近来说明人体十二经脉循行远近深浅,气血多少,及针刺十二经时注意事项。
-
阴阳清浊
概述:阴阳清浊:1.根据人体阴阳经所受清浊之气不同来讨论治疗方法;2.《灵枢经》篇名。“清”,指吸入自然界之气。清气与浊气各有其性质和功能,根据人体阴阳经所受清浊之气不同来讨论治疗方法。本篇以人体十二经脉与地面的河流相比较,河流有清浊,人体的经脉(阴经和阳经)受气亦有清浊之分。
-
杂病
概述:杂病:1.《灵枢经》篇名;主要论述因经气厥逆所引起的病症,各种心痛与其兼症的刺法。此外还介绍了喉痹、疟疾、膝痛、呃逆、大小便不通等病证。伤寒以外的多科病证·杂病: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将伤寒以外的多科病证(以内科病证为主)统称为杂病;后世所说杂病,主要是指伤寒、温病之外的内科病证。
-
灵枢经白话解
《灵枢经白话解》医经著作。陈璧琉、郑卓人合编。本书是《灵枢》语释本的一种。按照原书的编次,每篇列题解,然后一段原文,加一段语译,或作必要的注释。给初学《灵枢经》的人以很大便利。1962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灵枢
又称《灵枢经》。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黄帝内经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记亡失”。《黄帝内经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至南宋初期。
-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医经著作。明·马莳注。本书是最早的《灵枢》全注本。书中《灵枢》原文悉依南宋·史崧传本,共八十一篇。但卷数则恢复《灵枢经》旧制,即则史崧的二十四卷,重新合为九卷。内容则根据《素问注证发微》的体例,逐篇、逐节予以注释,在剖析医理及申明字义等方面均有所发挥,并附人体经脉腧穴图解。
-
逆顺
指疾病的顺证与逆证。《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矣。”《灵枢·营气》:“此营气之所行也。《灵枢·根结》:“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小大,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④《灵枢经》篇名。针刺方法的逆顺包括针刺法的逆顺和时机上的逆顺。
-
高士
高士明代医家。字克学,又字志斋。象山(今属浙江)人。因多病习医,穷研医典,旁搜博证,尤推崇丹溪学说。著有《灵枢经摘注》十卷(1525年)。另撰有《志斋医论》两卷、《素问捷径》三卷、《痘疹论》等,此三书未见传世。
-
烦惋
烦惋证名。指心胸烦闷。烦悗的别称。《素问·调经论》:“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马莳注:“惋宜作悗,《灵枢经》俱用此悗字。”
-
毒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疮疡发病中,常见的病因有火毒、热毒;先天禀赋不耐接触某物而受害者如漆毒、沥青毒等。亦指代药物。《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妇人重身,毒之何如?”
-
针火
针火释名亦名燔针、淬针、烧针、煨针。方法是:在灯盏里,放二十七茎灯草,注满麻油,把灯草点燃。2、治瘫痪不仁。4、治痈疽发背,有脓无头。前两项,按穴刺,拔针要快。应当进针适当。凡是肝虚的人,眼睛昏,眼泪多,甚至长一层顽厚的皮膜,障在瞳孔之前,这便是所谓这两种翳子,都可采用平头火针熨烙法来治疗。
-
魏荔彤
魏荔彤清代医家。字庚虞,号念庭、怀舫,河北柏乡县人。早年攻儒,并颇有发展,任职至漳州知府、崇明兵备道等。中年患痿痹疾,更潜心医学,遂成饱学之士,医学上著述亦多,有《伤寒论本义》、《金匮要略本义》行于世;另有《素问通解》、《灵枢经通解》,惜未见流传。
-
四时气篇
《四时气篇》为《灵枢经》篇名。本文论述四时与发病及治疗的关系,故名。由于四季气候的变化各有不同,其产生的疾病,亦随之而异,当针刺治疗时,必须根据四时气候的不同,在适当的穴位上运用不同的刺法。
-
胃主腐熟
胃主腐熟为胃的功能之一。指饮食在胃内被初步消化,变为食糜的过程。这种作用,有赖于脾运化功能的协助。《难经·三十一难》:“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虞庶注:“中焦乃脾胃也。中焦为病,止言冷热,虚则补其胃,实则泻其脾。如此治者,万无一失。《灵枢经》曰:中焦如沤,谓腐熟水谷也。”
-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治疗学术语,系一种治疗原则。指形体虚弱卫阳不足者,宜用补气温阳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王冰注:“气,谓卫气。味,谓五脏之味也。”《灵枢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可用人参、黄芪、附子、肉桂等温阳益气。
-
九灵
《九灵》为《黄帝内经灵枢》传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为书名,原书9卷共81篇,又称《灵枢经》、《针经》,与《黄帝内经素问》合称《内经》。《九卷》、《针经》、《九灵》、《九虚》均指《黄帝内经灵枢》而言。本书主要论述九针、经络、脏腑、穴位、刺法以及疾病诊断、治疗等。
-
九卷
又称《灵枢经》。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黄帝内经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记亡失”。《黄帝内经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至南宋初期。
-
九虚
又称《灵枢经》。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黄帝内经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记亡失”。《黄帝内经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至南宋初期。
-
血脱
出《黄帝内经灵枢·决气》。《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脱血,冲脉病也。病因病机:血脱因先天禀赋不足,或思虑、劳倦、房室、酒食所伤,或慢性出血后,以至真阴亏损,血海空虚而成。治疗:治疗宜益阴补血,可用四物汤,补荣汤,加减四物汤等方。如见大量出血,可用独参汤,参附汤。
-
四库全书·医家类
《四库全书·医家类》为中医丛书。清代纪昀(晓岚)等纂辑。现有《四库全书》本,1988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文渊阁本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