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气
概述:谷气:1.水谷之气;指由脾胃消化、吸收饮食而来的精微物质。《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人体正气·谷气:指人体正气。《黄帝内经灵枢·终始》:“邪气来也紧而急,谷气来也徐而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谷气通于脾。”王冰注:“谷气虚,脾受纳故。”
-
三刺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后世徐凤据此提出天、人、地三才的分层刺法,并结合提插的紧慢手法创立烧山火、透天凉等复式补泻手法。齐刺·三刺:三刺即齐刺,为十二刺之一,其法当病处直下一针,左右两旁各下一针,是治疗痹症,寒邪稽留范围较小而又较深的针刺方法。
-
浊气归心
浊气归心生理学名词。饮食精微浓浊部分归于心脏,由心再通过经脉输送到全身,说明心脏起着输送营养的总枢纽作用。《素问·经脉别论》:“饮食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马莳注:“谷气入胃,其已化之气,虽曰精气,而生自谷气,故可名为浊气也。”
-
内热
概述:内热:1.病机;2.一种治法。内伤多虚,可见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
-
猪膏发煎
别名:膏发煎(《伤寒总病论)卷五)。谷气实,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由大劳大热交接,交接后入水所致女劳疸,身目皆黄,发热恶寒,小腹满急,小便难。积聚癥瘕。各家论述:1.《金匮玉函经二注》:阳明不能升发谷气上升,变为浊邪,反泄下利,子宫受抑,气不上通,故从阴户作声而吹出。猪脂补下焦、生血、润腠理;
-
水谷之气
水谷之气简称谷气。泛指饮食营养。《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
辟谷
辟谷古代养生术语。又《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性多病,即导引不食后。”一派道教炼养家认为,人体中有所谓“三虫”(又称三尸、三彭)作祟为害,而三虫靠谷气为生,如果断其谷气,三虫即不能生存,可保人之安康长生。辟谷还常作为气功内炼之术的辅助手段应用,或以气功为基础,故常连称“却谷食气”。
-
阴虚则内热
概述:阴虚则内热为病机。此种内热实际上是脾气虚而发热,脾属阴,故称脾虚为阴虚。出《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症状:主要表现为潮热、夜热或五心烦热,多兼有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等症。
-
白黏腻苔
白黏腻苔为舌象。舌面白苔上罩着一层浑浊黏液,状如鸡蛋清样附于苔面,苔的颗粒互相粘连,合成一片。主痰湿,多属寒证。若口中黏腻而带甜味,涎沫浓稠,胸脘痞闷,则属脾热湿聚之证。《温热论》:“舌上白苔黏腻,…乃湿热气聚,与谷气相搏,土有余也。
-
茵陈栀子汤
《医学纲目》卷二十一:方名:茵陈栀子汤组成:茵陈1钱,茯苓5分,山栀3钱,苍术(炒)3钱,白术(炒)3钱,黄芩(生)6分,黄连2分,枳实(炒)2分,猪苓(去皮)2分,泽泻2分,陈皮2分,防己2分,青皮2分。主治:谷疸,趺阳脉紧,食谷即眩,风寒相搏,谷气不清,胃中苦浊,浊气不流,小便不通,身体尽黄。
-
十月胎形
十月胎形指胎儿在母体内十个农历月内的发育成长过程。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妊娠一月始胚,二月始膏,三月始胞,四月形体成,五月能动,六月筋骨立,七月毛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气入胃,十月诸神备,日满即产矣。”清·何荣《胎产金针》:“一月如露珠,二月如桃花,三月分男女。”
-
过食生冷经闭
过食生冷经闭为病证名。经闭证型之一。初起一二月生寒发热,五心烦躁,口苦舌干,面色青黄,犹易医治。先用逍遥散退其寒热,后用紫金丸(三棱、莪术、良姜、枳壳、乌药、砂仁、槟榔、陈皮、红豆蔻、香附、苍术,共细末,糊小丸,每服二钱),渐纳谷气,脾胃一旺,自然经血流通…”
