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髀关
主治病症:髀关穴主治髀股痿痹,下肢不遂,腰腿疼痛,筋急不得屈伸,膝股痿痹,股内筋急不得屈伸,足麻木不仁,下肢瘫痪,腹股沟淋巴结炎,股外侧皮神经炎,膝关节炎,腰痛,髋痛,股痛,膝痛,下肢屈伸不利、麻痹或瘫痪,小腹痛,下肢麻木,痿痹,腰膝冷痛,腹痛,股内外肌痉挛,下肢麻痹疼痛,膝关节痛,重症肌无力等。
-
伏兔
概述:伏兔:1.人体部位名;别名外勾、外丘。主治病症:伏兔穴主治腿痛,下肢不遂,下肢萎痹,下肢麻痹,瘫痪,下肢痉挛,股膝冷痛,寒湿脚气,寒疝,瘾疹,下肢瘫痪,股外侧皮神经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腰腿痛,腰痛,膝冷,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腹股沟淋巴腺炎,疝气,腹胀,狂邪妄语等。直刺:1.5~
-
外勾
概述:外勾为经穴别名。以下髀关,抵伏兔。主治病症:伏兔穴主治腿痛,下肢不遂,下肢萎痹,下肢麻痹,瘫痪,下肢痉挛,股膝冷痛,寒湿脚气,寒疝,瘾疹,下肢瘫痪,股外侧皮神经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腰腿痛,腰痛,膝冷,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腹股沟淋巴腺炎,疝气,腹胀,狂邪妄语等。直刺:1.5~
-
足阳明
概述:足阳明为足阳明胃经的简称。它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向下经乳中,挟脐两旁天枢下行,进入到腹股沟动脉部的气冲;它在腹内的一条支脉,从胃下口开始,经腹腔到腹股沟与外行的主干合而下行,经髋关节前的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的伏兔,下向膝髌中,沿胫骨外侧,到足背部的冲阳,再经中趾内侧趾缝,出其末端厉兑;
-
接经行气
接经行气为行气法之一。又称循经接气法。指按照经脉循行方向在其穴位上依次针刺,以使针感向一定部位传导的方法。如针刺足三里穴,欲使针感达胃,则可从足三里、梁丘、伏兔、髀关等穴循经而上,依次针刺。也可不按穴位针刺,即其针感在哪里终止,就在哪里下针相接。
-
接经行气法
接经行气为行气法之一。又称循经接气法。指按照经脉循行方向在其穴位上依次针刺,以使针感向一定部位传导的方法。如针刺足三里穴,欲使针感达胃,则可从足三里、梁丘、伏兔、髀关等穴循经而上,依次针刺。也可不按穴位针刺,即其针感在哪里终止,就在哪里下针相接。
-
胃经
胃经为足阳明胃经的简称。它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向下经乳中,挟脐两旁天枢下行,进入到腹股沟动脉部的气冲;它在腹内的一条支脉,从胃下口开始,经腹腔到腹股沟与外行的主干合而下行,经髋关节前的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的伏兔,下向膝髌中,沿胫骨外侧,到足背部的冲阳,再经中趾内侧趾缝,出其末端厉兑;
-
对侧取穴
对侧取穴即交叉取穴法。它是根据《内经》中的“巨刺”“缪刺”法而来。它们在临床应用时皆可再分两个方面:一是取病变经脉对侧经脉上的经穴。如左侧面瘫,取右侧合谷或足三里;二是取与病变部相对应的腧穴。如左肩髃处压痛,取右侧肩髃治之,或取右侧髀关穴治之。此法尤适宜扭伤,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四肢部局限性疼痛症。
-
交叉取穴
交叉取穴为取穴法之一。它是根据《内经》中的“巨刺”“缪刺”法而来。它们在临床应用时皆可再分两个方面:一是取病变经脉对侧经脉上的经穴。如左侧面瘫,取右侧合谷或足三里;二是取与病变部相对应的腧穴。如左肩髃处压痛,取右侧肩髃治之,或取右侧髀关穴治之。此法尤适宜扭伤,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四肢部局限性疼痛症。