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经疏
又名《神农本草经疏》。明·缪希雍撰。刊于1625年。卷3以下为玉石部上品,其后各卷的编排次序与《证类本草》同;本书虽名为《本草经疏》,但其中不少引录药物的叙述文字并非《本草经》的原文,而是见于《名医别录》、《唐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以及陈藏器《本草拾遗》等书。现存初刻本,周氏医学丛书本等。
-
红曲
曲霉科真菌紫色红曲霉的寄生在粳米上而成的红曲米·《中医大辞典》·红曲:红曲为中药名,出自《饮膳正要》。功能主治:功在活血化瘀,健脾消食。子囊孢子卵形或近球形,光滑,透明,无色或淡红色,(5.5-6)μm×(3.5-5)μm。枝端可见单个或成串的分生孢子;1.《本草经疏》:无积滞者勿用,又善破血,无瘀血者禁使。
-
铅粉
鉴别:(1)取本品约0.5g,加稀硝酸约5ml,立即产生大量气体;(《幼科准绳》定粉散)②治小儿脾泄不止:红枣二十个,去核,将官粉入内,以阴阳瓦焙干,去枣研粉。(《圣济总录》胡粉散)⑤治干癣痒不止:胡粉、黄连(去须)、蛇床子、白蔹各半两。藏器主久痢成疳,和鸡子白服,以粪黑为度,皆为其消积杀虫止痢也。
-
周氏医学丛书
《周氏医学丛书》医学丛书。清·周学海编。二集、三集以周氏所著及其评注的医书为主,计有《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内经评文》、《读医随笔》、《诊家枢要》、《藏府标本药式》、《金匮钩玄》、《三消论》、《温热论》、《幼科要略》、《叶案存真类编》、《印机草》十四种;
-
治血三法
治血三法出《本草经疏》。指治疗血证的三个基本方法。即血虚用补法,血瘀用通法,血热用清法。
-
庵闾子
出处:《本经》拼音名:ānLǘZǐ来源:为菊科植物庵闾的果实。①《本经》:主五脏瘀血,腹中水气,胪胀留热。②《别录》:疗心下坚,膈中寒热,周痹,妇人月水不通,消食,明目。《本草经集注》:荆子、薏苡为之使。(《圣惠方》庵闾子酒)②治产后腹痛:庵闾子、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半两。
-
蒺藜苗
《*辞典》:蒺藜苗:出处:《纲目》拼音名:J L Mi o别名:蒺藜蔓(《千金翼方》)来源: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茎叶。归经:《本草经疏》:入肝。功能主治:治痈肿,疥癣,风痒,鼻塞。(《千金方》)临床应用:①治疗慢性气管炎取刺蒺藜全草(每人每日1两),洗净、切碎,水浸24小时。7例用蜜丸,仅1例好转,6例无效。
-
牡鼠粪
出处:《别录》拼音名:MǔShǔF n别名:鼠矢(《本草经集注》),两头尖(陶弘景),雄鼠粪(《日华子本草》),豭鼠粪(《类证活人书》)。治伤寒劳复发热,疝瘕,腹痛,淋浊,经闭,疳积,乳痈,鼠瘘,疔肿。亦治诸劳复。(《类证活人书》豭鼠粪汤)③治室女月水不通:用鼠屎一两,烧灰,研,空心温酒调下半钱。
-
青鱼胆
治目赤肿痛,翳障,喉痹,热疮。外用:点眼或涂敷。注意:《本草经疏》:目病非风热盛而由于血虚昏暗者,不宜用。(《龚氏易简方》)②治枣花翳内障:青鱼胆、青羊胆、鲤鱼胆各七个,熊胆一分,牛胆五钱,麝少许,石决明一两。(《眼科龙木论》坠翳丸)③治喉闭及骨哽:腊月取青鱼胆阴干,患者即以胆少许口中含,咽津。
-
象胆
