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气
病气病因学名词。已经进入人体形成了疾病的邪气。《素问·痹论》:“痹……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
气反
气反指病气所在的部位与所表现症状的部位相反,如下元虚衰而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等上部病候。《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中,旁取之。”张志聪注:“气反者,谓上下内外之病气相反也。如下胜而上反病者,当取之下,上胜而下反病者,当取之上,外胜而内反病者,当取之外旁。”
-
留瘦不移
留瘦不移指病气淹留,形体消瘦,而病邪尚未传变。《素问·三部九候论》:“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王冰注:“病气淹留,形容减瘦,证不移易,则消息节级,养而刺之”。
-
微者逆之
微者逆之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指轻浅单纯的病症,可逆其病气而治之。参见“正治”:正治是一般常规的治疗方法,即针对疾病的性质、病机,从正面治疗。适用于疾病的征象和本质相一致的病症。因其是逆疾病的征象而治,故又称逆治。如寒证用温法,热证用清法,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
-
实痰
证邪俱实之痰证。《景岳全书·杂证谟》:“凡可攻者便是实痰…以其年力犹盛,血气未伤,或以肥甘过度,或以湿热盛行,或风寒外闭皮毛,或逆气内连肝膈,皆能骤至痰饮,但察其形气病气俱属有余者,即实痰也。”治宜攻邪祛痰。
-
上病下取
②针灸取穴原则之一。治疗学术语·上病下取:上病下取为治疗学术语,是一种与病气上下相反的治法。《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如呃逆、反胃由于阳明腑实者,用承气汤法;久喘用补肾纳气法;头晕取太冲、丰隆等。如胃火牙痛可下取内庭,肝火头痛可下取行间。
-
胃心痛
概述:胃心痛(trueheartpainwithcoldlimbscausedbystomachdisease)为病证名。宜草豆蔻丸、清热解郁汤。”《杂病源流犀烛》治脾心痛用诃子散、复元通气散等方。《张氏医通·诸痛门》:“肝心痛者,多由木火之郁,病在血分,…《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
-
戾气
戾气病因学名词。见《温疫论》。又名疠气、疫疠之气、毒气、异气、乖戾之气、杂气。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是温疫病和某些外科感染的病因。通过空气传染或直接接触传染,既可散发,又可成流行之疫。《诸病源候论》卷十:“人感乘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
-
惊怖
易惊善恐或因惊致恐之意。出《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金匮要略心典》:“惊怖即惊恐,盖病从惊得,而惊气即为病气也。”
-
慧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若无病。”《素问·刺腰痛》:“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人生始生,病气衰,故旦慧。”《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④眼清目明。《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目睛慧了。”
-
一柱天酒
鉴别:取本品50ml,加氯仿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氯仿液,水浴蒸干,残渣加氯仿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紫色荧光斑点。功能与主治:温补肾阳,填精补血。用于久病气祛神疲,畏寒肢冷,阳萎遗精,阳衰无子,小便自遗,腰膝酸软,下肢浮肿,饮食少进,大便不实。
-
木香消谷丸
《御药院方》卷四:组成:青皮4两(洗净,焙干),陈皮4两(洗净,焙干),桂(去粗皮)2两,干姜(炮)2两,牵牛8两(4两生用,4两熟用),木香半两。主治:脾胃俱虚,不能消化水谷,胸膈痞闷,腹胁时胀,连年累月,食减嗜卧,口苦无味,虚羸少气;又治胸中有寒,饮食不下,反胃翻心,霍乱呕吐;及病后新虚,不胜谷气;
