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医疗法
新医疗法是指1949年以来,我国中西医务人员团结合作,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发展和创造了多种新的简便有效的医疗方法。这些疗法多数是在原有针灸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应用较广的有新针疗法、耳针疗法、头针疗法、腕踝针疗法、水针(穴位注射)疗法、穴位结扎和埋线疗法等多种。
-
《中医学》
《中医学》综合性医书。下篇针灸和新医疗法,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新医疗法、常见疾病治疗、针刺麻醉等。全书临床部分采用现代医学病名结合中医传统理论和辨证论治,治法包括验方、草药,内容比较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和祖国医学遗产的发掘进展情况,1972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
榆白皮
《*辞典》:榆白皮:出处:《药性论》 《本经》原作榆皮拼音名:Y B iP 来源:为榆科植物榆树的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圣济总录》榆白皮煮散)⑥治赤流肿丹毒:榆根白皮作末,鸡子白和敷之。(《子母秘录》)各家论述:《纲目》:榆皮、榆叶,性皆滑利下降,故人小便不通,五淋肿满,喘嗽不眠,经脉胎产诸证宜之。
-
薅田藨根
治感冒高热,咽喉肿痛,风湿痹痛,肝炎,泻痢,肾炎水肿,尿路感染、结石,咳血,吐血,妇人崩漏,跌打损伤,疔疮肿毒。(《江西民间草药》)④治冷痹,久年关节疼痛:薅田藨根五斤,煎汤去渣,同老母鸡(去毛及肠杂)一只炖服。治疗54例,27例从小便中排出结石,19例症状消失但无明显排石,7例无效改用手术治疗。
-
胃热
概述:胃热:1.胃腑热证;2.经外奇穴名。为热邪犯胃,或过食煎炒炙焯以致胃中燥热的病证。临床表现为:口渴、口臭、易饥嘈杂、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若胃热化火,则见口腔糜烂、牙龈肿痛等。治疗初宜清胃泻火,后宜滋养胃阴。针灸常取:内庭、厉兑、足三里、三阴交等。出《新医疗法汇编》。一般直刺0.5~
-
下风池
下风池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位于项部,入后发际0.5寸项部肌肉隆起外缘的凹陷处。左右计2穴。主治后头痛、青光眼、视网膜色素变性。一般在第一颈椎斜刺1.5~2寸。
-
牙痛穴
概述:牙痛穴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位置:位于手掌,第三、四掌骨小头之间,距指蹼缘0.5寸处。牙痛穴(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图24(图出自《中医大辞典》)功能主治:主治牙痛、下颌关节痛。刺灸法:—般直刺0.5~或向上斜刺0.5~
-
中医临床新编
《中医临床新编》为综合性医书。广东省中医院编著。分上、下两篇。上篇中医学基础,内容包括脏腑、病因、诊断、治疗原则与治疗方法、药物、新医疗法等;本书重点阐述与临床结合比较紧密的基础理论,临床部分尽量选用在医疗实践中较有效的治法,并对中草药方面的用药经验作了适当的介绍。1972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
板门
概述:板门:1.经外奇穴名;2.按摩用穴。经外奇穴名·板门:板门为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主治小肠、三焦、肺经等病。一般直刺0.3~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位于手掌鱼际部,当掌指关节横纹中点向后0.5寸处,与鱼际穴近。从板门向腕横纹推治吐;并治气促、气攻等症。
-
浮萍黑豆汤
处方:鲜浮萍100克黑豆50克制法:捞取新鲜浮萍100克,淘洗干净;把黑豆洗后用冷水浸泡1~2小时,再与浮萍同放入小锅内,加水适量,煎沸后去渣取汤。功能主治:祛风,行水,清热,解毒。适用于小儿急性肾炎。用法用量:以上为1日量,分2次温热饮用,连用5~摘录:《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
海参肠
出处:旅大《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拼音名:HǎiShēnCh nɡ来源:为刺参科动物刺参或其他种海参的肠。内脏含一种硫酸多糖,中含氨基葡萄糖,葡萄糖醛酸及硫酸酯。食用海参肠含水分72.490%,粗蛋白质8.836%,粗脂肪2.687%,灰分15.987%。功能主治:旅大《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
红帽顶
《*辞典》:红帽顶:出处:《陆川本草》拼音名:H nɡM oDǐnɡ来源:为大戟科植物毛桐的叶。原形态:形态详大毛桐子根条。性味:《陆川本草》:苦,寒。①《陆川本草》:凉血,止血。治刀伤出血,洗疮。附方:①治湿疹:红帽顶叶晒干研粉,外敷患处。(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②治褥疮:红帽顶、毛漆公叶各等量。