治目生翳障,疳积,疮肿。外用:点眼或涂疮。附方:治内障目翳:象胆半两,鲤鱼胆七枚,熊胆一分,牛胆半两,石决明(捣研)一两,麝香(研)一钱。(《圣济总录》四胆丸)各家论述:①《纲目》:象胆明目,能去尘膜也,与熊胆同功。今世治疳证、痨瘵传尸多用之,总取其苦寒能杀疳虫、痨虫,兼除脏腑一切热结也。
-
叶案存真类编
二集、三集以周氏所著及其评注的医书为主,计有《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内经评文》、《读医随笔》、《诊家枢要》、《脏腑标本药式》、《金匮钩玄》、《三消论》、《温热论》、《幼科要略》、《叶案存真类编》、《印机草》十四种;
-
猪蹄甲
《*辞典》:猪蹄甲:出处:《纲目》拼音名:ZhūT Jiǎ别名:猪悬蹄(《本经》),猪悬蹄甲(《千金 食治》),猪蹄合子(《圣济总录》),猪爪甲(《普济方》),猪退(《纲目》)。白秃,冻疮。(《仁斋直指方》猪甲散)③治牡痔生鼠乳,肛门痒痛,触着有脓血出不绝:猪悬蹄壳(烧成灰、研)一两,水银三大豆许。
-
本草经疏辑要
《本草经疏辑要》为药物学著作。刊于1809年。本书现存的清刊本附有朱紫垣《痘疹》1卷,吴氏自撰《集效方》1卷,共10卷。内容系据缪仲醇《本草经疏》的内容,撷其精要,并作了适当的调整和增补。卷2石金、土、水部。卷7禽虫介鱼部;
-
肾虚证
因肾气、肾阴、肾阳不足所致的各种证候。《圣济总录》卷五十一载肾虚证见腰背酸痛,小便滑利,脐腹痛,耳鸣,四肢逆冷,骨枯髓寒,足胫力劣,不能久立。《本草经疏》载肾虚十八证,有肾虚腰痛,属精气虚;伤精白浊,属房劳过度,以致精伤流出,似白浊证;奔豚,属肾虚,脾家湿邪下传客肾所致等。
-
缪希雍
缪希雍(1566-1627年)明代医家。字仲醇,号慕台,江苏常熟人,后迁居金坛。因家道中落,弱冠后弃儒习医,并以术济人,多有治验,名闻遐迩。丁元荐将其医术验案进行整理,著成《先醒斋笔记》,缪氏又亲为增广之,成《先醒斋广笔记》。另有《本草经疏》、《本草单方》、《炮炙大法》等,均行于世。
-
肝实证
肝实证证名。肝脏邪气盛实出现的证候。多属肝经气郁火旺。《本草经疏》:“肝实之证,善怒,怒则气上逆,甚则呕血及飧泄,善太息,忽忽不乐,胁痛,呕血,属肝气逆、肝火盛、肝血虚;发搐,属肝家邪热,热则生风,风主掉眩故也。口赤肿痛,属血热。”方用犀角地黄汤、羚羊角散、甘菊花散等方。
-
肺实证
肺实证证名。肺病邪气盛实出现的证候。由外邪侵袭,或气壅痰聚等所致。可见喘急,胸闷,咳嗽声重痰稠,肺痈,咳吐血痰,喉痹,上消等证。《脉经》卷二:“肺实也,苦少气,胸中满彭彭,与肩相引。”《本草经疏》:“肺实八证:喘急,属肺有实热及肺气上逆;肺胀闷,属肺热;喉癣,属肺热;方用地骨皮汤、葶苈丸等方。
-
胆虚
胆气虚怯出现的证候。《脉经》卷二“胆虚…病苦眩、厥、痿、足指不能摇、躄、坐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目巟)(目巟)。”《本草经疏》:“胆虚二证:易惊,属胆气虚;证见多疑虑,常叹息,不得眠,或口苦目黄,呕苦水等。治宜温胆补虚,选用十味温胆汤、定志丸等方。
-
大肠病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热则肠结胀满,善气喘咳,身面热,喉中噎。《本草经疏》:“大肠实四证,便硬闭,肠风下血,属大肠湿热;
-
白马阴茎
《*辞典》:白马阴茎:出处:《纲目》拼音名:B iMǎYīnJīnɡ别名:白马茎(《本经》)。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马肉条。炮制:《雷公炮炙论》:(白马茎),临用时以铜刀劈破作七片,将生羊血拌蒸半日,出晒干,以粗布拭上皮,并干羊血了,细锉用也。性味:甘咸,温。功能主治:补肾益气。①《本经》:主伤中脉绝,阴不起。
