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胃降逆
和胃降逆为治法。指用具有降气和胃作用的方药,治疗胃气上逆证的治法。
-
清化和胃汤
组成:川黄连3g,吴茱萸2g,陈皮6g,姜半夏10g,茯苓12g,甘草4g,枳壳10g,炒竹茹6g,浙贝母10g,乌贼骨12g,神曲12g,蒲公英12g。属中医学“吐酸”、“胃痛”、“噎膈”等病范畴,临床发现属肝胃不和、痰热内蕴致胃气上逆者颇多。左金丸清肝和胃,是治疗肝经火郁所致吞酸、吐酸的首选方。
-
半夏人参酒
《伤寒论》处方半夏30g黄芩30g干姜20g人参20g炙甘草20g黄连6g大枣10g白酒700ml炮制1.将上述7味药材一同捣碎用布包裹,浸于酒中;主治胃气不和,寒热互结,心下痞硬,呕恶,呕恶上逆,肠呜下利,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备注(1)半夏:辛温,消痞散结,和胃降逆,以除痞满呕逆之症。甘草:补胃气而调诸药。
-
枇杷
2.枇杷中含有苦杏仁甙,能够润肺止咳、祛痰,治疗各种咳嗽;4.枇杷叶可晾干制成茶叶,有泄热下气、和胃降逆之功效,为止呕之良品,可治疗各种呕吐呃逆。枇杷的食疗功效果:味甘酸、性平;治肺痿咳嗽吐血,衄血,燥渴,呕逆。"③《日华子》:"治肺气,润五脏,下气。
-
生姜泻心汤
此方因汗出表解,胃阳虚,不能敷布水饮,腹中雷鸣而下利,故用生姜佐干姜和胃阳,此以痰热方中化出逐寒饮之法。半夏、黄连、大枣(三枚)功能主治: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之生姜泻心汤主治伤寒汗出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噫气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不利者。
-
清胆和胃汤
组成:黄连6g,黄芩10g,陈皮6g,茯苓15g,党参12g,半夏10g,香附10g,枳壳10g,白芍10g,甘草5g,吴茱萸3g。方解:胆汁返流性胃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贲门功能不全,胆汁异常返流入胃,胆汁中的胆盐、溶血卵磷脂、胆汁酸等成分破坏了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症改变。白芍、甘草酸甘化阴,解痉止痛;
-
胃炎宁颗粒
胃炎宁颗粒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胃炎宁颗粒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温中醒脾,和胃降逆,芳香化浊,消导化食。用于伤食湿重引起的胃脘痛,泛酸,恶心及消化不良。2.不适用于脾胃阴虚,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红少津、大便干。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
摩罗口服液
摩罗口服液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摩罗口服液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和胃降逆,健脾消胀,通络定痛。20毫升,一日3次;饭前服用。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胃逆康胶囊
胃逆康胶囊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胃逆康胶囊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疏肝泄热,和胃降逆,制酸止痛。用于肝胃不和郁热证引起的胸脘胁痛,嗳气呃逆,吐酸嘈杂,脘胀纳呆,口干口苦;4.脾虚便溏者慎用;11.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
胃超声增效液
胃超声增效液指用于胃部B型超声波检查的中药诊断辅助剂。他以中医药药理理论为依据,选用理气化湿和胃降逆的中药复方为媒介,经特殊工艺加工,反复研究改进,终于研究发明本品。3分钟内,即可消除胃内气体和粘液,清晰显示胃壁五个层次的组织结构,及贲门、胃体、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各部位的癌肿或其他病变。
-
骭鹃
骭鹃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任脉络穴,膏之原穴。有宽胸化痰、和胃降逆、清热熄风作用。如胸满咳逆、胸痛、癫痫、胃痛、呕吐、呕血、食不下等。配内关、中脘治呕吐、呃逆。现代研究:鸠尾穴针刺,可改善心功能及脑循环;
-
𩩲𩩲