-
人马汤
《石室秘录》卷四:组成:马尿1碗,人尿半合(童便尤妙)。主治:人感山岚水溢之气,或四时不正之气,或感尸气、病气,腹中生蛇,身上干涸如柴,似有鳞甲者;又因饮食饥饱之时,过于多食,不能消化,腹内乃生鳖甲之虫,似鳖而非鳖者。制备方法:用雄黄1两,白芷5钱,生甘草2两,各为细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
南星醒神散
《直指小儿》卷二:方名:南星醒神散组成:天南星(不去皮,切片)、生姜(切片)。主治:小儿惊风痰热。用法用量:每服1字,薄荷、紫苏泡汤调下。大人服半钱。或吐、或汗、或下,即病气出也。制备方法:上用竹串1条,以南星并姜相间插定,次用轻粉些少,掺于南星、生姜片间,风干为末。
-
千金大养脾丸
《局方》卷三(新添诸局经验秘方):方名:千金大养脾丸组成:枳壳、神曲、陈皮(去白)、麦糵(炒)、茴香、白姜(炮)、缩砂(去皮)、肉豆蔻、三棱(炮)、茯苓(去皮)、良姜、薏苡仁、益智(去壳)、胡椒、木香、白扁豆(炒)、丁香、白术、红豆、藿香(去梗)、山药、苦梗(炒)、人参、甘草(炙)、蓬莪术(炮)。
-
神仙万灵散
《普济方》卷二八九:方名:神仙万灵散组成:银花1两半,皂角针半两,穿山甲半两,白芷半两,天花粉半两,甘草节半两,当归尾半两,防风半两,藿香半两,赤芍药半两,乳香(别研)3钱,没药3钱(另研)。主治:发背疔疮,一切恶疮。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加减:久病气衰者,加黄耆半两。
-
下病上取
概述:下病上取:1.针灸取穴法则之一;2.一种与病气上下相反的治法。如腿脚病取风府,脱肛取百会等。《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如癃闭因于中气不足者,用补中益气法;子宫脱垂,用蓖麻子仁捣碎敷百会穴等。本法的运用,当以谨守病机为前提,结合病因、脏腑经络辨证,注意整体联系以及上下升降的调节。
-
卒疝
暴痛之证候。《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大敦穴)。”《灵枢·经脉》:“足厥阴之别…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多因寒邪郁结肝脉,气血凝滞所致。治宜疏肝祛寒,可选《三因方》之走马汤方饮服,或针灸大敦穴。
-
久喘
概述:久喘为病证名,出自《东医宝鉴·喘证》。《丹溪心法·喘》:“凡久喘之证,未发,宜扶正气为主;《医学入门·喘》:“久病气短,不能接续,似喘非喘者,单人参汤。”亦可用人参润肺丸等培固元气、补肺平喘。积年肺气为古病名。多因风寒癖饮积肺,气道壅阻所致。治宜温肺散寒,化饮平喘,用九宝散等方。
-
化脓灸
概述:瘢痕灸(scarringmoxibustion)为灸法之一。又称化脓灸。是将艾炷直接置于施灸部位上点燃施灸,以使局部皮肤起泡,化脓,形成永久性瘢痕的直接灸法。古人重视灸后调养,《针灸大成·灸后调摄法》要求灸后宜静卧,不可立即进食、饮茶,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生冷瓜果、受热、冒寒,使气血通流,艾火逐出病气。
-
千金大养脾圆
处方:枳壳、神僸、陈皮(去白)、麦蘖(炒)、茴香、白姜(炮)、缩砂(去皮)、肉豆蔻、三棱(炮)、茯苓(去皮)、良姜、薏苡仁、益智(去壳)、胡椒、木香、白扁豆(炒)、丁香、白术、红豆、藿香(去梗)、山药、苦梗(炒)、人参、甘草(炙)、蓬莪茂(炮),上各等分。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下气汤
处方:半夏9克生姜9克人参4.5克橘皮9克(一方无人参)制法:上药四味,嚼咀。《女科指掌》卷三:方名:下气汤组成:苏叶、陈皮、桑皮、茯苓、青皮、白芍、大腹皮、甘草。《四圣心源》卷四:方名:下气汤组成:甘草2钱,半夏3钱,五味1钱,茯苓3钱,杏仁3钱(泡,去皮尖),贝母2钱(去心),芍药3钱,橘皮2钱。
-
消食圆
处方:乌梅(去核.焙干)、干姜(炮),各四两。炮制:上件为末,炼蜜和搜为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脾胃俱虚,不能消化水谷,胸膈痞闷,腹胁时胀,连年累月,食减嗜卧,口苦无味,虚羸少气。又治胸中有寒,饮食不下,反胃翻心,霍乱呕吐,及病后新虚,不胜谷气,或因病气衰,食不复常,并宜服之。
-
虚痰
或脉见细数,脏无阳邪,时为呕恶泄泻,气短声喑等症,但察其形气病气,本无有余者,皆虚痰也。”气虚寒痰,治宜健脾益气,温阳化痰,用人参、茯苓、苡仁、半夏、陈皮、甘草、肉桂;气虚热痰,治宜清热化痰益气,用麦冬、花粉、甘草、陈皮、白芥子、神曲、白芍、茯苓、当归。
