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明脉
《马王堆汉墓帛书》:“阳明脉:系于肝骨外廉,循骭而上,穿膑,出鱼股□□□□,穿[乳],穿颊,[出目外]廉,环[颜]□。它在腹内的一条支脉,从胃下口开始,经腹腔到腹股沟与外行的主干合而下行,经髋关节前的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的伏兔,下向膝髌中,沿胫骨外侧,到足背部的冲阳,再经中趾内侧趾缝,出其末端厉兑;
-
肩不举
肩不举证名。因风湿外袭或外伤、伤损所致。《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以肩髃上颈。”《类证治裁》卷六:“阳明脉衰,肩胛筋缓,不举而痛,宜调补络脉。”治以祛风化湿,和血活络,用生芪、白术、当归、防风根、姜黄、桑枝、甘杞子、橘络。并可结合针灸、推拿治疗。参见肩痛条。
-
疏
《素问·阳明脉解》:“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灵枢·五变》:“内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灵枢·终始》:“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据《太素》卷十四人迎脉口诊及杨上善注,“疏”当作“躁”。如《素问·疏五过论》。
-
舍脉从证
舍脉从症是指当脉象与症状所反映的病机有矛盾时,通过综合分析,确认脉象不能反映真实的病机,便舍弃脉象,遵从症状进行证候诊断的方法。《医宗必读·脉法心参》:“脉浮为表,治宜汗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下者焉;若阳明脉迟,不恶寒,身体濈濈汗出,则用大承气汤,此又非迟为阴寒之脉矣。
-
焦
焦㈠(jiāo,音交)①同“膲”。脏器名,六腑之一。见“三焦”。《素问·诊要经终论》:“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灵枢·经脉》:“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见“焦满”。㈡(qiáo,音桥)通“憔”。《素问·上古天真论》》:“五七,阳明脉衰,面始憔,发始堕。”
-
恶人
恶人病状名。指厌烦人、喜静的一种证状。多为内热郁积或正气衰微所致。《素问·阳明脉解》:“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
-
恶火
指艾火烧灼过量,造成骨节枯萎、血脉涩滞等不良后果。《黄帝内经灵枢·经水》:“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畏火,怕热喜冷。邪热炽盛出现的一种症状。《黄帝内经素问·阳明脉解》:“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
-
齿间出血
齿间出血证名。又名齿龈、牙宣。风热乘虚袭于阳明,血因热妄行,证见齿间出血。《诸病源候论·牙齿病诸候》:“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头面有风,而阳明脉虚,风挟热乘虚入齿龂,搏于血,故血出也。”详见齿衄条。
-
冲和顺气汤
别名:升麻白芷汤处方:葛根1钱半,升麻1钱,防风1钱,白芷1钱,黄耆8分,人参7分,甘草4分,芍药3分,苍术3分。始知阳明之气不足,故用本方助阳明生发之剂,以复其色。《内经》曰:上气不足,推而扬之。苍术苦辛,蠲除阳明经之寒湿,白芍药之酸,安太阴经之怯弱。《十剂》云:补可去弱。摘录:《卫生宝鉴》卷九
-
衰
衰㈠(shuāi,音摔)衰老;《灵枢·本脏》:“有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灵枢·寿夭刚柔》:“病九日者三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
舍脉从症
舍脉从症是指当脉象与症状所反映的病机有矛盾时,通过综合分析,确认脉象不能反映真实的病机,便舍弃脉象,遵从症状进行证候诊断的方法。《医宗必读·脉法心参》:“脉浮为表,治宜汗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下者焉;若阳明脉迟,不恶寒,身体濈濈汗出,则用大承气汤,此又非迟为阴寒之脉矣。
-
惋
惋①(wǎn,音晚)凄惋,哀戚。《素问·解精微论》:“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吴崑注:“惋,凄惨意气也。”②(mèn,音焖)通“悗”。《素问·调经论》:“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素问·阳明脉解》:“阳明厥则喘而惋,惋而恶人。”
-
加减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1钱,橘红1钱,泽泻1钱,桑白皮1钱,赤芍药1钱,半夏(姜制)1钱,石膏1钱,白术1钱半,人参8分。功能主治:消渴,食已如饥,胃热消谷,阳明脉盛,心火上行,面黄肌瘦,胸满胁胀,小便赤涩。加生姜5片,水煎熟,食前温服。如病甚,加大黄、朴消,须看人虚实加入。
-
少阴之人
少阴之人为“五态之人”的一种类型,出《黄帝内经灵枢·通天》。性格特征是“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体质特点是“多阴而少阳,小胃而大肠,六腑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针刺治疗“必审而调之”,不能过泻其气血。
-
胃脉
《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灵枢·终始》:“邪气来也,紧而疾;《景岳全书》:“大都脉来时,宜无太过,无不及,自有一种壅容和缓之状,便是有胃气之脉。”②十二经脉之一。即足阳明胃经。《素问·阳明脉解》:“阳明者,胃脉也。”
-
龂间出血
龂间出血病证名。系指齿龈出血的病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阳明脉虚,风挟热乘虚入于齿龂,搏于血,故血出也。”也即齿衄。详见该条。
-
阳明厥
概述:阳明厥为病证名。太阳厥、阳明厥、少阳厥、太阴厥、少阴厥、厥阴厥之总称,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寒厥,有热厥,有六经厥,有尸厥。暴聋,颊肿,胁胻拘痛,名少阳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厥论》:“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名少阴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厥论》:“泾溲不利,腑热,阴缩,名厥阴厥…
-
诸阳之本
诸阳之本人体部位名。指四肢。因脾主四肢,四肢禀气于脾胃,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足阳明胃经行气于三阳,故称四肢为诸阳之本。《素问·阳明脉解》:“四支者,诸阳之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