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生病
所生病为经脉病候术语,是“是主×所生病者”的简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意指本经穴位能主治某些病症。如手太阴经“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如手太阴经所生病还有“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其病一般由本脏腑所生,并非经脉传来,故名所生。二者均可取该经穴位治疗。
-
是动、所生病
是动、所生病为经脉病候用语。参见是动病、所生病:是动病为经脉病候用语。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意指本经异常时所出现的病症。所生病为经脉病用语,是“是主×所生病者”的简称。是从治疗的角度来谈经脉病。
-
常见病实用针灸配方
《常见病实用针灸配方》为书名。石学敏主编。2003年1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分三部分组成。第1部分包括针灸配穴原则、特定穴配穴法、醒脑开窍法等;第2部分从常见82个病种针灸配方进行论述;第3部分分别从“是动病”和“所生病”原文病症的证候分析和病症的证候的临床证治进行阐述。
-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指足太阳膀胱经经气异常所产生的一系列病证。其中又分为是动病与所生病。为此诸病,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晋·王叔和在上述“是动、所生”病之外,又补充了少腹偏肿而痛,小腹满而气癃等证(见《脉经·膀胱足太阳经病证》)。
-
手足心热
《不居集·手掌中热》:“掌中劳宫穴也,手厥阴心包所主,是经少气而多血,是动则病掌中热。”澄按:足少阴其脉斜从小指趋至足心,出于然骨,循内踝入跟,为涌泉穴。《证治准绳·杂病》:“五心烦热,是火郁于地中。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养阴、清肝理脾等法,选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叶汤、逍遥散、茯苓补心汤等方。
-
手心热
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不居集·手掌中热》:“掌中劳宫穴也,手厥阴心包所主,是经少气而多血,是动则病掌中热。”
-
津
3.水汁、水分;来源于饮食,随三焦之气,出入于肌肤腠理之间,以温养肌肉,充润皮肤。反之,汗多则津不化水下行,小便就会减少,由此而进行生理性的体液调节。而汗尿排泄过多则伤津。经脉中,手阳明大肠经主“津”所生病。唾液·津:津指唾液。《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
筋
广义之筋,指除人体骨关节之外的一切软组织;狭义之筋,专指肌腱和韧带。筋具有连属关节,联络形体,主司运动等功能。筋性坚韧刚劲,对骨节肌肉等运动器官有约束和保护的功能。筋和筋膜的功能是由肝所主,并由肝血濡养。经脉中,足太阳膀胱经主“筋”所生病。八会穴中,筋会阳陵泉。
-
液
又:“故五脏六府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素问绍识》:“汤液,是煮米取汁,醪醴是酝酿所成。”《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汤液十日,以去其八风五痹之病。”
-
辨证归经
辨证归经是经络辨证的方法之一,辨证归经是以临床症候表现为依据,主要根据《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所载十二经脉病候(即“是动病”、“所生病”),将临床病候予以归经,指导临床选经取穴治疗。
-
手太阳小肠经病
手太阳小肠经病为手太阳小肠经所发生的病候。又《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本经主要病证为:咽喉痛,腮肿,耳聋,目黄,项强,肩胛及上肢后外侧痛,小腹痛,胀,引腰脊,泄泻,大便不利。
-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为病证名,指手阳明大肠经经气异常而致的病证。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为此诸病,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有热,便肠垢。大肠有宿食,寒栗、发热有时,如疟状。
-
手太阳经病
手太阳经病为病证名。即小肠经病。十二经病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
手太阴经病
手太阴经病为病证名。即肺经病。《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欬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
手少阳经病
手少阳经病为病证名。即三焦经病。十二经病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
手少阴经病
手少阴经病为病证名。即心经病。十二经病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掌中热痛。”
-
手阳明经病
手阳明经病为病证名。即大肠经病。十二经病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
手厥阴经病
手厥阴经病为病证名。即心包络经病。十二经病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
心手少阴经病证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又:“夫心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盛则卫气不行,荣气不通,遂令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悸,手心热,满汗出,衄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
足少阳胆经病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又《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
-
足厥阴经病
足厥阴经病病证名。系十二经病之一。即足厥阴肝经《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俯仰,大夫(疒^贵)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尿,闭癃。”
-
掌中热
两手掌有发热感,即手心热。一是指手三阴经是动所生病症,如心包脉所生病诸症中均可有掌中热。(见《灵枢·经脉》)又《不居集·手掌中热》:“掌中劳宫穴也,手厥阴心包所生,是经少气而多血,是动则病掌中热。”一是指肾阴虚的见症,临床多见手心热或五心烦热。
-
手阳明大肠经病
手阳明大肠经病为手阳明大肠经所发生的病候。如肠绞痛、肠鸣、泄泻、口干、鼻塞、衄血、齿痛、颈肿、喉痹。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又《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
手太阴肺经病
手太阴肺经病为手太阴肺经所发生的病候。《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载:“肺手太阴之脉…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本经主要病症为:胸部满闷,肺胀,气喘,咳嗽,心烦,气短,肩背痛,及经脉所过部痛,厥冷,掌中热。