-
羖羊角
《*辞典》:羖羊角:出处:《本经》拼音名:GǔY nɡJiǎo来源:为牛科动物雄性山羊或雄性绵羊的角。性味:咸,凉。治小儿惊痫,风热头痛,烦闷,吐血,青盲,肿毒。不计时候,以糯米粥饮,调下二钱。《本经》咸温,《别录》苦微寒,甄权大寒,察其功用、应是苦寒居多,非苦寒则不能主青盲、惊悸、杀疥虫及风头痛、吐血也。
-
胡桐泪
归经:入胃经。①《唐本草》:主大毒热,心腹烦满,水和服之取吐。②《本草汇言》:胃家虚寒不食者勿用。(《圣惠方》)⑤治牙齿宣露有脓血出,及小儿虫蚀疳断:葶苈、胡桐泪各半两。《日华子》以之治风虫牙齿痛,李珣谓其能治骨槽风、齿匿,元素言瘰疬非此不能除,皆资其苦能杀虫,咸能入骨软坚,大寒能除极热之用耳。
-
井底泥
《*辞典》:井底泥: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JǐnɡDǐN 别名:井底沙(《证类本草》)来源:为淤积在井底的灰黑色泥土。性味: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头风热窟,天泡疮,热疖。④《东医宝鉴》:治蝎螫。附方:①治妊娠得时疫病,令胎不伤:井底泥敷心下。(《肘后方》)②治头风热痛:井底泥和大黄、芒硝末敷之。
-
景天花
拼音名:JǐnɡTiānHuā来源:药材基源:为景天科植物八宝Hylotelephiumerythrostictum(Miq.)H.Ohba的花。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丛、石缝中或沟边湿地。性味:苦;风疹瘙痒各家论述:论景天花非通神不老之品缪希雍:"(景天)花,功用具如《经》说,第大苦大寒之药,而云轻身明目,通神不老,未可尝试也。
-
茄蒂
《*辞典》:茄蒂:出处:《履巉岩本草》拼音名:Qi D 来源:为茄科植物茄的宿萼。功能主治:治肠风下血,痈疽肿毒,口疮,牙痛。③《岭南采药录》:治发背及痈毒初起,用十四至廿一个,水、酒煎服。(《仁存堂经验方》)③治对口疮:鲜茄蒂、鲜何首乌等分煮饮。(《本草经疏》)④治癜风:用茄蒂蘸硫、附末掺之。
-
蚺蛇胆
《*辞典》:蚺蛇胆: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R nSh Dǎn来源:为蟒蛇科动物蟒蛇的胆。归经:①《本草经疏》:入手少阴、足厥阴、阳明经。②治小儿急疳痒,随爪(抓)作疮,瞬息大如钱:蚺蛇胆三大豆许,黄矾、白矾灰、芦荟、麝香各一钱。肝开窍于目,肝热则目肿痛,入肝泄热,则肿痛除矣。
-
桑霜
《*辞典》:桑霜:出处:《纲目》拼音名:SānɡShuānɡ别名:木硇(《本草经疏》)。来源:为桑柴灰汁经过滤、蒸发后所得的结晶状物。功能主治:①《纲目》:治噎食积块。②《本草经疏》:钻筋透骨,敷痈疽,拔疔,引诸散毒药攻毒。
-
兔脑
《*辞典》:兔脑:出处:《别录》拼音名:T Nǎo来源:为兔科动物蒙古兔或家兔等的脑。功能主治:治胎产不利,冻疮,火伤,皮肤皲裂。附方:治产妇产育艰难,或横或逆:兔脑髓一个(去皮膜、研如泥),母丁香一钱(细末),乳香二钱五分(另研),麝香一钱(另研)。(《证治准绳》催生丹,即兔脑丸)摘录:《*辞典》
-
熊脂
《*辞典》:熊脂:出处:《本经》拼音名:Xi nɡZhī别名:熊白(陶弘景),熊恤(《洞天奥旨》)。治风痹不仁,筋脉挛急,虚损羸瘦,头癣,白秃,臁疮。(《洞天奥旨》熊脂膏)各家论述:《本草经疏》:熊脂,其主风痹不仁筋急者,盖风为阳邪,熊(脂)气温,能通行经络;
