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会
本穴曾名为昆仑。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神阙穴属任脉,近于下焦,故可治疗小便不禁、产后尿闭、妇女不孕等。神阙配石门,有温阳利水,通经行气的作用,主治大腹水肿,小便不利。
-
俞府
本穴借血气灵运,而促本经之气,输之内府,故名俞府,即有关内府之俞穴也。俞府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肌肉)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骨骼)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俞府穴的取法:仰卧位,在锁骨下缘,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俞府穴治咳嗽不得息及诸胸满之症,用以俞达内郁之气也。
-
腧府
概述:腧府为经穴别名,即俞府。本穴平任脉之璇玑。俞府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肌肉)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骨骼)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腧府穴的取法:仰卧位,在锁骨下缘,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锁骨下肌起于第一肋,向上外方而止于锁骨的肩峰端,由臂丛的锁骨下神经支配。
-
输府
概述:输府为经穴别名,“输”通“俞”,即俞府。俞府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肌肉)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骨骼)俞府穴在胸部的位置输府穴的取法:仰卧位,在锁骨下缘,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锁骨下肌起于第一肋,向上外方而止于锁骨的肩峰端,由臂丛的锁骨下神经支配。斜刺或平刺0.5~
-
交信
皮肤→皮下组织→ 长屈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交信穴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阴挺、泄泻、大便难、睾丸肿痛、五淋、疝气、阴痒、泻痢赤白和膝、股、腘内廉痛。单独针刺交信,对正常心律影响不大,但对因针刺内关而引起对心律的作用,可被针刺交信削弱,心律恢复正常的时间也被推迟。
-
箕门
本穴在大腿内侧,腴肉上缘,取穴时人须敞腿兀坐,两腿分张,形如箕状,故称箕坐。主治病症:箕门穴主治小便不通,小便不利,五淋,遗溺,遗尿,尿潴留,腹股沟肿痛,小便淋沥,癃闭,遗精,阳痿,小腹肿痛,阴囊湿痒,阴囊湿疹,两股生疮,睾丸炎,性功能减退,子宫痉挛,腹股沟淋巴结炎,小儿麻痹后遗症,鼠蹊肿痛等。
-
内筋
概述:内筋为经穴别名,即交信穴。皮肤→皮下组织→ 长屈肌。交信穴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阴挺、泄泻、大便难、睾丸肿痛、五淋、疝气、阴痒、泻痢赤白和膝、股、腘内廉痛。单独针刺交信,对正常心律影响不大,但对因针刺内关而引起对心律的作用,可被针刺交信削弱,心律恢复正常的时间也被推迟。
-
申脉
垂足着地或仰卧位,外踝尖直下0.5寸处取穴。分布着腓肠神经。深筋膜形成腓骨肌下支持带,限制腓骨长、短肌(腱)于外踝下方的踝沟内。深层有腓深神经肌支和腓动脉跟外侧支分布。申脉穴主治痫证、癫狂、头痛、失眠、眩晕、腰痛、目赤痛、项强。现代又多用申脉穴治疗腓肠肌痉挛,精神病、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
-
膻中
仰卧取穴。深层有第4肋间神经和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分布。本穴配少泽、乳根等穴,可主治乳少、乳痈。针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膻中穴后,血管明显扩张,证明针刺膻中穴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微循环障碍,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缺氧时心肌的能量代谢,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血排出量,改善心脏功能。
-
元沉
深层有第4肋间神经和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分布。本穴配少泽、乳根等穴,可主治乳少、乳痈。针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膻中穴后,血管明显扩张,证明针刺膻中穴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微循环障碍,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缺氧时心肌的能量代谢,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血排出量,改善心脏功能。
-
胸堂