-
苦参实
《*辞典》:苦参实:出处:《唐本草》拼音名:KǔShēnSh 别名:苦参子(《纲目》),苦豆(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来源:为豆科植物苦参的种子。8月果实成熟时采收,去其荚壳,晒干收藏。功能主治:①《唐本草》:明目。②《四川武隆药植图志》:为健胃剂及驱除蛔虫药。(江西《草药手册》)摘录:《*辞典》
-
绿豆皮
概述:绿豆皮为中药名,又称绿豆壳(《本经逢原》),绿豆衣(《山西中药志》)。性味:①《开宝本草》:寒。功能主治:①《本草纲目》:解热毒,退目翳。绿豆皮为眼科常用退翳障药,具有清热解毒,退翳明目的功效。常与谷精草、石决明等配伍,如清解散。(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出处:《*辞典》
-
猫肉
《全国中草药汇编》:猫肉:拼音名:MāoR u别名:家猫来源:食肉目猫科猫FelisocreatadomesticaBrisson,以肉入药。解毒散结。(《江苏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各家论述:1.《纲目》:治劳疰,鼠瘘。2.《本草求真》:补血,治瘩洼,又治瘰疬。3.《四川中药志》:治风湿痹痛,散瘰疬结核,补虚劳,消虫胀,疗汤火伤。
-
南瓜蒂
《*辞典》:南瓜蒂: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N nGuāD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瓜蒂。功能主治:治痈疡,疔疮,烫伤。①《安徽药材》:焙末用麻油调涂,治疔疮、背疽。或煨存性研末。(《行箧检秘》)②治烫伤:南瓜蒂晒干烧灰存性,研末,茶抽调搽。(《岭南草药志》)④治骨哽喉:南瓜蒂灰、血余灰、冰糖,各适量。
-
排钱草根
治肝脾肿大,关节炎,月经不调,经闭,子宫脱垂,痈疽疔疮,跌打损伤。(福建《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④治跌打伤:排钱草根二至三两。此外,曾观察1例慢性前列腺炎合并附睾炎患者,服排钱草丸剂一个疗程后,经2个月左右小便刺痛逐渐减轻直至消失,附睾肿大逐渐缩小,直至接近正常,变软,疼痛明显减轻,且甚少发作。
-
四方蒿
《中医大辞典》·四方蒿:四方蒿为中药名,出自《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传染病》,为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记载的溪黄草之别名。来源及产地:唇形科植物线纹香茶菜Rabdosialophanthoides(Hamilt.exD.Don)Hara及溪黄草R.serra(Maxim.)Hara.的全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散瘀。
-
无莿根
《中医大辞典》·无莿根:无莿根为中药名,出自《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内科》。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骨髓炎,急性淋巴结炎,急性乳腺炎,脓疱疮,湿疹,丹毒,疖肿,嗜盐菌食物中毒.⑥治疗急性喉头炎及扁桃体炎急性喉头炎137例,经治2~2两和少许猪骨加水过药面,煎后加少量食盐及米酒冲服,每天1剂。
-
小草
檀香科植物百蕊草的全草·小草:小草为中药名,出自《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内科》,为《本草图经》记载的百蕊草之别名。治肺炎,肺脓疡,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乳腺炎,急性膀胱炎,淋巴结结核,肾虚腰痛,头晕,遗精,滑精。功能主治:①《别录》:主益精,补阴气,止虚损、梦泄。
-
下五里
下五里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矫灵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大腿伸侧近端,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2.5寸。再直下5寸处。主治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胆囊炎等。一般直刺1~
-
枣树皮
《*辞典》:枣树皮:出处:《纲目》拼音名:ZǎoSh P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树皮,全年皆可收采,春季最佳,用月牙形镰刀,从枣树主干上将老皮刮下,晒干。药理作用:小鼠灌服枣树皮(品种未鉴定)醇提物,有明显祛痰作用(酚红法),镇咳作用不明显;服生药片患者多数有口干感,少数有胃脘胀闷、鼻衄、便秘等不良反应。
-
冬地梅
概述:冬地梅为中药名,出自福建《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为《生草药性备要》记载的臭茉莉之别名。别名:白龙船花、大髻婆、冬地梅。性味:淡,平。功能主治:祛风除湿,化痰止咳,活血消肿。①治风湿性关节炎,脚气,水肿,白带,支气管炎,肺痈。高山黄芩苷有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