-
木贼草
概述:木贼草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经疏》,即《嘉祐补注神农本草》记载的木贼的别名。1.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角膜云翳,肠风下血,血痢,血崩,月经淋漓,疝痛黄疸,泄泻,石淋。药理作用:牲畜食木贼后可致中毒,引起四肢无力、共济失调、震颤及肌强直,脉弱而频,血化学分析示维生素B缺乏,用大量维生素B有解毒作用。
-
皂荚子
《*辞典》:皂荚子:出处:《雷公炮炙论》拼音名:Z oJi Zǐ别名:皂角子(《千金方》),皂子、皂儿(《博济方》),皂角核(《妇人良方》)。功能主治:润燥通便,祛风消肿。治大便爆结,肠风下血,下痢里急后重,疝气,瘰疬,肿毒,疮癣。⑤《医林纂要》:杀疳虫。炒令干燥为末,米饮为丸,如梧桐子大。
-
治气三法
治气三法出《本草经疏》。指治疗诸气病证的三个基本方法。即补气、破气、降气、调气。
-
本草汇笺
《本草汇笺》为药物学著作。清·顾元交纂于1660年。作者虑《本草纲目》之浩繁及《本草经疏》之附会,而取众书之长,删繁提要。首列药图,集运气及诸药学总论,继以草、木、果、谷、菜、人、禽、兽、虫、鱼、鳞、介、玉石、水、火、土等部归类,载药近400种。分述药性功用主治,并附验方,颇切临证。
-
胃实
胃实证名。见《脉经》卷二。《本草经疏》载:胃实六证;谵语发狂发斑,弃衣而走,登高而歌,属胃家邪热实;嘈杂,属胃火;口淡属胃热;呕吐属胃火者,必面赤,小便短赤或涩,大便多燥,口苦或干渴;吞酸,属胃火。治宜清胃泄火,用泻热栀子散、子芩散、黄连丸、清胃散等方。参见胃病、胃家实等条。
-
心虚证
心虚证为证候名。不得眠,属心血虚有热;又:“夫心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盛则卫气不行,荣气不通,遂令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悸,手心热,满汗出,衄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
本草汇
《本草汇》为药物学著作。清·郭佩兰撰。刊于1655年。本书内容主要参考《本草纲目》、《本草经疏》等书编成。卷1为十四经经脉图、脏腑图及引经药物、面部望诊图等;卷2杂论三部九候、脉法、经络、运气等;卷3介绍用药式、引经报使及禁忌药;6为杂证、伤寒、妇、外、幼各科病机;8列百病主治药;
-
脾实
《圣济总录》卷四十四:“脾脏盛实则生热,热气熏蒸则令人舌本肿胀,语言蹇涩,腹胁坚硬,四肢不举,身体沉重,面目焦黄,不得安卧,而唇干口燥也。”《本草经疏》:“脾实,即湿热邪胜六证:蛊胀,由于脾家湿热积滞或内伤瘀血停积而成;易饥,属脾家郁火;口唇生疮,口糜,中消,属脾家实火;参见脾病、脾实热条。
-
肝虚证
肝虚证证名。《圣济总录》卷四十一:“肝虚之状,其病面青,善诘善怒,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不欲饮食,悒悒不乐,恐惕如人将捕之。”《本草经疏》载肝虚十证:胸胁痛,属肝血虚,肝气实,因而上逆;目翳,属肝热,兼肾水不足;目黑暗眩晕,属血虚,兼肾水真阴不足;肥气属气血两虚,肝气不和,逆气与瘀血相并而成。
-
肺虚证
肺气肺阴不足所出现的各种证候。证见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嗽、咳吐血痰、声哑、咽喉燥痛、肺痿、皮毛焦枯等。《圣济总录》卷四十八:“肺虚则生寒,寒则阳气盛,阳气盛则声嘶,语言用力,颤掉缓弱,少气不足,咽中干无津液,虚寒乏力,恐怖不乐,咳嗽及喘,鼻有清涕,皮毛焦枯,诊其脉浮沉缓,此是肺虚之候。”
