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下
乳下为经外奇穴名。《针灸集成》列作奇穴。位即乳头直下1寸处。主治腹痛腹满、乳肿、少乳、小儿痢疾、久咳、反胃、干呕、吐逆、胃脘痛、闭经等。一般艾炷灸3~《肘后备急方》:“治卒吐逆方,灸乳下一寸,七壮即愈。”又《备急千金要方》:“小儿癖,灸两乳下一寸各三壮。”《针灸集成》列作经外穴。
-
直骨
直骨为经外奇穴名。一般艾炷灸3~《备急千金要方》:“小儿温疟,灸两乳下一指三壮”。《针灸集成》列作经外穴,名直骨。妇人按其乳直向下,看乳头所到之处正穴也”。在乳头直下一横指处。主治小儿温疟,咳嗽,气逆等。或艾条灸5-10分钟。
-
胸通谷
胸通谷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锁骨中线,平乳下2寸处。主治心痛、胁痛、乳腺炎等。一般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备急千金要方》:“心痛,恶气上胁急痛,灸通谷五十壮,在乳下二寸。”
-
乳根
女性在乳房根部弧线中点处取穴。有肋间动、静脉分支及第五肋间神经分支。主治病症:乳根穴主治乳痈,乳汁分泌不足,乳癖,乳痛,乳腺炎,胸痛,咳嗽,呃逆,膺肿,咳逆,哮喘,呕吐,食噎,霍乱转筋,难产,胎衣不下,肋间神经痛,气喘,少乳,胸闷,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臂丛神经痛等。乳根配膻中、少泽,治乳房肿痛。
-
气眼
第五肋间结构包括肋间内、外肌及其间的肋间动、静脉和肋间神经。主治病症:乳根穴主治乳痈,乳汁分泌不足,乳癖,乳痛,乳腺炎,胸痛,咳嗽,呃逆,膺肿,咳逆,哮喘,呕吐,食噎,霍乱转筋,难产,胎衣不下,肋间神经痛,气喘,少乳,胸闷,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臂丛神经痛等。乳根配膻中、少泽,治乳房肿痛。
-
胸薛
第五肋间结构包括肋间内、外肌及其间的肋间动、静脉和肋间神经。主治病症:乳根穴主治乳痈,乳汁分泌不足,乳癖,乳痛,乳腺炎,胸痛,咳嗽,呃逆,膺肿,咳逆,哮喘,呕吐,食噎,霍乱转筋,难产,胎衣不下,肋间神经痛,气喘,少乳,胸闷,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臂丛神经痛等。乳根配膻中、少泽,治乳房肿痛。
-
薜息
第五肋间结构包括肋间内、外肌及其间的肋间动、静脉和肋间神经。主治病症:乳根穴主治乳痈,乳汁分泌不足,乳癖,乳痛,乳腺炎,胸痛,咳嗽,呃逆,膺肿,咳逆,哮喘,呕吐,食噎,霍乱转筋,难产,胎衣不下,肋间神经痛,气喘,少乳,胸闷,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臂丛神经痛等。乳根配膻中、少泽,治乳房肿痛。
-
胃之大络
胃之大络指由胃直接分出的络脉。《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日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参见虚里:虚里即心尖搏动处,相当于左乳根穴。人以胃气为本,宗气源于胃气,而虚里则为宗气汇聚之处,虚里的搏动能直接反映胃气盛衰及气血变化。
-
虚里
虚里即心尖搏动处,相当于左乳根穴。人以胃气为本,宗气源于胃气,而虚里则为宗气汇聚之处,虚里的搏动能直接反映胃气盛衰及气血变化。《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日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诊虚里为切诊中按胸腹的内容之一。如果虚里搏动微弱无力为不足,是宗气内虚。
-
诊虚里
诊虚里为切诊中按胸腹的内容之一。人以胃气为本,虚里又为宗气汇聚之处,故诊虚里可以了解胃气和宗气的盛衰,病之虚实,预后之吉凶。搏动过速,多为胸腹积热,邪气亢盛,或虚阳外脱;《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
乳牙滞留
乳牙滞留(Retainedprimarytooth)原因多为恒牙胚的位置异常,萌出道异常而异位萌出使乳牙根完全或部分未被吸收而滞留。此外常因乳磨牙严重龋坏致根尖周感染造成乳牙根粘连而滞留。乳下切牙滞留、恒下切牙舌向萌出的患者,在拔除乳下切牙后,由于舌的活动,舌向错位的下切牙可能向唇侧移动到正常的位置。
-
江氏伤科学