2.经穴别名。深层有第4肋间神经和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分布。本穴配少泽、乳根等穴,可主治乳少、乳痈。针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膻中穴后,血管明显扩张,证明针刺膻中穴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微循环障碍,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缺氧时心肌的能量代谢,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血排出量,改善心脏功能。
-
大胞
大包位于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及胸长神经末支;主治病症:大包穴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喘,哮喘,胁肋痛,全身疼痛,四肢无力,胁痛,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满痛,胸胁胀痛,心内膜炎等。《针灸甲乙经》:大气不得息,息即胸胁中痛,实则其身尽寒,虚则百节尽纵,大包主之。
-
上气海
深层有第4肋间神经和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分布。本穴配少泽、乳根等穴,可主治乳少、乳痈。针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膻中穴后,血管明显扩张,证明针刺膻中穴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微循环障碍,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缺氧时心肌的能量代谢,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血排出量,改善心脏功能。
-
大包
大包位于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及胸长神经末支;主治病症:大包穴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喘,哮喘,胁肋痛,全身疼痛,四肢无力,胁痛,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满痛,胸胁胀痛,心内膜炎等。《针灸甲乙经》:大气不得息,息即胸胁中痛,实则其身尽寒,虚则百节尽纵,大包主之。
-
元见
深层有第4肋间神经和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分布。本穴配少泽、乳根等穴,可主治乳少、乳痈。针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膻中穴后,血管明显扩张,证明针刺膻中穴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微循环障碍,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缺氧时心肌的能量代谢,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血排出量,改善心脏功能。
-
元儿
深层有第4肋间神经和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分布。本穴配少泽、乳根等穴,可主治乳少、乳痈。针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膻中穴后,血管明显扩张,证明针刺膻中穴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微循环障碍,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缺氧时心肌的能量代谢,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血排出量,改善心脏功能。
-
足五里
足五里穴主治以少腹、前阴疾患为主:如少腹胀满,小便不利,睾丸肿痛,阴囊湿痒,肠风下血,四肢倦怠,嗜卧,股内侧疼痛,小腹痛,小便不通,阴挺,阴部湿痒,小腹胀满,股内侧痛,瘰疬,带下,癃闭,少腹胀痛,胸闷气短,现代又用足五里穴治疗尿潴留,遗尿,阴囊湿疹,尿潴留等。
-
阴廉
阴廉穴主治肝肾|前阴等疾患: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妇人无子,疝痛,阴门瘙痒,气攻两胁,腿股疼痛,股内侧痛,月经不调,带下,外阴瘙痒,阴肿,小腹痛,少腹疼痛,下肢拘急,现代又用阴廉穴治疗腹股沟淋巴结炎,下肢麻痹,腰腿痛,下肢痉挛等。阴廉穴位于大腿内侧,当耻骨联合上缘旁开2寸,再直下2寸,长收肌外缘处。
-
阴蹻
照海穴主治面目、咽喉、胸腹、肝肾、神志等疾患:如面目浮肿、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咽喉肿痛、嗌干喉闭、心痛气喘、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妇人血晕、胎衣不下、恶露不止、难产、肠鸣泄泻、蛊胀、疝气、淋病、遗精白浊、癃闭、遗尿、痫病夜发、卧惊、善悲不乐、瘈疭、脚气红肿、四肢懈惰等。
-
龙泉
然谷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然谷穴在足部的位置然谷穴在足部的位置(肌肉)然谷穴在足部的位置龙泉穴的取法:然谷穴位于足内侧,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末支及足底内侧神经,并有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分支通过。然谷穴配五行属火,故肾阴虚、虚火亢盛的病证皆可用本穴治疗。咽喉肿痛,口噤;
-
漏阴