^^为鸠尾之别名。《经穴汇解》云见《针灸聚英》。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任脉络穴,膏之原穴。有宽胸化痰、和胃降逆、清热熄风作用。如胸满咳逆、胸痛、癫痫、胃痛、呕吐、呕血、食不下等。现代多用以治疗心绞痛、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精神病、胃痉挛、急慢性胃炎等。配内关、中脘治呕吐、呃逆。
-
胃咳
胃咳病名。胃气上逆所致的咳嗽。证见呕而咳,甚则吐蛔。《素问·咳论》:“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治宜和胃降逆驱虫,用乌梅丸、异功散加川椒、乌梅、加味二陈汤等。参见脾经咳嗽条。
-
降
指一种治法。出《素问遗篇·刺法论》。指用降抑的药物治疗气血上逆、阳气过亢、虚火上炎等证的方法。如和胃降逆,滋阴降火,平肝潜阳等。如苏子降气定喘,代赭石降逆平肝,朱砂镇心安神等。《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王冰注:“升,谓上升;
-
香砂六君子丸
药品说明书:适应症:益气健脾,和胃降逆。用于脾虚气滞、脘腹胀痛,消化不良,嗳气呃逆,呕恶食少,大便溏泻。用量用法:温开水送服:6~9g/次,每日3次。规格:水丸剂:每袋6g。
-
多穗石柯果
拼音名:DuōSuìShíKēGuǒ别名:甜茶果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多穗石栎的果实。Lithocar-puslitseifolius(Hance)Chun]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鲜用或晒干。壳斗浅盘形,包围坚果基部,直径9-14mm,高3-5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2000m的山地密林中,路边的灌丛中偶见。性味:甘;
-
小半夏汤
半夏18克生姜15克功能主治:《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方之小半夏汤功在和胃降逆,消痰蠲饮,治饮停心下,呕吐不渴,心下痞闷。予中药旋覆代赭汤、泻心汤、左金丸等加减以及益气养阴,生津和胃等剂治疗亦无效。肺胃虚弱,好食酸冷,寒痰停积,呕逆恶心,涎唾稠粘,或积吐,粥药不下,手足逆冷,目眩身重;
-
新制橘皮竹茹汤
处方:橘皮9克竹茹9克柿蒂7枚姜汁3茶匙(冲)功能主治:清化痰热,和胃降逆。治阳明湿温,气壅发哕者。用法用量: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温服,若未见效,再作服。有痰火者,加竹沥、栝楼霜;有瘀血者,加桃仁。摘录:《温病条辨》卷二
-
沙棘籽油软胶囊
沙棘籽油软胶囊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沙棘籽油软胶囊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消食化滞,和胃降逆,活血化瘀;用于气滞血瘀,胃气上逆所致的脘腹胀痛、嗳气返酸、胸闷、纳呆等症;儿童、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
双姜胃痛丸
双姜胃痛丸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双姜胃痛丸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傣医:中医:理气止痛,和胃降逆。用于中焦气滞所致胃脘痞满胀痛,嗳气吞酸,慢性浅表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7.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9.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
沙棘籽油胶丸
沙棘籽油胶丸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沙棘籽油胶丸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消食化滞,和胃降逆,活血化瘀。用于气滞血瘀、胃气上逆所致的脘腹胀痛,嗳气返酸,胸闷,纳呆。6.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
沙棘籽油口服液
沙棘籽油口服液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沙棘籽油口服液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消食化滞,和胃降逆,活血化瘀。用于气滞血瘀、胃气上逆所致的脘腹胀痛,嗳气返酸,胸闷,纳呆。6.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