-
(声殳^禾)(gǔ,音谷)
(声殳^禾)(gǔ,音谷)谷气。指饮食入胃后的营养物质。为化生营、卫、气、血的基础。
-
华旉
华佗为三国时著名外科学家。在医学上有很高的成就,通晓内、外、妇、儿、针灸等科,尤精于外科及针灸。在针灸方面,针灸不过数处,行针重视针感传导,曾为曹操针治“头风”,得效。他总结创用沿脊柱两旁夹脊的穴位,称“华佗夹脊穴”,沿用至今。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以活动肢体,创制了一套“五禽戏”。
-
小儿黄病
《太平圣惠方》:“夫小儿黄病者,是热入于脾胃,热气蕴结,与谷气相搏,蒸发于外,故皮肤悉黄,眼赤黄也。《幼幼集成》谓小儿黄病,湿热发黄者少,脾虚发黄者多。盖脾土强者,足以捍御湿热,必不生黄,惟其脾虚不运,所以湿热乘之,治宜茵陈五苓散,去其湿热,黄稍退,即速健脾。
-
胃气
4.胃中的水谷之气。如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胃的精气·胃气:胃气指胃的精气,表现胃受纳和腐熟饮食的功能活动,也指胃之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脾胃论》:“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
小儿瘀热发黄
小儿瘀热发黄为病证名,小儿瘀热在里而发生的黄疸。《圣济总录》卷一百七十四:“小儿瘀热在胃,或湿热相搏,熏在肌肉,其证目黄,身或疼痛,肌肉如橘色。皆脾胃气虚,邪热与谷气相搏所为也。”治宜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用《证治准绳》记载的地黄汤(茵陈、生地、川芎、赤芍、当归、花粉、茯苓、泽泻、甘草)加减。
-
小儿久痢羸瘦
小儿久痢羸瘦为病证名。小儿久痢不止而致身体羸瘦的证候。《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三:“夫小儿久痢羸瘦者,由因乳食不节,脏腑风挟疳气,肠胃冷热不调,变为下痢,经久不差,则脾胃虚弱,谷气减少,气血不荣,故肌体羸瘦也。”治宜益气健脾,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
因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黄帝内经灵枢·贼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也。”《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因天时而调气血。”
-
咬牙
因胃热、胃虚或温病热极生风所致。《医述》引《指南续刻》:“咬牙者,胃热走络也。若咬牙而脉证皆衰者,胃虚无谷气内荣,虚则喜实也。”胃热者清泄胃火,胃虚者益气和胃。《六因条辨·春温条辨》:“春温,舌黑神昏,烦躁,咬牙、手足振颤,时或抽搐,此热极风生,已成痉厥。”治宜清热熄风。
-
正气
概述:正气:1.人体正常的物质结构和机能活动;人体正常的物质结构和机能活动·正气:正气简称正,是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统称,即人体正常功能及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邪防病能力和康复自愈能力等。《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
脾主后天
脾主后天是指人体出生后的营养、发育主要是依靠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输水谷精微,故称。脾主后天与肾主先天相对而言。《医宗必读》:“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
内黄
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目黄者曰黄疸。”《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
劳倦