照海穴主治面目、咽喉、胸腹、肝肾、神志等疾患:如面目浮肿、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咽喉肿痛、嗌干喉闭、心痛气喘、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妇人血晕、胎衣不下、恶露不止、难产、肠鸣泄泻、蛊胀、疝气、淋病、遗精白浊、癃闭、遗尿、痫病夜发、卧惊、善悲不乐、瘈疭、脚气红肿、四肢懈惰等。
-
然骨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末支及足底内侧神经,并有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分支通过。然谷穴主治妇科、前阴、脾胃等疾患:如月经不调、阴挺阴痒、痛经、白带、血崩、不孕、遗精白浊、小便淋沥、疝气、黄疸、消渴、泄泻、头痛、喉痹、厥心痛、咳喘、咯血、胸满、腰脊痛、癫疾、脐风、脚气、脚腿转筋、疮疥癣痒等。
-
龙渊
然谷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然谷穴在足部的位置然谷穴在足部的位置(肌肉)然谷穴在足部的位置龙渊穴的取法:然谷穴位于足内侧,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末支及足底内侧神经,并有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分支通过。然谷穴配五行属火,故肾阴虚、虚火亢盛的病证皆可用本穴治疗。咽喉肿痛,口噤;
-
然谷
然谷穴配五行属火,故肾阴虚、虚火亢盛的病证皆可用本穴治疗。咽喉肿痛,口噤;治疗足底麻木:针刺足部腧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足底麻木32例,取穴隐白、大都、太白、然谷,常规针刺,行搓针法,将针顺时针捻转3周左右,以患者有酸麻胀重痛及局部跳动、震颤等感觉为度,以能放射至整个足底部为最佳,留针15~
-
照海
照海穴主治面目、咽喉、胸腹、肝肾、神志等疾患:如面目浮肿、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咽喉肿痛、嗌干喉闭、心痛气喘、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妇人血晕、胎衣不下、恶露不止、难产、肠鸣泄泻、蛊胀、疝气、淋病、遗精白浊、癃闭、遗尿、痫病夜发、卧惊、善悲不乐、瘈疭、脚气红肿、四肢懈惰等。
-
偏骨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主治病症: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
髃骨
2.经穴别名。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主治病症: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
中肩井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主治病症: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
尚骨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主治病症: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
偏肩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主治病症: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
扁骨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主治病症: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
肩髃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肩髃穴主治病证: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
神藏
概述:神藏为经穴名(ShéncángKI25)。神藏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神藏穴在胸部的位置神藏穴在胸部的位置(肌肉)神藏穴在胸部的位置(骨骼)神藏穴在胸部的位置神藏穴的取法:仰卧位,在第二肋间隙中,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神藏穴有宽胸顺气、降逆定喘之功,主治心脏疾患及咳嗽,气喘,胸痛,呕吐,烦满,不嗜食。
-
云门
布有锁骨上神经中、后支,胸前神经分支,臂丛外侧束和头静脉,胸肩峰动、静脉,下方有腋动脉。主治病症:云门穴主治咳嗽,气喘,支气管哮喘,胸中烦闷,胸痛,胸胁彻背痛,肋间神经痛,肩臂疼痛不举,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内侧痛,喉痹,瘿气,暴心腹痛,引缺盆中痛,胁痛引背,四肢逆冷,伤寒四肢热不已,脉代不至等。
-
昌阳
所属部位:小腿部昌阳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复溜穴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隐神经分支、小腿内侧皮神经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复溜穴为足少阴肾经之经穴,配五行属金,肾配五行属水,根据五行相生原则,金能生水,复溜为本经之母穴,虚则补其母,故本穴可治疗脾、肾两脏的疾病。
-
仆参