概述:《江氏伤科学》又称《伤科方书》、《江氏伤科方书》,清代医家江考卿(又名祥,字国兴,号瑞屏)著。“左乳下一分名中气穴”;再以“十三味加减汤”为基本方临证加减,并配合七厘散、夺命丹、紫金丹进行跌损治疗。江氏为晚清伤科医家,学术上宗少林伤科,先辨穴位伤、辨脏腑伤,然后施以不同治法,精于诊疗跌打损伤。
-
手厥阴经络现象
典型手厥阴经络现象:王某男26岁1981年初诊心包经皮脂腺囊肿病期八年,圆形囊肿性皮损,从腋窝至内关穴沿心包经呈带状播散。3.对102名冠心患者针刺内关穴后,有53人出现了感传,感传线大多可达曲泽穴,少数可达天泉穴或心前区。在另55名无感传的受试者,同位素仅在注射穴周围均匀弥散,无循经迁徙的迹象。
-
黄芩牡丹汤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四《千金》卷四:方名:黄芩牡丹汤别名:黄芩散组成:黄芩2两,牡丹2两,桃仁2两,瞿麦2两,芎2两,芍药3两,枳实3两,射干3两,海藻3两,大黄3两,虻虫70枚,水蛭50枚,蛴螬10枚。
-
虾蟆圆
处方:虾蟆、使君子(炒)、皂角(烧),各二两;青黛二两半,龙胆草(去草)四两,雄黄(研.功能主治:治小儿五疳八痢,腹胀面黄,肌肤瘦瘁,时作寒热,不思乳食,爱吃泥土,揉鼻咬甲,头发作穗,不长肌肉,多生疮癣,大便无时,小便如泔,傔乳食,痢色无定,或吃交奶,渐黄渐瘦,变成疳疾,并宜服之。
-
辛夷膏
《圣济总录》卷一一六:组成:辛夷1分,白芷3钱,藁本(去苗土)半两,甘草半两,当归半两。主治:肺热鼻塞多涕,鼻中生疮。制备方法:上用羊髓、猪脂各2两,同诸药相和于石器中,慢火熬成膏,赤黄色,放冷。《嵩崖尊生》卷六:组成:羌活、防风、苍术、茯苓、猪苓、泽泻、茵陈、甘草、桑白、地骨。主治:鼻内肉赘臭痛。
-
鸡参饮
处方:鸡子(去壳)1枚,人参1两,蜜1合,生姜汁半合,朴消1分(与鸡子同研匀)。功能主治:肾黄。先烙肾俞,次烙期门、气海、足阳明、两手心、天窗、百会等穴。即直灸两乳下3-7壮。不愈,宜服鸡参饮。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
虾蟆丸
处方:虾蟆使君子(炒)皂角(烧)各60克青黛(研)75克龙胆草(去苗)120克雄黄(研,水飞)60克制法:上为细末,入研药合匀,水糊为丸,如粟米大。《幼幼新书》卷二十引郑愈方:方名:虾蟆丸组成:虾蟆1个(紫斑者,去肠爪甲,用姜汁涂,炙黄干,别研),芦荟(研)2钱,鹤虱2钱,宣连2钱,胡黄连1钱。主治:小儿急疳。
-
乳腺穴位放血法
乳腺穴位放血法是治疗急性乳腺炎的一种方法。乳腺穴位放血法操作:(1)取患侧穴位:乳上型取膏盲俞、魄户、附分;乳下型取膏肓俞、神堂、譩譆。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每穴放血3滴,每日1次,如有发烧者加刺大椎、陶道出血。(2)穴位放血后,让病人侧身卧床,令其患侧上肢肘关节屈曲,将前臂压于身下,以手麻木为度。
-
乳
概述:乳:1.乳房;4.乳类食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如通乳,即指通畅乳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怀子而不乳”。司马贞注:“乳,生也。”
-
胆募俞
胆募俞是指胆募(穴)和胆俞(穴)的合称。出《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王冰注:“胆募在乳下二肋外,期门下同身寸之五分。俞在脊第十椎下两旁,相去各同身寸之一寸半。”
-
小儿发育
小儿发育为小儿的生长发育。《千金要方·序例第一》谓小儿:“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应和人。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独坐。《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大小论》:“当以十四岁以下为小儿治,其十五岁以上者,天癸已行…《成方切用·杂将护法》:“婴儿百日,任脉生,能反复,乳母当存节喜怒,适其寒温。
-
虚里疼痛
虚里疼痛为症状名,是指左乳下心尖搏动处疼痛。
-
胆池
胆池为经穴别名。《圣济总录》:“胆池不可伤,伤即令人目暗(即乳下两穴是),宜治肝俞。”为胆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主治胁肋、胆、胃等疾患,如呕吐呃逆、反胃吞酸、口苦多唾、黄疸、胸闷、胸肋疼痛、四肢不收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