-
蓆疮
蓆疮病名。亦名印疮、褥疮。症见初起患处呈现紫斑,继而皮肤破损,逐渐坏死溃烂,腐肉脱落,形成溃疡,较难愈合,治宜调补气血。内服十全大补汤之类。外治则重在预防,包括清洁受压部位,勤换体位,保持局部干燥或用酒精按摩,患部衬以软垫等。若溃烂后应去腐生肌,外敷五五丹,继用生肌玉红膏等。
-
淫邪
《素问·上古天真论》:“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②指阴阳逆乱之气。《素问·八正神明论》:“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③过盛的病气。《灵枢·九针论》:“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④泛指各种致病邪气。《灵枢·病传》:“正气横倾,淫邪泮衍。”
-
卒瘖
卒瘖病证名。系指卒然音声不出的病证。《灵枢·经脉》:“足阳明之别…其病气逆则喉痹卒瘖。”本病多由风寒、风热之邪犯肺所致。由风寒引起者,宜温散寒邪,可用九味羌活汤加减;方用银翘散加减。详见暴瘖条。
-
昼夜证象同异辨
昼夜证象同异辨诊断学术语。根据病情在日间和夜间的变化对比,来推断疾病深浅进退的一种辨证方法。昼安静而夜发热烦躁,为热入血室。夜恶寒而昼安静,为邪旺于阴。夜安静而昼恶寒,为阴气上溢于阳中。《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
衰
衰㈠(shuāi,音摔)衰老;《灵枢·本脏》:“有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灵枢·寿夭刚柔》:“病九日者三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
衰之以属
衰(cuī,音崔)之以属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则。根据病气属性治疗,使病邪消退。《素问·至真要大论》:“寒热温凉,衰之以属。”
-
候气
概述:候气:1.针刺术语;3.诊候脉气病候。指当针下不得气时,医者采取留针或间歇运针以待气至的方法。《针经指南·标幽赋》:“次察应至之气…如仍不得气,可予手法刺激,如提插、捻转,或改变针刺方向等以使得气。《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可刺之。”
-
肺常不足
肺常不足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之一。出《育婴家秘》。由于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卫外功能较弱。外邪入侵,常先伤肺,出现感冒咳嗽、哮喘、肺炎等呼吸道疾患。或易感时行疫气,出现麻疹、水痘、猩红热等传染病。其他脏腑病气,也常波及于肺。肺为清虚之体,既易受邪,又不耐寒热,故临床上常因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
-
瘁瘖
瘁瘖突然失音的病证。《灵枢·经脉》:“其病气逆则喉痹瘁瘖。”
-
痹热
痹热犹言热痹。《素问·痹论》:“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
加减思食丸
处方:神曲2两(炒黄),大麦糵2两(炒黄),乌梅4两,干木瓜半两(切),白茯苓(去皮)2钱半,拣甘草(细锉,炒)2钱半。主脾胃俱虚,不能消化水谷,胸膈痞闷,腹胁时胀,连年累月,食减嗜卧,口苦无味,虚羸少气;又治胸中有寒,饮食不下,反胃翻心,霍乱呕吐,及病后新虚不胜谷气,或因病气衰,食不复常。
-
似喘
似喘为症状名,即虚喘。多由年老体弱,喘病久延,或大病后真元耗损,肺脾气虚,肾气不纳,或久服攻伐之药,损伤真气而成。扶脾,生脉散、调中益气汤。”《医钞类编》卷六:“贞元饮,景岳治气短似喘,呼吸促急气道噎塞,不能升降垂危者。虚喘中由于病因和见症的不同,又分为气虚喘、阴虚喘、真元耗损喘、胃虚喘等。
-
参苓壮脾圆
处方:人参、白术、茯苓(去皮)、肉桂(去粗皮.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弱,胸膈痞闷,胁肋胀满,心腹刺痛,反胃吐食,口苦吞酸,胸满短气,肢体怠惰,面色萎黄,及中焦痞,不任攻击,脏腑虚寒,不受峻补,或因病气衰,食不复常,禀受怯弱,不能饮食,及久病泄痢,肠胃虚滑,并宜服之。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