-
手少阳三焦经病
手少阳三焦经病为手少阳三焦经所发生的病候。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脱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本经主要病候为:耳聋,耳鸣,咽部肿,喉痹,目外眦痛,颊痛,耳后及经脉所过部痛,小腹硬满,气胀,小便不利,遗尿。
-
手厥阴心包经病
手厥阴心包经病为手厥阴心包经所发生的病候。《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载:“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本经主要病证为:心动悸,心烦,心痛,胸胁胀闷,面赤,喜笑无常,经脉所过部不利等。
-
少阴咽疮
少阴咽疮为病名。多由肾阴亏损,虚火上炎,熏灼咽喉所致。症见咽喉干痛,睡醒后尤甚。咽生疮而溃烂,其色不鲜,饮食有碍,甚或懒言。治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大补阴丸等加减。《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肾足少阴也,是所生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因此,长期慢性咽喉病变,应从滋补肾阴入手。
-
欠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闭口·欠:“欠”指闭口。《灵枢-本输》:“刺下关者,欠不能呿。”出《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如经常呵欠,称数欠,为肾精亏虚、肾气不充、精不养神的表现。《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肾主欠。”
-
肝足厥阴经病证
足厥阴肝经经气异常所致的病症。《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疒^贵)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脉经·肝足厥阴经病证》:“肝气虚则恐;此外尚有肝中风、肝胀、肝著、肝痹、肥气等多种病证。
-
分部
分部为十二经脉在皮肤上各有其分属的部位,称为十二皮部,各经脉的病变可反映到其分属的皮部,因称。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所终。”因此,临床上可利用皮肤上的某些变异(如色泽异常、丘疹、结节、敏感点等)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
-
肺手太阴经病证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脉经·肺手太阴经病证》:“肺气虚则鼻息利少气,实则喘喝胸凭仰息。”还有吐血、漏汗、小便赤、肺痹、肺中风、肺胀、肺痈、息积等多种病证。
-
胆足少阳经病证
因足少阳经经气异常所致的病证。《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是主筋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皆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脉经·胆足少阳经病证》并载“善呕有苦汁,长太息,心中澹澹善悲,恐如人将捕之”等证。
-
大腹
大腹为人体部位名。指腹的上部,位于胸部与脐之间的部分。《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是主血所生病者,……大腹水肿。”
-
心主手厥阴经病证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它外行的主干,从心系上肺,斜走出于腋下(极泉),沿上肢前边,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侧,下行肘节(少海),沿前臂尺侧,到手掌后豌豆骨突起处(神门),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
-
小肠手太阳经病证
小肠手太阳经病证指手太阳小肠经经气异常而致的病证。见《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嗌痛,颌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脉经·小肠手太阳经病证》除上列“是动、所生”病外,并列举了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下重便脓血,暮发热等症。
-
足阳明胃经病
足阳明胃经病为本经发病的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的疾患、头面五官的疾患、精神疾患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
足厥阴肝经病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载:“肝足厥阴之脉…腰痛不可俯仰,丈夫(疒^贵)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本经主要病证为:胁痛、胸闷,疝气,小腹肿,咽部干,面色灰黯,头痛,眩晕,呕吐,泄泻,遗尿,癃闭等。
-
针经节要
《针经节要》为书名。元·杜思敬辑。约成书于金元之际,后辑入元代著名的医学丛书《济生拔萃》中,本书系节录《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中十二经脉的五腧穴流注部分并加以发挥而成。首论十二经气血多少、十二经流注孔穴(66穴)、十二经是动病所生病,最后为十二经穴治症,分述六十六穴的部位、主治及针刺法等。
-
胃足阳明经病证
因足阳明胃经经气异常而致。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鼾衄,口,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脉经·胃足阳明经病证》列举有腹胀、胃管当心痛、饮食不下、膈塞不通、大便难或泻等证。
-
手少阴心经病
手少阴心经病为手少阴心经所发生的病候。《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载:“心手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本经主要病症为:心痛,胸胁痛,心烦,气短,卧不安,眩仆,目黄,咽干,口渴,上肢内侧后边痛厥冷,掌中热痛。
-
是动所生病
是动所生病经脉病候用语。出《灵枢·经脉》。为是动病和所生病的合称。
-
肾足少阴经病证
肾足少阴经病证病证名。是动则病机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目巟)(目巟)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
三焦手少阳经病证
三焦手少阳经病证指手少阳三焦经经气异常所致的病症。《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谓三焦手少阳之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
脾足太阴经病证
脾足太阴经病证病证名。指脾经经气异常所产生的病证。《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为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
脾疸
注解:脾疸为病证名。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