抑反汤
组成:代赭石(先煎)20g,柴胡6g,枳壳10g,莱菔子10g,黄连3g,吴茱萸0.5g,白芍15g,甘草6g。方解:胆汁反流性胃炎根据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学“胃脘痛”、“嘈杂”、“痞满”等范畴。本方具有疏肝泄热、和胃降逆之功效,可明显改善胃脘痛、嗳气、嘈杂、呕苦等临床症状,能有效地消除胃黏膜炎症。
-
小柴胡冲剂
用于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吐,口苦咽干。小柴胡冲剂的药理作用:1.方义简释:方中柴胡疏风解表退热,黄芩助柴胡清解退热,同时柴胡又可疏肝理气。结果:小柴胡片对大鼠早期炎症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显著抑制作用,并能抑制角叉菜胶所致小鼠足趾肿胀。(2)胃痛:用于肝胃不和、肝气犯胃之胃脘痛。20g,一日3次。
-
内廷
内廷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正坐取穴。如目痛、齿痛、鼻衄、喉痹、口噤、耳鸣、腹痛、腹胀、吞酸、纳呆、泄泻、痢疾、肠痈、便血、大小便不利、胫骨痛、脚气、足趾肿痛。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齿龈炎、扁桃体炎、三叉神经痛、肠疝痛、跖趾关节痛等。一般直刺或斜刺0.3~
-
尾陊
尾陊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任脉络穴,膏之原穴。有宽胸化痰、和胃降逆、清热熄风作用。如胸满咳逆、胸痛、癫痫、胃痛、呕吐、呕血、食不下等。配内关、中脘治呕吐、呃逆。现代研究:鸠尾穴针刺,可改善心功能及脑循环;
-
囟骨伤
概述:囟骨伤为病名。治疗:初起昏迷时,治宜宣窍开闭,内服八厘散、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清醒后,宜接骨散瘀,服八厘散、正骨紫金丹,仍有抽搐者,宜平肝息风,兼服天麻钩藤饮;头晕,恶心,呕吐者,和胃降逆、活血化瘀,服柴胡细辛汤、玉枢丹。后期恢复时,益气养阴,用补中益气汤、杞菊地黄汤、八珍汤等。
-
后山骨伤
概述:后山骨伤为病名。治疗:初起昏迷时,治宜宣窍开闭,内服八厘散、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清醒后,宜接骨散瘀,服八厘散、正骨紫金丹,仍有抽搐者,宜平肝息风,兼服天麻钩藤饮;头晕,恶心,呕吐者,和胃降逆、活血化瘀,服柴胡细辛汤、玉枢丹。后期恢复时,益气养阴,用补中益气汤、杞菊地黄汤、八珍汤等。
-
哯乳
又名转奶,噫奶。为哺乳期婴儿常见的病证。《幼科发挥》:“哯乳者,小儿无故乳常流出,口角唇边常见,如瓶之漏而水渗出也,即哺露。”为胃气上逆所致。治宜和胃降逆,用二陈汤去甘草,加藿香、木瓜;或以炒麦芽、橘红、丁香,水煎服。
-
炙
炙中药炮制法之一。如醋五味子、醋附子等。③盐炙,增强入肾性能。如盐黄柏。④姜炙,增强和胃降逆止呕性能。先将姜捣烂取汁,用姜汁与药物同炒。如姜半夏。⑤蜜炙,增强补益、滋润的性能。如枇杷叶、黄芪。如酥炙淫羊藿。如炙苍术。⑧麸炙,醒脾健脾,矫味矫嗅。如麸炒薏苡仁、椿根皮。⑨土炙,健脾和胃。如土炒白术等。
-
吐
《景岳全书·杂证谟》:“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证因外感六淫、痰饮停积、宿食不消,以及情志失调气机逆乱所致。虚证多因脾胃气阴不足所致。和胃降逆,为呕吐通治法,然仍当审因治本。呕吐有实呕、虚呕、外感呕吐、内伤呕吐、寒呕、热呕、痰呕、气呕、食呕、血呕、脾虚呕吐、阴虚呕吐等。
-
寿台骨伤
概述:寿台骨伤为病名。治疗:如震伤耳内流血水者,可配合导气通瘀锭,棉裹塞耳内。关于脑骨伤的治疗:初起昏迷时,治宜宣窍开闭,内服八厘散、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外敷混元膏;头晕,恶心,呕吐者,和胃降逆、活血化瘀,服柴胡细辛汤、玉枢丹。后期恢复时,益气养阴,用补中益气汤、杞菊地黄汤、八珍汤等。
-
实呃
实呃病证名。指呃声响亮有力,脉象滑大。为胃实有火,痰湿阻滞所致。多见于伤食、急性胃火等疾病。宜和胃降逆,清胃火,化痰浊。
-
山角骨伤
初起昏迷时,治宜宣窍开闭,内服八厘散、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清醒后,宜接骨散瘀,服八厘散、正骨紫金丹,仍有抽搐者,宜平肝息风,兼服天麻钩藤饮;头晕,恶心,呕吐者,和胃降逆、活血化瘀,服柴胡细辛汤、玉枢丹。后期恢复时,益气养阴,用补中益气汤、杞菊地黄汤、八珍汤等。
-
脑骨伤