出处:《针灸甲乙经》:癫疾,僵仆,转筋,仆参主之。正坐取穴。分布着腓肠神经跟骨外侧支。仆参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腰痛不举、眉棱骨痛、鼻衄、耳聋耳鸣、口眼斜、心悸、腰背痛、腋下肿、肢节痛、外踝足跟肿痛、手足麻木、癫狂、痫症、中风不省人事、中风不语、口噤不开、半身不遂、足背生疮、妇人血气痛等。
-
伏白
所属部位:小腿部伏白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复溜穴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隐神经分支、小腿内侧皮神经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复溜穴为足少阴肾经之经穴,配五行属金,肾配五行属水,根据五行相生原则,金能生水,复溜为本经之母穴,虚则补其母,故本穴可治疗脾、肾两脏的疾病。
-
复留
所属部位:小腿部复留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复溜穴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隐神经分支、小腿内侧皮神经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复溜穴为足少阴肾经之经穴,配五行属金,肾配五行属水,根据五行相生原则,金能生水,复溜为本经之母穴,虚则补其母,故本穴可治疗脾、肾两脏的疾病。
-
外命
所属部位:小腿部外命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复溜穴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隐神经分支、小腿内侧皮神经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复溜穴为足少阴肾经之经穴,配五行属金,肾配五行属水,根据五行相生原则,金能生水,复溜为本经之母穴,虚则补其母,故本穴可治疗脾、肾两脏的疾病。
-
胃阳
所属部位:小腿部复溜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复溜穴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隐神经分支、小腿内侧皮神经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复溜穴配五行属金,金应于肺,肺主表,外合皮毛,开腠理,故取本穴既可发汗,又可止汗,以治疗汗证,对汗证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配以合谷则疗效更好。
-
安耶
概述:安耶为穴名。分布着腓肠神经跟骨外侧支。仆参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腰痛不举、眉棱骨痛、鼻衄、耳聋耳鸣、口眼斜、心悸、腰背痛、腋下肿、肢节痛、外踝足跟肿痛、手足麻木、癫狂、痫症、中风不省人事、中风不语、口噤不开、半身不遂、足背生疮、妇人血气痛等。《循经考穴编》:癫疾痰壅,头重如石。
-
复溜
复溜穴为足少阴肾经之经穴,配五行属金,肾配五行属水,根据五行相生原则,金能生水,复溜为本经之母穴,虚则补其母,故本穴可治疗脾、肾两脏的疾病。如腰痛、水肿、小便不利、腹部胀满、肠鸣泄泻、大便脓血、盗汗、自汗、伤寒无汗、目昏、嗌干痔血、赤白带下、寒湿脚气、脚踹后廉及足跗上痛等。
-
安邪
别名安邪。出处:《针灸甲乙经》:癫疾,僵仆,转筋,仆参主之。分布着腓肠神经跟骨外侧支。仆参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腰痛不举、眉棱骨痛、鼻衄、耳聋耳鸣、口眼斜、心悸、腰背痛、腋下肿、肢节痛、外踝足跟肿痛、手足麻木、癫狂、痫症、中风不省人事、中风不语、口噤不开、半身不遂、足背生疮、妇人血气痛等。
-
复白
所属部位:小腿部复白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复溜穴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隐神经分支、小腿内侧皮神经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复溜穴配五行属金,金应于肺,肺主表,外合皮毛,开腠理,故取本穴既可发汗,又可止汗,以治疗汗证,对汗证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配以合谷则疗效更好。
-
兑骨
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通过针刺家兔神门、阴郄穴实验,发现该穴有减慢心率的效应,其传入神经为尺神经,中枢神经为迷走背核,传出神经为胸迷走神经。有指掌侧总动、静脉。兑端穴主要用于口唇及神志疾患等:如口噤鼓颔、口唇动、口疮、口臭、齿龈肿痛、消渴、鼻炎、晕厥、癫疾、狂症、癔病及遗尿等。
-
气舍
气舍位于颈部,人迎穴直下,锁骨内端上缘,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凹陷处。喉痹、瘿瘤皆为本穴所主。层次解剖:皮肤→结缔组织→壁腹膜。神阙穴位于脐中,乃人体生命之门,灸之温阳救逆、开窍醒神,用于治疗中风脱证、四肢厥冷、尸厥等。神阙穴属任脉,近于下焦,故可治疗小便不禁、产后尿闭、妇女不孕等。
-
中府
是肺的募穴;胸肌筋膜覆盖于胸大、小肌,两肌之间有来自臂丛的胸前神经和胸肩峰动脉胸肌支,支配并营养此两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头静脉经过和锁骨上神经中间支、第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深层有胸前神经内侧支和外侧支、胸肩峰动脉和胸外侧动脉分布。肺居上焦,但手太阴却起于中焦,实为中焦水谷精微上输所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