中喘
概述:中喘:1.经外奇穴别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背部,第五、六胸椎棘突之间点,旁开各0.3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支气管哮喘。一般直刺0.5~
-
红砖草
概述:红砖草为中药名,出自《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妇产科》,为《四川中药志》记载的一点血之别名。性味:甘、酸,凉。功能主治:补气健脾,养血,止血。治病后虚弱,白带,咳嗽咯血,功能性子宫出血。或加大剂量炖鸡服。化学成分:本品含强心苷、黄酮类、鞣质、酚性成分、三萜成分、甾醇、皂苷。
-
实用中医学
《实用中医学》综合性医书。上册为中医学基础部分,包括基础理论,中药和方剂。介绍人与自然,脏象、经络、病机、辨证论治等中医基础理论。常用中草药567种,古今常用方剂(包括医院的经验方)360首;下册以现代医学病名。分述内、外、妇、儿、针灸与新医疗法等临床各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975年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
解痉
概述:解痉:1.经外奇穴名;出《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位于腘窝横纹近外侧端,股二头肌腱内侧的称解痉l。位于腘窝横纹近内端,半腰肌腱内侧的称解痉2。主治外伤性截瘫。一般直刺0.5~又称镇痉。用平肝、镇潜、祛风的药物解除震颤、手足痉挛及角弓反张等症,称解痉。
-
苍耳囊虫
出处:《纲目》拼音名:CānɡěrN nɡCh nɡ别名:麻虫(《圣济总录》),苍耳虫(《纲目》)。功能主治:治疔肿,痔疮。(《纲目》)㈣苍耳虫(不拘量),冰片、雄黄各少许(研末),飞廉一棵(捣烂取汁),甘草五钱(用开水泡汁约一两)。(《江苏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②治痔疮:苍耳虫五分。泡香油外敷。
-
块茎糙苏
叶片三角状卵形,基部深心形,叶缘具粗圆齿,上面散生刚毛或近无毛,下面散生刚毛;化学成份:地上部分含多种多酚成分,中有咖啡酸,4-o-咖啡酰基-D-奎宁酸,以及咖啡酸的葡萄糖、木糖、鼠李糖酯。或熬膏、研末。(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②治梅毒:块茎糙苏、邦子、土胡连、土茯苓、秦艽叶,制成散剂服。
-
猫油
《*辞典》:猫油:出处: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拼音名:MāoY u来源:为猫科动物猫的脂肪油。功能主治:治烧伤。附方:治Ⅰ、Ⅱ度烧伤:猫油、狗油各等量。每日三至四次涂搽患处。摘录:《*辞典》
-
向日葵茎髓
功能主治:利尿通淋,止咳平喘。《*辞典》·向日葵茎髓:出处:《江苏药材志》拼音名:XiànɡRìKuíJīnɡSuǐ别名:向日葵梗心(苏医《中草药手册》),向日葵茎心(江西《草药手册》),向日葵瓤(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化学成份:茎含多糖约53%,尚含绿原酸、新绿原酸、4-o-咖啡酰奎宁酸、东莨菪甙。
-
珍珠草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叶下珠的全草或带根全草。茎直立,分枝常呈赤色,具翅状纵棱。3朵聚生,雄蕊3,花丝基部合生,药室纵裂;①《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疳眼,疳积,煲肉食或煎水洗。④《福建民间草药》:平肝,退火,明目,治蛇咬伤。⑥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肝明目,渗湿利水。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一周。
-
猪骨
《*辞典》:猪骨: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ZhūGǔ来源:为猪科动物猪的骨头。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猪肉条。②《王圣俞手集》:猪项上蜻蜓骨烧灰,涂一切头项疽毒,凡脑疽、鬓发、对口等症,麻油调敷。附方:①治下痢红白:腊猪骨烧存性,研末,温酒调服三钱。(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摘录:《*辞典》
-
上合谷
上合谷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基底的前方凹陷处。左右计2穴。主治牙痛。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
-
止呕
止呕为经外奇穴名。出《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位于颈前正中线,甲状软骨上切迹上凹陷,与胸骨柄颈上切迹上方凹陷连线之间点。主治晚期食道癌。一般针尖斜向胸骨柄颈上切迹上方凹陷刺0.5~0.8寸。