属内伤病因。泛指劳累过度,七情内伤,房事不节,饮食失调等消耗性因素。过度或长期的劳累疲倦,可损伤身体,成为致病因素。致病多伤及脾气与肾精,症见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心悸不安,烦热自汗,动则喘促等。《素问·调经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
酒气
酒气酒的精微之气。《素问·厥论》:“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
-
谷疸
是指饥饱不适,胃中满塞,谷气未化,湿热熏蒸,胆液外泄所致的黄疸病。《杂病源流犀烛·诸疸源流》:“如食已头眩,寒热,心中怫郁不安,久则身黄,谷疸也,因饥饱所致,亦名胃疸,以胃气蒸冲得之。”谷疸的治疗:治宜清热、化湿、消导等法,如谷疸丸、加味枳术汤等方。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产后头痛
凡产后五脏皆虚,胃气亏弱,饮食不充,谷气尚乏,则令虚热,阳气不守,上凑于头,阳实阴虚,则令头痛也。多因产后失血过多,不能上荣于脑,或恶露停留胞宫(厥阴之位,其脉贯顶),循经上冲于脑所致。瘀血上攻者,兼见小腹刺痛,拒按等,治宜活血化瘀,方用黑龙丹(《证治准绳》:当归、五灵脂、川芎、良姜、熟地黄)。
-
柴胡通塞汤
《千金》卷二十:柴胡通塞汤:处方:柴胡3两,黄芩3两,橘皮3两,泽泻3两,羚羊角3两,生地黄1升,香豉1升(别盛),栀子4两,石膏6两,芒消2两。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纳芒消,分3服。主治:妊娠大小便不通,下焦热结。用法用量:每服4钱匕,水1盏,入生地黄1分(拍破),豉半分(微炒),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服。
-
茵陈平胃散
《症因脉治》卷三:方名:茵陈平胃散组成:熟苍术、厚朴、广皮、山栀、茵陈、淡豆豉。功效:泄阳明之阳,泄谷气之实。润燥下利。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伤寒大白》:食滞发黄,名谷疸。平胃散散湿热,加茵陈则清热散黄。
-
大建脾汤
处方:人参2钱,茯苓2钱,白术2钱,枳实1钱半,当归1钱半,山楂1钱半,谷芽1钱半,陈皮1钱,豆蔻1钱,青皮7分,木香7分,姜连7分。功能主治:健脾胃,滋谷气,除湿热,宽胸膈,去膨胀。主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加10倍荷叶,粥为丸亦可。
-
温内丸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方名:温内丸组成:厚朴(姜汁制)1斤,干姜(炮)半斤,甘草(炙)半斤,白术半斤,草豆蔻(去皮)半斤,五味子半斤,诃黎勒皮半斤,陈橘皮(去白)半斤。主治:痼冷在内,饮滞伏留,阴盛阳虚,谷气衰微,清浊不分,肠胃虚弱,寒湿相乘,下利频并,饮食不入,怠惰嗜卧,烦闷不安。
-
太乙保和汤
《痘疹金镜录》卷下:别名:紫草透肌汤组成:桔梗、紫草、川芎、山楂、木通、人参、红花、生地、甘草、糯米。功效:保和元气,活血解毒,助痘成浆。热证虽去,见点3日之后,不易长大,粗肌者。用法用量:上用灯心7根,生姜1片,水1钟,煎6分,温服。陷塌,加黄耆;痛,加白芷;嗽,加五味、麦门冬;生地滋养阴血;
-
木香消谷丸
《御药院方》卷四:组成:青皮4两(洗净,焙干),陈皮4两(洗净,焙干),桂(去粗皮)2两,干姜(炮)2两,牵牛8两(4两生用,4两熟用),木香半两。主治:脾胃俱虚,不能消化水谷,胸膈痞闷,腹胁时胀,连年累月,食减嗜卧,口苦无味,虚羸少气;又治胸中有寒,饮食不下,反胃翻心,霍乱呕吐;及病后新虚,不胜谷气;
-
四物粱米汤
《千金》卷十五:别名:粱米汤、四味粱米汤组成:粱米3升,稻米3升,黍米3升,蜡(如弹丸大)。主治:小儿泄注;心劳吐衄,久服寒凉之剂,因坏脾胃。各家论述:1.《医方考》:心是脾之母,脾是心之子,脾因寒凉而坏,则必盗母气以自养,而心益病矣,求其不殆得乎?故宜调脾益胃。2.《千金方衍义》:安谷者昌。
-
如神木香丸
《三因》卷十一:组成:木香半两,硇砂半两(滴淋控干),蓬术半两(炮),胡椒半两,半夏半两(浆水煮),干漆(炒大烟尽)半两,缩砂仁3两,桂心3两,青皮3两,附子1两(炮,去皮脐),三棱(醋煮1宿)1两,白姜(炮)1两。主治:谷气结聚癥瘕,胸胁闷痛,或吐酸水,食后噫作生熟气,腹胀泄泻及四肢浮肿。
-
和中茵陈汤