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其治:昏迷可宣窍开闭,服八厘散、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至宝丹;伴高热可用紫雪丹,外敷混元膏;醒后亦散瘀为主,服正骨紫金丹。伴抽搐者宜平肝熄风,兼服天麻钩藤饮;头晕、恶心、呕吐者,宜和胃降逆、活血化瘀,服玉枢丹等。恢复期宜补气血和阴阳为主。
-
积滞吐
积滞吐病证名。指食物久停,积滞于胃而致呕吐。《普济方》卷三百九十四:“小儿积滞吐,胸膛闷结,中脘痞闷,气不舒畅,疗秽呕逆即吐。”治宜和胃降逆,用二陈汤、香砂、枳术丸加减。
-
高者抑之
概述:高者抑之:1.治则;2.运气术语。例如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用和胃降逆法,针灸常选用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针用泻法。如肺气上逆,咳嗽、痰多、气喘、胸膈胀闷,用降逆下气法,如三子养亲汤;《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之举之”。
-
安胃饮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医学衷中参西录》方之安胃饮:处方:清半夏、赤石脂各30g,青黛9g。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刘奉五妇科经验》方之安胃饮:处方:藿香3钱,苏梗2钱,川厚朴2钱,砂仁2钱,竹茹3钱,半夏3钱,陈皮3钱,茯苓3钱,生姜汁20滴(兑服)。主胃虚气失和降所引起的妊娠恶阻。
-
胃炎宁冲剂
68g木香(煨)136g细辛68g肉桂68g赤小豆136g鸡内金34g甘草(蜜炙)204g山楂900g乌梅204g薏苡仁(炒)204g制法:以上十味,鸡内金、薏苡仁粉碎成细粉,檀香、木香、细辛、肉桂提取挥发油后,加入赤小豆、乌梅、山楂、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6~
-
寒降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寒降汤:处方:生赭石(轧细)18克清半夏9克蒌仁(炒,捣)12克生杭芍12克竹茹9克牛蒡子(炒,捣)9克粉甘草4.5克功能主治:和胃降逆,凉血止血。治胃热而气不降,吐血、衄血,脉洪滑而长,成上鱼际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其脉洪长,右部尤重按有力,知其胃气因热不降,血随逆气上升也。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处方:柴胡12克龙骨黄芩生姜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4.5克半夏6克(洗)大黄6克(切)牡蛎4.5克(熬)大枣(擘)6枚功能主治:和解清热,镇惊安神。主伤寒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烦躁惊狂不安,时有谵语,身重难以转侧,现用于癫痫、神经官能症、美尼尔氏综合征以及高血压病等见有胸满烦惊为主证者。大黄泻里热,和胃气;
-
滑石代赭汤
《金匮要略》卷上:滑石代赭汤:别名:百合滑石代赭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治百合病误下后伤阴,小便减少,气逆呕吐者。用法用量:先以水洗百合,渍1宿,当日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2升,煎取1升,去滓,别以泉水2升煎滑石、代赭,取1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1升5合,分温服。
-
生芦根饮
处方:生芦根(切)30克青竹茹30克粳米9克生姜3克制法:上四味,嚼咀。功能主治:清热生津,和胃降逆。治伤寒后,哕,干呕,不下食。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外台秘要》卷二补。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方出《千金》卷十六,名见《外台》卷二:组成:生芦根(切)1升,青竹茹1升,粳米3合,生姜1两。
-
十味保和汤
概述:十味保和汤出自《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卷五十四。功能健脾和胃。治胃虚气滞而嗳气者。十味保和汤的处方:人参白术茯苓半夏(制)陈皮各3克藿香香附砂仁各1.8克炙甘草木香各9克十味保和汤的功能主治:十味保和汤具有补气健脾,和胃降逆的功效。治脾胃虚弱,气滞不降,时作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