-
少海上
少海上为经外奇穴名。出《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位于上臂屈侧,肘横纹尺侧端上1.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伸屈肘无力)。一般直刺0.5~1.0寸。
-
内麻醉点
内麻醉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位于小腿胫侧,胫骨内髁高点与内踝高点连线之中点,胫骨内缘后约1横指处。(或内踝直上7寸处)。主要为剖腹产、绝育术、子宫次全切除、卵巢囊肿、输卵管结扎、疝修补术的针麻用穴。一般直刺0.5~
-
手四穴
手四穴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位于手拇指末端爪甲游离缘桡侧,距爪甲0.1寸处,左右计2穴;又中指末端爪甲游离缘桡侧,距爪甲0.1寸处,左右2穴。共计4穴。主治食物中毒。一般三棱针点刺出血。
-
心穴
心穴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手中指掌侧,远侧指节横纹之中点。左右计2穴。主治发热、神经衰弱、哮喘、荨麻疹。一般针0.1~0.2寸。
-
东风
概述:东风为经外奇穴名。位于颈部·东风:东风位于颈部,下颌角下缘、颈动脉前缘是穴。主治扁桃体炎。一般针0.1~位于右侧肩胛部·东风:东风位于右侧肩胛部,右肩胛冈下2厘米,当肩胛的中、外1/3交点处。主治胆道蛔虫症。一般在穴位处以指按压,局部有酸、麻感觉。出《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
-
生肌1
生肌1为经外奇穴名。出《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位于大腿伸侧,腹股沟中点和髌韧带内侧凹陷连线的上1/3与中1/3的交点。左右计2穴。主治外伤性截瘫。一般直刺2.0~2.5寸。
-
生肌2
生肌2为经外奇穴名。出《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位于大腿伸侧,腹股沟中点和髌韧带内侧凹陷连线的下1/3与中1/3的交点。左右计2穴。主治外伤性截瘫。一般直刺2.0~2.5寸。
-
外麻醉点
外麻醉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位于小腿伸侧,胫骨前嵴外开1寸,腓骨小头与外踝高点连线中点之水平线上。主要为剖腹产术、卵巢囊肿摘除术的针麻用穴。针感麻、酸至足背后,通电,一般诱导15分钟后即可手术。
-
立起点
立起点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骶部,髂后上棘下1.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下肢瘫痪。一般直刺0.5~1.0寸。
-
立静
立静为经外奇穴名。出《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位于项部,后发际中点上0.5寸处,与项部肌肉隆起外缘,入后发际1寸之凹陷连线中点下1.2~主治精神病兴奋躁动。一般针斜向椎体方向刺1.5~针感有触电样感觉,有时放射至同侧头部或上肢。
-
闪电
闪电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臀部,尾骨尖旁开6寸。左右计2穴。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一般直刺2~3寸。
-
头颞
头颞为经外奇穴名。出《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位于头部,眉外端与外眦连线中点向后方2寸,与耳尖平高处。左右计2穴。主治精神分裂症、失眠、记忆力减退。一般沿皮刺0.5~1.5寸。
-
纠内翻
纠内翻为经外奇穴名。位于小腿近端腓侧,髌骨中线下4寸,胫骨与腓骨之间点外开1.5寸。2.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小腿腓侧远端,外踝上缘上2.5寸,腓骨前缘。3.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小腿屈侧,腓肠肌肌腹下交角处(承山),向外侧平开1寸。主治足内翻。一般直刺0.5~
-
后合谷
后合谷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即上合谷。上合谷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基底的前方凹陷处。左右计2穴。主治牙痛。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
-
闭孔
闭孔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臀部,尾骨尖旁开2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运动障碍。一般针2~3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