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阑门
概述:阑门:1.七冲门之一;2.经外奇穴名。七冲门之一·阑门:阑门为七冲门之一。指大、小肠交界部位。出《难经·四十四难》。形容此处如门户间的门阑,因称。《针灸大全》:“阑门二穴,在曲骨两旁各三寸”。主治疝气、阴部肿痛等。
-
七冲门
《难经·四十四难》:“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形容口唇的张合如门扇,饮食由此而入,故称。古人谓消化系统有七个要冲,齿牙如门户,称为户门。《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会厌者,音声之户也。”贲门:贲门指胃上口。
-
兰门
兰门为经外奇穴名。《针灸大成》:“兰门二穴,在曲泉两旁各3寸脉中。治膀胱七疝、奔豚。”有人据此定位在肝经曲泉上、下各三寸,非是。《针灸大全》:“阑门二穴,在曲骨两旁各三寸”。主治疝气、阴部肿痛等。
-
飞门
飞门为人体部位名。《难经·四十四难》:“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于口之前端,分上唇、下唇。足阳明经“环唇”、足厥阴经“环唇内”,冲任之脉“络唇口”。唇与发音有关,《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口唇者,音声之扇也。”
-
胃之五窍
胃之五窍解剖结构名。出《灵枢·胀论》。《类经》卷十六:“胃之五窍,为闾里门户者,非言胃有五窍,正以上自胃脘,下至小肠、大肠,皆属于胃,故曰闾里门户。如咽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皆胃气之所行也。
-
大肠
其背俞为大肠俞,募穴为天枢,下合穴为上巨虚。从食物残渣中吸收水分和分泌粘液的机能很强。图2-22盲肠内腔及阑尾炎结肠:结肠(colon)围绕在空回肠的周围,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左髂嵴平面以下的一段结肠位于腹下部和小骨盆腔内,肠管弯曲,叫乙状结肠,在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
-
四苓合苓芍汤
《温病条辨》卷二:组成:苍术2钱,猪苓2钱,茯苓2钱,泽泻2钱,白芍2钱,黄芩2钱,广皮1钱5分,厚朴2钱,木香1钱。主治:自利不爽,欲作滞下,腹中拘急,小便短者。用药禁忌:久痢不宜用之。各家论述:四苓散分阑门,通膀胱,开支河,使邪不直注大肠;合芩芍法宣气分,清积滞,预夺其滞下之路也。
-
香白芷散
《普济方》卷六十六引《兰室秘藏》:方名:香白芷散组成:麻黄(去节)1钱半,草豆蔻皮7个,草豆蔻仁7分,黄耆1钱,吴茱萸4分,藁本3分,羌活8分,香白芷4分,当归身半钱,熟地黄半钱,升麻1钱,桂枝3分。主治:小儿口疮。《普济方》卷二一四:方名:香白芷散组成:白芷1两,郁金1两,滑石1两。主治:五淋。
-
大肠侧
概述:大肠侧即大肠。《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其功能是主传导消化物的糟粕,排出体外。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手太阴肺经络大肠。其背俞为大肠俞,募穴为天枢,下合穴为上巨虚。推拿部位名·大肠:大肠为推拿部位名,出陈氏《针灸大成·小儿按摩经》。
-
阁门
阁门为经外奇穴名。一作阑门。见《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位于耻骨下缘阴茎根中点旁开3寸处。主治疝气频发、气上攻心,并治阴汗、阴囊红肿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白肠
白肠即大肠。上接阑门,与小肠相通,下连肛门(包括结肠和直肠)。大肠接纳小肠下注的消化物,吸收剩余的水分和养料,使之形成粪便,传送至肛门排出体外。手阳明大肠经络于肺,与肺互为表里。《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