-
白芥
《*辞典》:白芥:出处:《唐本草》拼音名:B iJi 别名:胡芥(《蜀本草》),蜀芥(《纲目》)。花冠黄色,长方卵形,基部有直立长爪;性味:《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归经:《本草经疏》:入肺。②热痰烦晕。用白芥子、大戟、甘遂、硭硝、朱砂,等分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此方名白芥丸。
-
鲤鱼胆
性味:①《本经》:味苦,寒。④《本草拾遗》:主耳聋,滴耳中。每用少许,时时点眼。(《圣济总录》光明散)③治小儿喉痹肿:鱼胆二七枚,(取汁)以和灶底土涂之,瘥止。上二味,阴干百日,末之,雀卵和,吞小豆大一丸。(《千金方》)各家论述:《本草经疏》:凡胆皆苦寒,走厥阴,故鲤鱼胆亦主明目及目热赤痛青盲也。
-
玛瑙
《全国中草药汇编》:玛瑙:拼音名:MǎNǎo生境分布:辽宁、陕西、甘肃、新疆、江苏、安徽、浙江、台湾、湖北、河南、四川、云南。透明至半透明。(检二氧化硅)X射线衍射分析曲线:石英4.31(10),3.38(10),2.47(3)。性味:辛;无毒归经:肝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除障明目。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主辟恶,熨目赤烂。
-
棉花子
《*辞典》:棉花子:出处:《百草镜》拼音名:Mi nHuāZǐ别名:木棉子(《本草经疏》),棉花核(《兰台轨范》)。治阳痿,睾丸偏坠,遗尿。痔血,脱肛,崩漏,带下。(《德胜堂经验方》)⑧治肠风下血:生柿子二个,竹刀切去蒂核,以棉花子塞入柿内,仍盖好,瓦上煅存性,研细末,米饮热调服,重者三服。故能散风邪;
-
牡狗阴茎
出处:《本经》拼音名:MǔGǒuYīnJīnɡ别名:狗精(《本经》),狗阴(《本草经集注》),黄狗肾(《饮片新参》),狗鞭(《中药志》)。将狗杀死后,割下阴茎及睾丸(亦有不带睾丸的),去净附着的肉、骨及油脂,拉直,晾干或焙干。以广东所产者最著名,通称为广狗肾。①《本经》:主伤中阴痿不起,除女子带下十二疾。
-
獭肝
《*辞典》:獭肝: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TǎGān别名:水獭肝(《纲目》)。本动物的足(獭四足)、肉(獭肉)、骨(獭骨)、皮毛(獭皮毛)、胆(獭胆)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治虚劳,骨蒸潮热,盗汗,咳嗽,气喘、咯血,夜盲,痔疮下血。③《本草图经》:主(虚损)劳极,四肢寒疟,虚汗客热,亦主产劳。
-
铁锈
《*辞典》:铁锈: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TiěXi 别名:铁衣(《普济方》),铁线粉(《养生经验合集》)。归经:《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附方:①治疔疮:用多年墙内或泥土中锈钉,洗净,以灰火内煅,入醋内淬,待冷,用刀刮钉锈,又于火内煅红入醋淬,仍前刮末,再三如此煅淬,刮末用纱帛细罗包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