处方:当归2钱,茯苓2钱,白术1钱,广皮1钱,厚朴1钱,木香5分,砂仁1钱,茅术1钱,山栀1钱5分,茵陈3钱,萆薢2钱,车前2钱。功能主治:谷瘅。乃脾胃不和,食谷则眩,谷气不消,胃中浊气下流,小便不通,湿热入于膀胱,身体尽黄。用法用量:生谷芽2钱,熟谷芽2钱,生苡仁5钱,熟苡仁5钱,煎汤代水。
-
磨脾丸
《圣济总录》卷四十四:方名:磨脾丸组成:补骨脂6两(炒令黄焦),京三棱1片(大者,炮,细碾罗取粉4两用),荜澄茄6两,黑豆1斤(汤去皮,焙干,炒令黄熟,细碾取粉4两用),槟榔4两,木香4两。功效:剖判清浊,交通上下,使脾气和实而能磨化水谷。用法用量:每服20丸,温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
胃胳
胃胳指胃经的络穴——丰隆。《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索气于胃胳(络),得气也。”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脉谷气充足,气血旺盛,至此溢入大络,故名。正坐或仰卧取穴。如胸腹痛、四肢肿、咳吐痰涎、肢体懈堕、伤寒吐蛔、大小便难、痰饮、头痛眩晕、狂癫、面目浮肿、喉痹、卒喑、经闭、血崩、脚气等。一般直刺0.8~
-
热
概述:热:1.热邪;3.治疗方法;自然界六气之中的火热之气,为夏时主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伤形,热伤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热证·热:热意指热证。温法或祛寒法。《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
-
华元化
概述:华元化:1.东汉末医家;根据史书记载:他曾创用酒服“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进行过腹腔肿物切除及胃肠手术等,获得较好的效果。在针灸方面,针灸不过数处,行针重视针感传导,曾为曹操针治“头风”,得效。他总结创用沿脊柱两旁夹脊的穴位,称“华佗夹脊穴”,沿用至今。《中藏经》是后人托名华佗的作品。
-
华佗
在针灸方面,针灸不过数处,行针重视针感传导,曾为曹操针治“头风”,得效。一次,一位太守请他看病,华佗认为经过一次大怒之后,他的病就会好。外科手术的方法并非建立在“尊儒”的文化基础上的中医学的主流治法,在儒家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主张之下,外科手术在中医学当中并没有大规模的发展起来。
-
轻身散
《圣济总录》卷一九八:方名:轻身散组成:黄耆1斤(锉,生姜汁煮30沸,焙干)。功效:荡谷气,延寿命。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入盐少许,汤点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散,入甘草、茯苓、人参、山芋、云母粉各1钱,拌匀。
-
加减思食丸
处方:神曲2两(炒黄),大麦糵2两(炒黄),乌梅4两,干木瓜半两(切),白茯苓(去皮)2钱半,拣甘草(细锉,炒)2钱半。主脾胃俱虚,不能消化水谷,胸膈痞闷,腹胁时胀,连年累月,食减嗜卧,口苦无味,虚羸少气;又治胸中有寒,饮食不下,反胃翻心,霍乱呕吐,及病后新虚不胜谷气,或因病气衰,食不复常。
-
椒姜大麦汤
处方:大麦芽1升(炒),川椒1两(炒),干姜3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谷劳不能食。怠惰嗜卧,肢体烦重,腹满善饥而不能食,食已则发,因谷气不行。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日3服。摘录:《医学摘粹》卷二
-
消食圆
处方:乌梅(去核.焙干)、干姜(炮),各四两。炮制:上件为末,炼蜜和搜为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脾胃俱虚,不能消化水谷,胸膈痞闷,腹胁时胀,连年累月,食减嗜卧,口苦无味,虚羸少气。又治胸中有寒,饮食不下,反胃翻心,霍乱呕吐,及病后新虚,不胜谷气,或因病气衰,食不复常,并宜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